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散场——写在江苏化工学院高分子86级同学毕业28年返校之际

叶正欣

<h3>2018年5月19-20日,我们江苏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86级同学在毕业28年以后第一次返校聚会,虽然是一次迟来的聚会,也许有不少遗憾,但正因为来得迟才更值得珍惜。在张家斌、宋朝霞等一批同学的积极倡导下,在“伟哥”的大力支持下,在常州筹备组成员,特别是“宣宣”的辛勤努力以及同学们的积极相应之下,办成了一次高质量、令人难忘的聚会。</h3> <h3>回想此次聚会,总觉得有好多话要说,更重要的是希望在聚会以后能留下一点值得记忆的东西。基于这样的想法,仅凭我个人的记忆和印象,情不自禁的写了这篇文章,就当做我个人送给同学们的一份礼物吧。肯定有很多有不当、不全面之处,敬请同学批评指正!</h3> <h3>精心的策划组织</h3><div>此次聚会精心的策划组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温同学情》中一张张老照片,全都是熟悉的面孔,勾起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更吊足了同学们期待早日相聚的胃口。大家虽然分布在祖国各地还没有聚在一起,但事实上,通过微信平台大家的心早已在一起了。宣维栋同学作为集团常务副总级的人物,在工作之余操心班级聚会,收集了这么多难忘的瞬间,编辑了优美文字和动听的音乐,其用心不言自明。</div> <h3>签字许愿墙的设计、文化衫的选择、横幅的制作、会场的精心布置、车站的迎来送往、全程的摄影和录像,特别是活动议程的安排,从报名/签到、自助午餐、联欢会、晚宴、KTV到重返母校、合影留念等一系列活动安排,处处凝聚了筹备组成员的辛勤付出!</h3> <h3>积极的参与者</h3><div>不少同学积极参与,提前一天抵达常州。印象中第一个赶到的该是远在深圳工作的周正国同学,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味的荔枝,更是积极参与到会务接待工作中,还有远在河南的张玉梅同学,来自泰州的周美春、刘斌,来自江西南昌的周斌教授以及预约提前相聚的丁伟明、叶曦、常明伟等同学,他们都提前一天赶到常州。</div> <h3>上海分会场花絮</h3><div>为迎接张家斌的到来,我们在上海的同学组织了小型聚会,最值得一提的是宋朝霞从烟台一大早就飞到上海,也着实让我们感动。有全国劳模宋虹霞同学的友情陪同,下午在杨浦区大学路咖啡馆的下午茶,后来又有我们专业唯一一对修成正果的郭庆国和倪文萍夫妇的加入,聊得甚是开心。</div> <h3>有意思的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本来家斌到上海的时间就晚,热心的姚峰同学去机场迎接他,只是不知道是手机导航捉弄人,还是分别28年以后再次见面的激动,离开机场后又返回去绕机场一周,到了目的地五角场蓝天宾馆,又开过了只能停在合生汇广场,还为此多付了120元的停车费,最重要的是害得我们在饭店等到晚上9点还没有开喝。</h3> <h3>环境优美的住处</h3><div>此次聚会,筹备组把住宿安排在常州富都青枫苑酒店,位于常州市钟楼区,距离江苏化工学院老校区仅10分钟不到的车程。据说这里是为了接待前国家领导人专门修建的,最主要的这里环境优美,整个宾馆隐身于常州最大的森林公园——青枫公园之中,宾馆依山傍水,置身于山麓、岛屿之中,独占山水精华。美中不足的是宾馆由于其他会务的原因影响了我们,19日报到当天上午不少同学远道而来的,没有能及时拿到房卡,但同学们表现了很大的宽容和理解。</div> <h3>增进相互了解的联欢介绍会</h3><div>19日下午2点半开始的联欢会,持续了长达两个多小时。老班长曹志荣主持了大会,他在开场白中介绍了会务的筹备过程,并深情回顾了大学四年的美好瞬间。接着每一位同学介绍了自己过去28年的工作、学生和生活经历,几位没有能到现场的同学还录了视频,现场还安排和远在外地的陈江同学进行了视频连线,同学们的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激动而热烈。</div> <h3>毕业28年以后,同学们纷纷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少同学已经放弃了高分子材料专业,初步统计还在干本专业的已不足50%,当年的同班同学现在从事的职业有律师、法官、教师、私企老板、政府官员、集团高管、总工程师、评估师等等五花八门,我们不得不感慨,大学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感慨之余想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一位校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大学四年如果教会了学生一项专业技能,也许是大学教育的失败。</h3> <h3>作为第一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在联欢会上我做了总结发言。首先我对毕业28年我们高分子86才第一次相聚常州,做了自我批评。同时对为此次聚会付出极大努力的筹备组,特别是以宣维栋为首的常州同学的无私奉献,给予高度的评价。回想在化工学院的四年,我坚信同学们和我一样,不仅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更增加了我们的自信、收获了同学间的友谊。最后,我以自己在留言板上一句话,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梦开始的地方,充满了激情与美好!期待下一次相聚,让我们再一次开启追梦之旅!”</h3> <h3>觥筹交错,畅叙友情</h3><h3>19日晚宴联欢晚会由当年的“文艺青年”刘斌主持,同学们在欢乐的氛围中觥筹交错,畅叙友情。席间不少同学自告奋勇引吭高歌,家斌同学还设计了猜字等游戏给大家助兴,每桌选派两名代表,一个表演一个猜,现场同学的动作表演引来阵阵哄堂大笑。</h3> <h3>宣总特别定制的“芳华28”蛋糕,将晚宴推向高潮,三层蛋糕的寓意,至今也没有揭晓,不少同学赞同宋朝霞的的解读:三层蛋糕应有团圆、和美、步步高升之意;蛋糕上蜡烛绚烂瞬间的烟花,代表我们一转即失的28年年华,甜美的蛋糕,让我们品尝如今生活的美好和相聚的甜蜜。</h3> <h3>晚餐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又去KTV一番,“伟哥”亲自把门,规定所有的同学不得提前离开,需要方便的必须上交手机,好不热闹,一直嗨到接近晚上11点,若不是第二天还有活动估计还不肯散去。</h3> <h3>最感人的是远在加拿大的朱欽忠,人在国外心却在聚会现场,通过现场连线和同学们一一问候交流,从视频上可以看到他的眼圈都红了,浓浓的同学之情溢于言表。</h3> <h3>参观老校区合影留念</h3><div>20日一早我们乘车到学校参观并合影留念。回到母校我们急切寻早当年的记忆,小公园里的小桥流水、蘑菇亭···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记忆犹新,在这里我们拉起自带的横幅:“浓浓同窗情,相聚520”合影留念。看到老校区的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阶梯教室、体育馆、食堂、宿舍楼等依然矗立在那里,勾起了我们大家不少的回忆和往事。</div> <h3>最有意思的是,是一开始在南区的集体合影以及几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影,花了不少时间,不知引来多少欢声笑语。</h3> <h3>“爱情经济学”引起的思考</h3><div>根据聚会安排,回到母校要到教室里坐一坐,体验一下当年上课的感觉。记得在大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让我给我们班的同学上过一堂45分钟的普通物理课,我估计同学们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因为作为当事人30年后我也记不清那位老师的大名了。不过我很感激他,也许我今天职业的选择与那位老师不无关系,以至于我都爱上高校教师这一个职业。应同学们的要求让我讲一课,我毫无准备,一下子不知道讲什么。想到当天是5月20日,“520”现在有特殊的含义,再加上我现在教经济学,情急之下将这一课取名“爱情经济学”。</div> <h3>在课堂互动环节,曹志荣同学解读了他对“爱情经济学”的独特看法,大声呼吁追求爱情不仅是年轻人,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权利,我完全赞同老班长的看法,随即将课堂引入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区别的讨论。</h3> <h3>女同学代表何晓红从是否坚持学习给出了她的答案:作为老年人只要还坚持学习就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如果不学习了其实就已经是老人了。课堂虽然是短暂的,但我们讨论的话题却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事实上,在我看来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与年龄无关,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还有一颗追求梦想的心,我们就可以自豪说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年轻人,至于这个梦想是爱情、是学习还是其他的什么的,其实并不重要。</h3> <h3>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情急之下想到的课堂主题,却戳中了同学们的要害,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直到聚会结束不少同学还在热烈的讨论和争论之中。这里选取部分同学的观点分享给大家:</h3> <h3>张家斌博士谈了在大学阶段对“爱情经济学”应有的理解:一是,校园恋爱=最小成本获得最纯真感情;二是,喜欢就要说出来,要不谁知道;三是,不自悲无顾虑,你的自悲也许对方并不在意;四是,别自满別高傲,你得意之处也许对方根本不放眼里;五是,别欺骗不伤害,恋爱不成朋友在。</h3> <h3>黄惠来同学分享了自己想法:爱情的初始,首要目标是婚姻,否则,就是耍流氓。但不是终结目标。终结目标是相伴终身,并永保激情。朱进才同学回应道: 爱情小课堂,爱其实很简单,平平淡淡才是真。<br></h3> <h3>郭庆国则认为,最简单的爱情是“我们只想在一起!”最美的爱情是“我们在一起了!”</h3><div>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但爱情与婚姻,至今仍是世纪难题,甚至是世界性的难题,今天我们的讨论也许很浅显,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对这个问题研究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对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不无益处。</div> <h3>温馨的“红包雨”</h3><div>早在微信群建立之初,吴小伟同学每天的微信红包,就已经将我们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临近聚会更是每天两个红包,不论是在深夜、还是在凌晨,他的心里总装着大家,尤其是装着他心目中的女神们。为了此次聚会,“伟哥”他的慷慨解囊,特别是聚会期间,他那感人响亮的“口号”,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他的热情也让我们高分子86群更加团结、和谐。</div> <h3>5月20日午餐以后,同学们虽然人离开了常州,但心还聚在一起。“高86红包群”也是名副其实,从下午1点43分,张家斌的第一个感谢红包开始,到晚上9点以后张玉梅发的最后一个微信红包,期间不少同学纷纷告知安全抵达自己的工作地,并以红包的形式表达了对筹备组的感谢和对整个活动组织安排的满意。周美春、周正国、黄惠来、叶曦、倪文萍、郭庆国、陈伟峰、谈建伟、宋虹霞、刘国强、田长山、常明伟、刘水龙、刘文兵、成国庆、杨德辉、束法荣、殷大斌、夏国春、姚峰、朱蕾、徐成祥、谭长福、周斌、张玉梅等不少同学纷纷代表自己和其他同学发表了感言,由于篇幅限制,这里选取部分同学的感言与大家分享。</h3> <h3>周美春说:再见了,龙城。相聚虽然短暂,彼此牵挂却无限;短短两天,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期待再相聚,感谢常州同学的盛情。</h3> <h3>周正国感言:感谢盛会的热情,今生难忘,520使我又年轻了28岁!</h3> <h3>张玉梅同学在微信群中分享到:二十年华,龙城相会,菁菁校园,青春飞扬。匆匆四年,同声相应,二八相聚,往事历历。再回龙城,翻天覆地,讲台书桌,记忆犹新。同窗契友,依然如故,青春记忆,欣喜绽放。</h3> <h3>黄惠来则作诗一首《同学聚会有感》:同窗四载化院度,二十八年再相聚,青春留痕音容故,情谊长存永祝福。</h3> <h3>张家斌同学更是动情地献上大作《致同学》,这里全文转载:</h3><div>  同学们&nbsp; 再见了&nbsp;&nbsp; !</div><div>  当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变模糊的全过程,心会在你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澈明晰。盐——注定要融化,也许是用眼泪的方式。</div><div>  有时候,真希望相聚时地球越大越好,这样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朋友;而分别时,更希望地球越小越好,因为这样我们的距离就更近。</div><div>  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对人来说,总是伤感的。 亲情,友情,同学情,总是在离别的时候,表现得最为浓烈。</div><div>  我珍惜人生中每一次相识、天地间每一份温暖、朋友间每一个知心的默契;就是离别,也将它看成是为了重逢时加倍的欢乐。</div><div>  人生总是不断地在相聚与别离,当我们习惯于这是人生必然的事情时,也就是容易接受和面对了。</div><div>  蓝天上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轻愁;然而我的胸怀和天空一样晴朗,因为我想到了不久的重逢。</div><div>  挥手告别,扬帆远航,忘不了的,是同学们抛出的那根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我的心上 ......</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时的我,又孤零零的身影独自流浪,一转身才感到有了丝丝凉意………!</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上海、常州这两天,感谢有老同学的陪伴!</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同学!期待后年再会!再见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次感谢常州的同学,特别谢谢宣宣!下次我们会组个男声小组唱《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献给宣宣[抱拳][抱拳][抱拳]。</div> <h3>特别是,因为班级群里的持续发酵,在聚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早晨,远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周斌教授也按耐不住有感而发,“同窗四年应前缘,欢歌笑语情难却。二十八载相思苦,青枫园里诉衷情。曾经暗恋时时忆,亦痴亦狂亦风流。今朝再别欲何为?朝朝暮暮望龙城!</h3> <h3>结束语</h3><div>宋朝霞同学的热心和热情我们记忆犹新,她在微信群里的一段话,既代表了筹备组,又代表了广大的同学们,说的既全面到位、又情真意切,这里直接引用作为此文的结束语。</div><div>“520短暂的相聚,充满了暖暖的满满的同学情义,依依惜别,又期待着下次的重逢!</div><div>在此代表聚会组委会感谢同学的积极相应理解和配合,你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辛苦啦!</div><div>在此也代表同学们感谢组委会成员无私地奉献!在曹班长的英明领导下,伟锅开心每一天的红包和爱心奉献,宣总的周到安排、温馨的纪念品和漂亮的服装,叶教授的爱情经济学启发让大家受益非浅,更让人感动的是常州同学奔波接送同学,保障了同学们出行的便利和安全,家斌群主想出的猜字游戏把有的同学折腾的不轻,刘斌精彩的主持和表演让晚宴热闹无比。还要感谢周正国同学一骑而来的贵妃荔枝,甜美无比……每一位为本次聚会作出贡献的同学,不再一一列举,感谢您,我们会永远记住的。</div><div>未来的日子里祝愿同学们永远健康,童心永在,期待2020三十周年再相聚!</div><div>引用“伟锅”的一句话:同学们,十分想念你们哪!永远爱你们!</div><div>有不周到之处,还请同学们多多见谅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争取把以后的聚会办得更好,更有意义,更开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