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我们来看你啦!

邢宗德

<h3>春夏之交,万木葱郁的五月。山清水秀的旌德,热情朴实的旌德乡亲,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四十年前驻守过旌德,与当地乡亲结下了深厚情谊的老兵。他们是专程来到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寻访故地,探亲访友来啦!</h3> <h3>一 </h3><div>二十天前,我的一篇《想你啦!旌德》,经战友们相互推荐、转发,在各地各年份战友间,在当年部队驻地,引起了热烈反响。阅读、点评、赞赏此文美篇者已逾三千。通过微旌德平台,阅读、点评者也近三千。为一批批多年失联的战友,接上了联络线索。尤其值得欣喜的是,文中写到的小青香,她的弟弟,读到此文后留言,主动公布了手机号码。并于当晚,联通了旌德与蚌埠之间的电话,与作者展开了半个多小时的深情叙谈。交流了信息,沟通了感情,相互发出了热情的邀请。青香的女儿也及时与作者建立了微信朋友关系。 </div><div>想你啦,旌德。是我们这群老兵发自肺腑的心声。这心声,打开了我们关于旌德的记忆闸门,挑动了我们最柔软的那根神经。战友们纷纷发声:回旌德看看!为了这帮老兵刻骨铭心的念想,我们一行16人,迫不及待地启动了为期三天的回访旌德之旅。 </div><div>为了成全老兵们的这次回访旌德之旅,当年的军嫂们,克服各种困难,早早安排好服务子孙辈的重头活计,陪伴着老兵们,一起出发!</div> <h3>相约来自江苏徐州和安徽宿州的两对老兵夫妇,提前一天就来到蚌埠。与蚌埠的五对老兵夫妇会合后,5月12日一大早,出发地蚌埠,途径芜湖接上一位老战友后,驱车直奔旌德! </h3><div>动议之切,准备之匆,启程之早,都出乎知情人的预料。连《想你啦,旌德》文中写到的青香及她的弟弟、女儿,从他们在电话里向我们发出热情邀请,到我们整装登程,间隔就这么几天,也出乎他们预料。连青香的女儿都感叹:“真的想不到,你们会来的这么快!从你们这迫不及待的行程安排上,可见你们对旌德的感情太深啦!” </div><div>二 </div><div>一车欢声笑语,一路谈兴浓烈。一路都在围绕回访旌德这一主题,作这样那样的猜想。汽车过了泾县廊桥镇,我们这些老兵,就开始从那特色鲜明的地形地貌上,找到了当年从上海移师旌德,初次进入黄山余脉的感觉。青山绿水间,一边依山,一边傍水的公路,蜿蜒曲折,起伏绵延。只是当年印象中的进山公路,已经不再是单车道行驶、偶有避让车道的砂石路面啦。标准的沥青路面双车道,使得过往车辆畅通无阻。自然也就没有了当年初次进山时,坐在大解放运输车上那份惊险的感觉。</div> <h3>经过廊桥镇的时候,已到了该吃午饭的时间。为了能早点重新体会到车过大岭头的感觉,更是为了能早点与先前有约的乡亲们见面,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们叙谈。我们顾不上停歇,顾不上按时吃饭,驱车直奔云乐的张村。 </h3><div>临近蔡家桥了,我们透过车窗,远眺一眼朦胧细雨中的这一标志性建筑,感慨万千。有战友不禁在车内深情高喊“蔡家桥,我们回来啦!”因为,这里是我们进出旌德的必经之路。我们驻旌德几年间,曾无数次从桥上往返通过。同时,也由于蔡家桥一带驻军较集中,影响较大,在我们战友中,蔡家桥,就几乎成了旌德的代名词。就如蔡家桥这一俗称几乎取代了桥的本名“定远”、“福成”一样。</div> <h3>根据行程安排,我们明天将留下足够的时间,来跟这座古桥进行亲密接触。今天,大家先向它投下深情一瞥,左转,进山,向云乐方向进发。</h3><div>此处开始,我们就有了到家的感觉,一村一路,一山一溪,我们都还是那么眼熟,感到格外亲切。只是,不见了当年狭窄险峻、坑洼不平的砂石便道。取而代之的是,沥青路面、标准两车道的乡村公路。不见了沿途村庄那破旧的民宅,取而代之的是,墙白瓦黛、突显徽派特色的新楼房。不见了四十年前那突露脊背、略生灌木的道道山梁,取而代之的是,竹木参天,碧绿丰满的座座青山。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条乡间便道以往到了云乐,就到了终点。现在看到的是,公路向着大山北面的宁国延伸了过去,打通了旌德人从云乐这个方向“出国”(宁国)的通道。这里,成了皖南川藏线上的重要站点。四十年前,曲折蜿蜒、险象环生的大岭头路段,也通过削坡、拓宽,路况得到了根本性改观。即使我们的17座面包车与一辆十轮大卡在北坡最急弯处会车,也是相当通畅。这在四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div><div> 三</div><div>回访旌德,探亲叙旧,故地重游,是我们此行的主旨。虽时间暂短,行程匆匆,但我们未虚此行。寻回了印象,找到了感觉,受到了教育,增进了友情。巩固了四十年前形成的军爱民拥的鱼水深情。</div><div>我们一行,先后走訪了张村、梅村、吕家、刘村、朱旺、高埠等村庄,以及当年团部驻地旧址处。拜访了当年的老房东。拜访了张村的村干部。我们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乡亲的热情欢迎。在张村村民委员会门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华光宏和吕副书记听说我们到来,出门迎接,上前攀谈,合影留念。</div> <h3>当地凡年近50岁及以上者,都能清楚地记得当年。是哪个连队驻过哪家。驻过他家的,有谁,是哪里人,长得什么模样。有的还能报出姓名。张村一位六十多岁的村民程和平,还清楚地记得,我们电影组的沈组长,送过他一只军用水壶。并记得,我们电影组的几个人,喜欢爬山。经常会让驾驶员把机器先拉过来,我们则从大岭头翻山越岭来到姚溪、张村放映点上。若是现在,竹木参天,植被茂密,翻山越岭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罢。 </h3><div>我们所到的各个村庄,包括泾县黄田,许多人,都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我们的露天电影放映场设在哪里,银幕挂在什么位置,发电机放在什么地方,甚至在哪个场子看过什么电影都记得清楚。还记得当年放映朝鲜影片《金姬和银姬的故事》,是从来没见过的宽银幕电影。真的令人感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我们当年的辛勤付出,值啦! </div><div>四 </div><div>我们在张村,见到了《想你啦,旌德》一文中写到的青香夫妇。也见到了她的大弟弟熊宗友夫妇。走访了他们的老屋和新居。并专程赶到梅村,探访了清香现在的家。欣赏了她家宽敞、整洁、风格清新的新居。</div> <h3>当年我们电影组战友常去的青香家那低矮狭小、拥挤不堪地居住过一家九口的破旧小屋早已荡然无存。门前那条狭窄、极短、坡陡、潮湿的石阶小路,还保留着张村当年比较典型的村貌特点。看一眼,还是那样亲切。但也不由得勾起我们对于当年那贫穷山村的回想,心里也是酸酸的。 </h3><div>现在的张村,也如同周边的村庄,扮靓了模样。四十年前那条垃圾遍布、穿村而过的浅浅小溪,现已被新修的水泥路面覆盖为缓缓流淌着清凉山涧之水的地下暗溪。颇具特色的民居,四通八达的水泥村道,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高高飘扬在张村党群服务中心上空的五星红旗,构成了一副整洁、清新、和谐、富庶、安逸、向上的美好山乡画卷。要不是青香的弟弟熊宗友,这位张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民兵营长引领讲解,我们已很难把今天的张村与当年的张村相对接。</div> <h3>看到青香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女儿也已成家,在杭州有了份满意的工作。青香和她的四个弟弟妹妹,凭着自己的辛勤劳作,托福于党的好政策,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我们分享着他们那满满的幸福,打心眼里感到欣慰、高兴。 </h3><div>青香夫妇和她的弟弟全家,还热情地在当地最高档的农家乐矦家庄设宴招待了我们一行。一桌土菜,一壶老酒,一片诚心,一份真情,令我们十分感动。</div> <h3>他们从发出热忱邀请到我们成行到达目的地,一直电话追踪、导航。临别之时,和叔叔婶子相拥欲泣,难分难舍。在我们的回程中,更是每天一个电话问候。声声呼唤着叔叔、婶子,亲人的久别重逢感发自内心。善良朴实的乡民之风,跃然话语中。 </h3><div>为抒胸臆,作者自编了几句顺口溜,用刚刚在老年大学才拿起的毛笔,写了个条幅送给了七十年代那个张村的小青香:“战备驻守云乐乡,情结鱼水誉张庄。军爱民拥真情在,绿水青山满清香。”</div> <h3>五 </h3><div>见面时如久违的亲人团聚,临别时相拥欲泣,这样的场面,不单单发生在我们与青香及其家人之间。我们一行战友,大都有类似的寻亲收获。 </div><div>原来驻过蔡家桥高埠的三位战友,登门拜访了现已83岁的当年的罗姓老房东。他们此前曾顺道来看过房东。并有战友委托夫人顺道代为拜访。再度相见,情深意长。我们特意请老房东打开房门,走进了老罗家的老屋。当年部队刚进山时,自建的草棚营房还没有落成,加工连的连部就设在这里。</div> <h3>经战友辨认,当年连队使用过的两间厕所竟然还在。只是已被老罗改为杂物间了。在蔡家桥,我们踏遍了那片小山,找寻着原来的小学校,记起了当年的李老师。找寻着当年加工连、修理连工作、生活的地方。这里已建起了设施齐全的蔡家桥中心学校。当年部队为搭建临时性营房而拓平的场地,已建成了偌大的学校操场。</h3> <h3>一景一物,勾起了战友们四十年前难忘的记忆。一话一语,促进了四十年前结下的鱼水深情进一步升华。依依不舍之情,使得我们在蔡家桥高埠一带,超计划地逗留了六个多小时。并特意调整行程安排,在老罗女儿家开办的杏花村酒楼设宴招待了老房东 。</h3> <h3><font color="#010101">老人家非常感动。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欢聚时热泪盈眶,交谈中喜极欲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驻过云乐刘村的原机三连四班长,在微旌德平台读到《想你啦,旌德》一文后,专门留言,寻找当年的老房东、云乐林场的周场长及他的子女。这家与青香弟媳家还是亲戚。在青香和弟媳的引导下,顺利地找到了当年老房东的家。</font></h3> 部队当年驻过的老房子基本原样的存在着。但十分惋惜的是,老房东夫妇已经过世。他们的女儿、女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帮老兵。并当场接通了老房东的儿子周先国老师的电话。四班长与其在电话里进行了长时间交流。其情其景,撩得老房东的后人泪流满面。 <div>  驻过朱旺村的原汽车连的战友,携夫人穿过大半个朱旺村,几经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了当年老房东的住处。这里,小桥尚在,流水依然。原来部队驻过的房址上,也翻建了新屋。然而,原来的老房东,老书记,夫妇俩都已驾鹤西去。寻訪到的,是老书记的女儿、女婿。他们现在也都七十多岁了,过着儿孙绕膝、闲适安逸的幸福生活。汽车连的这位战友虽有些失落,但毕竟也找到了些感觉。在老房东的家门前,与老房东的女儿、女婿及孙辈们合影留念。其情也是难分难舍。</div> <h3>眨眼一万五千天,当年驻地重回转。军民鱼水深情在,不禁感慨万万千! </h3><div> </div><div>六 </div><div>我们准备启动回访旌德之旅前,得知情况的一些战友,委托我们到旌德打好前站,给他们采集、发布一些信息。为日后“大部队进山”提供一些方便。 </div><div>各位战友,以下这些采集于老县城经蔡家桥到云乐一线的,零星、粗浅的信息,或许也是你们关心的吧? </div><div>旌德已通高铁啦!京福高铁这条全国最美的高铁线在这里设了站。且是离黄山最近的高铁站。去旌德,再也不用从芜湖转乘长途公共汽车颠簸六个多小时啦。</div> <h3>逛逛老县城所在的旌阳镇,依然还能找到一些当年的感觉。桥健在,塔依然。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架虹桥上下游,各建了一座风格迥异的桥,形成了三桥锁翠的独特景观。</h3> <h3>当年团部所在地、城边不知名的小山包。如今已经完全变了样。临近河边的公路旁,也就是当年团部的大门处和汽车连驻地,建成了旌德县中医院。</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团部机关食堂处,是一家规模企业的建筑。</font></h3> <h3>团部门前的小河水还是那样清澈。左侧下游的小石桥还留有当年的印象。右侧上游那座用长长铁链栓着桥板的小木桥,已被新建的雄伟壮观的廊桥所取代,成为一处标志性景观。</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围着团部旧址的山包转了半圈,没找到上山的路。拿起相机,在团部旧址前拍照留念。</font></h3> <h3>旌阳草山虽无名,寄托你我军旅情。团部老宅虽变样,目睹旧址将梦寻。 </h3><div>福成桥,俗称蔡家桥,这个通达黄山、芜湖的重要古道,已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一侧兴建了一座公路桥以取代福成桥的交通功能。这次,我们才从新近立于桥头的碑铭上得知,该桥始名“定远”。建于清康熙初年。雍正元年重建,易名“福成”。俗称蔡家桥。</div> <h3><font color="#010101">朱旺村,清溪长流,古建壮观。现已被打造成了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成为旌德的一张旅游名片。邢光儒写于华盛顿的题词这样评价朱旺村:“朱旺村这个美丽的山村,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的风景,让人难以忘怀。”</font></h3> <h3>大岭头,蔡家桥到云乐一线的制高点。茂密的植被,已将当年那光秃秃的山头厚厚的覆盖。竹海浩瀚,绿树满 在北坡的盘山公里转弯处,新建了气势壮观的钢结构观景台。 </h3><div>当年耸立过“凯旋门”的 上下坡分水岭处,立起了“灵芝小镇 . 云乐”字样的招牌墙。雨后,我们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立于布满淡淡云雾的大岭头上,如入仙境,飘然若仙。</div> <h3>姚溪,当年的二营机械连驻地。现已建起了两层楼房、偌大庭院的敬老院。</h3> <h3><font color="#010101">吕家,村容村貌彻底改观。一位1975年入伍的退伍老兵花巨资打造的农家乐项目“矦家庄”已具相当规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游的一家“泥鳅山庄”农家乐项目也规模初具。</font></h3> <h3>网名称“绿水青山”的战友,你在留言中所关心的德春老人,他叫吴德春。还住在张村原来的地方。现在一个人生活着。我们从他家门前经过时没有见到他。由于我们说不出“绿水青山”的战友实名,否则,就找到吴德春转达你的关心了。 </h3><div>…… </div><div>期盼已久的回访旌德之旅,相当成功,不虚此行。了却了我们这群老兵的一桩心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也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div><div>由于通往大溪口的公路维修路面,当时还处于养护期。我们没能靠近大溪口,也没能进山看看那个叫米圲的小山村。尤其是当年驻过大溪口和米圲的几位三营的战友,感到非常遗憾。网名为黄华、程美兰的朋友,这次没能到你们家乡的村子拜访,抱歉啦!由于时间仓促,也还有部分战友没能找到当年的老房东,留下了依依难舍的遗憾。 </div><div>同时,我们错过了一次向微旌德编辑当面致谢的机会。错过了一次当面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机会。是微旌德平台,是微旌德的编辑,为我们这些老兵能与旌德的乡亲四十年后重逢,充当了沟通的桥梁。为我们找回四十年前的感觉,搭设了平台。四十年前,我们在第二故乡奉献青春。四十年后,我们愿为对外宣传慢城旌德代言。通过我们入住的梓山宾馆服务总台,转达了《想你啦,旌德》作者以自拟自书的方式,致微旌德平台,也是致旌德宣传部门的一份谢意:“军爱民拥鱼水情,老兵心声慰亲人。幸借平台微旌德,诚谢美编王陈晨。” </div><div>旌德,我们又美美地见了一面。 </div><div>旌德,你让我们了却了一桩思乡寻亲的心愿。 </div><div>旌德,愿你迅速发展。 </div><div>旌德,请你好生打扮。 </div><div>旌德,我们还会来看你的。 </div><div>旌德,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老兵,更多的游客来看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