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历史发展到唐代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文化异常发达,出现轰动世界的著名唐三彩和绞胎,应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现代普通百姓都知道唐三彩,但对绞胎瓷器却知之甚少,源于难见其真容。现在看来大都分唐三彩为殉葬品,而绞胎器为贵族日用品,因此更难传世。</h3><div>分布</div><div> 通过分析,发现唐代绞胎残片其时代、窑口、质地、器型和装饰特征等方面,和唐三彩有直接密切关系,但它的生产肯定存在和巩县黄冶唐三彩生产一样,有专业的作坊专门分工制造的问题。</div><div> 唐代绞胎标本的窑址现已验证的有河南巩县窑、陕西黄堡窑、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山西浑源窑。其中巩县黄冶窑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大,品种多,而且烧造历史早。</div><div> 唐代绞胎和三彩一致,均以高岭土作胎,因烧成温度不高,胎色白中带粉红,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三种色调,以黄釉居多,三彩釉最少,主要器型为圆角长方枕、倭角长方枕、三彩釉长方枕。</div><div> 绞胎花纹有粗有细,可见木理纹、“几”型曲折纹、团花纹等,其中团花纹又有朵梅纹、如意云纹、菱花纹三种。技法有整片绞胎和镶嵌贴面绞胎两种。绞胎泥色有白、褐、黑三种,有白、褐或白、黑两色相绞,也有白、褐、黑三色相绞,都十分精美。</div><div> 宋代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时间全国广大地区窑场纷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增强了各窑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产品竞争。绞胎陶瓷生产由原先四个窑场扩大到北方许多地方。根据陆续发表的资料汇总得知有修武当阳峪窑、焦作的恩村和矿山窑、巩县芝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宝丰清凉寺窑、山西榆次窑和山东淄博的博山大街窑和磁村窑等。其中,以当阳峪窑及其附近矿山、恩村诸窑的绞胎产品数量看来较多,且质量、纹饰也最为精美。</div><div>成型</div><div> 绞胎通常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古代主要是白、黑或白、褐二色),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待用,或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镶嵌使用。经过如此繁琐反复加工的陶瓷器,坯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目前,所见花纹有五种:①像木材的年轮;②像并列的羽毛;③像并排的雉尾;④像盛开的梅花;⑤像浮云流水。所有这些纹饰无疑给人以变化万千之感,仿佛一幅幅精美无比的抽象画。由于其制作工艺有别,因此所适用的器物类型和装饰部位也不尽相同。表面有绞胎纹理,胎层没有相绞痕迹,很多人误以为是绞釉。过去往往认为在釉料中加入着色料,经适当搅动再施于坯体上烧成便为“绞釉”,其实这一称呼是不复存在的。它应该看成是绞胎成型的另一种方法,是一种化妆土艺术。如扒村窑标本的那种白地、黑、褐纹器物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先在器坯上敷一层化妆土(一般只限胎质较差的白地制品),待其干燥后,再把两种掺有不同量的锰、铁等金属氧化物的泥浆,经绞合用特殊方法施于器坯化妆土之上,最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