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关

山人

<p>  摄影:山人</p><p> 撰文:山人</p> <h3>  站在这算不上雄伟和高大的关搂下,但感到有一种厚重,是一种历史底蕴的厚重。</h3><h3> 友谊关,坐落在广西凭祥市西南边陲,是中越边境口岸,同时现在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友谊关最早可追溯至汉朝,曾多次更名叫:雍鸡关、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镇夷关、镇南关,解放后又更名睦南关,距今已有二干多年历史,是中国九大名关中唯一的边关。友谊关得名于1965年,是为巩固和发展中越两国友谊而更名,并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题写友谊关关名。</h3><h3> 友谊关关楼曾两度毁于侵略者的炮火,第一次于1885年毁于法军的炸弹;第二次于1939年毁于日军的炮火,现在的关楼于1957年重建。</h3> <h3>  这就是友谊关景区入口,同时也是中越两国人员出入境的口岸通道。</h3> <h3>  友谊关关楼</h3> <h3>  这些人有的是游客,有的则是出入境人员</h3> <h3>  这是友谊关联检口岸,人员出入就在这里进行边检。</h3> <h3>  零公里,是中国322国道的终点,也是越南1号公路的起点。</h3> <h3>  出境的人员就经友谊关从这里进入越南,货物车辆出入境,也是由这条公路进出,公路是绕开了友谊关而进入边检口岸。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越两国的物资的进出口量大增,除友谊关外,在离此地几公里的蒲寨口岸,每天装满货物的越南大货车都排成长龙等待入关。</h3> <h3>  友谊关的“法式楼”是广西省级文物,该楼建于1914年,是当年清政府设在凭祥镇南关对讯分署的办公地点,楼房占地面积二百多平方米,由法国工程师设计。该楼现尚有一还在营业的邮政所,据说是清朝时就开设的。</h3> <h3>  这是原越南领导人和我们的周总理亲切会谈的蜡像,当年老一辈中越人民“同志加兄弟”的友谊是令人难忘的。</h3> <h3>  明代古城墙,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为单边直立式城垛,内侧为青砖步阶,可攀登,将关楼和左辅山、右辅山相连。</h3> <h3>  从这里登上去可到左辅山镇关炮台,从反方向的城墙可通向右辅山。</h3> <h3> 这是友谊关广场的清末老将冯子材雕像</h3> <h3>  站在清末老将冯子材跃马驰骋疆场的雕像前,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敬他不畏强敌,誓死卫国的精神;敬他老当益壮、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的气概;敬他有勇有谋、让侵略者有来无回的智谋!</h3><h3> 凝视着这清末老将的雕像,除了感慨敬仰,让人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h3> <h3>  凌空飞跃的战马让我真正感到好男儿马革裏尸的壮志,也让我听见了古战场的撕杀声,让我仿佛回到一百多年前悲壮的镇南关战役:</h3><h3> 镇南关大战是清末中法战争的最后一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在抵抗外国侵略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在十九世纪中、后叶,中华民族处于积贫积弱、外侮纷乘的多事之秋。</h3><h3> 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加紧对越南的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企图将势力范围扩张至中国的广西、云南,清廷应越王请求派兵援越,法国为逼清廷赔款求和,派远东舰队封锁台湾海峡,袭击我国的台湾基隆、福建马尾,重创福州水师,并炸毁我南疆国门镇南关(现友谊关)。</h3><h3> 当此国家急难、民族危亡之际,年近七旬的退休老将冯子材主动请缨,紧急募兵赴关抗法,被众将推举为前敌主帅,统一布署指挥镇南关抗法战事,他听取官兵建议在镇南关前布筑了长墙阵。1885年3月23日,法军再次进犯镇南关,直扑清军长墙阵地,在重炮的轰击下,清军伤亡惨重,在长墙阵地即将陷落的紧急关头,冯子材扬长避短,率部冲向法军阵地,与潜伏在阵前的清军敢死队一起,同法军展开近距离的白刃战,让敌方的重炮攻击失效,同时清将苏元春、陈嘉等率各路清军及时增援,几支清军汇集山谷,冒着枪林弹雨围歼法军,战至24日傍晚,大清军民将入侵的法国远征军驱出镇南关,歼敌2300多人,法军第二旅团司令尼格里少将在追击战中重伤毙命。</h3><h3> 战败的消息传到巴黎,直接导致了法国内阁集体辞职,由此,镇南关大捷结束了中法战争。</h3> <h3>  这组雕塑是反映清军在“镇南关战役‘’中,在冯子材的指挥下,奋勇反击入侵的法国军队。</h3> <h3>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现属广西钦州沙尾村),1903年9月18曰病逝,享年85岁。</h3><h3> 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成年后历任广西、贵州提督,法军入侵中国时他已年近七十,但他不顾年迈,披掛上阵率兵抗法。这组雕塑是反映他带着棺材赴关抗敌,即是抱着和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壮志上战场。</h3> <h3>  这是反映中法战争结束后,当地军民建设左辅山镇关炮台,艰难地用牛将大炮运上山的雕塑。</h3> <h3><font color="#010101">镇南关大捷后,广西提督苏元春督饬军民建设边境防线,在广西全边境构筑以炮台为核心的防御体系,凭祥境内共修筑大型炮台19座,配置德国克虏伯大炮13门。 作为南关屏障,左辅山炮台是最早设置的大型炮台。于1885年抗法战争结束后随毁于炮火的镇南关同时动工修建,并于当年竣工,其主要作用是护卫镇南关左翼。该炮台主炮位下的地下设施为炮台指挥部,以及屯兵和储存弹药之地。 它以友谊关西侧的右辅山(又称金鸡山)顶上的镇中、镇北三座炮台遥相呼应,配以友谊关楼左、右两侧沿至左弼山、右辅山顶的明代古城墙,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屏幛,苏元春将其称为“南陲保障”。</font></h3> <h3>  这是通往主炮台的地下通道</h3> <h3>  左辅山镇关主炮台的地下工事</h3> <h3><font color="#010101"> 左辅山镇关主炮台装备德国克虏伯要塞大炮一门,该炮管内径120毫米,射程20公里,炮位下方有环型铁轨,方便转向;另外主炮外围设置有若干火炮,形成炮台强大的火力网。</font></h3> <h3>  这就是德国克虏伯要塞大炮,原炮也被大炼钢铁时损毁,现是复制品。</h3> <h3>  这是炮台的地下指挥室</h3> <h3> 这是友谊关右边的右辅山(也称金鸡山),在山顶上还有三座炮台,当年这些炮台充分起到了防御外敌侵犯的作用。</h3> <h3>  这是友谊关前广场的浮雕,浮雕上有周总理和越南胡志明主席亲切拥抱的场景,充分显示当年中越两国用鲜血凝结的“同志加兄弟”的友谊!但如今屡屡见诸新闻的中国游客被越南出入境工作人员强索小费的事例,让人感到这种友谊早已褪色!</h3> <h3>  (部分历史资料取材于景区文字介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