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修了重庆城?

夏老师工作室

<h3>  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h3><h3>重庆城依山而建,十分美丽。但要问重庆城到底是怎么修起来的,我敢打赌问100个重庆人99个都不晓得。这个还要扯到一个春秋战国的名人身上去了。</h3><h3> 这个人就是张仪。</h3> <h3>  当时巴蜀两国相争,巴国受到蜀国侵扰,求助于秦国。秦惠王派张仪(就是苏秦的同学,鬼谷子的徒弟)、司马错率大军伐蜀援巴,结果是把蜀国打跑了,但张仪也率军直接占领巴国都城(巴王肠子都悔青了)。</h3><h3>张仪后来在重庆耍得不想走了,大兴土木,修筑巴邑江州城。其城区规模也不大,东至小什字一带,西至今天的大梁子、小梁子一带。但是,张仪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修筑重庆城的人。</h3> <h3>重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建筑当属明朝明玉珍了。</h3><h3> 明玉珍,元末农民起义家,读过金庸《倚天屠龙记》的就知道,明教有一个陈友谅,这明玉珍就是他们一起的。 他因为和陈友谅意见不统一,就直接在重庆称帝了,成立了大夏国,自称陇蜀王!</h3><h3> 明玉珍墓就位于江北城,前段时间还有韩国后人来扫墓祭拜,而洋人街旁的大佛寺也是明玉珍主持修建的,这是目前唯一一座没有僧人的寺庙,但香火却十分的旺。明玉珍立国后,他大力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免除了元朝以来的种种苛捐杂税,一年收成,只"十取其一",徭役全免。<br /></h3><h3> 出身平民的明玉珍自己生活节俭,不饮酒,不茹荤,不置嫔妃彩女,与平民百姓并无二样。他以原巴县官署旧宅作为皇宫(现渝中区巴县衙门一带),完全不作修葺。朝庭则设在长安寺(现重庆25中校舍),一切因陋就简。接待外宾、使节的国宾馆则设于治平寺(现渝中区罗汉寺),窗明几净,条件稍好一点。</h3><h3> 后明玉珍死,后代去韩国,现在韩国人还年年回来祭拜。祠堂在渝北区龙兴古镇。</h3> <h3>重庆后来一次大规模建筑,是明初戴鼎所筑的重庆城,修了17个城门,也就是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部分城门城墙的重庆城。有人说九天八闭就是九宫八卦,无从考证。</h3><h3><br /></h3><h3>彭大雅修筑的重庆城毕竟是个"急救章",肯定有很多地方不完善,甚至还有很多薄弱处。以铁骑奔袭为主要战法的蒙古人根本不看重城的防御作用,南宋灭亡后,整个元代都没有重筑过重庆城,甚至可能对彭大雅所筑的重庆城也没有进行过修补。不过,元代很短命。从南宋景炎三年(1278)守城宋军都统赵安背着四川制置使、重庆知府张珏以城降,到元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攻下重庆,元蒙占据重庆不足八十年。没有修整重庆城,似乎也正常。</h3><h3>明玉珍攻下重庆不久,被部下拥立为帝,建立大夏国。由于《明史》等文献记载其死后"葬江北"或"葬于江水之北",后来又在江北五里店附近发现其陵墓,再加上江北城拆迁时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排水系统,于是有人就认为大夏国建都于江北。其实,史料记载很清楚,大夏国以元朝的重庆路署为宫,以长安寺(今长江索道车站附近)为六卿府署,其国都在重庆城无疑。明玉珍在位不过几年,当时战乱频仍,大夏国财政困难,他又十分体恤民情,也就不可能对重庆城进行整修。他儿子明昇继位后只有五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派大将汤和、廖永忠、傅友德溯江西征。当年夏天,汤和就打到了铜锣峡,明昇自知没有力量抵抗,于是开门投降,重庆城也就没有遭遇战火。</h3><h3>汤和打下重庆,继续西征,留下了戴鼎。那时,离彭大雅筑城已经有一百多年。彭大雅所筑的城墙,或者太简陋,或者没有完工,甚至可能没有筑而只是"以崖为墙",城门设施也可能没有完善。加上南宋末年的战争破坏,重庆城在军人的眼中肯定显得有些破烂,不适合战争的需要。可能是汤和有过嘱咐,作为重庆卫指挥使的戴鼎立即大兴土木,垒石筑城。这是重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四大规模筑城。戴鼎所筑之城,其规模和范围与彭大雅所筑之城基本一致,相差不大,很可能就是修复、加固和完善,当然也修建了不少新的设施,特别是新修了十几座城门。</h3><h3>可以肯定的是,戴鼎不可能将彭大雅所筑之城全部拆除后重修。从前两年朝天门挖出的南宋城墙来看,戴鼎所筑的城墙,就修在彭大雅城墙的上面。那段南宋城墙在嘉陵江边,而史书记载,元军曾从嘉陵江上向重庆城进攻过。南宋那段城墙似乎被局部毁坏过,是不是遭受过元军的炮击不得而知。事实上,如今残 存的重庆古城墙,哪些是彭大雅所筑,哪些是戴鼎所建,可能是分不清楚的。那些被我们认为是明城墙的,说不定还是南宋城墙呢。</h3><h3>戴鼎所筑的重庆城,设置了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开门九座,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通远门、临江门、千厮门;闭门八座,翠微门、太安门、人和门、凤凰门、金汤门、定西门、洪崖门、西水门。所谓开门,就是真正的城门,可以沟通城内外。所谓闭门,也就是只有城楼没有城门的"门",或者有城门的样子却被堵塞死了的"门",不能进也不能出,可能是用于军事,也可能是用于排水。</h3><h3>重庆城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有人说象九宫八卦,开门为宫,闭门为卦。甚至有人说,戴鼎虽然出身武夫,但颇有心计,笃信道家,讲求风水,设十七座城门,本来就是取的是九宫八卦之象,追求的是阴阳相谐。所谓九宫,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出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等九个等分。所谓八卦,就是用阳爻阴爻排列组合的8个不同的卦相,包括乾卦、震卦、坎卦、艮卦、坤卦、巽卦、离卦、兑卦,也各有不同的方位。但是,重庆这十七座城门,不管是城门的位置还是城门的名称,都很难与九宫八卦对应。因此,我很怀疑这种说法。我推测,九开八闭刚好与九宫八卦在数字上对应,于是人们就牵强附会起来。</h3><h3>不管怎么说,重庆城十七座城门,城门之多之密,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可谓首屈一指。重庆现在是直辖市了,地位当然高于其他城市。但是,当年重庆仅仅是四川省的一个"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不能与现在重庆所辖的奉节(夔府)相比,当然更不能与成都相比。历史上,奉节曾长期作为夔州路所在地,成都一直是四川省府。当年重庆地位虽然不高,但城门却这样多,让人有点匪夷所思。朱元璋定都南京,重建南京城,其外郭城周长达60公里,号称世界古代第一大城,只开了十八座城门。北京外城是明嘉靖年间增筑的,长达14公里,只有七座城门。现在留有遗址的成都城是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城墙周长约12公里,只有四座城门。重庆城城墙只有7.7公里,比南京、北京、成都都小,城门却有十七座,就凭这一点,重庆城也可以冒一下尖了。</h3><h3>不仅重庆城城门多,与重庆城隔断江相望的江北城城门也多。按《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江北城始建于汉代,清道光年间重建为石城,其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左右,"城墙长1011丈,周回五里七分",按清光绪时期一丈等于3.2米,一里等于576米计算,其城墙也不到3300米。但是,这样一座小城,先是筑了八座城门,平均400米就有一座城门。咸丰十年(1860),同知符葆到任,考虑到西北依山一面未扼险要,又复筑外廓,增建了两座城门,江北城因此成为"十门石城"。江北城城门之多之密,特别是以开门计算的话,甚至比重庆城还厉害。</h3><h3>平原城市城墙一样高,城墙往往就是城的制高点,站在城墙上往往可以一览无余,受到攻击时,城门相互支援也较为方便。重庆是山城,城墙弯来拐去,上下起伏,多设城墙可能是为了加强防卫能力吧。由于是石城,是用条石所筑,修个城门比用土筑也要简单一些,因此只要城墙有弯有拐处,或者在险要处,就修一个城门,城门于是就多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