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灵河绛珠草,还泪也为觅情果

已注销用户

<p>&nbsp;&nbsp;&nbsp;&nbsp;一部《红楼梦》,一个林黛玉,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感世界。小时候看红楼,似懂非懂,也不太喜欢林黛玉,觉得她性格不好,爱哭,作,说话刻薄,还爱使小性子。</p><p><br></p><p>&nbsp;&nbsp;&nbsp;&nbsp;长大了,再读红楼,懂了林黛玉的真,越发的喜欢黛玉了,为林黛玉至真至纯的情感怜惜不已。黛玉冰雪聪明,多愁善感,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一个独特的美女,美在外表,更美在灵魂深处……</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红楼,永远的经典,走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看红楼,更喜欢品黛玉——</p> <p>&nbsp;&nbsp;&nbsp;“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红楼梦》第三回里的一段人物描叙。</p><p><br></p><p>&nbsp;&nbsp;&nbsp;&nbsp;无疑,这个人就是刚进贾府时的林黛玉。作者曹雪芹的一支生花妙笔,不仅把林黛玉冰雪聪明、娇弱美丽和超凡脱俗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暗喻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多舛的命运。</p> <p>  林黛玉是作者最为看重、也是着墨最多的主要人物之一。在“红楼十二金钗” 的排序中,她是与薛宝钗并列在第一位,判词也是二位一体。若论容貌、才学、品行,以及道德伦理观念和思想倾向等,林黛玉在大观园的众裙钗中绝对可冠第一,却为何在排序中与宝钗“并列” 而不是把黛玉列在第一位呢?</p><p><br></p><p>&nbsp;&nbsp;&nbsp;有考证者认为,这是作者精心设置的“钗黛合一” 的一个创作命意。在我看来,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旷世稀求的“奇书” 而言,钗、黛之“并列” ,应该有着更深邃、更幽微隐秘的意蕴,而这其中一定有着作者“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 的愿望,并且包含了命定前生的“木石前盟” 与“金玉良姻” 间的矛盾冲突与悲剧结局的。</p> <p>  从《红楼梦》书中我们得知,林黛玉的前身原是生长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由于受到天地精华的滋养,又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霖滋润,得以更延岁月,遂“脱胎换草” 变成人形,渐渐修成女体,成了绛珠仙子。</p><p><br></p><p>&nbsp;&nbsp;&nbsp;这个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的前身。他因常在灵河岸边行走,见这株绛珠草长得十分娇弱,不由“凡心偶炽” ,便取来甘霖逐日浇灌,如此这般过去了许多年。绛珠草修成仙子后,终日在“离恨天” 游玩嬉戏,饿了即以“蜜青果为膳” ,渴了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p><p><br></p><p>&nbsp;&nbsp; “蜜青果” 的谐音就是“觅情果” ,而“灌愁” 中的“灌” ,谐音就是“惯” 。“灌愁” 就是“惯愁”——习惯的哀愁,永世的哀愁。为了觅得情果而习惯地凝眸、终生哀愁。</p> <p>&nbsp;&nbsp;&nbsp;&nbsp;绛珠仙子通体都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难以释怀,常说:下世做人,就同他去人间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了他,也是偿还过他的甘霖之恩了。于是,千古红楼,演绎出一段“木石前盟” 以泪还债的凄美故事。</p><p><br></p><p>&nbsp;&nbsp; 前世前身的绛珠草,今生今时的林黛玉,便成了眼泪的化身。眼泪,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如果按贾宝玉的说法“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 ,那么,林黛玉就是泪水化作的骨肉。</p><p><br></p><p>&nbsp;&nbsp; 她因泪而生,泪尽而夭。从命定前生的宿命来看。林黛玉下世为人,即是以泪报恩。也是以泪觅一番情果。因此,她的泪,如甘霖一般晶莹明澈,含有千般愁苦、万种情思……</p> <p>  虽然,从小父母俱亡的悲凉身世和寄人篱下的无奈境遇,使林黛玉比大观园里的其她女子,性情中多了三分脆弱敏感和孤傲自许,但她毕竟是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的女儿,骨子里天性秉承的家族血脉,赋予她甘露为神玉石为骨的清纯。她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才思敏捷,清丽脱俗。</p><p><br></p><p>&nbsp;&nbsp;&nbsp;&nbsp;她能写出《葬花吟》、《桃花行》和《秋窗风雨夕》这样具有极高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长篇诗作,却学不来王熙凤外作惠良、内藏奸狡的机关算尽,也学不了薛宝钗循规蹈矩、随分从事的圆滑处世,更做不出司棋因一点委屈就能大砸厨房的轻狂冲动……她也不屑于卖乖讨巧、曲意奉承和口是心非,她只是安然地做着本真的自己。一卷诗文,半盏茶香,于喧嚣和浮华中,独守一份只属于自己的寂寞、忧郁和安宁。</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大观园里,她只有一个真正能“谈得来” 的知己,这个人就是贾宝玉,就是前世有过甘霖之恩的神瑛侍者。她以自己的方式表明心意,虽为还一生泪水,却也心怀“觅情果” 的期许。当有一次宝玉将北静王所赠的珍贵之物鹡鸰香串转赠送黛玉时,她不屑地说:“什么臭男人手摸过的!我不要它。” 逐掷而不取,明确表明了她只钟情于一个男人,别的男人用过的即便是什么珍贵物件都不稀罕!</p><p><br></p><p>&nbsp;&nbsp;&nbsp;&nbsp;而当宝玉托晴雯送给黛玉两条自己平日里用过的旧手帕时,黛玉即视若珍宝,深谙宝玉的苦心真意,不觉神魂驰荡。宝玉此前因遭父毒打伤得不轻,黛玉曾偷偷去看他。心中的悲戚难以表述,两只眼睛红肿如桃。宝玉料定黛玉还会为他流泪,故送来手帕。看到此物,黛玉不由得心意缠绵,即从床上爬起,挥笔在帕上写下《题帕三绝》 </p> <p>  第一首,表述了对宝玉送手帕的苦心的理解,和因宝玉遭父毒打为他流泪伤悲的苦情:“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她的泪,除了宝玉还能为谁流呢?</p><p><br></p><p>&nbsp;&nbsp;&nbsp;第二首,吐露了她为两人的苦恋而整日里泪珠儿不断,深知宝玉的心意而哭得更重:“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它点点与斑斑。” 内心只有无尽的悲苦愁伤。</p><p><br></p><p>&nbsp;&nbsp;&nbsp;第三首,挑明了她与宝玉悲愁恋情前景:“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清也无?” 表达了对扼杀人的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极大挑战与反抗。</p><p><br></p><p>&nbsp;&nbsp;&nbsp;黛玉的一片心全在宝玉身上。她为他笑、为他哭;为他喜、为他悲;为他怨、为他恼;为他忧、为他愁……为了他,黛玉可以全身心地忘了自己,千惜宝玉而不自惜!</p> <p>  书中第二十回写到黛玉同宝玉的一次怄气闹别扭。她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说: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半日说道:“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也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吧,分明今儿冷成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 随后又叹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 </p><p><br></p><p>&nbsp;&nbsp;&nbsp;怄气是难免的,可怄气之后却是一段温暖的细节,表明黛玉她是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宝玉,即使是在怄气时也依然是心念着宝玉,天冷未穿披风,担心他着凉害病又得吃药。</p><p><br></p><p>&nbsp;&nbsp;“木石前盟” ,两心相倾,真心相爱,本是可以期望的美满幸福的姻缘。可黛玉偏偏是“薄命司” 中的女儿,这意味着她终是逃不脱悲情的命运,意味着与梦想中的美好姻缘擦肩而过。</p><p><br></p><p>&nbsp;&nbsp;&nbsp;其实,黛玉心里也是很明白的,贾府不是林家,潇湘馆的竹影粉墙也不是苏州的清风明月。就算是有老太太宠着她、疼着她,又能怎么样呢?</p><p><br></p><p>&nbsp;&nbsp;&nbsp;老太太不仅仅是黛玉的外祖母,还是贾府的老祖宗,决谋行事还是要从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全局利益上考虑的,还要从维护封建社会“正统” 的宗法、礼教制度的基本准则来衡量的,又怎能顾及到她这样一个弱女子的卑微的期望呢?她和宝玉的纯真爱恋,是那个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所不容的。</p><p><br></p><p>&nbsp;&nbsp;&nbsp;弱身抗不了情殇。“木石前盟” 有缘无分,终是水中月镜中花……</p> <p>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中,众人抽象牙花名签子,黛玉抽取的花名是芙蓉,题着“风露清愁” 四字,还有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 ” 。</p><p><br></p><p>&nbsp;&nbsp;&nbsp;芙蓉是开在深秋的花,恰如黛玉的性情:秋的婉约,秋的清愁,秋的幽怨,秋的静美。而那句“莫怨东风当自嗟” 是出自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一诗中的句子,是慨叹王昭君的红颜薄命:“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晚唐诗人高蟾亦有“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春风怨未开” 句,与“莫怨东风当自嗟” 相合。这个花签表明黛玉的命运是注定了的,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就算是贾宝玉一心一意地爱着黛玉,又能如何呢?</p><p><br></p><p>&nbsp;&nbsp;&nbsp;娇柔纤弱的芙蓉花,是禁不得狂风暴雨的肆虐摧残的,是经不住“风刀霜剑严相逼” 的。黛玉,这个薄命的女子,情未果而泪已尽,心有万千悲苦而不怨,她习惯了独饮愁伤独自悲泣。终于,梦幻随风去,情殇酿悲果。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冢香丘伴诗魂……</p> <p>撰稿:&nbsp;&nbsp;如水</p><p>图片:来自网络</p><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