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荷兰行(原创)

太阳雨

<h3><b>飞机飞临北海的东南岸上空时,尼德兰地区的地貌特征显现在眼下。大片临海的低地慢慢地渗透进北海中。</b></h3><h3><b>尼德兰是17世纪前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地区的统称。那时,荷兰、比利时还在西班牙的统治中,还没有荷兰这个国家呢。</b></h3><h3><b>现在,尼德兰广义上就是荷兰的别称</b></h3> <h3><b>飞机正在下降,在阿姆斯特丹上空盘旋。</b></h3><h3><b>机下出现了片片红色、黄色、绿色等彩色色块,这就是我们期待欣赏的郁金香。</b></h3><h3><b>还是第一次从空中俯瞰被大片花卉妆点的大地,有些小激动。</b></h3> <h3><b>每年的4~5月份,是荷兰郁金香的花季,我们也是专门挑这个季节到访荷兰的。<br></b></h3><h3><b>郁金香是源于西亚的外来品种,在荷兰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到了20世纪中叶已发展到两万多英亩,全世界郁金香的出口,荷兰占了80%以上,行销到125个国家。被誉为“世界花后”的郁金香当然也独占头鳌成为荷兰国花,也无愧与风车、奶酪、木鞋一道被定为“四大国宝”了。</b></h3> <h3><b>行车途中,我们被这一片又一片从眼前划过的花地而惊喜。</b></h3> <h3><b>春天的绿野中时时夹杂着红色的飘带</b></h3> <h3><b>从阅读中知道,荷兰和其他广义上的尼德兰都是一片菏泽、低地,非常low,甚至在海平面以下。常年靡靡淫雨,空气中弥漫着湿气和雾霭。从“度娘”中查到:荷兰每年的雨天有300天。😰 </b></h3><h3><b>果不其然,一下飞机就遇到阴天,接下来几天晴少雨多。</b></h3> <h3><b>行车途中,我就想拍一些这样的画面。于是,没费多少精力的寻找和等待,从车窗前扫过的比比皆是。</b></h3> <h3><b>首先去的是“羊角村”,离阿姆斯特丹北部不远的一个小村落,美丽而幽静、小巧而精致。</b></h3> <h3><b>这里原是一处泥煤荒地,200多年前由地中海逃来的难民开发了这片土地。</b></h3><h3><b>开采泥煤时发现了大量的野羊角,由此得名“羊角村”,</b></h3> <h3><b>村里遍布大大小小的运河、河沟,能行走的路都十分狭窄。使得这些河、沟成为村里的交通要道,船只就自然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b></h3> <h3><b>五月,鲜花盛开的村庄</b></h3> <h3><b>老同学留影</b></h3> <h3><b>帆船和风车,自古以来就是荷兰的名片</b></h3> <h3><b>不要以为到了荷兰,到处都能看到风车了,在阿姆斯特丹要找到印象中的荷兰图腾——风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到赞斯堡去。</b></h3><h3><b>来到赞斯堡“风车村”,雨又接踵而来。</b></h3> <h3><b>基于对动力的需求,在短短两个世纪内赞斯堡建有1000多个座风车。随着时代的发展,风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留下历史的印痕,建了这个风车博物馆。</b></h3><h3><b>凭海而立的十几个大风车,都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至此,还给它们涂上了绿色的外衣,成为人工建造的村。</b></h3><h3><b>主要是供游览和介绍此“名片”的功效。</b></h3> <h3><b>雨中“风车村”的景色</b></h3> <h3><b>村里还有荷兰的特色产品:木鞋的展示,有加工制造演示,有木鞋的历史演变等,好不热闹。</b></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还有荷兰奶酪的介绍和品尝,丰富多彩。</font></h3> <h3><b>亲友们的留影</b></h3> <h3><b>阿姆斯特丹的观光也在雨中进行,走街串巷中,领略阿姆斯特丹的雨中风情。</b></h3><h3><b>在著名的水坝广场和简朴的王宫。</b></h3> <h3><b>广场边建于15世纪的新教堂,在雨中显得朦朦胧胧</b></h3><h3><b>自1898年至1980年,数位女王的加冕大典都在这里举行。</b></h3> <h3><b>老教堂已成颓势,它完成了自己当年的历史使命,现在作为文物和古迹依然耸立着。</b></h3> <h3><b>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也在雨中忽隐忽现,虽然这座挡住港口码头的建筑被诟病,但依然矗立至今。</b></h3> <h3><b>运河两岸的风景,一边是有着花型山头的荷兰特色建筑,而另一边是红灯区一个接一个的半拉窗帘的暧昧的居室。</b></h3><h3><b>不时地有性感女子出现在窗前招首弄姿,等有人注意到她了又赶紧闭拢窗帘。白天生意清淡,晚上,这里肯定是灯光摇曳、热闹非凡。</b></h3> <h3><b>运河两岸</b></h3> <h3><b>小巷中的一面石墙</b></h3> <h3><b>荷兰是世界有名的开放城市,比如“红灯区”的开放、安乐死的实行、吸食大麻的容忍度、和同性恋的宽容度和法律的允许程度,都堪称世界之最。</b></h3><h3><b>这是一条同性恋的小街,街两边的彩虹旗迎风飞舞,穿行街巷的人们熟视无睹,让人感到一种极度的无拘无束和放任的快感。</b></h3> <h3><b>运河边那些几百年前建造的老房子,骄傲地矗立着不倒的身影,建筑前还自豪地刻着建筑的年代。</b></h3> <h3><b>阿姆斯特丹有大约50家博物馆,是欧洲博物馆最密集的城市,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价值观。</b></h3><h3><b>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是荷兰最大、藏品最多最丰富的国家级博物馆,它代表了荷兰的艺术品和文物的最高水准。</b></h3><h3><b>馆址也是原阿姆斯特丹王宫,因此外观十分华丽。</b></h3> <h3><b>内部装修也是非常古典</b></h3> <h3><b>进入博物馆,朝圣般的人们都会直奔它的镇馆之宝伦勃朗的《夜巡》而去。《夜巡》被悬挂在画廊尽头的正面墙上,画前总是人头济济不留空档,想拍一张照都是有点困难。<br></b></h3><h3><b>伦勃朗是把荷兰绘画带到顶峰的大师,并且是一位不为金钱、命运而屈服的强者,尽管最终贫困而死。他留给后人的一句名言是:“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br></b></h3><h3><b>俄罗斯大画家列宾曾说:“委拉斯贵支与伦勃朗是我的上帝”。</b><br><b>《艺术哲学》的作者H.丹纳(法)也有高度的评价:“在一瞬间把全部内心</b><b>的历史集中在脸上的变幻不定的痕迹,对此唯有莎士比亚具有同等惊人的洞察力。在这方面.伦勃朗是近代最有特色的艺术家,如果把艺术比作一根链条,那么希腊人造出了一端,他则造出了另一端,而余众一一所有佛罗伦萨、威尼斯和佛兰德斯的艺术大师们都在中间干活。今日,当我们以过度热烈的感觉、对微妙刻意追求的好奇心、对理论无情的探索、对深不可测的人性的见解,去探寻前贤与大师的时候,我们只找到了伦勃朗与莎士比亚。而德拉克洛瓦与巴尔扎克也只看见了这两个人。”</b></h3> <h3><b>《夜巡》是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画派的画家伦勃朗的著名作品,</b></h3><h3><b>纵观历史,荷兰与意大利、法国多有不同,荷兰更务实、更理性。从商的地位更高于其他,</b></h3><h3><b>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同业公会。</b></h3><h3><b>应运而生的警卫队也很活跃,并且是身份的象征。警卫队和这些同业公会常常需要“拍”个团体照。反应在艺术表现上,现实生活的描绘很受欢迎,于是一拍二合,《夜巡》也就诞生了。</b></h3> <h3><b>《纺织工会的理事们》.伦勃朗</b></h3><h3><b>这也是一幅为纺织公会拍的“合影”,伦勃朗不拘泥于“合影”的老程式,而是把他们摆放成有故事情节的画面,就像我们现在拍合影一直想摒弃排排坐的那种古板的形式,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伦勃朗就在做了。</b></h3><h3><b>所有这些形象都与他们的职业相吻合,表现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穿戴,这是最有参考价值的历史画卷,于人深刻的印象。</b></h3> <h3><b>《犹太新娘》.伦勃朗</b></h3><h3><b>犹太新娘是伦勃朗又一幅传世之作,表现了平民的日常生活。</b></h3> <h3><b>《约翰尼斯.威顿波加特像》 伦勃朗</b></h3><h3><b>约翰尼斯.威顿波加特是少数提倡宗教宽容的大臣,因此不断受到迫害。加尔文教派中的狂热分子将他流放他乡,69岁时才得以回到荷兰。</b></h3><h3><b>伦勃朗在作这幅画时才26岁,但他以精湛的手法刻画了老人坚毅的眼神和忧郁的表情,用侧面光的描绘,加深脸部的光比,以表现这个比他长50岁的老人。</b></h3><h3><b>这种用光特点是伦勃朗的一大特色,后世的人像摄影技法中也借鉴了这种打光法,并被誉为“伦勃朗用光”。</b></h3> <h3><b>《倒牛奶的女佣》.维米尔<br></b><b>这是维米尔最著名的作品,(当然还包括另一幅《带珍珠耳环的少女》)他非常写实地、细腻地描绘了厨房一角的空间和环境,人物的表情和厨房的陈设相呼应。<br></b><b>维米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17世纪中期的大家,与凡高、伦勃朗三人被称为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br></b><b>他只活了43岁,死后又被人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隆,给了他以应有的地位。他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是“谜一样的画家”。被称为“表现空间的大师”,一生只有35幅画流传下来。因为穷困,临死时还欠面包商600盾。现在,收藏有维米尔的作品一直让各个博物馆引以为荣。</b></h3> <h3><b>《自画像》.凡高</b></h3><h3><b>1887年梵高的自画像</b><br></h3><h3><b>正如凡高自己所说,“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多样的自画像。与其追求照相般的相似性,不如深入地发掘相似处。”梵高一生中创作了40多幅自画像,这幅画是其中之一,也被公认为梵高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b></h3><h3><b>凡高的其他许多原作被收藏在凡高美术馆,因为时间和安排,只能参观一个博物馆,因此而遗憾地放弃了。</b></h3> <h3><b>《明斯特和约庆祝宴会》巴索罗姆斯.范.德尔.赫尔斯特</b></h3><h3><b>1864年《明斯特和约》的签订,意味着荷兰共和国得到承认,阿姆斯特丹人的苦苦奋斗终于迎来了国家独立。阿姆斯特丹市民卫队为此举行庆祝宴会并邀请画家进行描绘记录。</b></h3><h3><b>此画作者虽不太出名,但这幅画很受阿姆斯特丹市民喜欢。我们在大街上甚至看到有此画的巨幅墙绘。</b></h3> <h3><b>《埃克河边的磨坊》.罗斯达尔</b></h3><h3><b>荷兰小画派画家罗斯达尔是荷兰风景画家中杰出的一位,他借景抒发对自己故乡的眷恋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幅作品,画家以沉稳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一种古典主义的深沉。</b></h3> <h3><b>尼德兰画派的静物画</b></h3> <h3><b>国家博物馆除了绘画作品外,还收藏自15世纪至20世纪期间的100多万件藏品,以此勾勒出荷兰最兴盛的这段时期的历史轮廓。</b></h3> <h3><b>又是一个下着大雨的下午,我们来到荷兰郊外的库肯霍夫郁金香公园,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尽管杭州每年的太子湾郁金香盛开时让人兴奋,但和这里比起来真的也就十分之一的规模。</b></h3><h3><b>我们冒雨边拍边看两小时多,连坐都没有坐一歇,还是没有走遍。</b></h3> <h3><b>占地480亩,按说明介绍需要5个小时可以逛遍,但我们只有一半时间。</b><br></h3> <h3><b>700多万株各个品种的郁金香,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的色块在弯弯小河的切割下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春天里,不仅是郁金香在盛开,还有高高的樱花、海棠蔽云遮日。石楠、水仙、风信子也加入飞舞的行列。</b></h3><h3><b>空气中,花香和雨的清香一起飘荡在空气中,缭绕在鼻间。</b></h3> <h3><b>雨天穿行期间,开始还有方向感,转了两圈,竟没有了东西南北😭!自认为还是方向感很强的人,最后终于摸到出口,还算幸运</b></h3> <h3><b>公园里的郁金香有8000多个品种,有许多都是见所未见的。</b></h3> <h3><b>花儿不仅多,而且“肥”。没有这样形容花的吧?😂 但这里的许多花确实养的好肥好壮。令人叹为观止👍</b></h3> <h3><b>沃伦丹是荷兰一个古老的小渔村,以盛产鲱鱼著名,那里的房屋整齐规划,色彩鲜艳,一栋栋可爱的小房屋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如诗如画。<br></b><b>我们冒着巨大的海风和大雨赶往码头</b></h3> <h3><b>沃伦旦码头和周围的店铺在昏暗的灯光下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古老和神秘。</b></h3> <h3><b>在渔村的外围是浩瀚的北海,码头内桅杆林立,海鸥飞翔,远处的北海浓雾迷漫,渔帆点点。</b></h3> <h3><b>这个村最值得纪念的人就是这座雕像。阿姆斯特丹被称为“建在鲱鱼骨头上的城市”。北海东南沿海的尼德兰地区以盛产鲱鱼而著名。15世纪时,英国、比利时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都捕捞鲱鱼。但由于荷兰人发明了一种刀子,在鱼头上一刀就能去肚、去头、去骨、去刺,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加工程序,使荷兰的鲱鱼业迅速崛起并走在了邻国的前面。就这么个简单的小发明,就给荷兰的经济带来了起飞的动力。这个发明小刀的聪明年轻人被视为英雄,给他在沃伦旦的海边塑了尊雕像,我国拍摄制作的《大国崛起》的纪录片中荷兰篇中就有他的镜头和介绍。</b></h3> <h3><b>现在,荷兰鲱鱼有个标准的吃法:拎起鱼尾、仰头张嘴,一口就可吃下,下至平民,上至女王,都是这样吃鲱鱼的。😄</b></h3> <h3><b>在阿姆斯特丹和周边景点逛完后第三天,我们出发去了西边的小城哈勒姆。</b></h3><h3><b>运河边的唯一一座大风车,坚守着古时韵味。</b></h3> <h3><b>小城在春天的蒙蒙细雨中显得很幽静,荷兰特色的民居在运河的清流里晃动着它的倒影,给人一种安静、安全的感觉。</b></h3> <h3><b>古城门现在纯粹一个“聋子的耳朵”,是个摆饰,让游览的人们可以有个追忆的延续</b></h3> <h3><b>早上十点左右,街巷还是冷冷清清,也许是下雨的缘故吧。</b></h3> <h3><b>哈勒姆的市政厅广场由当地的行业协会大楼和市政厅环绕而成,圣巴福大教堂也在边上。</b></h3><h3><b>以前看过一部电影《雏菊》,据说就是这里的故事,并在这个广场取的景,依稀记得电影中的那个广场很大很宽阔,一个女孩子总在那个广场画画,还有淡黄和白色的雏菊,其他情节都记不清了。现在的广场里摆满了小铺,并在修建,完全没了那美好的记忆。</b></h3> <h3><b>匆匆走过哈勒姆,我们又驱车来到不远的小城乌德勒支。雨中疾步,使它只留了个模糊虚幻背影。</b></h3> <h3><b>乌德勒支大教堂里反而成为我们临时躲雨的去处。😂</b></h3> <h3><b>阴雨朦胧中的街景</b></h3> <h3><b>唯有这停放自行车的场地和方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b></h3><h3><b>荷兰是个自行车王国,家家门前都停有一至二辆车,公共停车场的规模更是惊人。不但是一个层面的停放,还在下面一层做上一个个架子,摇起来就能停放在第二层,真的蔚为壮观。</b></h3> <h3><b>德哈尔城堡是荷兰最著名的一座中世纪建筑群,原来是一个军事要塞,破败以后于1892年被从新翻修,花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现在这个杰作。</b></h3> <h3><b>古堡内</b></h3> <h3><b>海牙和平宫,国际法庭所在地。说实在的,自从我国的南海问题以后,我对这个国际法庭一点好感都没有。</b></h3><h3><b>希望它能主持正义和公道,希望它能为世界和平做点事,因此,我以和平鸽的马赛克拼图座椅为前景,拍了这张“和平宫”。</b></h3> <h3><b>从海牙出发去代尔夫特,见到了久违的阳光☀,心情也顿时明朗起来。代尔夫特给我的印象也由灰色变成了金黄色,充满了亲切感。</b></h3><h3><b>高耸屹立的新教堂</b></h3> <h3><b>市政厅和广场,面积很大。整个周围建筑都是巴洛克风格,具有历史感。</b></h3> <h3><b>我注意到有两栋建筑间,一面印有名画《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旗子在飘扬,就拍了两张。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它和代尔夫特有什么联系。</b></h3><h3><b>回来整理照片、翻阅资料时才恍然大悟:这幅画的作者维米尔就是代尔夫特人。他在世时,深居简出,一直默默无闻地居住在家乡代尔夫特。</b></h3><h3><b>这幅《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现被收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b></h3><h3><b>画中的女孩那神秘的微微一笑,竟有蒙娜丽莎的神韵,因此被誉为“北方的蒙娜丽莎”。</b></h3> <h3><b>阳光洒在大街小巷中</b></h3> <h3><b>运河两岸的景色为河水投下了明艳的色彩</b></h3> <h3><b>能看出这里有青花瓷的元素</b></h3><h3><b>上图是沿街一户人家的窗台,铺的是方块瓷砖。</b></h3><h3><b>下图是王子公园里那把用打碎的瓷片粘帖成的大椅子。</b></h3><h3><b>代尔夫特的入口处有几根用青花瓷做贴面的大柱子,我们在一根柱子上还看到有康熙年间的字样。</b></h3> <h3><b>代尔夫特的老城门,透着远古的沧桑。</b></h3> <h3><b>鹿特丹附近的“小孩堤防”,是原始的大风车聚集地,在河道两边一字排开,非常壮观。</b></h3><h3><b>1997年被列入世界教科文遗产名录。</b></h3> <h3><b>它坐落在距鹿特丹东面15公里处的莱克河与诺德河交汇处,为了排出水,1740年建立一个由19座风车组成的系统。这组旧风车是荷兰最大的系统。</b></h3> <h3><b>同时也成为了旅游观光的胜地,这里的大风车既古老,又至今仍在使用。因此要比阿姆斯特丹的赞斯堡风车更有可看性。</b></h3> <h3><b>鹿特丹最有可看性的建筑非“方块屋”莫属,它也是荷兰最出名的当代建筑。</b></h3><h3><b>它由38个立方体组成,坐落在一座人行天桥的顶部。</b></h3> <h3><b>在建筑师皮埃特·布洛姆的构想中,每个立方体都代表一颗抽象的树——所有的立方体合在一起,就如同一片森林。倾斜的立方体彼此相邻,看上去如同一个六角形。每个方块屋都有三层,顶层犹如一个金字塔,三面由玻璃覆盖。</b></h3> <h3><b>入夜了,我们还没赶到下一站的驻地,大巴车在公路上飞驰,西斜的太阳和天边的云朵变幻着画面。车里,几架相机清脆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存储卡里不断地记录着一副又一副美丽的画面。</b></h3><h3><br></h3> <h3><b>荷兰4天的行程快要结束了,虽然老天一直给我们“脸色”看,但心中的荷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真实的就是美丽的。有了最后一天的阳光☀,心中仍旧灿烂。</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