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绩溪行(之二)</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寄情联谊会</h1><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3>我的4月12日微信圈——</h3><h3><br></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重返板桥头乡!</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010101">4月12日上午,满载马鞍山绩溪老知青的车队从绩溪宾馆出发,驶向我们的五十年前的下放地板桥头乡! </font></h3> <h3> <font color="#ed2308"> 春风扑面透窗门,车近家山分外亲!</font></h3> <h3> 此次联谊会也吸引了县里的多家媒体的全程跟踪报道。 </h3> <h3> “热烈欢迎马鞍山老知青五十年后再回家!” </h3><h3> 沿途红彤彤的标语上这热情的话语打出了多少老知青激动地泪花!</h3> <h3> 欢迎马鞍山老知青五十周年返乡联谊会将在板桥头乡会议室隆重举行!</h3> <h3> 板桥头乡党、政领导出席了大会!</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老知青代表钱宗旺同学主持联谊会</h3> <h3> 会上,乡党政领导、知青代表、回乡知青代表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章旭辉副书记讲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曹丞斌乡长讲话</h3><h3><br></h3><h3> 章旭辉副书记和曹丞斌乡长在讲话中分别回顾了马鞍山老知青五十年前在原尚田、校头和板桥三个公社安家落户的难忘经历。同时他们也简要的介绍了板桥头乡五十年来的沧桑巨变。他们在讲话中分别表达了板桥头乡对马鞍山老知青的热烈欢迎和亲切地慰问。同时他们也希望老知青们能够经常回家看看!为马鞍山和绩溪两地搭一座友谊的桥梁! </h3> <h3> </h3> <h3> 马鞍山老知青代表、筹备组组长裴庆生同学讲话</h3><h3><br></h3><h3> 裴庆生在讲话中也满怀激情地回顾了马鞍山二百余位老知青当年在原板桥头乡的三个公社安家落户的历史。他的讲话的结束语更是再次表达了马鞍山全体老知青向第二故乡的党、政领导和父老乡亲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诚的祝福——</h3><h3><font color="#ed2308"> “五十年的光阴流逝,并没有消去家乡对老知青的深情。至今,我们仍感觉到乡领导和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关怀。在这里,我代表马鞍山下放绩溪的老知青,衷心感谢你们,并祝愿板桥头乡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祝愿板桥头乡的父老乡亲们,家家户户,幸福美满!”</font></h3><h3> 裴庆生同学的发言将全文附后,敬请关注!</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板桥头乡回乡老知青戴友之讲话</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说到戴友之,不得不提的是,他作为回乡老知青,为我们此次回访活动做了许多工作,可以说是竭尽地主之谊! <h3> 我和他也曾在前年校头村举办的农耕节期间相识,这次俨然成了老朋友!</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老知青代表董淑春同学情深意切的讲话唤起了老知青们五十年前遥远的的记忆!说到动情处,禁不住声泪俱下。<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老知青夏祝华同学也饱含热泪代为朗读了远在加拿大的陈燕明同学为这次联谊会所作的一首诗(选摘)——</h3><h3><br></h3><h3> ……今天/你们在绩溪聚会/而我/却在地球的另一边/距离/使我无法与你们相见/但我/想着你们/念着你们/我亲爱的同学们/这思念/深埋在我心中五十年/绩溪的山/托着行走其间的水/绩溪的水/缠绕着郁郁葱葱的山……</h3><h3><br></h3><h3> 夏祝华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实际上也同时倾注了她对自己的第二故乡蜀马下沅的浓浓的乡情,所以引起了在场的所有人强烈的共鸣!</h3><h3> 陈燕明同学的这首诗和夏祝华同学的文章也将附于文后,敬请关注!</h3> <h3>会场花絮——</h3><h3> 一位来自尚田的老乡在会议现场找到了他当年的下放知青。拉着当年老知青的手,这位热诚的耄耋老人竟然痛哭失声。</h3><h3> 面对老知青颜会保、袁必成与乡亲之间深情厚谊,现场无不为之动容!</h3> <h3> 作为老知青的一员,我也特为板桥头乡准备了一份薄礼——我以对联形式所书的拙诗,并在大会现场赠与乡领导!</h3><h3> 图左为汪来红副乡长。</h3> <h3><br></h3> <h3>释文——</h3><h3>为马鞍山绩溪老知青重访第二故乡板桥头乡而作</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应为延客杜鹃啼,唤醒知青寻梦迷。</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下放风华同水逝,亲人意气共云齐。</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每三餐饭思稼穑,第二家乡是绩溪。</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无限衷情何处寄?花繁竹茂草萋萋。</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下图为诗稿手稿。</font></h3> <h3> 联谊会的后半部分是马鞍山老知青和绩溪县、乡的演员们奉献的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h3> <h3> 最后,同台合唱的《知青之歌》将联谊会推向高潮!</h3><h3> 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温故莫为悲白发,还乡仍是伴青春!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 唱吧!跳吧!…………</h3><h3> 我们欢歌!狂舞! …………</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人生多少梦,最忆是绩溪!</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多少次梦里回绩溪!此时正是圆梦时!</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怎能不热泪盈眶?怎能不心潮澎湃——</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悠悠的白云啊,请你为我们伴舞!</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在那贫困的年代里,</font>是你把我们的理想,播撒在这荒山野岭中。如今,它已化作茂林修竹、绿草鲜花;</h3><h3><font color="#010101"> 潺潺的溪水啊,请你为我们伴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那艰难的年代里,</font>是你汇集着我们的汗水,流向长江、流向大海。以致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胸中还翻卷着那个时代的浪涛;</h3><h3><font color="#010101"> 习习的清风啊,请你为我们伴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那疯狂的年代里,是你把乡亲们勤俭淳朴的优良品德拂进我们的心田,滋润我们的青春。使之成为我们终身受用无尽的宝贵精神财富!</font></h3> <h3> 会后,老知青们纷纷在乡政府门前摄影留念。</h3> <h3> 老知青回访团全体成员和乡党政领导合影留念。</h3><h3> 其中图下的名单是我们的知青之友任春先协助制作的。他是一位对我们绩溪老知青的活动十分关注的热心人。</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马鞍山各中学老知青的留影选</h3> <h3> 我们五中部分老知青合影留念。</h3><h3> 左起:沈为平、柳郁文、张金海、田敬宝。</h3><h3> 其中张荣亮同学因拍摄这张照片而缺席。</h3> <h3> 作为准绩溪留守老知青,张荣亮已经在这个乡的校头村生活了多年。而且,他的家也成了我们马鞍山老知青驻绩溪板桥头乡的“代办处”。</h3><h3> 这次联谊会,他更是理所当然的成为尽地主之谊的大忙人。</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和老知青的部分留影</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杨其龙(右上)、田敬宝(中左)、项贤国(中右)、戴友之(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次马鞍山老知青重访第二故乡绩溪板桥头乡的活动取得了园满成功!</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成功的背后是全体老知青的共同努力!</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各中学的老知青们为这次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所以,这次联谊会也带来了他们对此次盛会的热切期待。</h3> <h3> 马鞍山第一、第二中学老知青的筹备会留影。</h3> <h3> 马鞍山第三、第四中学老知青的筹备会留影。</h3> <h3> 马鞍山第五、第六、第七中学老知青的筹备会留影。</h3> <h3> 大家更不会忘记绩溪联谊会筹备组的同学们,他们一年多来的辛勤劳动终于初见成效。</h3><h3> 上图为筹备组前后所开的九次筹备会中的四次留影。</h3><h3> 下图为筹备组成员为此次联谊会打前站而亲赴绩溪前摄于马鞍山东站。</h3> <h3></h3><h3> 最后,我还要提及的是,这次联谊会期间,我也有幸和我当年插队同学柳郁文重逢。</h3><h3> 关于柳郁文,我这次是准备专门为她作一篇专题的。现在看来,条件恐怕不容许。所以还是决定先在这里附带作一个简介。</h3> 这是我们二十三年后的重逢,自是令人唏嘘不已。<h3> 当年招工时,她为了让我们先走,坚持留了下来。没有想到这一留就是永远: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这片对于她来说或许是悲喜交集的土地上。</h3><h3> 但值得庆幸的是,她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她这次参会也是由她的丈夫俞绍华先生陪同的。忠厚淳朴的老俞告诉我,柳郁文的眼睛目前已是准盲状态。所以他也就成了柳郁文出行离不开的拐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和柳郁文夫妇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们仿儒大队老知青当年的合影(1968年)</h3><h3><br></h3><h3>前排左起:刘汉林、王凤安、王国良。</h3><h3>后排左起:沈为平、柳郁文、张静、高长清。</h3> <h3> 参加马鞍山绩溪老知青下放27周年联谊会期间的仿儒老知青合影</h3><h3> 左起:王凤安、沈为平、柳郁文、高长清。</h3><h3><br></h3><h3> 今日的柳郁文,已不再是我当年笔下的“新芽嫩叶春风里”,而是“老干疏枝秋雨后”了。</h3><h3>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h3><h3> 十多年前。我曾为她写过一首《深山柳赞》的诗。这恐怕是我学诗十多年中所写的不多的以物喻人题材的诗。在这首诗中,没有一句不写物,却没有一句不喻人。我不敢说这首诗写得多好,但它确实写出了我心目中的这位绩溪留守老知青的人格形象!</h3><h3> </h3><h3> 下图为我的分别发表在《马鞍山日报》、《太白诗刊》和《我们曾经年轻》一书中的有关柳郁文的诗文。</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010101">由此我还想到,如果推而广之,我觉得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我对像柳郁文一样当年没能回城的八位绩溪留守老知青的赞歌。</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实际上,这八位绩溪老知青都是扎根在这深山里的自强不息的柳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们的青春年华,已经融合在绩溪美丽的青山绿水之间。他们是钢城绽放在绩溪夜空中的几朵璀璨的的钢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关于这八位老知青,我已在不久前发文介绍。这里,我想再重申他们的名字,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他们分别是:柳郁文、陈梅芬、李孝霞、赵邦正、李增容、周宏毅、杜平、沈万玉。</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现将这首诗附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束——</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深山柳赞</font></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3><font color="#ed2308"> 柳郁文同志为马鞍山当年下放绩溪县知识青年中至今未归者。历经三十年风雨而未移柳志,曾被誉为“深山红柳”。近闻其已从县某机关退休,其人生事业或可定矣!因作《深山柳赞》以为其造像云——</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笑傲山洪未逐流,扎根依旧深山柳。</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新芽嫩叶春风里,老干疏枝秋雨后。</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郁郁犹堪莺雀家,依依自足竹松友。</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似非莫再论飞絮,漫舞亦传芳信久。</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作于2009年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原载《太白诗刊》2010年第二期</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并转载于《我们曾经年轻》一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深山柳赞》诗稿手稿</h3><h3><br></h3><h3>【附录】一、</h3><h3><br></h3><h3>在绩溪县板桥头乡欢迎马鞍山老知青50周年返乡联谊会上的发言</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裴庆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h3><h3>亲爱的板桥头乡的领导和父老乡亲们,大家好!</h3><h3>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一一五十年前的68年11月5日,我们马鞍山市七所中学的221位学子,作为马鞍山首批下放的知识青年,怀揣着美好而崇高的理想,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告别了母校,告别了亲人,来到了绩溪县原尚田、板桥、校头三个公社插队落户。从此,绩溪成为我们终身难忘的第二故乡。</h3><h3> 当年我们都年轻,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勇敢无私,决心要战天斗地,建设新农村。虽然,我们的身躯并不强壮,但我们敢用稚嫩的身躯挑起重担,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我们踩过牛粪,下过秧田;挑过料石,摇过水车。经受风雨,走过坎坷和泥泞,酸、甜、苦、辣都尝遍。在这块土地上,有我们的汗水和泪水,也有我们的欢歌和笑语。虽然,我们的知青岁月,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却领略了在贫困与动荡的年代里的父老乡亲的亲情。</h3><h3> 尚田小溪的流韵;校头山花的芳芬;板桥清风的温馨,永远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记忆!</h3><h3> 在我们孤独、无奈的时候,是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嘘寒问暖,送饭,送菜,象亲人一样关心我们;当我们犯了错时,故乡的父老乡亲们没有过多的责备,而是鼓励和鞭策,使我们不断地进步成长。</h3><h3>日出日落,岁月蹉跎。如今我们已是古稀上下的老人。五十年了,山在变、水在变、人也在变,但永远不变的是绩溪人淳朴的乡情和老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思念。</h3><h3> 值此我们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我们结伴而行,重回故里,寻找当年熟悉的面孔和当年小知青的感觉。</h3><h3> 五十年的光阴流逝,并没有消去家乡对老知青的深情。至今,我们仍感觉到乡领导和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关怀。在这里,我代表马鞍山下放绩溪的老知青,衷心感谢你们,并祝愿板桥头乡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祝愿板桥头乡的父老乡亲们,家家户户,幸福美满!</h3><h3> 再次表示感谢!谢谢!</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附录】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给重返绩溪的同学们</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陈燕明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马鞍山六中上蜀水插队学生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写于2018年4月12日</h3><h3><br></h3><h3> 我/偶然间/翻了下日历/看着那数字下的记号/我的心被敲打/我的情在冲撞/</h3><h3> 今天/你们在绩溪聚会/而我/却在地球的另一边/距离/使我无法与你们相见/但我想着你们/念着你们/我亲爱的同学们/这思念/深埋在我心中五十年/绩溪的山/托着行走其间的水/绩溪的水/缠绕着郁郁葱葱的山/</h3><h3> 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对。/是我们/离开温暖的家/走进蒼蟒峻秀的群山/</h3><h3> 至此/绩溪的溪水里/溶入了我们的血汗/绩溪的山石上/镌刻下我们的誓言/绩溪的山林间/有我们的身影闪现/绩溪的乡亲们/把我们深记于心底/我们和这里的土地揉为了一体/我们和这里的民众打成了一片/</h3><h3> 如今/我们由风华正茂步入了老年/当年的"种花生"(绩溪话、中学生)们/己彻底的解甲归田/我们要重返绩溪/再去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再去看看老房东/看看那块咱们种过的田/</h3><h3> 你看/那屋/我住过/那水/我喝过/那地/我种过/那山/我上去砍过柴/那翠绿蔽日的竹园/我钻过/你看/村头那棵老橡树/我曾在那儿~/写下憧憬美好爱情的诗篇/</h3><h3> 美好的情思/难割舍得念/说不尽也道不完绩溪的人情/绩溪的美/永远、永远是我心中的~~恋。 </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附录】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致 下 沅(选摘)</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夏祝华 文</h3><h3></h3><h3></h3><h3> 何谓下沅?</h3><h3> 下沅是当年绩溪县校头公社蜀马大队第七生产队所在地的一个自然小山村。</h3><h3> 我是马鞍山市第七中学的学生,1968年11月5日赴绩溪插队来到了下沅。全村加上我共99人,我是第20户社员。</h3><h3> 村里大多数社员不会说普通话,只有少数几人具有小学初小文化。除部分青壮男劳力外,老人和妇女几乎没有走出村方圆十公里内。淳朴善良的乡亲们,虽然热情的接纳了我,却不知我从哪来?来干什么?对我充满了好奇。</h3><h3> 1970年11月招工上调返城,我在马钢公司工作,2002年5月,我第一次回到下沅,老房东和乡亲们的热情胜似当年,家家请我作客,连早饭都安排在内,还轮不过来,在房东家住了几天,他们待我像远嫁的女儿回娘家,我在无比温暖和感激之余,还是为山村依然很落后感到遗憾。因为,乡亲们的生产、生活还没有多大的改善。特别是交通,从校头到蜀马再到下沅及周边没有一条完整像样的路。</h3><h3> 2005年10月,我又一次回去,差不多还是老样子。乡亲们还是翻山越岭肩挑背驼,这都令我感到无比心酸。</h3><h3> 今年四月十一日,我乘车从旌德桥埠到下溪,经大溪、蜀水、校头一路驶来,风光秀丽新农村景象、令我陶醉。我再次回到下沅,下沅村,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增建的各种风格农家二层三层小楼,错落有致的排列在村里。家家户户屋顶上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全村都用上了水冲洗的卫生间,老人和孩子穿着干净、时尚。我想,每扇门里都反映着时代变迁。幸福安康的新生活来之不易,这是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和全村的共同努力的结果。痴痴地看着、傻傻的笑着!50年的脚步、50年的牵挂;50年的期盼、50年的柔情,泪水从眼角一直流到我的心里。</h3><h3> 曾经刻骨铭心的插队生活,当年养育过我二年的地方,今生今世永远无法忘怀!</h3><h3> 思念绩溪,核心圆点在下沅,她以半径向外延伸扩展,最终聚焦定格在那美丽撩人的小山村,萦绕在我心中的第二故乡。 </h3><h3> 下沅,我永远的家。</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