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英国(简称:英伦三国) </h3><h3> 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h3><h3> 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国力也迅速壮大。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是本土面积的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h3><h3> 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资本主义世界霸权被美国替代。不过至今为止,现在的英国仍然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h3><h3> 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的四大经济体之一,其国民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英联邦元首国、八国集团成员国、北约创始会员国、同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h3><h3><br /></h3> <h3> 轻轻的我走了,</h3><h3> 正如我轻轻的来;</h3><h3> 我轻轻的招手,</h3><h3> 作别西天的云彩。</h3><h3> ......</h3><h3> 悄悄的我走了,</h3><h3> 正如我悄悄的来;</h3><h3> 我挥一挥衣袖,</h3><h3> 不带一片云彩。</h3><h3><br /></h3><h3> 也许我们国人就是在"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篇《再别康桥》中认识剑桥的。</h3><h3> 80年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徐志摩面对剑河优美的景色写下了《再别康桥》,完成了日后中国人对剑桥最初的启蒙,至今人们还在争论诗人究竟是在哪一座桥上吟出了《再别康桥》的句子......</h3><h3><br /></h3> <h3> 2008年,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后园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纯中文的官方石碑,刻录着中国最著名的诗歌,它就是20世纪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多中国人都对这首诗怀有深厚的感情。</h3><h3> 镌刻诗句的石碑,被切出两个平面,诗歌的前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后两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被放在参差错落的两个平面上。</h3><h3> 这两个参差错落的平面或许是当作省略号,意在指出这相隔4句诗之间还有很多字句,很多故事......</h3><h3> 如今这里已成为剑桥一景。</h3><h3><br /></h3> <h3> 剑河总长约64公里,河上有很多的桥。</h3><h3> 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历史,见证着剑河的兴衰、沧桑和活力。</h3><h3> 漫长岁月流逝,多少诗篇在这里吟诵、多少人从桥上走过,不变的,还是没有变。</h3><h3> 坐着小舟,在静静的剑河中飘荡,难免会涌现诗人般的情怀,足以让时光倒流。</h3><h3> 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无可奈何的离愁 ...... 正是剑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以自于他后来曾滿怀深情的说:"我的眼腈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h3><h3><br /></h3> <h3> 叹息桥(于1831年建成)</h3><h3> 是英国著名的景点,位于剑河上的一座廊桥,隶属于剑桥大学,始建于1831年,哥特式的护栏成了这座桥风格的体现。剑桥大学有剑河贯穿,河畔上的各种桥樑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构成了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在众多的桥中,叹息桥最为出名,连维多利亚女皇参观这座桥时也赞叹不已:"这么秀丽、这么别致"!</h3><h3> 剑桥大学的毕业考试极其严格,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毕业文凭,往往来到这里流泪叹息,后悔莫及。因此,校方把它定为"叹息桥",以此来警示学生勤奋学习,不可懈怠。</h3><h3><br /></h3> <h3> 数学桥、</h3><h3> 剑桥大学的剑河上有一座著名的数字椅桥,陪伴着剑河沿岸最古老的建筑 —— 红砖垒砌的剑桥大学女王学院院长官邸,走过了250多个春秋。</h3><h3> "数学桥"又名"牛顿桥"。相传这是大数学家牛顿在剑桥大学教书时亲自设计并指导建造的,整座桥体未用一根铁钉和螺丝。</h3><h3><br /></h3> <h3>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h3><h3><br /></h3> <h3>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h3><h3> 1511年由王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士创办。学院拥有5个庭院,其中以1589年始建的第二庭院被誉为"英格兰最漂亮的铎式庭院",这里也是17世纪英格兰和法国签署和平条约的地方,也促成了查尔斯一世与他的法国王后的联姻。</h3><h3> 剑桥大学是许多世界名人的母校,培根、牛顿、达尔文、霍金等人都是这所大学走出的校友,因此能够在这里就读也成为无比荣耀和自豪的事情。<br /></h3><h3><br /></h3> <h3>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h3><h3> 学院由英国国王享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h3><h3> 三一学院门口前的苹果树,是砸中牛顿那棵苹果树的第四代传人了,多亏了它,牛顿才思考出了有名的万有引力定律。</h3><h3> 在这棵苹果树的后面,就是当年牛顿居住的房间。</h3><h3><br /></h3> <h3> 剑桥大学城区,座落在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剑桥小镇,距首都伦敦不到100公里。小镇风景秀丽,著名的康河横穿而过。这里依然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照原样精心维护的古城建筑、</h3><h3> 一进剑桥市,一座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剑桥学生的青铜像迎面矗立、</h3><h3> 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的成就尤其突出,哺育出牛顿、达尔文这样开创新纪元的科学大师,100多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出自此校,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荣光,被称为"科学家的摇篮"。</h3><h3><br /></h3> <h3> 维多利亚建筑的"圣约翰学院",是剑桥大学5所著名学院里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一座。 </h3><h3><br /></h3> <h3>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h3><h3> 国王学院建于亨利六世,完成于亨利八世,整个建筑前后落成近100年。国王学院于1441年成立,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内最有名的学院之一。</h3><h3> 古老的建筑、宏伟的教堂、广阔的草坪、宁静的校园、一流的学术成绩,这就是国王学院的特点。</h3><h3> 在学院所有的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属礼拜堂,它耸入云雷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镇的标志和荣耀。</h3><h3><br /></h3> <h3> 白玫瑰之城:约克市位于英格兰东北部,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世纪古城,它以其古朴优雅的英伦气质,吸引了世界各国游人到此观光,尤其这里有完整保留历史印迹的"肉铺街"。</h3><h3> 肉铺街位于约克市中心,西元1086就已存在了,是英国保留最完整的中世纪街道,也是全欧洲中世纪风格保存的最完好的一条街。</h3><h3> 自从有了正式的历史记录以来,这条街就是一条肉铺店+屠夫林立的街道,1872年的"鼎盛时期",这里一共有26家肉铺店,被誉为全欧洲最能"闹鬼"的城市。</h3><h3> 铺满鹅卵石的街道,街头上每一家商店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并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古老的肉铺街被评为英国最美街道之一。</h3><h3><br /></h3> <h3> 约克城有一个美丽而浪漫的别称,白玫瑰之城。</h3><h3> 在约克城街头,"白玫瑰"微章随处可见,美丽的奥斯河贯穿全城,所以街上有很多桥梁,在桥的栏杆上,可以看到不少蔷薇标志。</h3><h3> 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尽情享受英伦小城为你带来的悠闲与宁静。</h3><h3><br /></h3> <h3> 约克的建筑非常有特点,它们融合了罗马人、撤克逊人和维京人的建筑风格,古朴而不失华丽,使走在街头的游人不时勾起对逝去岁月的缅怀。</h3><h3><br /></h3> <h3> 约克大教堂、</h3><h3> 约克是英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建城历史可追溯到西元71年。约克大教堂是英国最大、同时也是整个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风格教堂,公元1220年开始兴建,公元1470年完工,教堂以设计和建筑艺术精湛而闻名世界。</h3><h3> 约克大教堂外观肃穆宏伟、内庭精致优雅。</h3><h3><br /></h3> <h3> 约克大教堂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以单扇窗镶嵌的中世纪彩绘玻璃和世界最古老的侧廊。</h3><h3> 教堂东面的一整片彩色玻璃,面积相当于一个网球场,玻璃的染色、切割、组合工艺一流、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纪彩色玻璃窗,在公元1405年~1408年设计完成,由100多块图景组合。</h3><h3> 这些有着跨世纪的彩绘玻璃窗,记述了动人的神圣故事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时刻,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是一盏照亮历史、独特风格的明灯。</h3><h3><br /></h3> <h3> 约克古城墙、</h3><h3> 始建于罗马时期,扩建于中世纪,踞于叠土而成的高阜之上,蜿蜒逶迤,城墙窄得仅能容纳一个人而行。</h3><h3> 约克的古城墙是整个英格兰古城墙中保留最完整、距离也是最长的。登上城墙望远,满眼尽是一树一树粉红色的樱花,还有青青草地上一丛一丛野生的水仙,散发出一种异样的温柔。</h3><h3><br /></h3> <h3> 曾经有这一说,想看看真正的苏格兰,了解这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就要去它的北部苏格兰高地。</h3><h3> 苏格兰高地、欧洲风景最优美的地区,这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历史的厚重感随处可见、豪门望族的府第与城堡历历在目,这里有全欧洲最美的城市,诉说着苏格兰昔日的荣光。</h3><h3> 走在壮阔的苏格兰高地上,这里笼罩着优美和寂静,可以感受一种荒凉和凄美,风笛也许就是应该在这样的景色中才能孕育出来。</h3><h3><br /></h3> <h3> 这里有雄伟的山脉、秀丽的山谷、恬静的湖泊、奔流的溪水和开遍石南花的原野、有拥抱着宁静溪流的宽敞谷地。</h3><h3> 作为冰河世纪最后一个据点的苏格兰高地,她的美丽让人难以捉摸。在这里,任意一个场合的终结处,也是另一个景致的开启门。它如同世界的尽头,站在高地上,就可以眺望天边;往前跨上一步,便逃离了世界 —— 而女人们,就这么站在天堂的门口,等候上帝的天使迟迟未至的信件。</h3><h3><br /></h3> <h3> 爱丁堡城堡、建于1070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h3><h3> 一座曾经担任过防御城堡、皇家住所,甚至是监狱的城堡,背负了太多的历史沧桑,也同时留下了许许多多人类历史的见证。人会随着时间而凋零与汰换,但建筑却因为保存而见证了了这一切,或许这就是建筑所隐藏真正的魅力。</h3><h3> 时至今日,爱丁堡城堡已经不用再防御来自南方的攻击,也不需要再担仼皇家住所的重大责任,而它所带来的是充满历史氛围的建筑气息,以及默默地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者的赞叹。</h3><h3> 每一年的夏季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爱丁堡艺术节,全世界各地的军乐队都曾被邀请来此演出,最受欢迎的是苏格兰军乐队,风笛和苏格兰裙是他们的标志,也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一道风景。</h3><h3><br /></h3> <h3> 爱丁堡城堡广场:著名的吊门,这里是进入城堡的必经之路、城堡的大门是450年前建造的、</h3><h3><br /></h3> <h3> 爱丁堡城堡呈现出的,是与山石调浑然一体的恢弘气势。高耸的石砌城墙诉说着苏格兰皇室更迭的辛酸历史,饱经风霜的建筑记录着太多唏嘘的往事。</h3><h3> "犯我者必受惩" —— 这是爱丁堡城堡入口门楣上的标语,经过这个城堡大门,迎面扑来的是中世纪古城堡的气息。</h3><h3> 城墙门口的两尊守卫雕塑,这是1929年新增的雕像,分别是威廉华莱士、罗伯特·布鲁斯,他们都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反抗英军的苏格兰英雄。</h3><h3> 城堡大门正上中间有个在王冠下的苏格兰皇家纹章,是一个张牙舞爪的红狮子。这个图案的使用是12世纪的苏格兰国王威廉一世,他野心勃,数次入侵英格兰而失败,但是史学家们仍称他为"狮子威廉"。</h3><h3><br /></h3> <h3> 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峭壁岩石,造就了壮阔的爱丁堡城堡,远处安静动人的宁谧海岸,浓郁的苏格兰气息,在打磨了千年以后,用寂静却幽远的氛围惊艳每一个游人。</h3><h3><br /></h3> <h3> 从高高的城堡,能够看到爱丁堡整座城市的壮观景致,视野开阔,远方高地的山峦、景色格外美丽。远处可见的大西洋、福斯湾上点点白帆、视野里尽是辽阔之美,旧城的尖塔、教堂、峭壁,仿佛中世纪戏剧从未散场。</h3><h3> 不知道几百年来有多少守城将士曾在这个位置上远眺高地思念他们爱着的人。只是一眨眼沧海桑田,远景依旧。</h3><h3><br /></h3> <h3> 城堡外墙内的安格尔炮台、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h3><h3><br /></h3> <h3> 苏格兰最时髦的计时工具,莫过于每天下午一点钟城堡的嗚炮仪式 —— 除了每周日、耶稣受难日和圣诞节之外,口径10.5 厘米的野战炮都会准时发出轰鳴,响彻整座城市, 告诉市民,一点钟到了!</h3><h3> 自1861年以来,炮台每天 下午一点钟的嗚炮,是为了给福斯湾来往穿梭的船只一个时间信号,100多年来风雨无阻。<br /></h3><h3><br /></h3> <h3> 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认为是英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作家、艺术家、评论家都聚集在爱丁堡,被称为"北方雅典"。</h3><h3> 爱丁堡城堡不仅是爱丁堡的象征,也是苏格兰的精神象征,是苏格兰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h3><br /></h3> <h3> 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寝宫、</h3><h3> 玛丽女王,苏格兰的统治者以及法国王后(1559年7月10日~1560年12月5日)最知名苏格兰的君主之一,一生充满传奇、是当时号称最美丽的女人,但是命运坎坷,几次婚姻不得善终,并被贵族起兵造反而囚禁,并被迫让位给儿子詹姆斯。</h3><h3> 在被关押18 年后,最后在伦敦塔以谋逆罪被砍头。</h3><h3><br /></h3> <h3> 2004年,爱丁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学之城"称号,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创办伊始,被公认"文学之城"美誉的第一座城市。</h3><h3><br /></h3> <h3> 位于死火山岩顶的爱丁堡,兴建于公元6世纪,比著名的温莎城堡早了400多年。由于其地势一面斜坡、三面悬崖,易守难攻,所以在当时成为皇室堡垒的最佳选择。</h3><h3> 从城堡上俯瞰爱丁堡市,则一览无遗 ······ 远处水域是福斯河的入海口福斯湾、福州斯湾的外海是英国与挪威、丹麦间的北海。</h3><h3><br /></h3> <h3> 爱丁堡"王子大街"、素有"全球景色最佳马路"之称、这条苏格兰200多年来最繁华的古老大街,全长只有一公里,可许多华丽摩登的商店汇聚于此,吸引着众多世界著名品牌纷纷进驻。</h3><h3> 在王子大街以爱丁堡旧城以及司各特纪念塔为背景的风笛手和悠扬的乐声,使游人更深深的感受到那苏格兰的韵味。</h3><h3><br /></h3> <h3> 古堡下的王子大街花园风景如画,里面屹立着苏格兰著名文学家司各特的纪念塔。在花园的另一块绿地上,伫立着1803年建成的、蜚声世界的苏格兰钟。</h3><h3><br /></h3> <h3> 皇家一英里、</h3><h3> 是爱丁堡老城区的主干道,这里囊括了许多景点、商店、酒吧和旅舍,是探索爱丁堡历史的最佳起点。沿途包括城堡广场、圣吉尔斯大教堂、高街等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街道和小巷。</h3><h3> 小巷幽深曲折,有着层层叠叠的台阶和桥洞,整个爱丁堡是一个呈层叠状的城市格局,历史的沧桑感深深的雕刻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h3><h3><br /></h3> <h3> 苏格兰方格呢短裙、</h3><h3> 穿格裙的吹笛人、穿格裙的酒吧招待、穿格裙的军人、穿格裙韵居家男人 ...... 对苏格兰而言,就像格裙和风笛不能分开一样,没有了穿格裙的男人的苏格兰也就变了味道,早在1624年,苏格兰军队就以苏格兰短裙为军队制服了。</h3><h3> 在苏格兰,短裙不仅仅是他们爱穿的民族服装,而且是苏格兰民族文化的标志。</h3><h3><br /></h3> <h3>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h3><h3><br /></h3> <h3> 戴维·休谟、苏格兰哲学家、启蒙运动创始人、人性论的创作者(1711年~1776年)、</h3><h3> 铜像矗立在皇家英里街上,休谟穿着希腊古典的衣服,右脚的大脚趾露出,传闻抚摸他的脚趾被看成是会带来好运气,结果右脚趾被摸的发亮。</h3><h3><br /></h3> <h3> 司格特: 1771年8月出生在爱丁堡、 欧洲历史小说之父、苏格兰诗人、</h3><h3> 司格特的历史小说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出色地反映了英格兰、苏格兰和欧洲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矛盾冲突。在他的笔下,历史事件毫不枯燥,总是和故事人物悲欢离合的曲折遭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h3><h3> 司格特的创作对欧洲历史小说起了开创性作用,他为英国文学提供了30多部历史小说巨著,被尊为"历史小说之父"。英国的狄更斯、斯蒂文森、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俄国的普希金、意大利的曼佐尼、美国的库柏等著名作家都曾经受到司格特的深刻影响,其中库柏有"美国司格特"之称。</h3><h3> 司格特是英国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1832年9月去世。在他死后,浪漫主义时代也随之走向结束。 </h3><h3><br /></h3> <h3> 爱丁堡王子大街: 建于1844年的"司格特纪念塔",1846年8月15日正式揭幕。它静静的坐落在王子街花园中。</h3><h3> 纪念塔高61.11 米,整体采用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风格,四座小型尖塔拱卫着中央高塔、高塔底部四周都是拱门,塔中央立着白色大理石的司格特雕像,他身穿长袍,旁边还卧着他的爱犬,而且他作品中的64位主人公都被雕成雕塑环绕塔身。</h3><h3> 司格特纪念塔已成为爱丁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h3><h3><br /></h3> <h3> 斯特拉福德小镇: 有500年历史的"莎士比亚故居"座落在哈利街上,是他出生的地方。并度过了和他的新婚妻子的第一个五年。在这座二层带阁楼的房子,随处可见16世纪70年代的装饰,这就是当时英格兰典型中产阶层家庭的生活缩影。</h3><h3> 在英国时时刻刻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莎士比亚氛围,莎士比亚已经像养料一样融入了英国文化的血脉,不仅成为英国人的骄傲,也成为了英国文化的象征。</h3><h3> 斯特拉特福特,这个安静小巧的小镇哺育了"英伦之魂"莎士比亚,其秀丽的风光更是入选英格兰小镇前十名。来到这里,你会真切的领略到莎士比亚杰出戏剧家的一生, 以及这个孕育了他的故土斯特拉福德。</h3><h3><br /></h3> <h3> 埃文河畔边的莎士比亚铜像、</h3><h3> 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h3><h3>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h3><h3> 莎士比亚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特福特,1616年在其52岁生日那天去世,葬于家乡的圣三一教堂。</h3><h3><br /></h3><h3>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千秋万代。</h3><h3><br /></h3> <h3> 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特小镇、</h3><h3> 享利街口,迎面有座雕像,是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里的宫廷小丑试金石。</h3><h3> 雕像底座刻着剧中的台词: "傻子会以为自己聪明、但聪明人明白自己是傻子"。</h3><h3><br /></h3> <h3> 埃文河畔、英国著名的戏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出生地、</h3><h3> 这个是中、高产阶级的地方是个度假圣地,处处都是中古世纪的建筑,风景旖旎的河畔风光。</h3><h3> 天鹅高傲的仰起头在水中搖摆、小舟在河中穿行、岸边的人们沐浴着阳光 ...... 这样如画的景色,让人的内心宁静又舒畅。</h3><h3><br /></h3> <h3> 温德米尔湖、</h3><h3> 漫步走进美丽的温德米尔湖,这是英国最美的地方,英国人视为自家的后花园。</h3><h3> 雄伟壮丽的山峰和波光粼粼的湖泊,在天穹下造就出举世无双的美景,诚如华兹华斯(英国浪漫派诗人、1770~1850)曾感叹:"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地方,能在如此狭窄的范围内,在光影的幻化之中,展示出如此壮观优美的景致"。</h3><h3><br /></h3> <h3>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h3><h3>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中上,</h3><h3>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h3><h3>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h3><h3>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h3><h3>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h3><h3>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h3><h3>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h3><h3> ......</h3><h3><br /></h3><h3> 正是这片湖区,让华兹华斯揣着诗歌应当超越生活而追随个人理想,任凭情感的宣泄于一行行优美的诗歌, 写出了文笔朴素清新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咏水仙》,被世人誉为"湖畔诗人"。</h3><h3> 英格兰的这片美丽湖区,不可改变地与浪漫诗歌联系在一起了。使得温德米尔蓝天下掩映的这一片湖水、翠绿温润的绿草,就这么深深植入了游客的灵魂,如醉如痴幻化成一幅魔幻现实主义的美景。</h3><h3> <br /></h3><h3> <br /></h3><h3> </h3> <h3> 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约翰·济慈(1795~1821)说:"温德米尔湖的风景令人陶醉,它会让人忘掉生活的区别: 年令、财富"。</h3><h3><br /></h3> <h3> 面对眼前这满目春意盎然的翠绿,缎面般宁静的湖水,远处阵阵飘浮的炊烟,大自然如同不经意画出的还未干透的水彩画,让人感到无比的安宁和惬意。</h3><h3><br /></h3> <h3> 温德米尔湖区、</h3><h3> 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她与她的先生相识于湖边、守护着这片美丽的湖泊渡过了大半生,在这里波特找到了"彼得兔"的创作灵感,在1902年出版了童话"彼得兔的故事",该书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巨大成功,直至今天,这个作品仍是欧美国家家喻户晓的名著。</h3><h3> 这里也是电影"哈利波特"拍摄的场景地。</h3><h3><br /></h3> <h3> 雄伟壮丽的山峰与波光粼粼的湖泊,在天穹下造到举世无双的美景。</h3><h3> 林地、突岩、山谷与湖水之间,是村落、羊群、牧地、中世纪村庄和古罗马的城堡,漫步其间,仿佛穿行在古老岁月遗留给游人的精美风景画卷中 ...... </h3><h3><br /></h3> <h3> 几处栈桥停靠的游艇、与掠湖飞起的天鵝,构成一幅幅精美的水墨长卷。</h3><h3> 湖区入选为"环球绿色旅行地"、同时还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之一"。</h3><h3> 登上游船乘风破浪向远方驶去,四周的群山仿佛是一幅色彩斑斓的英国风景油画随着游船的前行徐徐展开,碧绿的草地上散布着一群群雪白的羊群,湖畔的丛林中隐现一栋栋漂亮的湖区特有的别墅。</h3><h3><br /></h3> <h3> 蓝色的温德米尔湖波光荡漾,湖面上成群的水鸟在盘旋飞翔,天鹅和野鸭跑到岸上忙着从游客手中争抢食物,诗情画意的湖区展现在眼前。</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