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四十年前的那个春天,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1978年3月18日,母校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子,我们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开始了四年的大学时光。命运将我们安排在同一个屋檐下,成就了我们一生的同学缘。我们有了同一个印记:山农保771班。</h3> <h3>四十年后的今天,又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我们相聚母校,在36年前拍毕业照的同一个地方—山西农大农学院主楼五号楼前拍下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遗憾的是全班60位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只来了33位。虽然人少了点,但毕竟我们见面了,相聚了,这就足够了。</h3> <h3>在宏伟的图书馆楼前合影留念。</h3> <h3>为这次聚会特别制作的银质纪念币。</h3> <h3>2018年5月18日,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学校。因为有很多同学毕业36年未曾谋面,所以场面非常感人:</h3> <h3>有的双手紧握。</h3> <h3>有的开怀大笑。</h3> <h3>有的亲切交谈。</h3> <h3>有的兴致勃勃,边走边聊。</h3> <h3>多年不见,和大姐合影留念。</h3> <h3>昔日的同窗,多年后的好友。</h3> <h3>从海外回来的同学则用拥抱来表达喜悦的心情。</h3> <h3>曾经一起读书,一起留校的同学,多年后再见,依然一见如故。</h3> <h3>晚上到太谷县城观夜景,看看与40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h3> <h3>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观校园。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是铭贤学校,是孔祥熙先生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北傍乌马河,南依凤山。校园内楼堂馆舍,店铺书房,亭榭游廊,假山钟楼,石桥水塘一应俱全,风景十分优美。</h3> <h3>校园内建筑古朴典雅,花草馥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被誉为"花园式"校园,沿途看到了校园许许多多的变化。</h3> <h3>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h3> <h3>绿树掩映,花团锦簇。</h3> <h3>走进铭贤旧址,了解学校历史。</h3> <h3>参观孔祥熙旧居。</h3> <h3>参观保存完好的尚德堂旧址。</h3> <h3>参观校史馆。</h3> <h3>当年爱做好事的"雷锋叔叔",如今依旧"本性难移"。</h3> <h3>2018年5月19日在农学院会议室召开保771班入学四十周年座谈会。农学院书记席丛林、院长高志强、第一任辅导员陶改生老师出席座谈会。</h3> <h3>农大保771班入校40周年聚会,座谈会现场。</h3> <h3>座谈会上仍然像学生时代一样懂礼貌、守纪律。</h3> <h3>高院长向大家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令我们倍受鼓舞。</h3> <h3>席书记对同学们回母校聚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同学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的成绩非常赞赏。</h3> <h3>陶老师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保771班同学毕业后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和赞扬。</h3> <h3>老班长白俊禄代表同学们在座谈会上发言。他是这次聚会的主要发起人、策划人和赞助人。</h3> <h3>国彪同学,这次聚会的倡导者。不仅积极筹划、关注本次聚会,还为每位到会同学赠送了一本非常珍贵的傅山真迹,具有极佳的收藏价值。</h3> <h3>李生才同学毕业后留校,业余酷爱打乒乓球。为这次聚会他忙里忙外、跑前跑后,订纪念品、联系酒店、接送同学,生才你辛苦啦,为你点赞👍</h3> <h3>慧平同学不简单,这次聚会功劳大。联络同学热情高,工作认真又仔细。忙完报到忙拍照,又去探望咱恩师。事无巨细好周到,谢谢谢谢再谢谢!</h3> <h3>赵玉文毕业后先是分配到省农科院蔬菜所工作,后又改行到银行系统工作。是这次同学聚会的秘书长,为这次聚会的筹备工作出谋划策,功不可没。</h3> <h3>我们班共有7名"老三届",曲济兴同学是其中之一,他为人朴实厚道,业余时间酷爱切磋棋艺。毕业后一直奋斗在植保技术推广第一线,一直是我们心目中值得尊敬的老大哥。</h3> <h3>梁岩华同学毕业后一直在临汾市农业局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工作,是当地植保技术推广的领军人物,更是地市级为数不多的二级推广研究员之一。</h3> <h3>李景生同志毕业后分配到临汾农业局工作。先后从事过农村经营管理、食用菌栽培技术、经作办蔬菜栽培技术推广等项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稳扎稳打,样样工作都干得出色。</h3> <h3>薜维虎同学选择了与众不同的人生:他想当农民就义无反顾的去当农民;喜欢种果树,就承包一片果园去种。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一种完全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虽说没有一官半职,却活出了自己的精彩。</h3> <h3>刘永齐同学毕业后分配到省林校(现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多年来,以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博得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退休后更是发挥余热,在林业地理信息项目上干的如火如荼。</h3> <h3>成学贵同学毕业后在吕梁市科技局工作。他为人正直低调,工作务实高效,是单位的一员猛将。</h3> <h3>胡晓军同学的经历最吸引大家的眼球。他走南闯北,下海经商、开公司、做期货,最后又回到农科院开始潜心研究胡麻油,成功研制出冷榨亚麻籽油,有了自己的专利,成了专利代理人。</h3> <h3>柳辉同学阅历颇多,从基层一路走到北京。从学植保到搞美工、做编辑。文字功底可见一斑。</h3> <h3>张建新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太原市科技局工作。在校期间不善言辞,通过社会的历练中成就了他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有他的地方就有欢笑声。</h3> <h3>谷跃麟同学是班里的象棋高手,常与老曲等同学切磋棋艺,喜欢吟诗作对,是农科院情报所研究员。</h3> <h3>任东植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枣树组培、小麦抗病育种工作,在小麦抗病育种工作颇有建树。</h3> <h3>朱晋云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兰花栽培、小麦抗病育种工作,成绩显著。</h3> <h3>李跃同学在校期间十分活跃,脑子灵活爱运动,喜欢兰球、排球、乒乓球。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省教委工作,后到国外打拚多年。现在太原引进了美国大樱桃,已经开始挂果了,到了樱桃收获季,同学们别忘了到他的樱桃园去吃樱桃🍒哟。</h3> <h3>王宏伟同学大学毕业分配到原平农校工作,后调入农科院玉米所工作,一生对玉米育种工作情有独钟。退休后被山西省颇具规模的大丰种业集团聘用,至今仍为玉米育种四处奔波。</h3> <h3>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北京、上海赶回来参加聚会的同学们,你们辛苦了。</h3> <h3>全班分为四个组,每组15人。很多同学已经记不得自己是几组了,但是有记性好的同学还是分的很清楚的。</h3> <h3>二组来人最少,15人只来了三分之一。</h3> <h3>三组的同学虽然人数不多,但人气很旺,个个喜笑颜开。</h3> <h3>四组的同学来的最多,来了三分之二。老高本来是三组的,也混到我们组充数啦,偷笑。</h3> <h3>参加聚会的女同学合影。</h3> <h3>看一看女生宿舍,虽然已经是旧貌换新颜,原先的宿舍已不见踪影,但依稀有记忆画面浮现眼前。</h3> <h3>男生宿舍仍旧,只是有了《3号学士公寓》的字样,同学们触景生情,指指点点回忆着自己住在哪个宿舍,舍友几何。</h3> <h3>在40年前住过的宿舍前留个影。</h3> <h3>我们在这个教室共同学习了四年,如今这个教室已变成了实验室。</h3> <h3>教室外的大平台是大家记忆最为深刻的地方。每每课间休息时、自习时,,大家都会到平台上透透气,谈谈心,这可是我们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h3> <h3>同学们都想在大平台这个特别的地方留个影。</h3> <h3>农大规定:凡到母校聚会的班级,学校都会宴请一次。所以,上午开完座谈会后我们来到学校招待所聚餐。同学们举杯畅饮,感谢学校的厚爱。</h3> <h3>校领导崔克勇巡视员、现任农学院高志强院长、席丛林书记、首任辅导员陶改生老师参加聚餐活动。</h3> <h3>校领导为大家敬酒。</h3> <h3>农学院领导给大家敬酒。</h3> <h3>陶老师为大家敬酒。</h3> <h3>张凤英同学被大家亲切的誉为:"水房歌手",时隔40年后又听到了这熟悉的声音。</h3> <h3>常育军是我们的群主,为建群拉人不遗余力,为这次聚会摇旗呐喊,拍照的姿势也很酷哦。</h3> <h3>许海新,一个风度翩翩的儒雅绅士,专程从加拿大赶回来参加同学聚会。这范儿,这气派,太帅了吧。</h3> <h3>南亚军同学半路改行,下海经商办企业,谦虚低调不张扬。家庭和睦事业有成。</h3> <h3>小麦专家任东植与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曲济兴亲切交谈。</h3> <h3>武玉玲与张凤英,各有各的风彩。一个成熟稳重,大智若愚;一个多才多艺,特立独行。</h3> <h3>这个大个子一看这身行头就与众不同,属于文人雅士,他可是我们班的大文豪。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十分了得。</h3> <h3> 高艺(黑娃)同学与老伴在40年前曾经住过的宿舍前相依而坐。</h3><h3> 在校期间同学们亲切的称他:老高。老高是"老三届"学子,高考中榜时,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读书深造。在班里,老高以憨厚朴实、善良正直、幽默风趣,搏得了大家的尊重。这次他能参加同学聚会实属不易,因为他刚刚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不易频繁走动,但他还在老伴的陪同下来了。为你的精神点赞👍</h3> <h3>李利珍、赵梅君夫妇堪称夫妻恩爱的典范。生活中相敬如宾,工作上彼此相助。他们创建了上海师范大学动物生命学科,发现了世界上尚未记载的隐翅虫新种68种,新属1属,新记录属种20余种。为我国昆虫分类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有这样的同学感到骄傲与自豪。</h3> <h3>幸福满满的俩口子。不仅家庭生活幸福,事业上更是比翼双飞,双双获得二级教授,为你们喝彩!</h3> <h3>看这俩口子笑的多开心❤️。在这次聚会中白国平同学忙前忙后为大家拍照,忘了喝水、忘了吃饭;李建萍同学也是站在旁边默默守护,谢谢你们俩口子啦。</h3> <h3>这俩口子,工作之时各忙各的。喜欢摄影的他们,退休之后,则愿意趁腿脚还利索时,到处走走看看,把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h3> <h3>2018年4月11日,由赵玉文同学做东,共16位同学在太原参加了保771班入校40周年筹备会。</h3> <h3>聚会结束后,刘慧平等7名同学带着聚会同学浓浓的厚意、带着特制的"农大保771班"纯银纪念币、带着慰问品,去看望德高望重的焦琮老师和李友莲老师,带去了保771班全体同学对两位老师的深深祝福。</h3> <h3>两位老师虽然因焦老师身体的原因未能出席我们的聚会活动,却委托刘慧平同学带给我们全班同学一封情深深、意浓浓的书信。刘慧平同学在座谈会上宣读了这封信,令在场的全体同学感动万分。全文如下:</h3><h3>保771班全体同学:</h3><h3> 大家好!得知你们40年聚会的消息后,非常非常高兴,特别想亲临现场,看看被岁月改变了模样的你们,还有我们,彼此还认识吗?想一想在校时青春岁月里的美好故事,听一听40年来每个人的奋斗历程,叙一叙各自的人生感悟,规划一下退休后的生活节奏等等,要说的,要听的,要回忆的,要祝福的太多太多,时间却太少太紧,那就把这次聚会作为友情交流的良好开端吧,人生最真不过同学情。</h3><h3> 仔细想想,我和你们班接触最多,感情最深,从招生录取到入学迊新,从课堂讲授到田间实习,从撰写论文到毕业离校,几乎每个环节都有我的陪伴,许多故事至今历历在目,许多生动情节都难以忘怀,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抹不去的是那浓浓的师生情。可惜我们年事已高,不便回去给大家添麻烦,就以此'微信向大家表示问候。</h3><h3> 最后祝保771班聚会园滿成功,祝同学们身体健康,青春永驻。</h3><h3> 焦琮,李友莲,2018.5.18</h3> <h3>聚会前后,同学们还分别探望了病榻中的杨国庆同学。国庆同学虽卧病在床,却对同学聚会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关注。他思维敏捷,非常健谈,一再表达祝愿同学聚会圆满成功的愿望,并再三强调:同学们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身体好才是真的好。这是他发自肺腑的感言。祝福国庆同学早日康复,希望再聚时能看到你的身影。</h3> <h3>班里喜欢吟诗作对的同学为这次聚会创作了不少诗词或打油诗,或微信留言,十分感人,现将收集到的部分诗词留言转载如下:</h3> <h3>白国平同学根据《传奇》曲调,为保771班创作的班歌。</h3> <h3> 七律(二首)</h3><h3> 游母校</h3><h3> 柳輝</h3><h3>太谷相聚雨纷纷</h3><h3>同学见面泪湿襟</h3><h3>互诉衷肠难掩情</h3><h3>嬉笑拥推嗓哽吟</h3><h3><br /></h3><h3>四十载后游母校<br /></h3><h3>眯眼戴镜仔细瞧</h3><h3>昔日记忆难再现</h3><h3>景象气新纷妖娆</h3><h3> </h3><h3><br /></h3><h3><br /></h3> <h3>谷跃麟为同学聚会创作:</h3><h3>四十年前,同并相连。<br /></h3><h3>同堂受业,同场跑圈。</h3><h3>短短四年情,互念至长远。</h3><h3>你念着我,我念着你,</h3><h3>纯纯粹粹同学缘。</h3><h3><br /></h3><h3>四十年后,欢聚再见。</h3><h3>四目相视,一时未辨。</h3><h3>满头白发长,诙谐谈吐乐。</h3><h3>你忆着我,我忆着你,</h3><h3>回回忆忆叙学缘。</h3> <h3>赵玉文为同学聚会而作</h3><h3>高考改革幸运儿<br /></h3><h3>头班车上有身影</h3><h3>四十年前结深缘</h3><h3>同窗苦读忆在心</h3><h3>今日母校来相聚</h3><h3>畅叙事业和友情</h3><h3>愿君晚年心放飞</h3><h3>幸福安康百岁延</h3><h3>(受满红、国平、柳辉等同学的启发,也来添点油,加点醋,以表达心境)。<br /></h3> <h3>秦满红同学的留言,貌似杂文随笔:</h3><h3>往一起走,就是想,见见,走在了一起,一遍一遍看,一个一个见,原来,和没见时想的一样,似当年,又,不是当年,不似当年,又,是当年!瞧这思念,就是这样的,贱!贱归贱,见归见,如果,没有今生今世的这次聚,这次见,任思念,这股邪气,在身上憋屈着圪串,保771同学的生命之花,怕会长出灰灰的霉点。</h3> <h3> 常育军同学的打油诗</h3><h3> 阴错阳差保七七,文豪虫孢搅一起。</h3><h3> 棋圣景润期货神,厅局所长果农奇。</h3><h3> 玉米粉丝小麦迷,莺歌燕舞倒房地。</h3><h3> 一步三跨入銘贤,进五退三游故地。</h3> <h3>王宏伟同学有感而发:</h3><h3>好雨知时节,</h3><h3>同学情谊深。</h3><h3>欢聚十年少,</h3><h3>未来更美好!</h3><h3><br /></h3><h3>上班途中祝各位幸福安康,愿下次相聚早日现。[握手]</h3> <h3>高艺同学微信留言:</h3><h3>这次聚会看到了住时最长的宿舍楼,学习时间最长的五楼,引起了滿滿的甜美回忆。見到了入校見到的第一位陶老师,她带同学们把我接到宿舍,亲切感油然而生。同时見到美丽的花园式校园,添了许多大厦高楼,和参天大树及花木溶为一体更加靓丽!更重要的是見到三十三位优秀的你们,創造了骄人的奇绩以及和谐的家庭令我振奋!同学们努力保护好咱们和夫人的身体,争取五十周年聚会再見!</h3><h3><br /></h3> <h3>李利珍同学微信留言:</h3><h3>慧平辛苦了!各位组委会同学辛苦了!这次聚会见到了40年来未能相见的同学,衷心感谢各位的努力和付出。浓浓同学情,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h3> <h3>南亚军同学微信留言:</h3><h3>各位同学,我在返回新加坡的途中,看着每位同学在群里的坦诚对话,心里的确有点憋不住哦,首先感谢慧平和筹备组的每一位同学在太谷的周到安排🙏;从大家在群里的表述,到这次和同学们聚会上每个同学真诚的介绍,从每位同学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的确感触良多,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好好回味哦,真诚感谢每位同学的分享🙏;我不是很会表述,只希望你们想来,会来或者由于其他事情来到新加坡的时候都不要忘记,这里永远有一位为你们提供全天候服务的老同学😊 ;生才,慧平把我的地址改为新加坡好了,电话不必改,是24小时漫游的;愿每一位同学健康平安,快乐幸福🙏[抱拳]</h3> <h3>张建新同学在群里的留言</h3><h3>同学们好!</h3><h3>首先,感谢组委会及生才,慧萍,为聚会的付出,特别是俊禄班长发挥的作用和出资,使这次聚会圆满成功和大家满意而归,还要感谢玉文,国彪等同学。</h3><h3>这次聚会了却了心愿,见到了多年没见的同学,增强了友情建立了联系方式,故地重游回忆了当年的梦想...</h3><h3>望同学们常联系多走动。</h3> <h3>武玉玲在群里的留言</h3><h3>几次打开手机,欲言又止,欲罢不能……想要感谢的人太多,不能一一历数;令人感动的事不少,一下子说不完;聚会过程中的小插曲,发起人和组委会琐碎麻烦但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有我们想象不到……深感相遇四十年后的重逢来之不易。我在这里要感谢每一位到会的同学,尤其是远道归来的,外地赶来的同学们,促成了这次聚会,加深了彼此的友谊,了却了回报母校的一点儿点儿心意(太少了)。与此同时我们代表的是保771这个集体,尽管我们理解未到同学有难成此行的理由,但你们也成为了我们的牵挂。希望我们全体同学从现在开始保重身体,努力前行,争取下次再重逢!借白国平同学的这首歌词表达我们的共同心愿,期盼再次重逢!!!</h3> <h3>刘慧平同学在群里的发言</h3><h3>忙了2天,同学聚会总算比较顺利圆满地结束了,我昨天下午整理出住房与收费的清单,下着雨李生才忙着送同学到车站酒店。</h3><h3>我昨天下午6点多就睡觉了,岁数确实大了,体力不支,断断续续睡到今早6点。因聚会时间短,没顾上与同学们单独交谈,很是遗憾。</h3><h3>为这次聚会,组委会的同学付出很多努力,白俊禄,张国彪专程到太原召集开了预备会,定下了聚会时间仪程,赵玉文承担了3500元左右的招待费,王宏伟拿了部分白酒与红葡萄酒,赵玉文任秘书长,安排具体事宜。</h3><h3>我们外出旅游,李生才把在太谷吃住,礼品,联系农学院会议室与餐厅诸事宜安排好,同学们来了又数次亲自去车站接送。由于报名时能来45,46位同学,按照以往历届学生聚会的惯例与规模,定制了送老师与同学的礼品,没想到到时只来了34位同学,做的礼品略微多了一些,加大了聚会费用,又不想让同学们多出太多,就每人多给了1个纪念币,让大家每人分担了100元费用,一共是3400元,还有5000多元缺口,组委会多位同学主动要承担这项费用,但白俊禄查到韩巨才的支付宝,直接打过来5000元到韩巨才支付宝帐上,用于聚会差额补偿。等最后结算完了,多退少补。</h3><h3>张国彪同学赠送每人一本非常珍贵的傅山真迹,具有极佳的收藏意义。</h3><h3>李利珍,赵梅君,柳辉自己又多出了住宿费,余款李利珍夫妇多付360元,柳辉多付180元,全部赞助给聚会。</h3><h3>王宏伟给聚餐提供了优质玉米,又给久不相见的同学赠送了小米。</h3><h3>白国平主动给大家拍照,没有吃好休息好。</h3><h3>闫毅,胡晓军,刘永齐,張建新,李跃主动联系接送太原同学往返太谷,出车出力,分文不取。为聚会默默奉献。韩巨才联系校内领导老师,接送参会同学,也为聚会奉献了绵薄之力。</h3><h3>国外省外同学许海新,南亚军,常育军,李利珍,赵梅君,柳辉不远万里,千里回到母校参加聚会,張建新,赵玉文专程从北京赶回来,朱晋云从重庆回来,就为与同学们相见,圆梦4O年。你们辛苦了。</h3><h3>为聚会武玉玲,杜秀兰去同学家中相告。</h3><h3>文日胜,杨国庆,杨兴林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聚会,特委托我代他们给大家问好,我们也祝他们早日康复,能参加下次聚会。</h3><h3>老高同学身体有疾,腿不方便,在老伴陪同下来了太谷。成学贵当天参加完哥哥的葬礼,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于当晚l0点赶到太谷酒店,就为与同学一见。</h3><h3>感人的事情太多了,同学相见太亲了,让文学才子秦满红给好好总结吧!</h3><h3>聚会照片与通讯录等整理好了再发给大家。</h3><h3>美篇的任务就交给赵治萍吧,一定会给大家耳目一新,别具意义的惊喜。</h3><h3>聚会暂告一段落,大家为聚会各尽所能都付出辛苦与热情,在这一并表示感谢。</h3><h3>聚会中有考虑不周,安排不妥的地方望大家多原谅耽待包涵。不论怎样出发点都是好的。</h3><h3>期待大家身体健康,再次相聚。</h3><h3>我没征求组委会同意,自已发表了这段话,有没想到提到的请大家指教。</h3><h3>刘慧平。</h3> <h3>保771班入学40周年同学聚会通讯录</h3> <h3>编者留言:这次聚会的照片都是同学们发在班群里的照片,本人只是拿来直接做成美篇,按自己的理解加了一些文字说明,这只是个初稿,不妥之处请大的多提意见。在此要特别感谢张光明师弟一路陪同,为我们拍摄了专业水准的照片,此美篇中不少照片也是出自光明之手,同时对发到群里照片的同学一并表示谢意。</h3> <h3>后记:四十年光阴荏苒,昔日同窗再回母校相聚,往事历历在目,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和青春的印记。用美篇记录下团聚时的点点滴滴和美好瞬间。让我们的同学情谊天长地久。祝每一位同学健康快乐、幸福平安!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