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区东侧的苏仙岭,海拔仅526米,但相传在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在此诞生得道且升仙,故因此得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苏仙岭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等美称。<br /></h3> <h3> 这个周末,放下工作,放飞心灵,我来到了这清逸脱尘的人间福境。</h3> <h3> 一进入景区大门,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福字映入眼帘,碎石铺就的道路两旁,醒目的篆刻着或大或小的"福"字,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起来。</h3> <h3> 万福山旁的一座青砖黛瓦的古色古香的院宅,这便是"郴州旅舍"了。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少游)因党争被贬在郴州简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屡遭排斥、打击,心中愤愤不平,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写下了千古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h3> <h3> 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h3><h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h3> <h3> 秦观去世后,同样遭受贬谪的苏轼把秦观在郴州写的《踏莎行》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书于扇上,题句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h3><h3><br /></h3><h3><br /></h3> <h3> 经过遇仙桥、郴州旅舍、桃花居等景区,来到了白鹿洞。传说在此处白鹿与仙鹤曾为苏耽哺乳御寒过。白鹿洞口塑有大小白鹿二只,两鹿碎步相依,亲昵相吻,形象逼真,母子情深,令人动容。</h3> <h3> 苏仙岭来源于美丽的民间传说:西汉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外住着一户姓潘的人家。有一天年方二八的潘家姑娘到郴江边洗衣服,从上游漂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了她的手指,潘姑娘想用牙齿咬脱红丝线,不料红丝线却溜进了她的肚子里。不久潘姑娘怀孕了,后来她躲到离家不远的牛脾山桃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苏耽。苏耽没有衣服,洞外水池边的白鹤用自己的双翼覆盖着他;没有奶吃,洞里的一只白鹿就用奶水哺育他。苏耽长大懂得孝敬母亲,尊敬呵护他的白鹤和白鹿,后来他得异人传授仙术,13岁时修道成仙,跨鹤飞去。人们为了纪念苏耽,把牛脾山改名为苏仙岭,把桃花洞改名为白鹿洞,并在苏仙岭顶上建造了苏仙观。</h3><h3><br /></h3> <h3> 从白鹿洞拾级而上,约100米,有一圆柱绿瓦,翘角飞檐的护碑亭,亭内有一块高4米多的天然石壁,上有一块摩崖石碑,这就是"三绝碑"。所谓"三绝":即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大文学家苏轼为该词写的跋和米芾的书法。</h3> <h3>1965年3月陶铸同志到湖南省郴州市视察工作时,曾作词《踏莎行》和之: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h3> <h3> 苏仙观立于苏仙岭绝顶,这是一座宋代建筑形式的庙宇,雕梁画栋,绿瓦朱栏,宏伟肃穆,是苏仙岭的主要景点。</h3> <h3> 苏仙观东北角两小间房,称做屈将室。这里是蒋介石囚禁张学良的第六个地方。在这里,张学良将军壮志难酬,有家难归,有国难报,挥笔在墙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几个大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少帅满腔爱国情怀却难展宏图的抑郁之情。</h3> <h3> 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曾困在这间小屋里。</h3> <h3> 登苏仙观远眺,可见连绵群山环绕郴城,脚下是青山绿树,远处是林立高楼。美丽郴城尽收眼底,给人以"无限风光在险峰,如登仙境"的美妙体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