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2017年仲夏,我在县城中心地段求购了一套110平方的小居室,装修以后送给了父母居住。记得我爸妈搬进入住的那天,我清晰地记得我爸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div><div>乔迁新居以后,时不时有亲朋好友到我爸妈家串门,除了聊家常话,亲朋好友讲得做多的是同一句话,“你的儿子真是有出息,幸亏当年坚持复读了两年”。</div><div>“读了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啊!”</div><div>他们终于说出了这句我想听到的话了。我终于为自己争了一口气。</div><div>到我爸妈家来串门的有个亲戚很特别,她笑盈盈地说着恭维话“古甲代脑壳,冒看出来,当初我还以为他是甲桐油罐子,冒想到他还长成一颗大树了!”我妈妈听了以后,笑了,笑得很郑重其事,笑得很深奥。</div> <h3>我记得,在当年我爸逢五十大寿时,在生日宴上,有个亲戚笑嘻嘻地对我说:“你今年考上大学,我们好又到你家里来喝酒,”这话里藏着意思,是一个典型的尖酸话,言外之意,你也考不上大学,就是考上大学多读点书也就是那样。当年我的左邻右舍、我的其他的同龄亲戚早已放弃读书,在广东云南四川打工赚大钱了。</h3><div>在我的弃学做生意、去开车、去打工的亲戚挣大钱而传为佳话时,我正走在漫长而艰辛的求学道路上。</div><div>中学缀学、高考落榜做生意对我的同龄小伙伴来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像我这种高考失利、几度落榜还坚持在读书的人已经相当稀少,着实属于另类了。</div><div>记得在祁东一中复读时,那年暑假我回到过水坪老家,有个亲戚对我爸妈说,算了吧,别读了,人都读癫,再说了,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特别好?你自己家里在街上又有门面,还是和别人一样做点生意实在,何必苦苦去读书呢</div> <h3>我知道,这些话,既有同情的成分,也有不屑的影子,说同情吧,连续考了二届都考不上大学,何必苦苦去考,人都读老。说不屑吧,“鬼晓得读那么多书值不值得。”我承认,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读不读书与以后就业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想别人能考上大学,我为什么不能考上大学。</h3><div>皇天不负有心人,多年的辛苦和努力,我终于考取了民政部长沙民政学院。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了大同市乡人民政府担任团委书记。我感觉到我父母身上也有一种扬眉吐气的优越感了。</div><div>可我终究没有逃脱“读了那么多书,用处也不大,一个月才两三百块钱,当不得人家打工一天工的工资”的流言蜚语笼罩,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常想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对我的质疑,我甚至自己都怀疑,读了这么多的书,花了家里那么的钱,是不是都浪费了。二三百块钱一个月相比打工者来说,工资算很低了,当时我都担心自己能不能娶上老婆!</div><div>但我知道自己已别无选择——只能当好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不能挣大钱。</div> <h3>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和辛勤工作,我的工作得到了县委的肯定和认可,我从团委书记干到了党委委员,从党委委员做到了副镇长,从副镇长直至做到了白地市镇长,城连墟乡党委书记、玉合街道党(工)委书记,到现在做到县局局长。工资也由三百多块一个月涨到目前的四五千一个月。</h3><div>关于我在乡镇做了镇长、书记,又在县城做了局长,当了“大官”的传说在村里广为流传。母亲告诉我,大家都说我是读书人,幸亏多读了二年,夸我大有出息。</div><div>再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工资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夫妇俩一个月有近万元的工资收入,我们买了车又买了房,时不时携妻带女回家看望父母、偶尔带着父母到外地走走看看。父母常说:“我们在村里可长脸了。”</div><div>我夫人偶尔会提醒我:“你这样有炫耀的成分,大家看着会有想法了。”</div><div>我总是倔强地回答:“我绝不是在炫耀,我只是在说,读书真的有用,让他们多长点记性,要送子女多读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