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 文字 制作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村 夫</b></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没有哪一位外国元首的名字,能像他的名字那样频频地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媒体上;也没有哪一位国家元首,会给70年代的大连少年儿童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他,就是柬埔寨的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span></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多年后,当我再一次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西哈努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时,他们都已是满头白发,让人不由得感叹岁月的无情。</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闻纪录片中见到的西哈努克是一头乌黑的浓发,一张笑眯眯的圆脸。他被郎诺、施里玛达发动政变推翻后,尽管历尽磨难,在公开场合却始终一幅精神饱满的样子,与人见面或面向欢迎队伍时总是习惯性地双手合十,成为了他标志性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中国改革开放前,大连的街头很难见到外国人,更别说一个国家元首了。1972年5月,西哈努克亲王要来大连访问。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传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为了欢迎这位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尊贵客人,大连市动员了几十万人夹道欢迎,欢迎队伍从火车站一直排到亲王下榻的棒棰岛宾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学校迎宾方队的位置在青泥洼桥。男同学穿的是蓝裤子、海魂衫,女同学穿着“白晚匣子”和平时一般不穿的花裙子。当时能成为迎宾队伍的一员是很“展扬”的,家庭出身不好的是不让参加的。那些天,因为要彩排,我们每天都要从学校走到青泥洼桥,一个来回仅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将近两个小时,但是大家的热情高涨,谁也不觉得累。练习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要一边掂脚一边舞动手里的花环,一边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迎接一个外国元首,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更可笑的是,在其必经的道路上,有一路电车,是市民主要的出行工具。怕颠着亲王坐的大红旗轿车,市革委会一声令下,将路轨用沥青,沙石埋了起来,再压实,他走后再扒出来。车队经过不过十来分钟,大连人却折腾了一个多月。那时,全国基本都如此迎接这位亲王,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 横贯中山路的欢迎标语一幅接一幅,其中一幅是“西哈努克亲王万岁”,这让我好诧异,平时我们喊的可都是*****呀。那些天中山路上放的歌特别好听,很抒情的那种,对于我们这些听惯了战斗性很强的“革命歌曲”的孩子来说,无异是靡靡之音。后来知道,歌曲名字叫《怀念中国》,是亲王亲自作词作曲的。</p> <p class="ql-block"> 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怀念中国》是1965年亲王访问中国时,周总理请他游览长江,他面对浩瀚的长江和热情的东道主激情澎湃,当即在游船上创作了这首歌曲。</p> <p> 《怀念中国》至今我还能唱上几句:“啊,亲爱的中国啊,我的心没有变,我永远把你怀念!啊,亲爱的朋友,我们高棉人啊,有了你的支持,就把忧愁驱散。你是一个大国,毫无自私傲慢,待人谦逊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那几天,亲王的好多本事在同学中盛传,诸如拍电影、开飞机、写小说……简直无所不能。</p> <p> 当然,还有一些诸如他在中国访问,看上了样板戏里扮演阿庆嫂和白毛女的演员,想纳为“偏房”,被周总理巧妙回绝之类的奇闻,拿现在来说,就是一些段子。反正他是那时同学们心目中的一个偶像。</p> <p class="ql-block"> 5月13日,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和辽宁省革委会主任、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陪同下,西哈努克访问旅顺基地。</p> <p class="ql-block"> 西哈努克在基地还乘0五一舰出海观看海上军事表演。由于当时左倾严重,怕外宾看到侵略者留下的纪念碑影响不好,便将旅顺港口左侧的大圆礁石一座日俄战争遗址闭塞队纪念碑炸毁。</p> <p> 西哈努克在大连访问期间还参观了机车厂、造船厂、大连港等单位,其中就有我就读的红卫小学。到我们学校参观了防空洞,观看了小民兵打靶。</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红卫小学(八十年代前校舍外立面是质朴的红砖,铁窗) 林柳摄</span></p> <p class="ql-block"> 红卫小学坐落在市南端白云山下,隔着操场就是山。说是山,其实并不高,山上是郊区红旗公社的苹果园,还有几小块梯田是我们的学农基地。山里面可“热闹”了,因为那山都快让我们师生和电机厂工人师傅给掏空了(当时学校归电机厂管)。干啥呢?挖防空洞呗。我们挖的防空洞主洞能跑一辆中型汽车,里面还有许多教室、卫生室什么的。当时挖洞是日夜干,我们轮班倒,十几岁的娃娃呀,放在现在家长能心疼死。我们也不白挖,干一个班次,补助点粮票。轮我晚班的时候,半夜往学校走,走在空旷的路上有点害怕,就一边走一边哼歌壮胆。那时路上几乎没有车,行人也极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挖防空洞的小同学</p> <p class="ql-block"> 这组挖防空洞和与小民兵有关的照片由洪焰提供,摘自然风的抖音,多数照片由部队记者张友林摄。谨表感谢!</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建成的防空洞,如今基本废弃。</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西哈努克来大连前后,还有好多外宾来参观,记得有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卢库(从中国访问回去不久,就被多疑的霍查枪毙了)、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刚果总统恩古瓦比、柬埔寨首相宾努、日本友人西园寺公一等等。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西哈努克来的“动静”大。</p> <p> 亲王来的前两三天,学校操场边的旱厕就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封闭起来,还提前在里面燃起了香驱臭味。那几天,我们是如何入厕的,我都忘记了。学校的操场上提前几天搭起了一个大棚子,里面放上一排排桌椅。他来的当天早晨每张桌子上面铺着洁白的桌布,摆上了水果点心,给我馋得够呛。在亲王来的前一天,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工兵在操场用探雷器反反复复地探测。这一切,我们坐在教室里都看得一清二楚。</p><p> 5月13日,师生们终于等到了亲王一行。车队很长,清一色的“红旗牌”轿车,一直排到操场外边,这么多红旗车一起来可是我校以前从没有过的。直到今天“红旗牌”轿车在我心中的尊贵位置,也是任何牌号的名车所替代不了的。</p><p> 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下车后微笑着向我们招手,还不时地把握在一起的双手举过头顶。那天不知怎么的,“百炼成钢”的队形慢慢乱了,后边的同学都往前边涌,大家都争着一睹亲王和公主的风采。这让校领导很恼火,亲王走后管纪律的阎老师好一个训斥大家,包括老师。</p><p> 亲王先在大棚里听讲解员介绍学校的备战情况,然后依序参观了防空洞和小民兵打靶表演。我校由二十几名“根红苗正”的小学生组成的射击队,俗称“小民兵”,是当时中央领导和外宾到大连参观的一个重要景观。(大家都很羡慕这些“小民兵”,他们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平日里来参观的日本客人赠送的一次成相的彩色照片,那可是70年代,照黑白照片都很奢侈的年代。)从靶场出来,亲王径直走向一名欢迎他的小学生:“你也打过枪吗?”“没有。”孩子很诚实。我不知道亲王当时听了这样的回答会作何感想。亲王走后,据说那位同学受到了严厉批评,批评他“为什么不说‘打过’?”尽管被训的同学直抹眼泪,但也没能引起同学们的同情,当时大家都认为那位同学给学校抹了“黑”。那年月,中国有一个口号叫“全民皆兵”。</p><p> 就在那位诚实地回答了亲王问题的同学挨批的那几天里,给亲王当讲解员的女同学却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大家的羡慕。亲王从学校走时把她也带走了,而且在随后的几天里,亲王在大连的活动几乎都有我校那位女同学陪同的身影。据说在一次活动中,亲王从果盘里亲自挑了一个最红最大的苹果给她,不知为什么,当时她没吃,还利用上厕所的机会把苹果扔了。这“壮举”受到表扬,至今想不通这有什么好表扬的,那苹果又不是“资本主义的果”。当时听说了这件事后,我为那只苹果难过了好几天。</p><p> </p> <p class="ql-block"> 这些小民兵,当时可是学校,乃至大连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班的张美莲姐妹俩都在其中,大家都很羡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此图由当年的小民兵张美莲供图(右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以下这组红卫小学小民兵和防空洞老照片由当年的解说员赵晓斌同学提供,衷心感谢老邻居!特别感谢老同学林柳不辞辛苦,多方寻“宝”,为我转来这些珍贵的童年记忆。</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排左三美国友人马海德医生</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当年红卫小学解说员左数吕丽华、赵晓斌、庄明、曲立新,她们负责防空洞、靶场等不同区域的讲解。外国朋友是美国人格里米奇夫妇(据老照片后面的记载)。</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在操场接待大棚为西哈努克讲解的曲立新,传说里扔掉大苹果🍎的是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红卫小学防空洞教室,好像有十几间教室,一色水泥桌凳。那几年几乎每周都搞防空演习。警报一响,我们按年级顺序躲进防空洞。</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马海德夫妇与解说员</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格里米奇夫妇</span></p><p><br></p> <p> 提到亲王,不能不说到须臾不离亲王左右的莫尼克公主。她的发式、服饰甚至一颦一笑都与我们周围的人那么的格格不入,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尚处在文革中,灰、蓝、黑是那时男女老少的标准色,谁要是能弄一套绿军装穿穿,拿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帅呆了、酷毙了”。而莫尼克那一头漂亮的卷发,一身得体的套装和温文尔雅的仪态让人顿生感慨!她的“另类”给了当时懵懂的我们最初的美的启蒙。</p> <p> 这就是在迎接亲王的日子里,一位中国小学生留下的记忆。</p><p>(本文曾刊登于2004年10月13日《大连日报》和2012年10月16日《大连晚报》,并被多家媒体转载,修改于2018年5月16日)</p> <p> 不论如今的人们如何看待那段历史或如何评价西哈努克,他都必然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柬埔寨曾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军用物资。1970年,西哈努克曾问毛泽东,“我们如何归还你们的贷款。”毛泽东回答:“我们不是军火商。”</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欢迎有同样经历的您,留言讲述曾经的往事;欢迎红卫小学师生分享您手里的老照片。</b></p> <p class="ql-block"> .2012年10月15日,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病逝,享年90周岁。</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7p7dmdo?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英雄的石化抗美援朝老兵</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x5dx8mo?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石化老兵八一特集</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jyqp5p?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远去的大连港候船厅</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dg9g0m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印记:山中村往事〈一〉</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t5yv4fo?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大连石化波澜壮阔四十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