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广南县五珠乡中心学校坐落在广南县西南部七星湖畔五珠街,占地21.4亩,四周被民居和街道环抱。它的前身来自私塾、村塾、五珠小学、五珠中心校和五珠乡中心校。</h3> <h3> 五珠的教育起步很早,1921年,本街办起一所私塾。后经地方知名绅士李正兴(字茂德)、杨应泽(字阜民)倡议及筹备,又把它改办成了具有学校性质的村塾,地点在街上的小庙内(本校原址上)。</h3><h3> 1925年,车应谷被聘为村塾的塾掌(类似今日私立学校的校长)。</h3><h3> 1935年,村塾改办国民小学,称为五珠小学。</h3><h3><br></h3> <h3>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主持工作的陆仁甫老师,组织师生走上街头,宣传只有抗日才能救国的道理。</h3><h3> 1942年,车骑明(五珠街人)任第一任校长。</h3><h3> 1943年,杨阜民(五珠街人)任第二任校长。在他和其他知名人士带动下,村民们捐款到七龙得购买屋架木料,在信用社原址上建教室宿舍。</h3><h3> 1944年,孙太甲从文山国立师范归来,杨阜民聘他为教师。他任教两年,不领取任何报酬。</h3><h3><br></h3> <h3> 1947年,在杨宇屏(名应垣,五珠街人,西南联大昆明师院本科毕业,中共广南第一个地下党员)的介绍下,进步青年邓德邦(西畴西洒镇人)、俞明洋(砚山者腊乡人)二人到校,利用教师身份开展党的地下工作。</h3><h3> 1948年,边纵战士李联、余野、孔永清从蒙自来寻找部队。受孙太甲的委托,教师孙太康介绍他们到校任教。</h3><h3><br></h3> <h3> 1969年,改名为五珠中心校;9月,办第一个附设初中班。<br></h3><h3> 1976年9月,办一个附设高中班。1978年7月,学生毕业后停办。</h3> <h3> 1997年9月,中心校分家,小学更名为“五珠乡中心校”,中学独立建制为“五珠乡初级中学”。</h3><h3> 1998年,普六工作通过检查验收。2004年,普九工作通过检查验收。</h3><h3> 2005年3月,为巩固普九工作,中小学再次合并,更名为“五珠乡中心学校”。</h3><h3><br></h3> <h3> 2011年9月,普九工作验收复查后,中小学再次分设为“五珠乡中心学校”和“五珠乡初级中学”。 </h3><h3> 2015年春,县“两会”召开,领导班子协助乡政府提出议案:解决粮管所地盘给小学使用。同年5月,接县教育局通知,可以使用粮管所地盘。年底,拆除全部D级危房,搭建12个临时活动板房。</h3> <h3> 2017年春,学校辖6个一级完小、1个二级完小、1个教学点,共有教师140人,学生2238人,入学率99.78%、辍学率 0.02 %。</h3><h3><br></h3> <h3> 这里,曾是边纵部队根据地,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后来,部分校舍被战火烧毁,为保卫胜利果实付出牺牲。</h3><h3> 现在,经过历届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两基”验收和复查,实施了普及实验教学、农村远程项目、国家“薄改计划”有关工程,获得州县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州绿色学校、等级学校(二级一等)等荣誉称号。</h3><h3><br></h3> <h3> 校园以“梦想”文化为特色,简称”梦”文化;以“梦”组词命名建筑。校魂以“一颗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下,三组教师背靠着大树或站或坐”的雕塑组合,突出展示本校“过去的梦(有学校,有老师,有学生)”“现在的梦(多学校,多老师,多学生)”“未来的梦(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的主题。</h3><h3> 昨天,有过辉煌;今天,正迈步走向未来;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