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旅程--掠过英伦2017(九)

如歌的旅程

<h3>  这天是7月24日,离我们回国的日期还有三天,头天因为天气的原因提前返程了,没有去有最美小镇之称的拜伯里(Bibury), 今天的第一段是回到昨天的折返点格洛斯特(地图上蓝色路线的最上方),继续计划好的行程,那个点距离拜伯里不远。</h3> <h3>  说起英国的乡村一定会提到科茨沃尔德(Cotswolds),科茨沃尔德位于英国西南部,不是行政意义上的区域。科茨沃尔德各个村镇的景观主要包含由石头砌成的村庄, 极具历史气息的小镇以及宏伟的房屋建筑和花园。在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热闹喧哗,没有购物街的琳琅满目,有的却是安逸宁静、舒服惬意。拜伯里被视为这类乡村的代表。 </h3><h3> 拜伯里是格洛斯特郡的一个村庄和民政教区,很早之前,拜伯里的土地和教堂归伍斯特的圣玛丽修道院管辖,1130年转归牛津附近的奥斯尼修道院管辖,直到1540年修道院解散,由此可见其悠久的历史。</h3><h3> 进入村里的主要街道,也就是一条仅能容得下两辆车交汇的道路,幸好这里并没有很多过往的车辆,行人也不多,路边的民宅均以传统的石材建筑,墙面多呈现斑驳状,有很多长满青苔,带着拜伯里小村古老的印记。</h3><h3> 19世纪著名的手工艺先驱威廉·莫里斯曾评价拜伯里(Bibury)为全英最美村庄;福克斯新闻曾报道它是全世界最诗情画意的村庄;它更被哈芬顿邮报于2014年评为欧洲最迷人的必游之地。</h3><h3><br></h3> <h3>  这里最有名气的应该属风景如画的阿灵顿路的小屋,是一排非常经典的英国乡村建筑,阿灵顿路也是英国电影里拍摄最多的科茨沃尔德的场景之一,并被皇家艺术学院保存。它已被多部电影和电视作为拍摄地,其中最出名的是《星尘》和《布里吉特·琼斯的日记》。我至今还没看过这两部电影,什么时候该补下课</h3><h3> 上图中我站立之处即为阿灵顿路,说明一下,我曾经非常仔细地看过地图,地图上没有阿灵顿路,但在我站立的这条路远端的桥边,有路牌示意这排古老的石砌房屋即为著名的阿灵顿排屋(Arlington Row)</h3><h3> </h3><h3> </h3> <h3>  这张图片来自英国的“红领巾”网站,图中路牌指向阿灵顿排屋,即沿着图中的小桥向左,就是前一张图中我站立之处。“红领巾”是一个中文网站,其中有大量的文章介绍英国的与旅行有关的信息,也有些关于其他国家的旅行信息,很有参考价值,因为是中文网站,对中国的旅行者尤其有帮助。</h3> <h3>  这些石砌房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屋顶上的石片为瓦。单单以石砌墙的建筑并不少见,以石为瓦就比较少见了,尤其是石瓦的形状与厚薄均如此规整的,真的很少见到</h3> <h3>  以前学英文,只知道Cottage是指茅屋、茅舍,原来石屋、石舍也可以称Cottage, 后来才知道茅屋、茅舍是Cottage这个词的第一释义,其实乡村房屋都可以称Cottage的,哪怕建筑材料里一棵茅草都没有 </h3> <h3>  这是Village Hall, 应该翻译成什么?村务大厅?貌似太低调了点,看看咱们中国的村委会,至少得弄个五六块白底红字或白底黑字的大牌子吧?</h3> <h3>  河里的游鱼和水禽</h3> <h3>  这木栅栏边上是进村的一条小路,靠近山边,山上的大树为这条小路提供了浓密的树荫,爬满青藤的木栅栏则增加了些乡村的味道</h3> <h3>  树后面的水面叫天鹅湖,边上的旧房子以前是磨坊,叫阿灵顿磨坊,下图桥对面这幢爬满青藤的房子是天鹅酒店,听到游客中有人误将这房子认做了阿灵顿排屋,因为一打眼看上去这房子也有些古朴</h3> <h3>  天鹅酒店</h3> <h3>  离开拜伯里,去往下一个小镇马姆斯伯里(Malmesbury)。马姆斯伯里位于科茨沃尔德丘陵地带以南,属英格兰威尔特郡,在该地区曾挖掘出公元前800至5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的城墙砖以及铁器时代的木基,这些证据足以证明马姆斯伯里是很早就有人居住的地方。</h3><h3> 马姆斯伯里是英格兰最古老的自治区。并因此而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马姆斯伯里有自己的地方议会,由市政自治区的接任人负责,内含十六名议员,他们负责每年选举出马姆斯伯里的市长和副市长。</h3><h3> 上图是Malmesbury Town Hall, 马姆斯伯里议会所在地。紧挨着的建筑是埃塞尔斯坦(英格兰第一位国王)博物馆</h3> <h3>  马姆斯伯里有悠久的历史,上图这座古朴的建筑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凉亭,因为这个位置处于十字路口,旁边有个小广场,叫作“Malmesbury Artisan and Farmer's Market”, 即马姆斯伯里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估计这里是有定期的集市的(我们去的这天没有)。这个亭子也有个名字,叫“Malmesbury Market Cross”, 也就是马姆斯伯里市场十字,这亭子的功用也就是供人休憩之用吧。这会在里面休息的是我们的队友段大哥和史大姐夫妇。</h3> <h3>  马姆斯伯里修道院,是一座半存半毁的建筑。这种状态反倒是成就了它的名气,凡是去过的人都不太容易忘记这座一半是正常使用的教堂,一半是残垣断壁的古建筑</h3> <h3>  这个是正常使用的礼拜堂</h3> <h3>  这两组雕塑,一共是12人像,不知是否基督12门徒,瞎猜的</h3> <h3>  从这个位置能看到它损毁的部分</h3> <h3>  修道院旁边有一个大花园,在门口看了下,花开得不算很盛,没进去</h3> <h3>  马姆斯伯里修道院旁边的酒店(Old Bell Hotel)。据说是英格兰最古老的酒店(始建于1220年)</h3> <h3>  马姆斯伯里,这个古朴幽静的小镇,看上去虽然不怎么起眼,但这个地方还是出过一些名人的:</h3><h3> 1. 埃塞尔斯坦(Athelstan),埃塞尔斯坦于927年成功征服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约克王国的维京人,所以埃塞尔斯坦也被历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位英格兰国王,虽然不是法律上第一个英格兰国王,但事实上却是第一个。</h3><h3> 2. 埃尔默,圣本铎修会的僧侣,因其是世界上第一位试图制作羽翼进行滑翔的人而出名,马姆斯伯里修道院西侧的一面窗户上绘有“飞天修士”埃尔默的画像,在1010年他给自己插上了翅膀从塔楼上跳了下去。虽然摔断了双腿,但它却幸运的活了下来并成为了当地的英雄人物。</h3><h3> 3. 奥尔德赫姆,主教,诗人,音乐家,同时资助修建了塞威克斯修道院。在英国教会文学中,散文作品比较突出。奥尔德赫姆主教是第一个有意识地从事散文创作并有所建树的人,其对英国本土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h3><h3> 4. 托马斯霍布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有英国哲学之父之称,1588年4月5日出生于马姆斯伯里。</h3><h3> 5. 威廉----历史学家,12世纪英国历史学家,被许多人誉为当时英国最好的历史学家之一。</h3> <h3>  库姆堡(Castle Combe),是我们当天去的第三个小镇,其位于Cotswold地区的南部,布莱克溪谷下游,Combe是“山谷”意思,这个被人称为英国保存最完好的小镇,是一个很小的古村落,但也很有名气,它是《狼人》、《战马》等电影的拍摄地。我没看过《狼人》,看《战马》这部片子是在英国回来以后,看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片子与库姆堡的关系,很偶然的挑了这部片子来看,电影一开始就发现了拍摄地是我刚去过的库姆堡</h3> <h3>  去往库姆堡的路上</h3> <h3>  上图是24号晚上的住地,凯恩舍姆的一家小旅馆</h3> <h3>  7月25日,天气不错,第一站去的是巴斯(Bath), 罗马浴场在巴斯城中心,英文"Bath"一词本意就是浴室,因而罗马浴场是巴斯最著名的景点,也是为众人所熟知的博物馆。是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地下有温泉,罗马时代在此建浴场。浴场由一系列建筑组成,有更衣间、休息间和浴场。</h3> <h3>  巴斯皇家新月楼,建立于1767~1775年,由连为一体的30幢楼组成,114根圆柱,房屋排列成新月弧形,现在皇家新月楼的一部分被开辟为博物馆,展出许多珍贵的文物、肖像等。另外一部分是皇家新月酒店。酒店的每间卧室都拥有18世纪风格的装潢、奢华的寝具、鲜花以及一些著名画家的画作</h3> <h3>  这张不是皇家新月楼,而是环形广场边的建筑,有人以为新月楼和环形广场是同一座建筑,这是误解。新月楼近乎是座半圆的建筑,环形广场的环形街道因为与三条街道连通,因此广场边的建筑每座的形状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圆。下图的卫星照片显示很清楚</h3> <h3>  巴斯大教堂,创建于7世纪,10世纪改组,12和16世纪重建,是英格兰西部最大的垂直哥特式建筑之一,是巴斯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巴斯大教堂位于古罗马浴场遗址东面的广场上,是巴斯的标志性建筑,以其雄伟的彩色玻璃窗及扇形天花板闻名。巴斯大教堂也是巴斯国际音乐节和其他许多重大节日活动的举办场所,还曾经是英格兰第一位皇帝的加冕地。</h3> <h3>  普尔特尼桥(Pulteney Bridge),是一座三跨石拱廊桥,桥面两侧都有商店,据称这样的桥全世界也没有几座。桥下的水坝叫做普尔特尼堰。形状貌似船首。水坝的主要功能是减缓河水的流速以减轻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从而起到保护普尔特尼桥基的作用。该桥始建于1769年。</h3> <h3>  上图是简 • 奥斯汀纪念中心。著有《傲慢与偏见》、《爱玛》、《劝导》等多部世界名著的女作家简·奥斯汀,虽然出生于汉普郡,但与巴斯却有着深厚的情缘。18世纪末,她和姐姐在巴斯度过两个长假,便喜欢上了这座小城,并一炮打响了成名作《傲慢与偏见》。1801年随退休的父亲迁居到巴斯后,十分聪慧的简·奥斯汀深入了解巴斯的城市面貌和社会生活,尤其是中产阶层的人际关系,接连完成了《劝导》和《诺桑觉寺》。 </h3> <h3></h3><h3> 简 • 奥斯汀纪念中心,位于巴斯盖尔街(Gay Street)40号,以一个常设展览再现了奥斯汀在巴斯期间的生活。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简·奥斯汀与巴斯有很深的渊源,她在此度过两个长假,并写出了成名作《傲慢与偏见》。</h3><h3></h3><h3><br></h3> <h3>  在巴斯闲逛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是从新月楼沿着布洛克街(Brock Street)去往环形广场,布洛克街两旁都是整齐的排屋,路过时发现每家门口的地上都埋着一块铁片,这铁片大约半公分厚,十多公分宽,下半截埋在地下,露出地面的部分大约接近10公分高,大家都在猜测这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正好女主人从外面回来了,我们就向主人打听这东西的用途,主人说这是进屋之前用来刮蹭鞋底的泥巴用的,一边说一边还笑着示范了下。其实之前我们同伴中也有人猜测是这个用途,但大家都当是说笑的,没当真。因为巴斯是个城市,根本没有土路,上哪去沾两脚泥?想必这是以前老底子的用途,现在也就是个纪念品了</h3><h3> 由此联想到英国人保守,保守的人都怀旧、恋旧,所以英国才会有那么多古老的建筑,我们跑了大半个英国,乡镇村庄也去了不少,回想一下,几乎没怎么见到过使用现代新建筑材料建造的房子,乡村里几乎都是石砌房屋。那些城堡,哪怕只剩下一个壳,甚至连壳都不完整了,也一定是好好地保护着。就像家门口的铁片,早就派不上它的初始用场了,但仍然好好地保存着原样。这些老物件,似乎是在诉说着历史。</h3> <h3>  离开巴斯,往西南方向33公里,是美丽的小城韦尔斯(Wells),小巧精美的韦尔斯据称是英格兰最小的城市,有多小呢?人口仅仅1万多。单从人数规模上看,估计国内一个镇都可以绝对秒杀它。但这座小城至12世纪开始就一直是该地区教会权利的中心,并且至今还是巴斯和韦尔斯的主教官邸。</h3><h3> 同时因为这里拥有大量中世纪的建筑和保存完好的鹅卵石街道,所以这也成为了附近热闹的中心区域。每到夏季,不少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一睹韦尔斯大教堂的风采,感受这个宗教之城的神秘氛围,体验这极具灵性的小城——韦尔斯。</h3> <h3>  上图中被貌似护城河和城墙围着的,是叫做“The Bishop's Palace and Gardens”的地方,翻成中文就是主教宫殿和花园,作为巴斯和韦尔斯郊区主教的宅邸已经有800年,是用当地石材建成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如今,主教仍然居住于此,只是大部分时间里宫殿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h3> <h3>  这河边辟有供游人散步的小道,沿路安置有许多供游人休息的长椅</h3> <h3>  上图这座方形的建筑是宫殿的入口,进来就是大片的草坪</h3> <h3>  草坪的对面就是宫殿,宫殿为两层建筑,三面包围着一个林木成荫的花园,宫殿内屈曲回旋,有豪华大厅和画廊。值得一看的有一个16世纪的石头壁炉和韦尔斯城市得名来源三口泉井。Well在英文里是井的意思,Wells是复数,即不止一口井。</h3> <h3>  我身后的高墙里面,就是花园</h3> <h3>  韦尔斯大教堂又被称为圣安德鲁主教座堂,气势恢弘地坐落在市中心,它是韦尔斯小城最为著名的景观,被英国人赞为“最具诗意的英国教堂”,也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杰出代表。因为电影《哈里•波特》的部分场景在这儿拍摄过,自然使得大教堂本来就宏伟的外观更加平添了神秘色彩。这座哥特式风格的大教堂始建于1175年,分多个时期建造,所以各个部分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哥特式风格。</h3><h3><br></h3> <h3>  韦尔斯小城的街心广场</h3> <h3>  从韦尔斯往南10公里,是一个叫格拉斯顿伯里的小城,到这里是为了参观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Glastonbury Abbey)。位于格拉斯顿伯里市中心的Glastonbury Abbey(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正是传说中亚瑟王和王后桂妮薇儿的埋骨之地。</h3><h3></h3><h3> 其实,就算没有亚瑟王的故事,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本身的历史也是一部传奇,很难说是这两者的结合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成就。大修道院初建于公元7世纪,奠基者也是一位著名的国王,撒克逊的Inn of Wessex, 他征服了古萨默赛特郡。</h3><h3></h3><h3> 960年,时任修道院院长的Dunstan被任命为英国国教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正是他设计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君主加冕仪式。Dunstan死后被封圣,故而修道院别名:圣邓斯坦修道院。</h3> <h3>  其实,就算没有亚瑟王的故事,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本身的历史也是一部传奇,很难说是这两者的结合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成就。大修道院初建于公元7世纪,奠基者也是一位著名的国王,撒克逊的Inn of Wessex, 他征服了古萨默赛特郡。960年,时任修道院院长的Dunstan被任命为英国国教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正是他设计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君主加冕仪式。Dunstan死后被封圣,故而修道院别名:圣邓斯坦修道院。</h3> <h3>  1191年,僧侣们在原建筑南侧的Lady Chapel的地下5米处(上图中的小牌子处)挖出了一段巨大的橡树干,树干中空,其中存有两具尸骨。覆盖在树干上部的石头上镌刻着铅灰色的十字架和铭文“Hic jacet sepultus inclitus rex Arthurus in insula Avalonia” (伟大的亚瑟王长眠于阿瓦隆)。</h3> <h3>  在英国伦敦西南100多千米的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stonehenge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约建于公元前4000~2000年(2008年3月至4月,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巨石阵的比较准确的建造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索尔兹伯里平原上,一些巍峨的巨石呈环形屹立在绿色的旷野间,这就是英伦三岛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遗迹—巨石阵。</h3> <h3>  巨石阵的周围是大片的牧场</h3> <h3>  这张照片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画面中金发的小女孩正在欢快地奔跑,背景巨石阵则是几千年前的史前文明,而那小女孩还不到3岁,感觉这对比十分强烈</h3> <h3>  7月26日,离回国还有一天,本来打算先去号称教堂之城的索尔兹伯里转转,下午加伦敦,但从早起就一直下雨,遂直接驱车返回伦敦。我们27号回国的飞机是在伦敦南郊的盖特威克机场(Gatwick),上图中的路牌上有显示,已经不远了</h3> <h3>  路上经过的几个小镇,雨一直没有停。都说英国的天气变得比翻书还快,但游历英国一个月来的经验告诉我,那是指从好天变为坏天,貌似从坏天变为好天挺慢的,有时甚至一整天都下雨,就是不翻书。</h3> <h3>  到达住地附近</h3> <h3>  最后的早餐,照样这么一套,得吃饱,飞行时间很长。也许若干年后,这次英国之旅的其他内容都忘了,这早餐估计忘不了</h3> <h3>  离去机场还有好几个小时,幸好有微信打发时间</h3> <h3>  一边百无聊赖地玩手机,一边担心回去以后怎么适应杭州的天气,上图显示的是伦敦的天气,下图是杭州的天气</h3> <h3>  到登机口了,我们的飞机还没来,看手机时间长了,换个口味看飞机,盖特威克机场可能是英国这个叫“EasyJet”的航空公司的母港,都是他们的飞机。这名字倒是挺好的,Easy Jet 翻成中文叫“易捷”,试想交通工具还有什么比“易”和“捷”更好的。不过这不是我们的飞机</h3> <h3>  我们的飞机是上图的这个巨无霸--空客380,这次来回4个航段都是买的阿联酋航空,都是空客380,阿联酋航空公司是空客380的最大金主</h3> <h3>  在迪拜转了机,已经是第二天中午,这是此行的最后一程飞机,一路迷迷糊糊地打瞌睡,偶尔看下窗外的天空,咋还是蓝天白云?必须等到窗外变成灰蒙蒙时,那才是快到了</h3> <h3></h3><h3><br></h3><h3><br></h3><h3> 有人说,作为旅行者一定不要错过英国,这个说法大多数人都会接受 ,因为英国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不论有否去过英国,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英国值得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说起来英国虽然不大,算上北爱尔兰,也就才24.4万平方公里,大约比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23.6万)稍微大一点,然而此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也只是匆匆掠过,所以我的游记取名叫“掠过英伦”。既然是“掠过”,也就一定有“略过”,有时候,几百公里的路,一天就掠过了,路途中有些事先就知道的点,会去转一下,也有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不了解,就错过了。还有些地方,主动放弃了,因为不敢把行程拖得太长,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每次出行会把行程控制在一个月之内。所以这次有意识地把伦敦以南的区域都放弃了,其实这一带很值得游玩,特意把这一带整体放弃了,为了以后再去一次,用20天时间,在这一带好好转一转。 </h3><h3> 英国的乡村是我特别喜欢的,以前经常看到有人说哪哪是英国最美乡村,哪哪是英国最美小镇,这次行前做功课,特地查阅了许多资料,也读过很多别人写的游记,尤其是英国人或是在英生活的华人和其他外国人写的游记,发现了一个现象,即便是上述这些人写的游记,所推荐的最美小镇或最美村镇差别很大,比如有甲乙两文各推荐了20个小镇,均冠以“英国最美”,凭经验觉得其中必会有大多是重复的,看第二篇纯粹为“拾遗补缺”,结果发现其中大部分是不重复的,人家作者也不是胡说,推荐的理由也很具体,有图有文字有理由,这种情况只是说明英国的乡村都很美,而不仅仅限于大家都知道的Cotswold地区,Cotswold地区的乡村确实很美,它们更为人熟知是因为它们离伦敦比较近,最有名的那几个小镇彼此距离也不远,对旅行社来说是比较方便安排行程的。我们这一次去过20多个小镇,每一个都很美。</h3><h3> 英国是厚重的,去英国之前做准备,逼得自己好好的读了一些书,钱乘旦、许洁明的《英国通史》就读了两遍,克莱顿.罗伯茨等合著的《英国史》也浏览了一遍,真的没想到,从历史系毕业30多年后还会去读这些书,当年都没认真看过。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仅为了一次游历去读那么些书,但我真的觉得读过那些书对我的游历是有好处的,比如在阿瑟.赫尔曼所著的《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一书中,作者在前言的第一句话是“苏格兰裔的人们总是为了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成就而自豪,尽管他们自己也对其一知半解”,还有“由于长期遭到忽视,他们养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自尊心”,在苏格兰旅行期间,我对这描述深有体会,几次在与苏格兰当地人的谈话中误把他们当成英格兰人时,他们会郑重其事地向你说明他们是苏格兰人。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在参观格拉斯哥大学的时候抱有格外崇敬的心情。</h3><h3> 离去年从英国回来已经过去了近10个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拖了太久的时间,今天终于断断续续地把这篇游记完成了。从来不认为自己写的这些文字可以作为攻略,它只是记录了我和我的队友们在过去的那个夏天的一次游历,我说过,把它记下来只是为了参与者未来可以籍此回忆曾经的一段历程。</h3><h3> 我的队友都知道,旅行中我不做任何文字记录,但过后仍然能记得每一天行程中的基本内容。所以,能完成这游记证明自己离老年痴呆还有一定的距离。</h3><h3> 最后,感谢每年陪伴我一起四处游荡的朋友们,此文中的部分照片也是他们提供的,也谢谢所有阅读这篇游记的朋友们。</h3><h3><br></h3><h3><br></h3><h3>(全文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