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雷家口的油菜花开了,南峪沟就穿上了艳装。一天一个样!</h3> <h3>在武山县城东的南峪沟与四门沟的风水岭上有一个武山人叫尖山儿的山尖。山不算高,但却因为有“武山有个尖山儿,离天还有一钱儿”的民间故事而有名。就是在这个山脊梁上有一个寺庙在十里八乡很有名。过去当地人叫光明寺,现在立了块武山著名青年书法家题写的“光明山寿峰寺”石碑。</h3> <h3>如今的庙宇建筑不算雄伟,甚至有点小巧。但你看看这堡墙,肯定对它的古老沧桑不得不心生敬畏。残垣断壁固然苍凉,但它所蕴含的故事却让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们有说不完的故经。更何况还有碑文为证呢。</h3> <h3>这是2016年以前的相关资料。</h3> <h3>请您先看看它四周的环境,您可能就对传统文化中所谓的风水和现代科学倡导的环境生态学的不谋而合有新认知。对先人的智慧哲学有进一步的升华。所谓天人合一,妙哉!</h3> <h3>寿峰寺</h3><h3>令陆胤/文 张耀德/图</h3><h3></h3><h3>寿峰寺位于武山县城南15公里处,因建于光明山又称光明寺,寺院坐落于一个略呈圆形的古堡内,寺周群峰相拱,梯田如带,村舍相望。初夏,漫山金黄,油菜花香袭古寺;仲秋,清辉泻地,一轮明月照宝刹。《民国武山县志稿》载:“光明寺,县东南四十里”。毗邻佛教圣地华严庵大德高僧慕老大师(原武山县佛教协会会长)《又古光明寺》诗中赞道:“游玩深山似蓬瀛,月照西天古光明。静听鹿鸣鸟争韵,坐赖松柏乐长春。”光明寺的秀雅景致和清静怡然恍若眼前。</h3><h3>据《宁远县重建光明寺碑记》,光明寺“洪武初奉勅建立”,后遭坍塌。因寺周各村群众的祭祀祈福及重大集体事宜的商定,以及重要群众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众人看到寺院破败的景象,惋惜感慨不已,期望修葺整治。嘉靖乙卯年(1555年)徽州僧人明秀带徒儿真香云游到此,当地居民王从用、李海、尚忠任等恳留师徒于光明寺,随始修葺寺院,刚修小殿一间,孰料明秀圆寂。真香与徒儿如化秉承师愿,十方募化,历尽艰辛,至隆庆戊辰年(1568年),重建西正殿三间,内塑三尊大佛十六罗汉,东面建菩萨殿三间,北为龙神殿一间,南为经堂一间,周围砌筑院墙,前后修僧房十间。真香还请奉金佛一堂,印华严经一部、梁武忏三部,并置齐了镜、钵、钩、锣、铃、法衣、架子等法器。这次重建,是光明寺有据可查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重建,奠定了寺院的格局和规模,光明寺重现光明,大放光彩,香火益盛。</h3><h3>明崇祯五年(1632年),也就是距隆庆戊辰(1568年)真香重建时隔六十四年,光明寺再次显得“岁远颓圮”,急需整修。僧人性玉与信士王嘉进、尚邦用等募捐资赀,再次进行修缮重建。经佛家子弟“刻意苦心,竭力殚财,日夜劳瘁”,光明寺呈现出中兴气象,“金碧辉煌掩映,望之伟然而即之竦然”,实为一方胜境。</h3><h3>民国以来,光明寺的建筑布局又有了变化,比明代两次重建的规模有所变小,寺院也由佛教变成了佛道合一,根据水帘洞道人入住时间推断,光明寺道家的入住大概也是清代后期。那时,走进光明寺山门(堡门,朝东),扑面而来的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二楼地面为木板所铺,前面供玉皇,后面供关帝,下边为出入门洞,两侧亦供人进出。西主殿供奉华严三圣;北殿正面为三官,西边奉祖师、文昌,东边奉药王孙思邈、吕洞宾,耳房供送子菩萨;南殿正中供南海观音,东耳房供送子娘娘,西耳房供张天师。道教塑像大量替换佛像,体现了这里当时佛教衰落道教兴盛的历史。关帝、药王、送子娘娘等在当地民间信仰兴起,体现了当时群众希望幸福生活、子孙兴旺的愿望。民国时,寺院方周群众尚求医不便,病者多向药王求签问方,取药治病。慕老大师《又西光明寺游》诗道:“鹊鸭声声烟霞淡,人送香油进寺院。”香火之盛,可见一斑。除佛殿之外,西殿两侧院角建有僧房,药王殿东侧坐北朝南建有两间房子,一间为教室,一间为教师的办公室兼宿舍,这就是当时民国政府按月付薪的“光明寺小学”,当时薪酬每月以小麦计发,直至1948年才以薪金计,1949年解放后,该校自行解散。</h3><h3>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光明寺遭受灭顶之灾,殿宇、塑像、壁画、藏经、法器等皆遭毁轶,西殿拆后修成了当时的四门中学,北殿修成了上沟附中,一尊观音像现保存于华严庵,部分小体量文物匿与堡内。九十年代以来,在康坪、周池湾、山庄、周家湾等村的热心人士积极倡议下,群众自发组织,捐资重建,建成了南面的菩萨殿(1985年建)、北殿(2014年建)及僧房斋房数间,整饬寺院环境,重立寺内碑刻,硬化入寺道路,举办庙会活动,寺院再次重现生机,显出一派兴盛景象。</h3><h3>据明代两次重建光明寺碑记、民间传说和地理位置可知,光明寺曾是一处香火旺盛的古寺,以堡为垣,四面建殿,颇有当地四合院民居的特色,也有安全防卫的良好屏障,寺堡合一,这也是其特点之一。据1947年至1949年,在光明寺小学任过教的龙彦杰回忆,1937年周池湾村的候应西任光明寺小学校长兼教员。1944年后,候应西边教学边行医,且求医者日甚,无暇顾及教学,于1947年聘观儿学校刚毕业的龙彦杰担任教学工作。龙先生说,当时的殿宇台基都很高,尤其西殿的台基比南北殿宇的台基要高许多,一般人无法从南北两殿的台明上到西殿去,殿宇的檐柱有合抱之粗,寺院建筑的雄巍可见一斑。</h3><h3>武山是古丝绸之路上佛教兴盛之地,是古代兵家重地,南部的四门也是当年通往礼县和南下四川的重要通道,故有云游之僧常往,弘法讲经,传播佛法,在光明寺重建中僧衲募化出资,苦心竭力,教化了檀信之士,也为光明寺在当地的地位及后来的深远影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3><h3>每年正月十五和四月初八,光明寺灯火辉煌,光艳夺目,接受十里八乡村民的朝贺。人们在获得心灵祈愿圆满的愉悦中,感念这处圣地,在向善向美的心念下开始打造旅游景点,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h3><h3><br></h3> <h3>万历二十六年重建光明寺石碑</h3> <h3>崇祯五年重建光明寺石碑</h3> <h3>这个“慈悲无量”的匾额你仔细看就能明白,是学校“借用”做课桌后又复原的。您想想这是为什么?</h3> <h3>庙里供的是什么?老百姓只知道烧香磕头,也分不清佛教、道教。但到了这种地方,他就有敬畏感、有了虔诚之心,什么烦心事也能放得下了。这便就是个普通百姓心里疗伤的好地方。所供奉的不就是我们的先人吗?佛也好,道也好,儒也好,只要您有善心、善行就有福报。烧香磕头是形式,内心向善才有真佛心!</h3> <h3>庙会是什么?其实就是当地百姓传统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也与时俱进。旋鼓、唱秧歌、跳广场舞,亲朋聚会、青年男女相约、老弟兄、老姐妹相见都是借庙会这个由头。是乡村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您见过庙会上耍无赖的吗?多去参加些庙会活动总没坏处。看看众生行态,也许对抑郁症患者有疗效?</h3> <h3>祈祷保平安,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也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吧。</h3> <h3>怪了,在这个庙里的僧房还有个“育婴台”呢。好可爱哟。可能是庙会人多吓着它们了?</h3> <h3>而这个喜鹊窝,我觉得应该叫它世界上最高大尚的宫殿了吧</h3> <h3>武山的生态好到您无法想象了啊。哈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