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慈溪村位于銀洲湖东岸,背靠后山,面向銀洲湖,河涌纵横交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水稻、甘蔗、柑桔、香蕉、荔枝······可谓魚米之乡也。</h3> <h3><font color="#010101"><b>銀洲湖</b></font></h3> <h3> 慈溪村开族之始祖士斌公,字景存,仲受公之长子,宋太宗皇帝第四子恭靖王元份公十五世孙。开族至今巳有580多年历史了。</h3> <h1><b>宋</b><b>室亲臣赵公祠</b><b>(本厚堂</b><b>)-</b>建于清同治年间,乃慈溪一世祖仕斌公(景存)之庙号。</h1> <h1> 慈溪村係一条有着580多年历史,人材辈出的<b>皇族村</b>,请看<b>从慈溪村走出去的慈溪人</b>。</h1> <h3> <b>赵冠山</b>(1839-1920),又名:五奎</h3><div> 广东新会古井慈溪村南芬里人</div><div><b>个人简介:</b></div><div> 出身于贫苦家庭,15岁随叔父赴美国三藩市,先后在餐馆、洗衣館做工后认识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工系女毕业生、美国人露斯,结成夫妻,一起在露斯叔父开设的屋侖电厂工作,收入优厚,颇有积累,由此夫妇对电力事业也发生兴趣。</div><div><b>末清</b></div><div> 60多岁的赵冠山偕妻携资返国,决心为祖国兴办电力事业。</div><div><b>清宣统元年(1909年)</b></div><div> 广州市当局决定收回由美国旗昌洋行承办,设在长堤的电灯发电厂,改为官商合办,集资300万元。赵冠山遂投资入股,参加办广州电厂,后退出收回股金回江门投资办电灯企业。</div><div><b>1912年</b></div><div> 赵在江门筹建新光电灯公司,报广东省实业司备案后,即在江门羊桥市等地点兴建厂房,又在市区坚杆拉电灯线。次年8月投产,开始供市民电,为新会县用电照明创设之始。11月,江门镇自治会成立,赵被选为议长。</div><div><b>1915年</b></div><div> 赵联络香港同胞,扩大电厂经营,招新股双毫銀10万元。公司章程规定:"不招洋股"、"如将股份顶与洋人,无效"。强调振兴民族工业的方針。次年,又与旅美华侨邑人朱邑裘等集资,在新会城开办新光电灯公司会城分公司(后改会城普照电灯公司),厂设河南贤洲街。有16英寸双缸卧式煤气机2台发电,供应用户。</div><div><b>去逝</b></div><div> ' 赵冠山于1920年1月29日病逝,终年81岁。</div><div> (资料来源于网络)</div><div><br></div><div><br></div> <h3><b>赵占元 (1900-1981)北京大学教授</b></h3> <h3><br></h3><h3> <b> 赵占元</b>,1900年生于广东新会。1913年去美国半工半读,1923年入密歇根大学体育系,1927年毕业后回国,历任苏州东吴大学教授、体育部主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体育部主任,1934年应聘到燕京大学任教授、体育部副主任。</h3><h3><b>人物生平</b></h3><div> 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全国掀起抗日热潮,他积极支持学生的抗日救国活动,1935年-1936年他每天早晨四点下床,在校园水塔他的东操场带领中国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队和励行社的青年学生出操。为了更多的给予实战的训练,他设计并改造了东操场西北角的天桥及四尺、七尺、十尺墙,并亲自教授翻墙技术。"七七"事变后,他坚持抗日立场,带领学生锻炼身体,经常骑马去西山一带,有时与司徒雷登同行。他知道去解放区的路。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后燕大关门。日寇胁迫燕大教师登记表态,如表示愿意为其服务的可以得到工作和3000元生活费,他拒不登记。当没有登记的人一个个被捕时,他于1944年3月20日帶着全家秘密离开北平向四川逃难,到成都后应聘任战地服务团第二区副主任,负责来华美国空军的供应工作。</div><div>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1946年6月又回到燕大,任体育部男部主任,恢复重建各种体育设施和课程。当时燕大的蓝球、棒球、冰球等项目开展得十分活跃。新中国第一批国家队(篮球、排球、游泳队)就在燕园集训。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他仍任体育部主任,1981年病故。</div><div><b>成就及荣誉</b></div><div> 他极力倡导、确立了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为必修课的制度,并建立了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成绩考核统计表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他教射箭、骑马、橄榄球等,又在颐和园昆明湖教游泳。</div><div> (资料来源于网络)</div> <h3><b>赵承信 (1907-1959)北京大学教授</b></h3> <h3><br></h3><h3><b> 赵承信</b>,广东新会县人。1907年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其父为留美医生,他是家中独子。1926年,赵先生毕业于广州培英中学,以优异成绩保送入燕京大学。1930年,先生自燕大社会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广东新会慈溪土地分配调查》)是对家乡农村土地分配进行的调查研究。毕业后赵先生即自费赴美,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次年转入密西根大学,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 An ecological study of China from segmentstion to integration (从分与合的观点对中国的一个区位学研究) 。</h3><h3> 1933年赵先生回国,先后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系主任、法学院院长等职。1941年燕京大学被日军关闭,12月8日,赵先生和17位燕京大学教师、20多名学生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獄,先生在獄中坚贞不屈,历时半载,1942年5月25日才得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获释后追记獄中见闻,成书《獄中杂记: 一个社会学的解释》(1946)。</h3><h3> 1945年抗战胜利,赵先生主持燕京大学法学院复建工作,1948年1月,根据燕大校方决定,先生赴美考察一年,重点关注战后美国教育。是年冬,先生得知辽沈解放,即要求提前回国,于1948年11月23日抵平,随即投入燕大护校斗争。</h3><div> 1951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取消,分建民族学系和劳动学系,找先生筹建劳动学系,使其顺利招生开课,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先生时任燕大法学院院长,做了大量工作,后带头服从安排到劳动干校,后又转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任教授。</div><div> 1954年,先生被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又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负责人。</div><div> 1957年,先生因建议和赞成恢复社会学而被錯划为右派,取消教授资格。1959年10月9日,先生因肺癌去世年仅52岁。</div><div> 1979年4月,先生被錯划为右派的问题得以改正,恢复名誉。</div><div> 赵先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都市社会学、人口研究、农村社会学等领域、存世著述有40余(本)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div><div> 1,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获益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学习经历,赵先生在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和介绍了人文区位学(Human Ecology)。1933-1934年,赵先生先后在《天津益世報》副刊"社会思想"栏目第56期及第58-62期、《派克与人文区位学》、《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等文章中系统介绍人文区位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赵先生从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深入阐释了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细致介绍了功能派的社区研究法,其目的是为了"替人文区位和功能派社会人类学建造一座桥梁,结合二者的特长来做中国农村的社区试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要从四个方面努力:(1)应多注意方法论的问题;(2)对社会现象的时空连续性要重新做理论的检讨;(3)要将社区研究的范围推广;(4)对一个社区要做科学实验室式的继续不断的研究。赵先生的这些工作,系统引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思路,并结合中国巳经兴起的社会调查运动进行辨析,为燕京大学社区研究学派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撑。</div><div> 2、社区实地研究。在人文区位学和功能派社区研究理论的指引下,赵先生带领学生一起从事了一系列农村社区的实地研究。赵先生认为,社会学研究不能是空谈所能成功的,社会学、理论即是一般社会学从体验、观察和推理出来的,学理的意义就是要从实际生活中反映出来"。(《平郊村研究的进程》)为此,赵先生先后带领学生在北京周边清河鎮、平郊村、八家村、树村等地长期坚持实地研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些中国社会学的"科学实验室"。尤其是平郊村研究基地,成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经济学系学生的一个长期研究基地,有数十位学生在此调研完成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赵先生和杨开道等教授一起,较早地引领了燕大社会学系实地研究的风气,为后来社区研究学派的繁荣奠定了基础。</div><div> 3、人口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赵先生在美国留学时即专攻人口学,1933年在美发表过《中国人口论》。归国后继续从事大量人口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是《社区人口研究》,他批评马尔萨斯等纯粹生物学和技术论的人口研究路径,強调將人口问题纳入社区之中进行探讨,分析人口与土地、社区文化等的互动关系,比如,他特别强调家族制度在中国社区人口平衡中的重要作用("Familism as A Factor in Chinese Population Balance")。到了学术生涯后期,赵先生更加重视中国人口研究,1957年还发表了苏联学者所著的《人口统计学》书评,去世之前,他最念念不忘的学术工作就是中国人口问题研究。</div><div> 赵先生从教二十余年,先后开设"人口与社会"、"当代社会学说"、"比较社会制度"等课程,并长期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为燕京社会学派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div><div> (资料來源于网络)</div><h3><br></h3> <h3><b>赵竹光 (1909-1991)研究员</b></h3> <h3><br></h3><h3> <b> 赵竹光</b>,研究员。广东新会人。1933年毕业于沪江大学。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館编审部编审兼《健与力》杂志主编。建国后。历任上海举重队教练、上海体育宫副主任、上海体育学院教师、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举重协会副主席。著有《最新哑鈴锻炼法》等。</h3><h3><b>个人履历</b></h3><div> 在上海沪江大学读书时,赵竹光时时困惑于国衰民弱,"深感光有健全的头脑而无健全的身体,也不是根本办法,乃积极寻求健身之道。"在沪江大学,他亲自听到松沪之战的炮声,更激起他加强身体锻炼,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正是抱着强身才能强国的夢想,他参加了美国健身专家列戴民的健身函授班。当时,赵竹光和同学们除了练习杠鈴、哑鈴、单双杠等发达肌肉力量的运动外,还习练拳击、摔跤、柔道等自卫技术。他尤真希望有朝一日健身运动能普及开來,彻底摘掉外国人强加于我们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日复一日的健身运动,把他从一个常常闹病的文弱书生变成了一个魁梧健壮的青年。榜样的力量召唤着周围的同学纷纷效仿,一时健身运动在校园A形成热潮。于是,赵竹光把热衷于此道的同学组织起来。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健身组织,也是亚洲最早的健身组织-沪江大学健美会。"健美"的名字也是由他提出的。</div><div><b>职业生涯</b></div><div> 沪江大学毕业后,赵竹光到商务印刷館担任编辑工作。工作之余,他始终致力于健美运动的实踐和传播。早在30年代,他就翻译了美国列戴民的《肌肉发达法》,这是我国发行的第一部健美专著。此书由商务印刷馆出版,因销售甚火,先后再版了三次。继此之,他还陆续翻译出版了麦克法登的《健康之路》、《五十年体育生活》,以及《体格锻炼法大全》、《力之秘诀》等书,此外,赵竹光还根据自己的健身训练实践,撰写了《最新哑鈴锻炼法》、《肌肉发达问题解答》和《徒手健身运动》等书,还主编了《健力美》杂志和《体育卫生知识丛书》这些著作的问世,对于普及健身知识,鼓励民众参加健身锻炼,起到了启蒙开拓、指路搭桥的重要作用。</div><div> 解放后,赵竹光把上海健身学院和他所拥有的全部运动器材悉数交给了国家。他则跻身上海体育科研所,一直从事着健美举重方面的科研工作。赵竹光经常深入运动队尤其是上海举重队指导训练。直到退休前,年逾旬的他,仍然每周去市郊江湾集训点,风里来,雨里去,乐此不疲。</div><div> 改革开放后,他在《体育报》上率先发表了《怎样发展全身肌肉练习》。从此,一度被打入"冷宫"的健美运动,在赵竹光、曾维祺、娄琢玉等前辈和同道们的努力下,再加上新闻媒体的宣传,再度复苏。</div><div> 上海体育馆等地先后开办了健身馆或健导班,赵竹光被聘为顾问。当时登門求教者每日盈门,他总是热情接待,倾囊相授,以至常常废寝忘食。</div><div><b>个人其他信息</b></div><div> 1982年,73岁的赵竹光由于拼命工作,不幸患了鼻咽癌。垂暮之躯患此绝症,在三年疗养期间,他凭借惊 人的意志力,完成了14万字的《健美体格锻炼法》一书。</div><div> 77岁的赵竹光听说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时,激动的老泪纵橫,连度挥笔写下《党给予我第二次生命》。古稀开外、癌魔缠身的赵竹光,除了每日潜心著述,仍坚持每周锻炼三至五次。当家人相劝时,他总是说"我就是要与癌魔比个高低!"78岁的赵竹光在接受《健与美》杂志记者舒培华采访时说:"在我的有生之年,还准备完成两本书,一本是《力量和举重》,一本是《健身问题解答》。</div><div> 赵竹光(1909-1991),研究员。广东新会人。1933年毕业于沪江大学。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审部编审兼《健与力》杂志主编。建国后,历任上海举重队教练、上海体育宫副主任、上海体育学院教师、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举重协会副主席。著有《最新哑铃锻炼法》等。</div><div> ( 资料来源于网络)</div><div> </div><div><br></div> <h3><b>雄伟的本厚学校</b></h3> <h3><b>慈溪初级中学</b></h3> <h3><b>慈溪文昌塔</b></h3> <h3><b>慈溪上联里</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