踢狗的故事--弗洛伊德与防卫机制

圆满之家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踢狗的故事--弗洛伊德与防卫机制</b></h1> <h3>  有一天,小明的爸爸在公司,被主管狠狠地骂了一顿,小明的爸爸很生气,又不能骂回去,只好忍气吞声的回家。一回到家,看到了小明的妈妈还没做晚餐,想到在公司被骂,现在又饿肚子,于是狠狠的骂了小明妈妈一顿。小明妈妈当然觉得很莫名,看到小明回家不做作业,在那边看电视,于是又把小明狠狠地骂了一顿。小明满腹委屈,没地方发泄,看到家养的小狗在睡觉,就狠狠地踢了一脚。这就是踢狗效应,也就是有名的&quot;狗理论&quot;。</h3> <h3>  这一画面出现在《系统排列导师班》的课堂上,活生生的例子碰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案主阿英哭笑不得,连声说道:这就是我们家每天重复的画面,怪不得孩子总是想养只小狗。<br /></h3><h3> 孔子曾经赞美颜回不迁怒的美德,正因为不迁怒很难,所以才会是一种美德。为什么我们会迁怒,会踢狗呢?其实最早解释这个现象的,是心理学泰斗----西格蒙德·弗罗伊德(Sigmund Freud)。</h3> <h3>  踢狗效应,其实是弗罗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当中的置换作用(displacement)----将能量从不可触犯的客体,转移到其他可以触犯的客体之上。简单来说,就是把脾气发泄到对自己比较没有威胁的人身上。</h3><h3><br /></h3><h3> 弗罗伊德会提出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谈的是关于<b>人们如何处理焦虑的议题。</b></h3> <h3>  在谈焦虑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弗罗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罗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本我指的是生物性的我,食色性也属之,遵守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满足自我需求才是第一要素。超我指的是「我们内化的社会规范」,这个社会规范不一定是合理的。例如,有一个女生小时候,爸妈一直强调,在外面随便和男生聊天打屁股,是很不检点的行为,那么就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不敢和男生有太多的接触。自我指的是现实的我,受到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所支配,也就是现实世界人格的执行者,协调了本我与超我的运作。</h3> <h3>  弗罗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种----现实焦虑(reality anxiety)、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所谓的现实焦虑,就是指外界危险所引发的焦虑,例如,考试引起的焦虑、亲密关系争执引起的焦虑、竞争引起的焦虑等等。神经质焦虑指的是,害怕本我(id)会失去控制,而导致自己做出不当行为所引起的焦虑。例如,有一个人,因为一时冲动,讲出一句伤人的话,失去了一个朋友,从此以后讲话都变得很焦虑,很害怕会去伤害到别人。道德焦虑指的是,害怕良心受到的谴责,所引起的焦虑,而这个良心谴责,其实可以说是超我和本我冲突的一种展现,而就如同前面提到的,这里的超我有可能是非理性、不合理的道德价值。</h3> <h3>  面对无法应付的焦虑时,会采取自我防卫机制来化解压力。根据弗罗伊德所提出的自我防卫机制,依照功能,可以整理成五大类,等下就其中几个著名的----介绍,不过在这之前,必须要强调一件事情:&quot;自我防卫机制本身,不是绝对好或绝对坏的,出现是为了能够适应焦虑,才在演化上被保留下来。如果一个人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都采取自我防卫机制来回避躲开,那么,就没办法真正的去面对和处理问题。&quot;</h3> <h3><b>逃避性防卫机制:</b>压(潜)抑(repression)、</h3><h3>否认(denial)、退行(regression)。</h3><h3><b>自骗性防卫机制:</b>反向(reaction formation)、</h3><h3>合理化(rationalization)、</h3><h3>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h3><h3>理想化(idealization)。</h3><h3><b>攻击性防卫机制:</b>置换(displacement)、</h3><h3>投射(projection)。</h3><h3><b>代替性防卫机制:</b>补偿(compensation)、</h3><h3>内摄(introjection)。</h3><h3><b>建设性防卫机制:</b>认同(identification)、</h3><h3>升华(sublimation)。</h3> <h3>  首先,介绍逃避性的防卫机制,压抑指的是把对自己有威胁或痛苦的想法和感受,通通压到意识(conscious)之外,这是很常见的防卫机制。有时候,发生某一件事情时,我们突然变得很难过或很生气,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是为什么,那个情绪反应就突然冲了上来。这就有可能过去的悲惨经验,已经被压抑下去了,所以也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一件小事,会这么的生气。在系统排列的工作坊,通常不会针对情绪做工,往往关注情绪背后的念头,每个情绪和念头的背后都有需求,需求被看到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再有情绪。仅仅盯着情绪,那么情绪就会成为问题。<br /></h3> <h3>  否认和压抑类似,仍然在意识层次运作,面对压力而视若无睹。例如,一个人要面对面试,其实很紧张,却总是告诉旁人说:&quot;还好啦!不过是一次面试而已。&quot;,实际上常常睡不好,脸上长了很多痘痘,也常常胃痛。我们就知道,是运用了否认的防卫机制,来避免自己必须去正视压力。</h3> <h3>  退行,则是个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儿童甚至更早的阶段,以原始、幼稚的方式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退行现象。在极端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有退行。例如,在伴侣关系里面,有时候会透过装可爱、撒娇、耍任性、闹脾气来争取想要的东西,是对彼此有益的退行。在治疗关系中,案主症状缓解,逐渐清醒,被掩盖的冲突会重现,也会退行:敌意、攻击。&quot;没有退行就没有疗愈&quot;,减少退化的办法是--目光接触。守住自己的疆界,不卑不抗以自己为资源示范边界,唤醒情绪经验中的真实感受。</h3> <h3>  自骗性防卫机制。反向指的是「一个人觉得某种冲动、想法会有危险,于是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样子。」,例如,有很多人公开批评、指责、践踏同性恋,其实自己本身就是同性恋,只是觉得这样的性别倾向不被接受(sexual orientation),于是采取相反的意向展现出来。</h3> <h3>  合理化则是为自己找借口,帮自己所缺失的,编一套很好的理由来自欺欺人。例如,我之所以这个样子,是因为妈妈和自己的妈妈没有很好的连结。因为……所以……,思维定式: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是因为那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才可能决这个问题。虽然合理化,有时候可以暂时缓解问题,被压抑在潜意识的能量,总有一天会&quot;反扑&quot;回来,事情往往会无法掌控,既然是与生俱来,就没有「接受与不接受」的问题,有的只是「接与受」。</h3> <h3>  仪式与抵消则是会透过一些仪式性行为,来消除我们的焦虑感。例如,有些军人在参加战斗之前,都会摸摸自己的幸运物,或是可以带来好运的东西,透过特定的仪式性行为,来让自己感到安心。系统排列的工作坊里,很多的画面都有着强烈的仪式感,例如,当孩子在父母面前下跪,恳求祝福时,祝福来自父母背后的力量,透过父母传承出来。当有这种观念时,就能与源头和谐共处,更能确认自己的命运。某种程度上,家庭系统有着宗教特质的治疗仪式,这种仪式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系统的动力,之所以有疗愈的效果,离不开我们的尊重、关怀、和崇敬。</h3> <h3>  理想化,则是把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冲突,过度的理想化,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最后一定会一切顺利的。例如,伴侣不断地外遇,然而却相信,到最后对方一定会改变的,而不愿意去结束一段关系,就是理想化常见的例子。内心深处有个幻想的执念,当把一切弄得不可收拾时,一定会有&quot;神&quot;来拯救我。</h3> <h3>  攻击性防卫机制,置换就是开篇所说的踢狗效应,而投射则是将无法接受的欲望、想法、冲动,投射到别人身上,例如,未曾表达的愤怒,会转为自我攻击。当攻击被内化后,形成的反应模式,极容易触发。本来很平常的言行,会被投射成攻击,进而形成惯性的反应模式,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h3> <h3>  代替性防卫机制,这里介绍补偿与内摄,补偿其实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理论精随。我们常常会为了掩饰、弥补自己的缺失,而发展自己的正向特质。例如,周润发幼时贫穷,于是加倍努力的工作,透过好的表现来弥补幼时的缺憾,其实补偿是一个很有积极建设性的防卫机制。</h3> <h3>  内摄作用则是指我们模仿、接纳的价值观与行为的过程。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就是这样的例子,指的是:&quot;一群被害者,为了减低被威胁时心中的压力,反而反过来认同加害者的行为,为加害者说话的现象。&quot;,另外,有时候会刻意模仿喜欢的人的行为,或是认同喜欢的人的价值观,也是出于内摄作用,例如,身边就有这样的同修,喜欢的男性很瘦,于是要求自己一定得变得很瘦很瘦才行。</h3> <h3>  最后一类,是建设性防卫机制。认同指的是我们会认同成功的人士,仰慕一些明星伟人,藉此获得被赏识的希望。例如有,些人会拍老板马屁,刻意表现给老板看,其实就是认同的展现。最后是升华,升华指的是把性和攻击等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转而升华成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例如,有一些画家,会在创作当中展现暴力与死亡,就是升华的一种展现。</h3> <h3><b>在觉察之后,就具有了选择的权利</b></h3> <h3>  最后必须强调,心理防卫机制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在每次都不愿意面对问题,长期下来都用心理防卫机制来处理问题时,才会成为一个问题。读完之后,可以试着觉察看看,自己在什么时候,会采取怎么样的防卫机制。然后,如果可以的话,试着想想看,如果不采用防卫机制,又该怎么样去面对、处理问题。</h3> <p class="ql-block"><b>版权声明:欢迎转载与转发,转载时请标明文章出处与原创作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阿贞老师有着坚实的心理学背景,专职从事做家族系统排列已经20年,尤其是对精神分裂、自闭症和重症疾病,有着专业的探索与研究。希望更多人能从老师的言行、智慧中有着满满的收获与感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微信公众号:</p><p class="ql-block">心理师赵阿贞(Azhenzhao)</p><p class="ql-block">个人微信:(zhaoazhen002)</p>

防卫

焦虑

机制

小明

罗伊德

例如

退行

自我

自己

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