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好的课堂在校外,最美的教材是自然。岩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万卷书。</h3><h3> 上周日,一群喜欢地球,热爱自然的家长、学生,在朱春平老师的带领下,和地质专家一起走进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沿着地球诞生以来五个地质时期的路线,寻找着“五代同堂”的嵩山石。</h3> <h3> 我们从郑州出发,至大禹广场,观登封古城,品历史文化,看千年风水。一路有笑语欢歌,更多的是专家们精心细致的讲解和孩子们如饥似渴的追问。</h3> <h3> 登封古城的历史从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就和帝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则天女皇的偏爱更让登封成了名人墨客趋之若鹜的圣地,三大教派也凝聚于此,共享天地之精神。如此传奇的一个风水宝地,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地质宝藏呢?</h3> <h3> 登封的风水,是名副其实的天造地设。山水环绕,植被茂盛,在郁郁葱葱的簇拥下,裸露的岩石峭壁彰显着它独有的远古气质。</h3><h3> 来到登封世界地质公园,你无法用秀美、壮丽等修饰山石的标配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象。“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也许只有苏澈可以仅用十个字就将一副奇特的山石画卷展现于世人面前。</h3> <h3><font color="#010101"> 承载着美丽传说的启母石,当你走近它,就会不禁赞叹——好巨大的一块岩石!绕着它走一圈,你又会不禁问到——它是如何矗立于此呢?也许,只有传说才能解释这神奇的一幕吧!</font></h3> <h3> 据《淮南子》记载:“禹通轩辕,涂山欲响,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 涂山忽至,见禹化熊,渐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 ”</h3><h3><br></h3> <h3> 美丽的传说形象地将一块巨石印刻在后人的心中,但科学的探索告诉我们:启母石是从万岁峰头掉下来的。即使将事实的真相平铺于眼前,我们还是要赞叹——地质运动的威力真是太惊人了,如有神力!</h3> <h3> 来到启母石北侧的裂口平台,孩子们蜂拥而上,像投入了母亲的怀抱。</h3><h3> “石破北方而生启。”伫立于启母石前,仰望着这个巨大的裂口,想象着启从石中出生的情景,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仿佛也随着启的诞生而绵延至眼前。</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启母石下,朱春平老师和专家们就地组建起了小课堂。这里没有桌椅板凳,没有黑板教具,有的是博学的专家和求知的学生及家长们。四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引得其他游客驻足倾听,甚至有个步履蹒跚的小女孩手指着人群的方向,奶声奶气地对她爸爸说:“爸爸,我也要听爷爷讲故事!”</font></h3> 别人出门旅行带相机看风景,我们出行带镐头、凿子、铲子、锤子…画风甚是奇葩!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在此行之后大呼——太爽啦!我还想参加这样的研学之旅!<div>为什么呢?</div> <h3> 就像我现在和你说:地球根据不同时期沉淀的化石组成分为五个地质年代,分别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你一定觉得好枯燥好无聊。</h3><div> 但我若指着路边一片土层说:这里是中生代时期的花岗岩,因为当时环境的影响,没有结晶好,所以你看到这些不起眼碎石层,就是中生代的沉积岩…你是不是想立刻上去触摸一下,同时也对沉积岩有了深刻而具体的印象呢?</div> 由朱老师当领队,专家当“导游”,我们这只阵容“豪华”的“旅游团”浩浩荡荡吸引了无数路人的好奇目光。<div> 风景还是人们眼中的风景,却已不是我们眼中的风景。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听了专家们的讲解后,双眼变成了地质探测仪,不停地扫描着目光所及之处,恨不得能掘地三尺,挖出宝贝来!</div><div> 而我们眼中的宝贝,不是价值连城的古董,而是这路边、河畔、山涧、低谷里的石块儿岩层。它们来自几十亿到几亿年前的太古、元古、古生、中生代,最年轻的新生代岩石也有五六千万年的历史了。</div> <h3> 此次登封寻石之旅,不但丰富了我们地质五代的相关知识,还偶遇了许多奇特的小动物和野生植物。</h3><h3> 比如那个绿背红纹的大个甲壳虫,我们各方求证最后在河南师大昆虫专家牛遥教授那里才得到答案。它有个听起来很文艺的名字叫做——金绿宽盾蝽。</h3><div> 还有“红蜘蛛”、“蓝蜻蜓”、“大蛾子”…都是孩子们给它们取的名字,你能说出它们的学名吗?你知道它们的故事吗?</div> <h3> 野生的荔枝、野生的草莓、野生的石榴、野生的韭菜花、野生的金银花…看到那么多野生的植物,开着鲜艳的花,结着诱人的果,你想不想尝尝呢?这些野生的植物可以吃吗?</h3> <h3> 寻石而来,满载而归。一天的光阴,穿透了亿万年的岩层,用它沉默的语言讲述着地球曾经的往事。</h3><h3> 那奇特的巨石峭壁,像一位老绅士,静静地矗立在山间河畔,慈祥地凝视着世间的变迁,守护着过往的生灵。</h3><h3> 那日渐消失的裸露岩层,像暮年的老者、落日的余晖,无声地挣扎着,却也摆脱不了最终的命运,只能空留后人的叹息。</h3><h3> 文物的保护意识日益强烈,地质的保护意识何时才能被唤醒呢?我们庆幸还能在有生之年乘此便利一览五代同堂的地质奇观,可依然有几处地质观察点已无法踏寻。留给我们后人的还有多少呢?</h3> <h3>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不但是成年人的梦想,更是孩子们心中的呐喊!</h3><h3> 在这个不一般的周末,我们用一天的时间探寻了五代同堂的嵩山石,在专家的讲解中,对地质变迁造就的岩石特点有了深刻而具体的印象。收获最大的当然是孩子们,背了许多他们亲手挖到的岩石宝贝回家去继续研究。</h3><h3> 世界那么大,我们还想去看看,下次的主题是什么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