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时节

薛峥嵘

<h3>攝影、文字: 薛峥嵘 </h3><div>策劃: AK47攝影工作室</div><h3><br></h3><h3>拍摄于陕西宜君县彭镇高村。</h3><h3><br></h3><h3>  高村,一个散落在陕西渭北黄土地群山里的小村。小村里居住的大都是些四川人,还有湖北人,河南人。也许是因为过去的战乱,或是逃难,躲灾,投亲,移民,这些异乡人落户在了这里。</h3><div><br></div> <h3>  高村的前辈们当初能选择这方山水落脚,自然有他们的道理。过去这里安静闭塞如世外桃园,有小河流淌,有平坦的川道,四周是树木茂密的山林。能在这里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休养生息,这也许是当时布衣百姓最大的心愿了。</h3> <h3>  后来,这些吃惯了大米的"异乡人"怎么也无法摆脱故乡那种稻谷的情节,他们便在这里开挖稻田,种起了稻子。<br></h3><div> 高村人种稻子已有几十年了,那稻花香里凝结的是一种淡淡的乡愁。</div> <h3>这些四川人湖北人河南人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乐观向上。不论走到哪,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们在这片荒芜的黄土地上开垦出了一片片水田,种出自己想吃的大米。</h3> <h3><font color="#010101">5月初是插秧时节。村里的男人们开始整地,施肥。.</font></h3> <h3>  一个插秧的汉子回忆说,他儿时跟着父母在稻田里,看着父母插秧的身影,依稀记得那时候的五月天气很凉,下田插秧的大人们都要喝酒驱寒。</h3> <h3>  插秧要讲究插得横平竖直,整齐得像流畅的诗行,这样秧苗既便于透风,又可以均匀吸收土壤营养,增加收成。</h3> <h3>  如今乡亲邻里一起下田的情景几乎很少见到了。</h3><h3> 高村人在这山岔川道里,为了种水稻,男女齐上阵,分工协作,满身泥巴,以古老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劳作,忙火得不亦乐乎,实在让人感叹不已。<br></h3> <h3>辛苦并快乐着。</h3> <h3>  从小在黄土地长大,见惯了黄土地的农耕文化,如今在这群山之中,却领略到了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水田里插秧的农民如一道独特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br></h3> <h3>  有报道称,高村有渭北“小江南”之誉。在宜君县政策扶持下,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水稻示范产业格局,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h3> <h3>坐在田埂上,盼着秧苗分蘖、吐穗、扬花、灌浆……收获。<br></h3><h3>据说,这里的人们有十几年没种水稻了。</h3><div>去年,高村的村支书,又开始领着村里人种起了稻子。收获时节,村里人又尝到了久违的稻米的香味。消息不胫而走,好多城里人纷纷前来高价买高村的大米。可能是这里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让这里的稻米口感好吃。</div> <h3>  勤劳的高村人在这黄土高原的山岔川道里辛苦劳作,插秧种稻,不只是为了增加收入,也是高村人难以抹去的淡淡的乡愁。。。。。。</h3> <h3>  今天的高村人与当地人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他们说着自己家乡方言,也会说陕西话,生活习俗也如同陕西人。同时也保留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习惯,他们会做腊肉,做地道的家乡川菜,令老陕们赞叹不已。</h3> <h3>这看似简单的插秧,其中也颇有些禅意。</h3><div>五代后梁时期布袋和尚的《插秧诗》云:“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div><div>诗里不仅道出了插秧的情形,还用插秧来喻含人生进与退、取与舍的处世哲学。</div> <h3>AK47工作室 : 原创摄影文案,版权所有。感谢欣赏交流分享。</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