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5月20日,星期天,大雨☔️+阳光+阵雨☔️+高温……</h3><h3><br></h3><h3>在5.20这个各种表白的日子里,一行数十人在优秀文保志愿者(荣获……2017年度优秀文保志愿者~~十佳之一)李雄等的带领下,无惧风雨,相约盘溪。探寻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黑院墙国立艺专,追寻民国大师们的足迹;探秘国保级第十兵工厂抗战生产洞、大石坝兵工厂房、洋炮局1862兵工文创园,感受那段烽火狼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抗战岁月。</h3><h3><br></h3><h3>以此特殊的表白方式,致敬那些在历史上为民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国美术大师以及无数的兵工前辈们……</h3><h3><br></h3><h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千古。<br></h3><h3>黑院墙国立艺专及第10兵工厂旧址等,历经岁月的洗礼,有着不可忘却的情怀……</h3><h3><br></h3><h3>且带上眼睛、迈开双腿,用眼睛、大脑、心、笔、纸、腿、相机、摄像机等……试着去找寻 一丝丝被历史岁月留下的些许样子。</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文尾为文保有缘人附有:加入重庆老街组织群的入群方式)</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黑院墙国立艺专</font></b></h3><h3>在重庆江北区大石坝,有一块被拆迁后又被围起来的荒地。这个地方叫做“黑院墙”。</h3><h3>说他秘密,是因为他在此存在了70多年,院墙之外就是车水马龙……如今却少有人知……</h3><div><br></div><div>围墙外挂了块牌子:写着“黑院墙国立艺专”。正是这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隐藏了一段堪称重庆美术史上星光灿烂的日子。</div><div><br></div><div>据有关资料显示:“黑院墙”的原主人姓杨,后卖与了郭家,因此叫郭家院。国立艺专搬迁过来后,师生们觉得这名字土气,将其改名为“果家园”,在有些回忆录里用的是这个名字,在有些人的笔下还有称其为“果家花园”的。</div><div><br></div><div>郭家院虽有30余间房,但房间仍然不够用,学校又在郭家院西面几百米处的苏家湾租了一苏姓地主的院子做宿舍。</div><div><br></div><div>租了苏家湾还是不够,又在学校的四周搭建起一些简易住房,供一些年轻的男老师住宿。因为这些茅草屋,国立艺专又有了<b><font color="#ed2308">“草堂国专</font></b>”的美称。</div><div><br></div><div>后来,房屋还是不够用,一些师生便租住在邻近的农户家里。</div><h3><br></h3><h3>因郭家院子的院墙通体涂有黑漆,灰暗陈旧,附近唯此一家,远近闻名,<b><font color="#ed2308">民间俗称它“黑院墙”。</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font></b></h3><h3>从1940年至1946年,国立艺专抗战西迁重庆的六年中,先后担任校长的教育家、画家有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三人。</h3><h3><br></h3><h3>自迁至磐溪“黑院墙”开课以来,先后聘请了一批地处沙坪坝中央大学美术系的著名教授,及社会名流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br></h3><div><br></div><div>期间,创作方面硕果累累,丰子恺曾在此创作《护生画集》第三集部分画稿;赵无极在此任教4年,1942年曾参加在渝举办的青年画家联展;李可染在此任教3年,曾在渝举行李可染写意画展,创作有君堂作品《执扇仕女》、《放鹤亭》等知名画作……</div><div><br></div><div>由此,“黑院墙”也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div> <h3><b><font color="#ed2308">国立艺专在重庆的7个年头</font></b></h3><h3>1940年5月,国立艺专从昆明呈贡迁至重庆璧山,1942年秋又从璧山迁至江北盘溪。1946年秋,直到最后一批师生从盘溪迁走,这所抗战时期中国最专业、档次最高的美术学府在重庆一共呆了7个年头。</h3><h3><br></h3><h3>图片为:围墙上的部分展示内容</h3> <h3><b><font color="#ed2308">国立艺专存世11年(1938合并-1949终止)</font></b></h3><h3>盘溪时期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论在国立艺专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美术史上,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3><h3><br></h3><h3>我国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曾说过:‘’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磐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h3><h3><br></h3><h3>图片为:围墙上部分展示内容<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国立艺专流浪的8个年头(1938年合并-1946年)</font></b><br></h3><h3>抗战胜利后,1946年暑假,国立艺专终于结束了8年颠沛流离的教学岁月。</h3><h3><br></h3><h3>当时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学校师资一分为二,一部分北上,重建北平艺专。</h3><h3><br></h3><h3>另一部分南下,恢复国立杭州艺专。</h3><h3><br></h3><h3>至此,国立艺专在辗转江西、湖南、云南、重庆等地,长达8年的流浪生活终于划上了句号。</h3><h3>其间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br></h3><h3><br></h3><h3>可知就是这样历经磨难的国立北平艺专、国立杭州艺专后来分别成为:当今中国两个顶尖级美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与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h3><h3><br></h3><h3>图片为:群友们在观看黑院墙展示内容</h3> <h3><b><font color="#ed2308">国立北平艺专 与 中央美术学院</font></b></h3><h3>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18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积极倡导下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br></h3><h3><br></h3><h3>中央美术学院于1950年4月由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成立,毛泽东为学院亲笔题写了校名。(华北大学美术系的前身是1938年创建于延安的"鲁艺"美术系)。</h3><h3><br></h3><h3>图片为:黑院墙围墙上的部分展示内容……<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国立杭州艺专 与 中国美术学院</font></b></h3><h3>1928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选址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br></h3><h3><br></h3><h3>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1956年改名为杭州美术学院,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1993年再次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h3><h3><br></h3><h3>图片为:围墙上的部分展示内容</h3> <h3>前往兵工旧址途中……</h3><h3>曾经的江陵兵工厂,西到盘溪河为界,东到猫儿石,南到嘉陵江边。</h3><h3><br></h3><h3>当时号称十里江陵,从大石坝一村到九村,全都是江陵厂的工人,数十万江陵人,从父辈、自己和子女三代人都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俨然就是一个大社区,留下了几代人的记忆。</h3><h3><br></h3><h3>所以曾经的这里除了工厂,还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有医院、食堂、电影院,运动场……更有很多很多的职工家属住房……</h3> <h3>行走在曾经的第10兵工厂职工家属住宅区……</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10兵工厂(江陵厂)</font></b></h3><h3>1935年秋,南京国民政府军政府兵工署长俞大维向军事委员会呈文,提出设立炮技处,扩建汉阳炮厂,形成完整炮厂,用以生产野战炮及榴弹炮弹。</h3><h3><br></h3><h3>这项计划很快得到蒋介石的批准。经过兵工署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决定把兵工厂的厂址设在湖南株洲董家墩。<br></h3><div><br></div><div>1936年3月14日,兵工署派该署的炮兵器材科科长、德国留学生庄权全面负责兵工厂的筹备工作。</div><div>为了对外保密,兵工厂定名为“兵工署炮兵技术研究处”,简称炮技处,由庄权任处长。</div><div><br></div><div>1938年4月炮技处奉令迁川,由长江西运。9月,迁移完毕。</div><div>1940年底在重庆嘉陵江边忠恕沱正式投产。1941年初命名为第10兵工厂。</div><div>1957年,定名为“国营江陵机器厂”(简称“江陵厂”)。<br></div><div><br></div><div>抗战期间,江陵厂承担了<b><font color="#ed2308">全国60%的军火</font></b>生产,有力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div><div><br></div><div>这里出现了全国著名爱国兵工企业家、新中国计量事业开拓者(首任国家计量局长)李承干、护厂英雄吴坤山等人。</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此图片为今天两位资深文保志愿者@免猫、@渝州晚唱老师历经险阻前去拍来的。(洞口上方的 双环厂徽 图案只能依稀可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谢谢@免猫、@渝州晚唱老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记得之后曾看到@兔猫帅哥当时就及时分享在群里的文保照片并且感叹道:</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终于找到传说中的国保洞子了</font></b><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可见一个真正的文保志愿者在探寻文物时的种种最简单质朴纯粹的或喜悦或满足之情……当然有时在看到文物等没有得到好的保护甚至遭到破坏时,也会有痛心或不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还有位美才女说:‘’我一直想考察完重庆所有的防空洞和兵工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陪都重庆的这两者数量之巨很难想象)。👍敬佩!👍敬佩!</font></h3> <h3>图片为:</h3><h3><b><font color="#ed2308">抗战时期第10兵工厂(江陵厂)的厂微。</font></b></h3> <h3>因为道路陡峭奇险,我等众友友只是在高处顺着@雄队的手指方向向下打望。如图……</h3><h3><br></h3> <h3>此图片为:</h3><h3>另一处国保抗战兵工生产洞子,目前为半封闭状态。(封闭之前,也立了国保文保牌)</h3> <h3>图片为:</h3><h3>挂有文保牌的第10兵工厂某栋职员楼……</h3> <h3>图片为:群友们在挂有文保牌的职员楼前……</h3> <h3>图片为:另一处第10兵工厂职员楼现状……</h3> <h3>今天参加活动人员中的最小成员,年龄4岁多。</h3><h3>为不惧风雨的小小小朋友加油!点赞!</h3><h3><br></h3><h3>看来,就今天一路上小朋友开心乖巧的样子,也许其之后的成长之路,就会时常陪伴在爸爸妈妈的文保之路上了……。<br></h3><h3><br></h3><h3>诚如有大师所言:</h3><h3><b><font color="#ed2308">书,是要走着读的!</font></b></h3><h3><br></h3><h3>雨☔️天路滑,走在有一定坡度且长有青台的路上……如此历练,有没有一些虎爸虎妈的作派?</h3> <h3>由此往下可前往~能婴书院</h3> <h3><b><font color="#ed2308">能婴书院(路过)</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旁边石栏上所刻1979.6的字样有什么天机?</font></h3> <h3>在安静美丽、独具特色的书院内来张合影……</h3> <h3>书院内一角……</h3> <h3>书院外特色景象……</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10兵工厂图书馆、俱乐部旧址</font></b></h3><h3>第10兵工厂现存建筑之一</h3> <h3>图书馆、俱乐部旧址局部正面现状……</h3> <h3>图书馆、俱乐部旧址侧立面现状……</h3> <h3><b><font color="#ed2308">洋炮局1862文创园</font></b></h3><h3>洋炮局1862文创园项目,为长安集团江北区大石坝忠恕沱原江陵厂搬迁后的老厂区。<br></h3><h3><br></h3><h3>洋炮局1862文创园项目规划,总体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展示区、兵工文化区、时尚音乐区、防空洞记忆区、民宿文化集约区、港湾休闲区。<br></h3><h3><br></h3><h3>目前,此旨在打造兵工主题 及 国家级的文创园尚在施工建设中。从入园口处放置的2018年4月出的‘’告示‘’,预计将于今年底12月正式开园。</h3> <h3>洋炮局1862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期。</h3><h3>1862年11月,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上海洋炮局,这是中国第一家兵工厂。</h3><h3><br></h3><h3>1863年,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到1865年,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金陵制造局。</h3><div><br></div><div>1929年起,更名为金陵兵工厂并得到扩建,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兵工企业。</div><div><br></div><div>1937年,金陵兵工厂迁至重庆,更名为第二十一兵工厂,在抗战期间,提供了全国<b><font color="#ed2308">60%的武器装备。</font></b></div><div><br></div><div>1951年,更名为长安机器制造厂。</div><div><br></div><div><font color="#010101" style="">1994年,原长安机器制造厂与原江陵机器厂合并</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为中国长安机械制造厂。</font></div><div>1998年,长安公司更名为长安汽车集团。</div><div><br></div><div>以下图片为:在洋炮局1862文创园中,随处可见的兵工厂房及文保牌子……</div> <h3>洋炮局1862文创园内随处可见的文保牌……</h3> <h3><font color="#010101">洋炮局1862文创园现状(局部)及部分展示文物、机械设备、零配件、规划情况等等……</font></h3> <h3>群友们在若大的展厅内听洋炮局1862文创园方的帅哥讲解……</h3> <h3>曾经若大的厂房,有一眼即被震撼的感觉。</h3> <h3><b><font color="#ed2308">酒窑</font></b></h3><h3>曾经无数的兵工厂生产洞、防空洞(有不少防空洞是修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备战备慌时期),至今,只有极少数是被有关企业利用起来的,如图片中的酒窑。</h3> <h3>酒窑洞口外花🌸园般的养眼……</h3> <h3>位于酒窑门内的~长安1862 及 创始人李鸿章简介……</h3><h3><br></h3><h3>站在前面认真观看的小帅哥,今天活动的另一位小群友。之前在兵工厂房时,曾无意间听到小朋友与美女妈妈的部分对话:</h3><h3><br></h3><h3>妈妈:看到没有?</h3><h3>儿子:看到了。</h3><h3>妈妈:看到了什么?</h3><h3>儿子:看到了………(此处容我省去99个字)</h3><h3><br></h3><h3>假以时日,通过参加类似‘’亲子扫街‘’探寻文物的活动,妈妈的文保路上有了最好的游戏伙伴,儿子的成长路上则多了一本与妈妈一并在文物古迹中‘’玩游戏‘’的无字天书……!!!</h3><h3><br></h3> <h3>洞内冰山一角的部分藏酒……</h3> <h3>今天到达时,遇停电,不便深人洞内深度参观存放在洞内海量藏酒的壮观景象,但热情的酒窑方美女还是带领群友们小品了下多款酒酒啊……</h3><h3><br></h3><h3>至于更多存放在四通八达的众多洞子里的藏酒场景,有兴趣的看官可择时亲临现场来个‘’身临其境‘’,不醉不归!如何?</h3> <h3><b><font color="#ed2308">注1</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关于重庆市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font></b></h3><h3><br></h3><h3>2016年在南岸区民政局注册。</h3><h3>是重庆第一支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h3><h3><br></h3><h3>致力于重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注重庆历史,并且期望能够对重庆历史文化的保护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h3><h3><br></h3><h3>是重庆市唯一一家围绕青年文化、青年社会融入等领域专门从事巴渝文化、历史古村、文物保护传播的社会组织。</h3><div><br></div><div>2017年11月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十佳团队大奖。</div><div>…………</div> <h3><b><font color="#ed2308">注2</font></b></h3><h3>本次探秘黑院墙国立艺专和第10兵工厂旧址活动,为本月重庆文保志愿者组织的探寻江北磐溪历史文化<b><font color="#ed2308">活动之二。本活动之三(剧透是以探寻分享+讲座类为主)</font><font color="#010101">期待中……</font></b></h3><div><br></div><div>本美篇部分内容及照片分别来自网络和群友的分享,非常感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