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刀锋看笔锋

黑与白(lfg)

<p>资料来源/网 络</p><p>编辑整理/黑与白</p> <h3>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 “胜朝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 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书法欣赏。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br>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 的境界。传世的宋拓有墨皇本,现今收藏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今收藏在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了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br></h3> <h3>  那么,《圣教序》究竟好在那里?有人总结为七个方面: &nbsp;</h3><h3></h3><h3> 1、字法无常,尽得其势  在《圣教序》中,王羲之结字表现淋漓尽致。该方的方,该圆的也一定圆,长的长短的短,字形特征被强调,字体动感十分明显,字和字之间字形区别变化无常。</h3> <h3> 2、外定内变,大开大合<br>  外形既定,内部的点画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寻求分割变化,以增大同类外形字的细部区别,使通篇变化更加丰富,有意空开中下部等等,犹如篆刻的布白,大开大合,各显手段,尽求变化。<br></h3> <h3> 3、经心无意,自然意外<br>  三角形的字形不论欹侧,外形特征鲜明,犹如天然几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计算,乃长期经心致无意而成。不仅整个字的外形如此,就连字内分开的偏旁部首也同样遵守这种外形规律。如“明”“复”等字:<br></h3> <h3> 4、收放自如,无有雷同<br>  通篇大、小、收、放,字字变化,无有雷同。正如王澍所论:“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不信可试试,能在书写的片刻之间,在笔下生出如此丰富的变化,并且一气贯注,自然和谐,古今以来,通法之极则,一人而已。我们知道“有”字不好处理,而王羲之《圣教序》给出了6种写法。</h3> <h3> 5、楷正之法,端庄古雅<br>  “寺”、“神”、“东”、“白”、“皇”、“部”等字,方正剀切,如垒墙之砖,使结字有着端正结实的内质,细节的变化,使之熠熠生势。这些楷法功夫在圣教序得到了精湛体现。<br></h3> <h3>  6、形质高古,意趣难求<br>  我们看看今人笔下的字形,同样以此方式来检验,则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笔下无形,纵称笔法如何了得,也是枉然。所以今人之字,给人总感觉入古不深,少一种古人笔下的骨鲠之气,今天的研究者多将原因归结于用笔,字形问题也非常关键。<br></h3> <h3>  7、集字高峰,后世典范<br>  怀仁集《圣教序》高就高在理解到此规律后,依此规律来安排收集到的每一个字。从后来得《大观帖》中所保留下来的王羲之《追寻伤悼帖》和《建安灵柩帖》中能窥见怀仁心目中集字《圣教序》的理想。<br></h3> <h3>   但问题是,此帖首先是丢了好多细节。<br>  《圣教序》中的字,来自于王羲之不同的帖中,我们通过现存的王羲之帖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一帖一面目,将这么多规定内容的字收集起来,并要做到风格大致协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怀仁采取了避免连带,字字分开的方法,在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同时也丢掉了好多细节,这个问题和《兰亭序》一对比,就会一清二楚。<br></h3> <h3>  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使我们可以从中追寻出书写的痕迹。而《圣教序》呢,细节丢失太多,使得临习者注意力不知不觉就集中到了结字上面。当然这也是因为它的结字太经典,结构易学,稍微模仿一下就效果可观,很有成就感。<br></h3> <h3>  其次,行气不畅达。<br>  习此帖,最大的好处是能解决字形,也就是解决结构问题,而最大的障碍在于字和字之间的连贯和行气的畅达,后来凡是打通此障碍者,易成大气候。<br></h3> <h3>  如果想真正吸收王羲之的神韵,必须得了解原作的运笔方式,这才是关键。千万不要陷入舍本逐末的困境,抓住了结构,而忽略了运笔。<br></h3> <h3>  《圣教序》的运笔要注意什么?那就是从细节性的游丝、小钩入手观察加速,从重墨、粗笔观察刹车,这就是所谓的“躜捉”。然后把这些笔画的躜捉连贯起来,就是正确的套路打法了,诚如启功老先生所言:“透过刀锋看笔锋”!<br></h3> <h3>  临学《圣教序》先一个字一个字吃透,不要通临,通临只是好看而已,没用的。那些吃透《圣教序》有所成就的人,绝对是在运笔上下过大功夫的。这方面,在当代首推张旭光先生。</h3> <h3>  当然,整理此文,无意贬低集王《圣教序》的神圣地位。<br>  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书法作品中说的好: “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的确,这一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h3> <h3> 附:《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