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茂林

老柯

<h3>好友相邀去皖南川藏线一游,因此做了一点功课,还包括了泾县附近的渣济、桃花潭和月亮湾,临行前好友说他的一个朋友在茂林,让先去茂林作客,对于茂林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了。从上海出发走高速转省道,车行五个小时到了茂林。</h3><h3>用了午餐,安排了住宿,朋友是茂林当地人士,久在上海,所以就车载着我们在茂林附近山区中游览。</h3> <h3>茂林附近是新四军当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皖南事变的发生地。因此第一站先去了石井坑,此处为当年激战处,也是叶挺下山谈判而被捕的地方。如今称为新石井,风景甚是秀美,一片水库水面,水光山色、环绕水库四周尽是绿树翠竹,和蓝天白云一起倒映于水中。凭吊当年激战处,欣赏今日美景地,也是一件幸事。</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绕着崎岖的山路,七拐八拐到了是日第二站——里长坑古树群,虽说乡道已经实现村村通,但还是较为偏僻,当地所谓的坑实际就是山谷,据说这里海拔近千米,谷中散落着白墙黛瓦的民房。这里建有一个小公园,四处古树环绕,大多是枫杨树,往下走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标识牌上树龄500年。透过古树看对面的翠竹林,从山脚到山顶层层叠叠、竹叶茂盛,气势不凡胜过以前看过的竹海。</h3> <h3><br></h3> <h3>返回镇上去的路途中,朋友闲聊了皖南事变的野史,顺道停了第三站——石牛窝,此处有一块指示牌,有一条小山路可到达蜜蜂洞(皖南事变中项英遇难处),但是离此有2公里山路,时间已晚,所以往上走了一段便返回了。</h3> <h3><br></h3> <h3>途中看见一个有点残破的石牌坊,停车看了,知道这是一座“贞烈”牌坊,上面依稀可辨认出“贞烈”和“嘉庆二十四年四月三日题大清道光二年十月”的字样,拍了几张照片就回到车上,朋友见我们感兴趣,告诉我们茂林镇原来有十三座大牌坊长廊,比棠樾和西递还要漂亮,可惜1958年拆了去造桥了。</h3> <h3>大概七点左右我们回到了茂林镇,路上行人已经很少了,朋友可能早早就安排了晚餐,虽说离朋友家不远,但是也是非常有名的吴本良酒家,菜品也是茂林最具特色的精品,有红烧蹄髈、茂林糊、土鸡汤……我不是吃货,但也非常欣赏。只是肚子有限,看着剩下不少着实有点可惜。</h3><h3>美景佳肴都不是我想说的邂逅,就此打住吧!</h3> <h3>第二天清晨起来,和LP俩从宗贵宾馆出来,向东去佛宝寺。路过一条小河,据说称为东溪,河水清澈,尽管六点多,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在河边洗衣服,仍然是那种很传统的洗衣,把衣服放在石头上,用木槌敲打,捣衣声声,此起彼落,当地人日常的生活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很有情趣。顺河有一条长堤,看来是新修整的,干净清爽,新栽的树还不高。顺河望去黛山蜿蜒,重重叠叠,只是晚了一些,雾气已经散去,否则更美。</h3> <h3>佛宝寺也是新建的,看来还没全部完工,目前只有两间正殿:天王殿和圆通宝殿(观音殿)。小佛堂内部很庄严。离寺不远有一座新建的牌坊,看来想恢复茂林以前的牌坊长廊吧,但是没有历经风雨、没有古朴,所以也就没有灵魂!</h3><h3><br></h3><h3><br></h3> <h3>回到宾馆,我还想看看小镇,就继续向西走。不远处的十字街头摆满了附近乡民的各种地摊,有当地特产的细笋、小土豆、臭干、卤干、野生的小鱼、大鱼……不习惯拿着手机拍陌生人,所以只能收进眼里存在心中,除了卖鸡雏的,因为摊主友好地让我拍照。继续往西,有不少店铺,早点铺、包子铺、肉铺……还有幼儿园和茂林小学。</h3> <h3><br></h3> <h3>小学的边上瞥见一堵迷人的马头墙,马头墙在徽派建筑中常见,样式也多,但是这堵墙简单古朴,黑色墙檐上绿色野草青翠,尽管前有新搭建的简陋小屋,上有乱七八糟的电线挡着,还是吸引了我。急急地走了过去,马头墙的边上是一条小巷,这石头铺就的小巷同样是迷人的,大大小小的石头经过匠人的铺设,总体上显得规整和和谐,石头之间时时会有野草点缀,大概行人不多,路两旁老宅子的墙根边簇簇野草似连非连的延伸着,时不时地还有黄色的小花伸出,这种很有些年头的气息是惹人的。</h3> <h3>小巷总的来说不宽,而且宽窄不一,也就在二三米之间。主巷是东西向的,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一家的大门便对着的巷对面的墙。支巷更窄也就一米左右。</h3> <h3>因为时间关系,我急急地穿梭在巷子里,不时地掏出手机拍摄。巷子里的宅子一幢接着一幢,支巷隔开的不多,没想到这里竟然有一大片古老的民居,而且还是有人居住着的老民居。</h3><h3>尽管这里地处皖南,但是眼前的宅子和在徽州见过的徽派民居不尽相同。第一个感觉似乎这里的围墙要低得多,第二个感觉门墙立面上用的饰面砖很有特色,纹理黑白相间自然流动,看上去像是水墨山水,特别的素雅别致;摸上去细腻平滑,令我想起了扬州园林里的水磨青砖。后来听朋友说,这是这里的绝活,多少年也不会粘灰。</h3><h3><br></h3> <h3>走过一家,门上贴有镇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外面的门墙有水磨花砖饰面,透过门口里面还有一个门墙也是有这个砖饰面,尽管里面晾着衣服,但是没见到人,只能拉近了拍了一张。</h3> <h3></h3><h3>又走过一家,看到里面有人,就厚着脸皮大声招呼,出来一个女主人,我提出想进去看看,她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从后门进前门出,算是见到了茂林古民居今日的面貌。</h3><h3><br></h3> <h3>没有进入两边的住房,看到的是厅堂。两边的墙上也是水磨花砖饰面,看来不仅仅只用于外门墙。</h3> <h3>上面有一个天窗,正下面是一个石坑,大概和其他的徽派建筑有同样的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厅中随意的堆放旧家具和木料。女主人告诉我这是吴庆元的老宅,吴庆元曾经当过知县大人,后来在茂林学堂主事,但是她家不是吴家的后人,而是后来搬进来的。她还指给我看藻井的吊顶和船型吊顶,以及精美的顶柱石。杂乱和破旧掩盖不住往日的辉煌,可见当时这位吴大人也是很注意厅堂的趣味,在这杂乱之中想象当年高朋满座,喝茶谈天,或许吟诗唱和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出得门来,斑驳的门上有一残破的春联“春柳处处绿”,春联的上方钉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镇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吴庆元宅 公布日期 二〇〇三年九月二日”,15年过去了看来所谓的保护也只是告知而已。</h3> <h3>行走在这一片宁静深邃的小巷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山墙、不同的墙檐、不同的石子路,当我看到那些绿树衬托着老旧的宅子,青藤垂盖着山墙,漫出的野草的断垣残壁,没有一点逼迫与急躁,能实实在在低感受到久远的时间流动。</h3> <h3>大宅子的边上颓垣中的一片荒地,偶尔还有人在种着菜蔬。猜想当年这里可能是私家的园林,和大宅子连在一起,大气和精巧相织在一起,其实肯定不凡,生活在里面的人也一定非常的悠闲。尽管看上去有些破旧,有的正在颓圮,但是却是活生生的,比那些仿建崭新的“古董”味道要醇厚得多。</h3> <h3>假如把这片民居外貌基本不动,内里加固整修,我想是非常有旅游价值的。</h3><h3>匆匆地闯入,匆匆地离开,不知道还有没有机缘再来一次。</h3> <h3>后记:回来后网上搜索泾县茂林,原来茂林是座千年古镇,明清两朝发展为占地约有三四平方公里的大村落。其中以府第园林为主的建筑物鳞次栉比,气度恢宏。有民谚云“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故在发展金山银山时开辟了茂林景区,不过不是我邂逅的这一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