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文化生生不息

薄荷君

<h3>女书的起源<br>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女性文字,起源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仅在当地上江圩镇及周边一带的妇女中流传,属中国非遗文化保护项目。女书是湖南江永女书专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女书作品书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纸文”。有的绣在帕子上,叫“绣字”。这里妇女有唱歌堂的习惯,常常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传授女书。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h3> <h3>女书的来历<br>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汉族妇女,也有当地一些放弃瑶语只用汉语的平地瑶妇女使用。女书靠母亲传给女儿,老人传给少年的自然方式,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永州古代叫做零陵,相传华夏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臣服三苗“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贬谪永州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留下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女书故乡江永县就在这样的偏僻地域,而且是在永州市南端,跟广西交界的南岭山脉的都庞岭中。<br>女书,严格讲应称为“女字”,即妇女文字,是一套奇特的汉字。它不仅符号形体奇特,记录的语言奇特,标记语言和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区、社会功能和传承历史也很奇特。</h3> <h3>女书的内容<br>1.喜庆作品,例如《三朝书》、《哭嫁歌》等;<br>2.祭祀作品,包括追悼刚刚去世的亲人和祈祷神灵;<br>3.交际作品,涉及交往、感谢、慰问、责骂等信件;<br>4.记忆作品,包括日记和传记;<br>5.教育娱乐作品,例如《四字女经》等伦理作品,《太平军过永明》等历史故事,《孟姜女》等传说故事,还有歌谣、谜语等;<br>6.歌曲作品,例如[1]《中国女书》等。</h3> <h3>女书旗袍<br>2012年11月15日,5名湖南女子学院的学生身着“女书”旗袍在校园里亮相。女书”旗袍分为红、黄、青、蓝、紫五件不同颜色的,旗袍上有大小不一的“女书”,相互构成精美、秀丽的图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5件女书旗袍分别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证书。为使家乡的“女书”走出深闺,让更多的人感受和领悟它的神奇魅力,在湖南女子学院就读的19绥德周京晶萌发将女书绣织于旗袍上的想法。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构思设计完成。</h3> <h3>学习体会<br>这个学期很荣幸可以接触女书这个神秘而又独特的文化。通过不同老师的讲解,让我深深感受到女书文化的魅力。女书,不只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完整的民间文化,围绕女书,婚丧嫁娶都深层次地涉及女书文化,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全的社会生态。在我看来,女书就像一个个舞动的精灵一般生动的向我们讲述故事。<br>“过去的女性没有权利受教育,于是她们创造了一种只在女性中流传的语言。它们被写在密扇上、绣在手帕和肚兜这些最私密珍贵的地方。通过书写、吟唱、纹绣女书,当地女性创造了自己极为丰富的精神王国。它们被编成美妙的旋律,由妈妈唱给女儿听,关于如何做女儿、做妻子、做妈妈,如何用母性和柔性撑起这个男性的世界。”所以作为女院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更加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女书,发扬女书。让女书为更多人所了解,被更多人所接受所学习。</h3> <h3>女书作品展示<br>16级文学与传媒系 何芝君 2016611112<br>16级文学与传媒系 易洋201661113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