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相册

万国祥

<h3>静海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其中时间最久远的,可能得数姜太公的钓鱼台了。</h3><div>传说姜太公在静海一带避难时运气不好,事事都不如意:他在村上卖白面,被一阵大风刮走;他回家敲门,正巧手拍在钉子上;他张口骂苍天,鸟粪恰好掉到嘴里。 历史文献确实记载过静海县的姜太公钓鱼台。 民国《静海县志》说:“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故河名子牙河,镇名子牙镇。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姓尚;镇内多吕姓、姜姓,均自称为太公之裔。”此外,《大城县志》、《畿辅通志》、《燕山丛录》等史籍中对静海的钓鱼台都有记载。</div><div>那么,姜太公的钓鱼台具体在哪里?它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呢? 通过走访得知,在今静海县东子牙村西一公里处的子牙河故道,有一处高约三尺、阔几十丈的土丘,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姜太公钓鱼台。明朝时,钓鱼台上曾建有太公庙。清朝康熙年间,曾立有石碑,并刻有《钓台碑记》。碑文说:“台故有亭,肖太公像其中,一竿一笠,犹然渔夫时状耳。至万历二年(1574),其裔孙贡士吕小台等,始因其故址而更新之,扩亭为庙。” 以史志、碑文为线索,溯姜太公生平渊源,可发现期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姜太公,东海上人(今河南许昌市),原名姜尚,单字望,又字子牙,世人尊其为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对他的简历是这样记述的:“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孟子·离娄》也记载了姜太公的经历:“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从上述两处记载可以发现,姜太公在辅佐周西伯(即周文王)前,先隐于海滨或东海之滨避纣。后来他投靠过许多诸侯,皆未被重用。到了晚年时,才遇到周西伯。 要弄清姜太公是否到过静海,必须先弄清《史记》和《孟子》记载的“海滨”与“东海之滨”是否包括静海一带。众所周知,静海位于“九河”汇集之区,商周时其东部广大地区还没有成陆,因此当时静海一带正属海滨。《史记》中称渤海为“渤解”,而《辞海》中称渤解是古代东海的一部分。由此可知,商周时的“海滨”和“东海之滨”当包括现在的静海一带。</div><div></div><div>纵观史籍记载,姜太公是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奇才,鉴于纣王无道,他的雄才大略难以施展,故外出隐居闯荡另投明主。商周时期,静海一带为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故可谓是理想的避世之所。 说到静海的偏僻,春秋时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当时齐、燕两国相邻,以黄河为界:河南是齐国,河北燕国。静海当时位于黄河以南,属齐国。 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他应燕庄王请求,出兵北伐山戎。事成之后,燕庄王礼送他返齐,从现在的河北容城一带出发,在将到沧州的时候,才发现送出了国境。 按照当时诸侯相送不出境的礼制,齐桓公就把燕庄王所到之处让给燕国。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两位诸侯连同大队人马在经过今静海一带时,竟无人发现过了国界,可见这一带的荒凉与河道的纷繁杂乱。</div><div>考诸各种文献碑记,姜太公钓鱼台在全国已发现多处,除最著名的陕西渭水磻溪外,还有咸阳、新安、历城、吴桥、南皮以及静海县的子牙村、钓台村等处。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察看这些钓鱼台的位置,基本都分布在商周时诸侯较集中黄河故道两侧,并形成了一条东起静海,西至磻溪,蜿蜒千余公里的弧线。这和《史记·太公世家》所载的“(姜太公)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西伯”恰好呼应。 关于磻溪和静海等钓鱼台是否矛盾的问题,笔者认为《钓台碑记》的答复较为合情入理:“厥后,蜚熊入梦,遇文王于渭水之滨,则就养后发迹。故兴周其后,而渭水实先之;渭水其后也,而东海之滨(即静海的钓鱼台)实先之。”根据这个说法,可以认为潘溪的钓鱼台和静海的钓鱼台只有后先之分,而无真假之别,只是姜太公在静海钓鱼时没有遇到周文王罢了。</div><div></div><div><br></div><div><br></div> <h3>太公钓鱼图</h3> <h3><font color="#010101">传说中姜太公当年垂钓跪坐的痕迹犹存,与 《水经注》 记载相符。谷内还有璜石、文王庙、太公庙、三清庙等古迹名胜。这里山清水幽、古柏参天,近来年又建水库一座,大坝雄峙,流瀑飞泻,蔚为壮观。钓鱼台三国时称箕谷,亦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孔道之一。史载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一出祁山“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关中大震”。是三国时著名的战场。</font></h3> <h3>姜太公钓鱼的地方</h3> <h3>姜太公钓鱼庭</h3> <h3>姜太公钓鱼台位于宝鸡市伐鱼河谷,为周初名臣姜太公隐居垂钓、周文王访贤与之相遇的地方。传说中姜太公当年垂钓跪坐的痕迹犹存,与《水经注》记载相符。谷内还有璜石、文王庙、太公庙、三清庙等古迹名胜。这里山清水幽、古柏参天,近来年又建水库一座,大坝雄峙,流瀑飞泻,蔚为壮观。钓鱼台三国时称箕谷,亦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孔道之一。史载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一出祁山“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关中大震”。是三国时著名的战场。</h3><div>简介</div><div><br></div><div>  </div><div></div><div>钓鱼台景区自然景色非常迷人,河光山色相映争辉。区内峰峦叠嶂,飞流激柱,柏山做屏,芳草为毯,森林茂密,红叶尽染。</div><div>尤为独特的是绵延10余公里的溪峡谷,奇石云集,碧潭相连,小桥幽径,栈道悬空,竹林葱郁,瀑布如练,鸟飞鱼跃,山花烂漫,集奇、险、幽、秀为一体。谷内一山巅,形如一幅巨大的姜太公石雕,只见他昂首阔挺胸,面北而立,身着道袍,后背文卷,长须飘胸,踌蹰满志,一幅仙风道骨,济世救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威武形象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div><div>水面达20万平方米的太公湖,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泛舟其上,使人乐趣无穷,留恋忘返。</div><div>景区内的陕西电视台钓鱼台影视基地,规模宏大,明星云集,服装道具,琳琅满目,为古老的钓鱼台注入了新的文化景观。</div><div>这里有八大景区,100多个景点,集人文古迹、自然景色、水上游乐、影视观赏为一体,是理想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div> <h3>张天师的传说</h3><div>张天师指的是东汉时期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因其自称是受太上老君之命为天师,所以被人们称张天师。传说他神通广大,能用符咒破除“五毒”,消灾避祸,用雷霆驱散“五鬼”,镇妖驱邪。他常常身着道袍,身边环侍一龙一虎,作为护法,非常威武。传说张陵的祖父名叫张刚,原本是乡下一个卖油的农夫。当地有一个大财主,因为要埋葬先人,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挑选合适的位置。风水先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选定了一处绝好的地方,并告诉财主:“这里是天门穴,如果将先人埋葬在这里,后代之中—定会出现神人。”财主非常高兴,给了风水先生很多钱,并准备好挑一个合适的日子埋葬先人。</div><div>这一天,张老汉卖油回来,路过风水先生为财主家选定的那块地方,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张老汉在倾盆大雨之中,看不清道路,不慎跌入财主家刚刚挖好的坟坑中。大雨泥土冲入了坟坑,张老汉就这样埋葬在这块地之中了。天晴以后,财主家再想埋葬先人,可是却已经找不到原来的地方了。于是他们只好另选了一块地方以埋葬先人。</div><div>说也奇怪,正如那位风水先生所说,张家的子孙到了张老汉孙子这一辈,果然出了一位神人,这就是张陵。传说他长得高大魁梧,额头宽厚,眉骨突出,望之令人肃然起敬,他从小聪明好学,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div><div>长大以后,张陵做了一阵子朝廷的官员。但不久,他就官职,退隐北邙山中,修炼神仙之术。后来因为喜爱蜀中深邃灵秀的山林溪谷,他又去了蜀中,在鹤鸣山中继续修炼丹药、符咒之术。他有两个徒弟,一个叫做王长,一个叫做赵升,他们协助张陵一起,炼成了一种名叫龙虎大丹的丹药,吃了这种丹药,便可以返老还童。</div><div>一天,张陵在北岳嵩山遇到了一位衣着锦绣的使者,使者告诉他说:“在嵩山中峰的石室里,藏着《三皇密典》和《黄帝九鼎丹书》两本非常珍贵的道书,如果你能找到它们,勤加修炼,就可以得道升仙。”张陵后来进入了石室,果然找到了那两本珍贵的经书,于是他便来到龙虎山,潜心修炼,断地学会了法术,能将自己的形影分离开来。</div><div>后来有一次,张陵在梦中见到太上老君驾临,对他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作威作福,残害百姓,你如果能够将降伏,则是功德无量,必能成仙。”太上老君还赐给他斩邪雌雄剑、平顶冠、八封衣、印绶等等宝物。张陵醒了以后,就带领弟子,立即赶往了蜀中的青城山,鸣钟叩磐,布下了龙虎神兵,施展法力,降伏了六大魔王。因杀戮过多,太上老君命他再继续清心修炼三千六百日。</div><div>十余年之后,一天,张陵见山中悬崖之下桃子成熟,便命弟子投身取之,遂得道。不久,他便与两个弟子在云台山飞升而去,得道成仙。后世景仰张陵,于是称他为张天师,把他看作正义威武的化身。</div><div><br></div> <h3>张天师对皇帝说道教有符咒3000多种,阵法700多种,其中有可以驱邪,有的可以测国运,于是皇帝让张天师测一测,张天师就用八方问天阵,测得明年有蝗虫灾害,但皇帝不信,结果第2年果有其事,于是皇帝赐他天师之称,并下令道教人物一律以他为榜样,不得有超越天师之称的称呼,是真的么</h3> <h3>道教主张道林</h3> <h3>白山“移海”传说2017-08-11 10:08:24 来源: 点击:342</h3><div>太白山上的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人们通常叫它“海”。据说这几个“海”原来是在眉县的清湫镇太白庙旁,是被太白神借用牛车拉到太白山上的。</div><div></div><div>传说在太白山脚下正阳山(今钟吕坪古称“正阳山”,曾是汉钟离修道之处,山以汉钟离道号正阳子而名),有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在此修道。吕洞宾的道行已修成,一天在东坪的竹林里散步,手指被树枝划破,就将流血的手抹向身旁的一根竹子上,那一根竹子染上了仙气,变幻成人样,人称竹洞宾。吕洞宾在山下药树村寻药治手时,竹洞宾也尾随其后,并看中了离药树村不远的崖下一个窑洞里正在修行的牡丹仙子,人称白牡丹。事后竹洞宾经常夜间下山私会,勾搭成奸,不久白牡丹怀上身孕产下一子,起名白四郎。白四郎从小跟着一个北国商人做贩马生意,待长大成人,回家探母时从旁人话中知道了自已的身世,从此开始放荡无束,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一天他跑到槐芽清湫太白庙,看到这里有庙有水,地方宽敞,又想做养马贩马的生意,于是赶走庙中住持,偷走香火钱,买了不少马匹,圈在庙内,有的还拴在神像的腰腿和胳膊上,拉撒满地。庙旁有3个清澈见底的水池,那是太白山神用来专供四方众生食用的水源,被白四郎在此养马践踏,池水变成了污水池。一天太白山神从外回来,见到此情此景,愤怒至极,下决心先搬池再追究白四郎的责任。</div><div></div><div></div><div>晚间太白山神托梦给各家畜主,白天可对家中耕牛多加草料,不可使用,晚上有重要事情要做。第二天各家畜主依照梦中所托,添加草料,精心伺候。到了当天夜里,畜主们看到自己的牛仍然在圈,但个个浑身汗水,喘着粗气,到鸡叫三遍后,牛才慢慢喘过气来。原来是太白山神借用各家的牛,套着木车,装着三个池子向太白山上拉,牛都是肉身凡胎,那么重的池水拉着怎么能走得快,眼看已到了太白山拔仙台,距南天门已不远,这时鸡叫了,太白山之神的法力不灵验了,三个水池就落在了太白山上,因为是太白山神借牛拉的,人们按习惯称神为“爷”的风俗,把3个池子称为“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div><div>事后,太白山神寻根摸底找到钟吕坪,与吕洞宾论理,并警告吕洞宾不除逆子就到天庭告状,使他难成仙道。白四郎虽不是吕洞宾亲生,但又有血缘关系,自知难脱干系,发誓要斩杀假子白四郎,最后在钟吕坪西边的野峪沟里黑水潭上斩了白四郎。白牡丹见儿子被杀,伤心流出的眼泪就形成了一条河,人们把它叫“见子河”,意指吕洞宾在此见到了假子又斩杀了假子。吕洞宾在追杀白四郎过程中的形迹,也给后来留下了不少地名、庄名,如:火烧庄、刘于滩(流泪滩)、药树村、牡丹沟、野峪沟、黑水潭、见子河、妖崖、镇妖山等。</div><div></div><div></div><div>白四郎后来被太白山神变成一只小鸟,让他在3个海边守海净水,以示惩罚,人们把这种鸟称为“净水童子”</div> <h3>和战友少龙在水库的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水库大坝</font></h3> <h3>刘志祥和万国祥的合影。</h3> <h3>万国祥和翟乃朝战友的合影。</h3> <h3>楚新州,万国祥的合影。</h3><h3><br></h3> <h3>刘志祥和夫人的合影。</h3> <h3>楚新州,刘志祥,菜少龙 翟乃朝战友一起的合影。</h3> <h3>楚新州,菜少龙,万国祥,翟乃朝,战友一起合影</h3> <h3>楚新州和菜少龙战友的合影</h3> <h3>志祥夫人和菜少龙夫人的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