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丽圣地——不凡的梦想</b></h3><h3> 武隆是一个山青水秀、民风纯朴的好地方。有南国草原的 仙女山,有让人荡气回肠的黄柏渡漂流,有缤纷灿烂的芙蓉洞,有浑然天成的天生三桥,有让人心旷神怡的龙水陕地缝有热情好客的武隆人民……</h3><h3> 在武隆的西南方有一美丽圣地——龙洞。 </h3><h3> 北距武隆县城20公里,南接贵州,东邻黄鹰,西靠白马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龙洞有比澳门面积大二倍余的复兴村,这里有富饶美丽的草原等待 有识之士来开发。还有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星寨、枇杷寨、金鼓洞、老龙洞、 老鹰嘴、回音壁、云过河…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才辈出,解放前有中央电台台长、武汉州长、黄浦军校教官、中将、县参议员等等,现在有出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新一代龙洞人。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地域辽阔,信息闭塞,85年以前还有从未到过乡所在地90高龄老人,他们不知道有汽车、火车……现有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 。</h3><h3> 龙洞是典型的立体型气候,海拔北低南高。北面海拔300米, 南面海拔2000余米。水利资源极丰富,现有水电站二十余级,可以说是明珠之乡,电力之乡。 </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洞的由来</h3><h3>很久很久以前,龙洞不叫龙洞,而叫蛮夷。那时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因而有“云过河”之著称。不知过了多少万年,海沉陆升,出现沟壑纵横,山高坡陡的地质面貌,原始森林葱葱茏茏,古木参天、古藤攀沿。山,高耸入云;石,形态万千;水,碧波荡漾。成了飞禽走兽栖息的好住处,蛮夷、土著借天赐地造的优美环境在这里繁衍生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却遇到了连续几年的干旱,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蒿半枯焦”,田里颗粒无收,农夫逃荒讨饭,民不聊生。</h3><h3>一日,玉皇大帝闻之此事便派蔡龙王微服私访,到蛮夷土著之地看到天干地焦,颗粒无收,黎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便回到凌霄宝殿向玉皇大帝启奏自愿下凡拯救于民。玉帝听后准奏:“蔡龙王,朕看你有拯救于黎民百姓之心,便派你到此地去,并带上雷公,电母和雨娘娘,全权代表朕去拯救那些黎民百姓。” 蔡龙王叩头又奏:“启禀玉帝,先前泾河老龙错发雨布而被斩首,我可不敢妄为。”玉帝说;“我是叫你去全权代表圣旨,朕不会怪罪于你。你只要按民情办事,朕就放心,何罪之有?” 蔡龙王连叩三首;“玉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于是谢辞了玉帝。</h3><h3>蔡龙王再次下凡到人间,进一步体察民情,便派小女蔡梦怡来到蛮夷。蔡梦怡到了之后,首先深入各地,详细了解,了解民情风俗,访贫问苦,在摸清地质状况之后。便决定为民办好事,解决蛮夷之地的人、畜、田地的供水问题。还当众表示:如果遇到干旱请你们来找我。人们听说后,纷纷奔走相告。他女儿坐阵这里之后,为民办好事。于是修起了很多龙王庙。每当天气干旱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来到龙王庙来烧香、祈祷。说来也奇怪,只要一烧香祈祷都会下雨救助旱灾,因而年年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尔后,蛮夷之地山清水秀,景色怡人。蔡龙王之女看到这优美景色,也感到赏心悦目、留连往返。因此,她启奏于父王:请准奏女儿心愿,在蛮夷之地与一凡夫私定终身。在那里已结百年之好,不愿再回龙宫。蔡龙王闻奏说:“人各有志,好女儿志在四方,父王准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蔡龙王之女,把蛮夷改为龙洞。</h3> <h3>老龙洞洞门</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天师骑龙</h3><h3>位于渝黔两省交界处的龙洞是一个山青水秀、 景色优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那里大山横亘,森林广布于千山万壑之上,碧水长流于交错纵横的溪流之中,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龙洞人民依山傍水,修筑层层良田,米粮充足,生活快乐。与龙洞比邻的广阳却没有得到上苍的垂青。到处乱石横叠,贫瘠的土地零星地分布在石山之间,农民以玉米为主食,而最糟的是水源奇缺,人畜饮水均以天降雨水为主,每逢旱灾,则粮食锐减,人民食不裹腹,卖儿卖女,四处逃荒,好不凄凉。</h3><h3>有个叫张天师的人,不知是何许人,带着一个傻乎乎的徒弟,行走江湖,以高超的木工技术谋生。这年夏天,师徒二人来到广阳。时逢连日艳阳高照,久不降雨,龟裂的田地里,伏着一棵棵蔫耷耷的禾苗,一个个农民在田间地头唉声叹气。愁苦而苍老的脸上满是绝望和无奈。素有侠义心肠的张天师上前向一位老农询问情况。老农将广阳缺水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说:“要是有人能把老龙洞里的龙引到广阳的大塘里就好了。”</h3><h3>“把龙洞的龙引走了龙洞岂不也成了一个缺水之乡了吗?”张天师说道。</h3><h3>老农道:“龙洞住着两条龙,一条是青龙,一条是白龙”。</h3><h3>“太好了”,张天师喜道,“只是怎样才能引走一条龙呢?”张天师又犯愁了。</h3><h3>“是呀,除了仙人传令龙是不会随便离开的,否则会受玉帝的惩罚。”老农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h3><h3>“有了”,张天师突然惊喜地叫起来,“我们可假传玉帝圣旨将龙引来,到时生米煮成熟饭,还怕玉帝不同意吗?”</h3><h3> 晚上张天师俩人就住在老农家里,张天师一宿未睡,苦苦思索编什么谎言才能将龙骗出来。天色微明,终于打定了主意。</h3><h3> 第二天早上,师徒二人别过老农,前往龙洞乡。一路探问,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爬山涉水,二人终于攀到老龙洞洞口,只见洞口开阔,洞顶离地面二十余丈,泉水从洞顶飞流直下,如丝、如雾,美仑美奂,仿佛是花果山的水帘洞,张天师叫徒弟守候在洞口,并嘱咐道:“过一会我骑龙出来,你万万不可叫我‘师傅’,一定要称‘天师’。”徒儿点头称是。张天师借助微弱的火把光亮,攀上光滑的石壁,从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小洞进去。进洞大约五十余丈,被七口深水塘拦住去路。张天师想大概这就是龙的居处了。张天师熄灭火把,大声叫道:“白龙听令,我奉玉皇大帝圣令,前来传你到广阳降雨救灾,降完雨后,就安居于广阳大水塘,请速托我前往广阳,不得有误。”顿时洞中金光闪闪,亮如白昼,第七的那个水潭中波涛翻滚,随即一条白龙腾升水面,白龙游到天师跟前,天师翻身骑上龙背。</h3><h3> 徒弟早已等不耐烦了,突听洞中雷声轰鸣,电光闪闪,浓雾涌动,恶浪翻涌而出,一条白色的巨大的龙头伸出了洞口,接着龙身徐徐而出,张天师高坐于龙头之上。徒弟哪里见过这种阵势,早将师傅的叮咛抛之九霄云外,大惊失色,大叫:“师傅,我怕”。白龙一听,傻徒弟称张天师为“师傅”,方知上当,将头一抖把张天师摔了下来,随后一头蹿进洞去。雷声电光瞬间收敛。张天师跌下龙头,摔在洞关乱石之上,口吐鲜血,奄奄一息。徒弟上前抱住天师失声痛哭。临死前张天师叫徒弟就把他葬在老龙洞洞口,他说:“我要守在洞前,直到有一天能感动玉帝发令让白龙到广阳”。</h3><h3> 至今,老龙洞旁边的山坡仍能看见一座破破烂烂的坟墓,据说,那里埋着张天师。</h3> <h3>老龙洞洞口</h3> <h3>武隆区委书记何平调研百年老校</h3> <h3>武隆区区长卢红调研百年老校——龙洞小学</h3> <h3>龙洞小学位于武隆区南20公里的龙洞场,据史料记载于1712年开坛立教,1903年更名为龙洞公立学堂,1908年正式命名为龙洞小学,如今已经有逾百年的悠久历史。</h3> <h3>重庆电视台的编导和记者策划龙洞小学100校庆</h3> <h3>2002年武隆县县委书记王元凯、副县长李远才等冒雨观看龙洞小学百年校庆文艺汇演</h3> <h3>翩翩起舞</h3> <h3>圪老族民族舞蹈(贵州省道真县洛龙教辅站、洛龙中小学选送)</h3> <h3>多情的土地(教师代表队)</h3> <h3>2002年百年校庆</h3> <h3>龙洞小学四年级学生谭文唯(9岁),作品获奖</h3> <h3>龙洞小学线编技艺(武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分组学习,教师指导.</h3> <h3>武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洞小学根雕)</h3> <h3> 这两棵树都是香樟树,相距仅两米左右,树高25米,树冠最大直径25米,如果不仔细看,远望宛如一体。“你看,两棵树中,高的既开花又结果,被大家称为‘雌树’,矮的只开花不结果,被称为‘公树’.” </h3><h3> 这对鸳鸯树,带给了当地人很多生活乐趣和美好期望,很多村民都到这里祭祀祈福,或站在树下默默许愿,在树上挂上红布条,祈祷自己的爱情和生命如同这鸳鸯树般坚贞长久,真有“天意结成鸳鸯对,地此修作姻缘双”的架势,也有的祈祷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学有所成,成为有用之才。</h3> <h3>高伯楷故居遗址(上联:孝友传家政,下联:诗书报国恩)</h3> <h3>远观老鹰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星寨剿匪历险记</b></h3><h3> 解放初期,国民党残余武装仍在各地猖獗,他们常常纠集地方恶霸、惯匪,挑拨当地人民群众与新兴的人民政府对抗。为彻底肃清残余反动势力,巩固人民政权,保证社会稳定,神州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清匪剿匪运动。</h3><h3> 天星寨位于渝东南白马山脉南门山下的龙洞场附近,原为大地主庄园,为避匪患,当地的大地主、国民党县参议员高履谦在此建了高高的围墙,设了炮楼。庄园三面绝壁,独径通天,地势险要,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h3><h3> 1951年的寒冬,龙洞场正处在征粮清匪肃特反霸时期,人民解放军一边清剿土匪一边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百姓的觉悟日益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区政委、土地改革工作队队长王云瑞就住在天星寨开展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宣传教育、正面引导,本身思想开明的高履谦,渐渐认清形势,逐步支持配合王政委在龙洞场的剿匪工作。</h3><h3>次年二月初一,寒风凛冽。当地另一恶霸地主高奉涛集结当地土匪和贵州土匪400余人直杀天星寨附近的枫香林,对天星寨形成合围之势,志在捉拿王政委。土匪拥有60多支冲锋枪,3挺小钢炮、16支机关枪。并率先占领最有利的作战地点——大尖山,所有枪炮居高临下,对准了天星寨。当时寨上只剩下政委王云瑞、他的警卫员高克明、秘书张文龙等几个工作队队员以及高履谦和他的保镖高胜云所带领十几个乡丁。敌众我寡,形势万分危急。王政委既担心天星寨内的曾在国民党部队任职的高胜云趁机反叛,又要想办法对付外面的敌人。虽然心急如焚,却表现得镇定自若,他提着枪从容地指挥手下死死地守在寨子的大门边,大声喊道“同志们,人在,寨子在,人亡,寨子也不能亡!”看到此情此景,高履谦毫不犹豫的脱下自己的外衣要求和王政委交换,以便掩护王政委脱困,还交出手下人马由王政委统一调度,以表自己与土匪势不两立的决心。同时积极地与王政委一起商议退敌之策,面对发生在枪林弹雨的硝烟中的这一切,王政委非常感动,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最后政委毅然决定让当时在寨上的乡勇纪安邦和孙家恒到武隆县大队去通知救兵支援。</h3><h3> 人们用绳子把他俩从7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掉下去。“救兵如救火”,想到政委和群众的安危,他们顾不得山高路险,也顾不得上气不接下气,他们拼尽全力,用最快的速度跑到武隆县大队。由于孙家恒疲于奔命,跑到武隆县大队驻地已口吐鲜血,晕倒在地。县大队派了近40名解放军战士又超小路火速增援,原本小跑也得三小时的路程,他们一个半小时就赶到了天星寨。30分钟的激烈战斗后,高奉涛所带领的乌合之众,如惊弓之鸟,仓皇撤退。天星寨之围终于得解。</h3><h3><br></h3> <h3>老鹰嘴</h3> <h3> 天星寨 上联 鹰嘴联鹰岩 下联 天险配天星 .(天星寨顶面近2000平方米,老鹰嘴寨子遗址近1000平方)</h3><h3> 有七个团山和七个落凼,七个团山谓之七星,七个落凼分布均匀,形如勺子,七星的尾下有一块四面是笔陡的悬崖,悬崖上面有一块平地,状如粮斗,称之为“七星吊斗”——天星寨,曾经有巧夺天工的四合院建筑,也是106团剿匪战斗遗址,四周有:狮子回头、磨槽吐浆、双鹤护驾、天鹅抱蛋、金蝌戏水、枫香映塘等十八个自然景观。</h3> <h3>天星寨西角</h3> <h3>枇杷寨</h3><h3><br></h3> <h3>枇杷寨瀑布</h3><h3><br></h3> <h3>复兴的山花烂漫</h3> <h3>云海茫茫</h3> <h3>黄泊趟</h3> <h3>印堂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虎嘴传奇</h3><h3> 在武隆区黄莺乡复兴村的九重崖上有一美丽传说———白虎嘴传奇</h3><h3>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每天晚上子时(十二点)悬崖上有老虎和老鹰打斗的叫声,越演越烈,当地老百姓都知道是什么原因,感觉非常之奇怪,每到夜间都心惊胆战,不敢出入。</h3><h3> 一天,一位和尚来到九重崖下,住在当地大财主李老爷家,夜间熟睡,突然被老虎的嚎叫和老鹰的尖叫声惊醒了。</h3><h3> 第二天,他询问当地老百姓:“昨天晚上我听到嘶声裂肺的叫声,是怎么一回事?”老百姓说:“这个现象发生了很久了,每天晚上子时都这样”。</h3><h3> 于是这位和尚开始实地查看,通过几天观察,得出端倪。和尚对李老爷说:“我是从峨眉山下来云游四方的和尚,通过我的查看,发现你们这个地方,有白虎精,晚上就是白虎和老鹰在打斗。时间长了,这个地方一定会出事的”。</h3><h3> 于是李老爷组织当地老百姓到厂水岩查看,发现峰顶上有非常锋利的小白石头,长老说:“这个就是老鹰和白虎打架掉下来的,继续下去,这个白虎和老鹰的矛盾越积越深,他们的打斗会越来越激烈,会给你们带来灾难的,不但你们受灾,就是龙洞场上也要受影响”。李老爷和群众都很着急。这可怎么办?</h3><h3> 长老说:“你们看见厂水岩下有这么多白石,你们看见的是白石,我看见就不是白石,它是老鹰的粪便,它们为了争夺这个地盘,打算决一死战。到时候将会是,惊天动地,飞沙走石,定会殃及百姓”。</h3><h3>大家开始议论纷纷,都不知所措。李老爷问长老:“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场灾难吗?”</h3><h3> 长老说:“办法是有,通过我的观察,只有修庙来镇压,通过香火来祭拜,他们可以停止。必须修两座庙,一座修在老鹰嘴,一座修在白虎嘴。白虎嘴庙要修大一点,因为白虎太厉害了。修好庙就可以镇压住这两个妖精”。</h3><h3> 于是李老爷召集士绅,筹备建庙的事项,通过三月的筹集,准备好钱粮,开始修建寺庙。</h3><h3> 用两年多时间努力终于完成两座寺庙的建设。寺庙修好后,供奉在殿中的大肚弥勒佛,其背后为韦驮,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有的天王殿还有类似这样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颠倒之人”,可见天王殿里供的中尊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弥勒佛,这是因为弥勒是作为未来佛,是释迦摩尼佛涅磐后的继承人,具有崇高的地位,这里佛很多,由于时间长远都记不清楚了。真是“晨钟暮鼓”,和尚49人,每天烧香念经,在将白虎嘴拆下做了个“石钟”,每天撞钟,通过七七四十九年的撞击,香火非常之旺。从此,再也听不到吼叫声了,白虎嘴在也不长了。</h3><h3> 四十九年后的一天晚上,“石钟”突然飞到四眼坪,再飞到峨眉山。和尚也陆续离去,这座庙从此开始冷落。</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民间传说,姜华口述,整理人:邹瑜)</h3> <h3>云过河一角</h3> <h3>双河口</h3> <h3>蔡家沟风光</h3> <h3>板桥电站</h3> <h3>层层梯田美如画(隆兴六社)</h3> <h3>金线吊葫芦之石墩</h3> <h3>群力……</h3> <h3>公公背儿媳妇</h3> <h3>观音桥下一线天</h3> <h3>高伯楷题词(道光乙巳年)</h3> <h3>东虹桥桥头,碑</h3> <h3>印堂岩(应和岩)</h3> <h3>复兴大洞</h3> <h3>远观凤凰山</h3> <h3>龙洞二级站</h3> <h3>金鼓洞内朝门</h3> <h3>金鼓洞 上联 小小洞天,下联 真正福地</h3> <h3>复兴 上千年的红豆杉</h3> <h3>老龙洞绝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