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乌鲁木齐火车站

吹笛捏眼

<p class="ql-block">  一、&nbsp;兰新铁路终点站</p><p class="ql-block"> 1962年兰新铁路通车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建成。南站过去是一座渺无人烟的山坡,在西边的山坡还有一些坟墓。自从兰新铁路通车,这里建起了候车室、行李房、站前广场通了公共汽车。</p><p class="ql-block"> 刚建成的乌鲁木齐火车站,仅有1栋2层候车大楼,这栋大楼一楼是候车室售票处,二楼是车站办公的地方和军人候车室。车站大楼的南北是木制的进出检票口。由于站台高于侯车室,侯车室和站台由一座园形楼梯盘道连接,站上坐落七股铁道和两座站台。侯车室面对站前广场。2路、8路、10路三路公共汽车直通市区。站前广场南面的设有商场、餐馆、邮电局、公共汽车调度室。</p> <p class="ql-block">  乌鲁木齐站刚开始营运时,每天仅开行三四对客车上下不过千人,车站站台显得空荡可以学骑车。随着新疆和乌鲁木齐建设的发展,客流量逐步增大。先后开通了乌鲁木齐上海、乌鲁木齐北京、乌鲁木齐郑州、乌鲁木齐兰州列车。客流量使车站显得小了。</p><p class="ql-block"> 自治区二十周年大庆时,为了缓解侯车室拥挤,建了一座临时售票处。虽然满足不了要求也仅能如此,因为工作重点还未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铁路的到来,铁路人也在此安家,他们的子女也在南站长大,是标准的铁二代。如今乌鲁木齐铁路局建立已经一个甲子了,今天的乌鲁木齐站。已经找不出一点当年的影子。六十年代乌鲁木齐车站的建筑道路完全看不到。</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是真正的乌鲁木齐车站,因为在市区的南边,所以就把它叫南站,在当时的规划里,这个地方是乌鲁木齐车站,西站是编组站,北站是货运站,那个二宫也就是一个普通小站。</p> <h3> 那时候火车南站的绿化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由上下车站的盘道围起来的山坡全部被沙枣树,槐树,杨树种满。</h3><h3> 还有现在的南站市场,也是一片树林,春夏林木茂密,人进去外面根本看不见。到了沙枣花开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沙枣花香味儿。那时候小孩们春天到的时候去爬到树上捋榆钱,夏天拿着网子一个竹竿去捉蜻蜓,秋天去到树林子里面摘一些沙枣,到了冬天没事就整天滑冰。</h3><h3> 南站的铁二代的童年都与候车大楼有关,二楼有一个大的会议室有舞台,那时候放电影演节目单位开会,都在这里。当年铁十一小初中班排练了白毛女,就在这里演过,还有话剧&lt;&lt;收租院&gt;也演过,那年月大楼不像现在有保安把门不让人乱进,可以到里面去玩耍。</h3> <h3>  乌鲁木齐站还有一些原生态,在一些地方还有一些老榆树。地区有两条河沟,人称大河沟,发源于对面的雅玛里克山,一条从原来的公安所的一个大涵洞出来,经过通信工区,在建筑工区转一个弯下坡,下面拐个弯进入炉院街的生产队,最后流入和平渠。这条渠的一部分还是用片石砌成的护坡。在建筑工区旁边有一座木桥,也是大部分南站人上车站,进市区坐公交车的必经之路,此桥的前面还有一个渡槽,有一条小水沟从上面通过,水流方向刚好和大河沟的相反,也不经常流水,60年代还流过几次,到了70年代建筑工区的院墙把小渠沟堵上了,后面整个小水沟就废掉了。</h3><h3> 还有一条是从七段那里出来,七段的这个涵洞,在南站上过学的都应该记得,1965年铁十一小学的三四年级就在铁道那边临时上学,借用的旧房,后来是三段的小厂。为了安全,学校要求学生们不得穿越铁路,那时候每天的上学放学,我们都是走这个涵洞。</h3> <h3> 这两条河沟不经常长流水,下雨或者春天雪开化的季节才有水,有时水是还是挺大的。1978年夏天乌鲁木齐下了一次大雨,流过建筑工区的这一条河沟的水流的很通畅,但是七段一条就流的不通畅,结果水淹了出来,把七段好多家属院都给淹掉了。</h3> <p class="ql-block"> 二 &nbsp;国家领导人乘车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乌鲁木齐车站当年也是离北京最远的车站了,但是这个车站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没有少来,第一次来的是英明领袖华主席,1979年的冬天他出访西欧,回来记挂着到吐鲁番去看看那里的贫下中农,那一天乌鲁木齐市刚下完大雪很多人都在扫雪,铁路局的人也在扫雪,路不太好走。</p> <h3>  自治区办公厅的人也不知道脑子是怎么想的,也许对铁路不了解,他们以为火车就像汽车一样,随叫随到时就可以开走,华主席的车队从延安宾馆一出来,他们给铁路局打电话说华主席到车站了,铁路局领导一听大吃一惊,当时已经为华主席准备了专列,但是在西站停着,而且列车员都还没有上去。这不是北京毛泽东或周恩来的专列,北京的专列是一天24小时都有人值守,随时可以开走。于是赶快让客运段通知列车员到站上去,一些男列车员赶紧刮胡子。乌鲁木齐西站那边急急忙忙的专列开出,但是华国锋已经到车站了,到了车站一看车站没有车,到有不少群众。当时把铁路局领导急得没办法,刚好车站停了几辆用来做市郊车的硬座车,还有一个调车机车在进行调车作业,于是就把调车机挂到这几节普通的硬座车上,又叫人从客运段的备品库拿来了毛毯,往座位上一铺,于是很简陋的一趟专列就从乌鲁木齐站出发了。</h3><h3> 到了吐鲁番雪很大,华国锋就在吐鲁番车站附近转了转,地区的领导汇报了工作。华国锋还特意的到吐鲁番车站调度室看望了一下那里值班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大为激动,没想到这么大雪天华主席来看望他们。等到华主席回来的时候,专列在半道上大概是芨芨槽子车站把华主席接上了,华主席乘着专列又回到了乌鲁木齐。</h3> <h3>  1980年的夏天,华国锋去欧洲参加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葬礼,回来又路过乌鲁木齐,他还记着上一次没有去吐鲁番的事情。这一次已经事先做好了准备,等到华国锋到达车站是专列已经在此等候,这一次华国锋到了吐鲁番地区,到了农村,工厂,看了很多地方,最后又坐着专列回来,回来已经很晚了,正在车站转了转。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新疆,不知道是不是他最后一次出国吧。</h3> <h3>  1981年的夏天八月邓小平也是坐着专列来新疆,陪同的有王震。在乌鲁木齐车站下了车,他到的那一天早上八点钟不到,只见车站上车特别的多,我还以为是怎么回事,等一会儿,车站上的工作人员说是邓小平来了,很多自治区领导都来接他。邓小平就从车站坐着车下来,那一次他在新疆呆的时间很长,走访了很多的公社兵团农村。回去的那一天是一个傍晚七八点多钟,车站人就说邓小平要今天回北京,从这里走,于是人们早早的就站在马路两边看着等着。</h3> <h3>  1998夏天年江泽民又从这里上的火车,不过他这一次来的时候不像前两次,事先早早的就实行了交通管制,上站的路都有公安把守,一般人不可能立在路两边看了。他和他的夫人到火车上以后才解除戒严。在吐鲁番的葡萄沟里面,江泽民和维吾尔一起在麦西莱普的音乐中跳起了新疆舞。</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 卫生所和梁大夫</p><p class="ql-block"> 人吃五谷杂粮不可能没病,保障健康医务所是最起码的条件,南站地区最早的医务所很简陋,设在原铁十一小旁边的一栋家属楼中间单元一楼,左边一户是看病,中间一户打针,右边一户取药。诊所虽小,看病的人有时候还是挺多的,记有时候看病要排两三个小时。后来这个医务所满足不了要求,就又在客运段的下面盖一个大一点的,那时候就叫医院了,这里面开设了儿科,内科,外科,还设立了住院部,初步解决了一部分人住院问题,原来住院都要上铁路局去。</p><p class="ql-block"> 后来医院又改建过几次,到现在成了一栋楼房,但是也不归铁路上管了。这一代五六十岁的人应该对那个医务所都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小时候在那儿看病打针,打完针给个青霉素小药瓶。那里面的许多医生可能还在许多人的脑海里留下印象,年纪较大的高大夫,梁大夫,蔡大夫,还有那个女医生任大夫。我们小的时候都找他们看病,那时候的医患关系真是和谐,不像现在光给你开大药方。看一次感冒也就几毛钱就治好了。</p> <h3>  卫生所有一个梁大夫,南站地区可能都熟悉这个人,不但看病还兼管保健。六十年代我们上小学每年春天的时候,他都要到学校来好几趟,看见哪个小孩没有戴口罩,马上就进行批评,他有时候提着一个喷雾器给每个人的口腔里面喷药,据说是预防什么脑膜炎一类的。</h3><h3> 梁大夫除了坐诊看病,但是他更热衷于社会活动,每到冬天预防煤气其中毒也是他的主要工作,他经常到各家看看烟道通不通,不要发生煤气中毒事件。</h3> <p class="ql-block">  四、 南站的住房</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南站的住宅比较乱,也没有什么街道,常常以建筑的名字或单位来命名,比如说什么客运段、白楼、红楼、加工房、训练班、流动供应站、七段、煤台等等。</p><p class="ql-block"> 但是那时候的南站邻里关系都很融洽,大白天很少有家里面锁门。一帮半大小子姑娘到处乱窜,邻里们关系也很融洽,楼道里轮流打扫卫生,下雪了一块儿出来扫雪。谁家做了好吃的改善伙食,不忘给邻居端去一些。家里面烧煤比较多,一次买煤都是两三吨,一家来了煤邻居都会去帮忙一块卸车,一块儿把它搬到房子里面去。有时候邻居也为了一些事情吵架,但是过几天又好了。现在的邻居不吵架了,但邻里关系相当淡漠了。</p><p class="ql-block"> 偌大的火车南站有楼房,但是这些楼房都没有自来水,俗称旱楼,他们和平房的居民一样,要挑水吃,可怜红楼四楼上的住户也和平房上的住户一样挑水,挑着两桶水一步一步的走向四楼,用完了还要再一桶一桶的提下来。</p> <h3>  自来水的旁边常常是人们聚集的一个地方,人们一边等着接水一边在那里关心着国家大事,在那里发表的各种消息。有些人家洗衣服多了,就端着洗衣盆到水井旁边去洗,过过自来水的瘾。住楼房的拖把也要拿到那儿去冲洗,那个水管子,一天到晚真的是不闲着。</h3> <h3>南站五七大队</h3><h3> </h3><h3> 南站五七大队最早开始的是卖酱油,卖豆腐。1966年文革开始后,老人家发了五七指示,家属们也要走五七道路,地区就成立了五七大队,在当时客运段的下面盖了几间房子。</h3><h3> 盖房子没有材料怎么办?当时的每个家属都要交200块土坯,单位再去找上面的木梁和房顶的材料,在1966年秋天盖完了,盖好以后还办了识字班,让那些40岁左右的家属们去学认字,我记得认得第一节课字就是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回来以后很多家属都在写,但坚持沒多长时间文革就来了,这个事儿也就不到不了了之了。</h3> <h3>  后来五七大队就开始组织这些家属们参加劳动,包括自己办的那个菜铺子,还有到货场去劳动,五七大队还自己种了一块地,在货场那边。这些家属别看是妇女,但干起活来一点不让男人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尤其在货场装卸队的,装卸什么东西都少不了,他们装缷那些又脏又累的,比如说卸水泥,干完以后整个人就剩两只眼珠子是白的,其他就跟浑身上下刚从灰里面捞出来一样。</h3> <p class="ql-block"> 五、 南站的电影和文艺节目</p><p class="ql-block"> 南站没有电影院?铁路局生活管理处就定时的派电影队巡回演电影,最早是在铁十一小的操场上,大概是每个月1到2次,有时候一次也没有,一说有电影的时候,很多小孩早早的太阳没落山天还亮着,就搬着椅子小凳子甚至是一块砖头占好位子,然后就盼着天色快快暗下来。等着电影队来挂银幕,拉线,开演。天慢慢底黑下来,当试镜的一道白光射到银幕上时,孩子们就活跃起来,高举起双手把狗呀猫呀老鹰呀的手影投到银幕上。但电影一开演,熙熙攘攘的场子上顿时静了下来,然后是新闻简报的工农兵形象或者闪闪的"八一"五角星出现在银幕上,人们就开始沉浸到电影的故事里面了。可惜那时候的电影机子都是单台机子,演着演着最精彩的时候,突然银幕一片白,该换片子了,只见放映机那灯亮了,放映员开始换片子,一两分钟接着继续演。</p><p class="ql-block"> 后面演电影的单位就多了,比如三段的院子,车站候车室广场,以后又发展到铁道对面部队。对面的雅玛里克山上有施工的部队,六十年代战备紧张,施工的部队在搞国防施工,有时候也演电影,于是我们就跟上去看电影。还有周围长江路上部队的第二招待所,甚至到十二中。那时候为看一场电影跑几公里,有时候还是白跑一趟,而且大部分都是站票,就那样也看得津津有味儿,不觉得累。</p> <h3>  夏天吃完饭有时候就到处看上哪有电影,不知道那传来消息说二所有电影,于是就跑上去,没有再转转跑回来也不觉得冤枉,就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看了很多的电影,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h3> <p class="ql-block">  六、 难忘的炉院街</p><p class="ql-block"> 炉院街也是南站铁路人常去的地方,因为那地方有一个粮店,那个时候吃粮都是定量,特别是到了月末的铁路职工买粮时间,人们经常在那个地方,粮店的斜对面还有一个菜铺子,有时候也卖些菜和肉,再往下走,还有一个小门市部卖日用百货,这些地方南站人都是经常去的。那时候买粮可是家里面的一件大事,一个月的定量常常要一天内买走,下来也有百十多斤,于是肩膀扛的,扁担挑的小车子拉的自行车推的,络绎不绝地把粮食拉回自己的家里面去。这个时候谁家有几个半大小伙子就显出了威力。从炉院街粮店到南站铁路家属区,浩浩荡荡的买粮大军成了那年的特有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七、 文革中的乌鲁木齐大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乌鲁木齐站相当于乌鲁木齐市的大门,和乌鲁木齐的命运紧紧相连。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一群内地的红卫兵就是从这里走下火车,到乌鲁木齐市来扇革命之风,点革命之火,破四旧立四新。特别是那个北京的北航红旗到新疆来了以后,到处造反揪王恩茂保武光。</p><p class="ql-block"> 一群红卫兵到火车站来破四旧,他们把火车站候车室的一个小阅览室里面的书搜了个一干二净,凡是有古代的,有外国的,都是为四旧,在车站广场前面点了一把火,一下全部烧了个干净,还有一些市上的红卫兵到车站,说那个霓虹灯路徵是独立王国标志要砸了,当即被一些铁路工人赶走,说这是铁路还是我们工人的标志?凭什么砸?</p><p class="ql-block"> 1967年乌鲁木齐也开始武斗,车站被当时三促铁联总的人也就是保王恩茂的那一派给占领,他们把红二司的人给赶走,于是以后车站就成了三促的根据地,开始把车站楼上各个窗子拿砖头堵上,挺大的门,也仅留一个小门儿,上面住满了造反的人,最开始只见他们带着柳条帽,拿着长矛大刀守候车大楼。过了几天就变成了枪,什么二八盒子七九半自动,还有日本人的歪把子机枪。</p> <h3>  那个时候一般到了晚上天一黑没有人出去了,然后你就可以听到时不时的枪声,炮声在半空中响起,还可以看到信号弹三颗五颗的升起,也不知道是有什么行动,还是那些人员在练着玩儿,颇有些战争年月情景。也不知道是究竟为了什么。</h3> <p class="ql-block">  八、 成立革命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在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火车站是第一家成立革命委员会的,那已经是1968年秋天了,为了搞好庆祝大会,车站特意在广场前面搭了一个主席台,全部都是枕木和那种加五板搭起来的,那个主席台放了很长时间,后面就演过几次节目。我们那时候上小学,成立革命委员会的那一天就站到车站的那个上站的公路上,列队欢迎。乌鲁木齐地区各个组织打着旗,推着毛主席的像,到车站来参加庆祝大会,整个广场全坐满了,那一天的公共汽车也赶到长江路去了。</p> <h3>  那天来的人特别多,南站的家属们都被动员起来烧水给这些人送,每一家至少要送上一到两担的热水泡上茶叶,在车站免费供应这些来开会的人,估计那天开会的人不下有五六万,因为整个广场坐的满满的,远远望去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到处都是毛主席的像。</h3> <p class="ql-block"> 九、 我们铁二代的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时候没有现在小孩儿这么多的玩具,也没有iPad,也没有电视可看,唯一玩的就是冬天滑冰,南站的坡道比较多,坐上个小冰车,从南站广场上面一直滑到长江路去,再从进站的地道口上来。因为那个时候车也少,或者从客运段沿着那个路一直滑到炉院街的那个路口。</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家的小孩还有一个任务拾煤渣就像样板戏里面红灯记里唱的那样提个小篮子拾煤渣。六十年代火车都是蒸汽机车,有时候蒸汽机车在铁道上清炉以后,一帮小孩儿就涌上去,捡那里面的煤核。</p> <h3>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为了给学校节省经费搞勤工俭学,学校就带着我们到那个雅玛里克山上去打柴,实际就是骆驼草,那个草特别的耐烧,因为估计都是长了多少年了,我们每次打着少先队队旗捡一大堆。</h3><h3> 后来不上学了,南站的孩子们到山上给自己家打柴,成了一个主要任务,都是成群结队的,一帮一帮的拿着扁担,拿着绳子,早上去到了下午和晚上才回来,一人挑一大条子。那个柴火引火特别的好,特别的耐烧。</h3> <h3>  打柴中午饿了怎么办?有时候到了山上就装几个土豆,上去的时候弄堆柴一烧,然后把土豆往灰里一埋,我们就去满山遍野的拾柴火,等拾柴火回来,到处弥漫着烤熟了土豆的香味儿。</h3><h3> 经过几年多的打柴,最后山上的柴也没有了,于是南站的人们又想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开辟了新的战场。坐上那个水泥厂拉矿石的小运转火车到三葛庄。当时新疆水泥厂用的矿石都是从柳树沟拉过来的,从三葛庄到柳树沟有一条铁路专用线,现在那条专用线已经拆了,小运转就是专门到柳树沟拉矿石的,由于从三葛庄到柳树沟是个大坡,火车来去要两三个小时。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打柴,每天早上坐上小运转车到三葛庄以后下来,三葛庄那个地方还未开发,这种柴得也特别的多,下了火车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这种柴火,稍微一弄就是一大捆,有时候你都可以看到火车从那个山口下来了,在往三葛庄车站赶都来得及。回来的小运转列车上,装着满满的矿石,矿石上面坐着打柴的人和成堆的柴,到了南站这些人下来担着丰收的成果回家。接着火车送到水泥厂去卸矿石。 </h3> <h3><br /></h3><h3> 今年是乌鲁木齐铁路局建局60周年,火车南站建站快60年了,60年1个甲子轮回,60年铁二代在南站长大,远远的雅山、没有风雨棚的站台、来来往往的蒸汽机车,钢轨,信号机,扳道房永远印在他们脑海中。</h3><h3> 随着这一代成长,火车南站在不断的变化,花开花落年复一年,车来车日夜不断,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声,南站的铁二代在从少年走向中年老年。见证了南站的变化,南站永远使我们流连忘返,南站是忘不掉的第二家乡。从最早的蒸汽机车一天喷着浓烟来往于车站,到了内燃机车隆隆的声音,现在已经是换成了和谐号大功率电力机车。<br /></h3> <h3>  现在走到南站看到新的候车大楼,让人有时光易逝,岁月沧桑之感,那些消失的老候车楼,售票厅,进站出站的地下通道和花坛,那种木质的检票口,曾经的公共汽车调度室,邮电亭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永远记在南站铁二代脑海里。</h3> <h3>新建的候车大楼气势壮观,高铁站台、邮电大楼,BRT公交车高架路,高层住宅,又让人充满着欢喜和希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