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殷墟

姚老师

<h3>殷墟,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在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自殷墟发现以来﹐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h3> <h3>  司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长方形,深腹平底,口上一对立耳,其一为后配。四柱足,中空,四角有扉棱。鼎耳外侧有双虎食人首纹,四壁周边饰兽面纹,中央素地无纹。四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腹内壁有铭文三字。器重832.84千克,是现存商代青铜中最重者。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h3> <h3>司母辛鼎(妇好墓出土) 鼎是古代煮肉的工具,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h3> <h3><font color="#010101">酒器</font></h3> <h3>铜戈</h3> <h3>铜矛</h3> <h3><font color="#010101">古钱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祭祀用品内有头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玉臼,古代磨面的工具</font></h3> <h3>车马坑</h3> <h3>甲骨文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h3><div>殷代(商朝)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div> <p>结绳计数</p>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福’字,认识吗?</font></h3> <h3>甲骨文是在一口古井里发现的,大部分是商王武丁祭祀的卜词。</h3> <h3>商王世袭制图表</h3> <h3>癸卯亚酉贞子</h3><h3> 卜 一 骨</h3><h3> 曰</h3><h3> 终</h3><h3> 卜用 </h3><h3> 癸卯日占卜:第二次祭祀的酒和供品准备好了吗?</h3><h3>贞人子说:占卜用的肉没有了。</h3><h3> (本人译文)</h3> <h3>  甲骨文.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h3><h3>原文:癸巳卜殼贞旬亡祸王【】曰乃丝亦出【】若【】甲午王往 【】 逐小臣車马硪马王車子兕亦降。</h3><h3>今译:癸巳日殼贞(人名)问挂:是否有灾祸?卜辞说:有大祸。大王不亦出门狩猎。</h3><h3>甲午日,大王要狩猎臣子们驾车前往。可是在追逐小动物时,马車撞到石头上,車轴断了,马受伤了,大王从車上甩下来。儿子和車子从山上坠入山崖。(本人译文)</h3><h3><br></h3><h3><br></h3><h3> </h3> <h3>甲骨文</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今文解释:贞人问(1)五月能分娩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如果五月不能分娩是 否‘破腹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辛丑日占卜答(1)六月分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六月分娩不用‘破腹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本人译文)</span></p> <h3>甲骨文</h3> <h3><font color="#010101">今文解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甲骨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今文解释</font></h3> <h3>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妇”是指嫁到商王室的异姓妇女。“好”可以写成带“女”字旁,也可以不带,表明她出生于“子”氏,“子”是她父族的氏名。庙号“辛”,所以出土器物上刻有“妇好”、“好”或“司母辛”、“司辛”等铭文。她是商王武丁3个法定的配偶之一,也是最有能力、最受宠爱的一位王后。据甲骨文资料显示,妇好经常参与战争和主持国家祭祀,其中在甲骨文里记载她运筹帷幄、巧设埋伏,率兵1.3万人,配合商王的大将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或许是连年征战,妇好积劳成疾,英年早逝。</h3> <h3>妇好</h3> <h3>  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1]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1]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h3><div>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div> <p>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说孔明用智激周瑜时,篡改了曹操的《铜雀台赋》,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众所周知,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使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马上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凑效了。</p> <h3>铜雀台 诗人杜牧在《赤壁》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h3> <h3>铜雀台出土文物</h3> <h3><font color="#010101">铜雀台建筑构建</font></h3> <h3>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h3> <h3>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汉族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间特色的瓷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