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龙缠柱舞龙队发展史

芷溪古村

<h3>  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吉祥物(图腾)。游龙灯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一般在节庆里举行。舞龙是游龙灯另一式样,技艺水平高。红龙缠柱,就是芷溪舞龙一种独特方式,集武术健身、文艺表演于一身,深得民众喜爱。芷溪红龙缠柱历史悠久,传承清晰。<br></h3><div> 乾隆年间前期,有一股一百多人的流寇以及作奸犯科潜逃者霸占仙高岽白云寺,杀死住持,胁迫沙弥,改头换面,乔装为和尚,取而代之。白云寺本来香火极盛,善男信女不明原委,仍络驿不绝前往烧香拜佛。寺里暗藏机关,凡是年青貌美女子往往被诱骗或误陷密室,不可再出,威逼供其淫乐。刚烈不从者,都被沉尸灭迹。这些恶僧无恶不作,脱下袈裟,黑巾裹头,只露两眼,便四处抢劫偷盗,惹得三村八隘鸡犬不宁,百姓心惊肉跳。一年以后,这些恶僧劣迹渐渐败露。百姓告之官府,官府前去问罪搜查,无果。可见其既凶恶又狡猾。这些恶僧不泛有武功,绝技者,其中以方丈和“四大金刚”最厉害。仙高岽山场属芷溪人,白云寺亦芷溪人创建。芷溪素称“千烟之家”,人口最多,受害者也最多。其中不乏血气方刚有正义感的仁人志士。有一天,这些人就在芷溪漆树下花屋里的崇本堂开会,参加的有崇本堂十四世黄位松,黄位栋等兄弟四人,还有隔壁屋的族亲太阳生、流民头、乡亲杨彪,以及庙前村、良坑村、车头村、新泉村、丰图村各村代表,共二十余人。会议上决定选出有武功基础十名精壮汉子前往泉州南少林再深造,学成后再寻机剿灭这股恶匪。这十人不负众望,一年后,学成,个个武功超群,并带回舞龙技艺。这大约是乾隆年间一七四几年的事。</div><div> 当年大年三十,这些精壮汉子组织24人的舞龙队,持各种兵器,敲锣打鼓前往仙高岽白云寺拜年。分拨两队人马,一队入寺舞龙,一队埋伏寺外路旁密林处伏击。恶僧有所防备,入寺三道门,入一道关一道。入内殿表演红龙缠柱。锣鼓轰鸣,龙腾虎跃,精彩迭起,恶僧不知是计,喝彩不绝。快结束时,应发红包酬谢。方丈指着一丈多高的梁上说:“你们自己取”。只见上面用红绳系一块大元宝。舞龙者互相示眼色,擎龙头的扬彪后撤几步,蹭地向上腾空而起,摘得元宝,落地,一拧身,倏地如闪电,舞龙人都蹿到天井又飞上围墙屋面。落定,便开始斥责这些恶僧的斑斑劣迹恶行。这些恶僧才知道来者不善,纷纷抓起兵器追出来。瞬间,追出山门几十米外,舞龙者和前队埋伏者前后夹击。方丈和“四大金刚”猝不及防,当场毙命。恶僧死伤二十多个,其他纷纷作鸟兽散。舞龙队回到寺里,找到了密室,解救了二十多个妇女。有的是已“失踪”一年多了。</div><div> 返回芷溪崇本堂,大碗酒大块肉庆功。当晚有人提议,要给舞龙队取个好名字,大家有个聚集学武授徒的地方。于是大家议定,叫“舞龙社”,地点在这崇本堂。此后,二百年多来,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芷溪春节出龙灯或舞红龙缠柱,无论哪家姓氏,龙的第一站要先到崇本堂(舞龙社)拜年。这规矩永远不能变,以纪念二百六十年前除暴安良的义举。</div><div> 红龙缠柱代代都有传人。当年擎龙头的杨彪于乾隆辛未考取了武进士。至今他老屋还在,大门上有进士匾。雨坪上尚遗半截石旗杆(土话叫桅杆),就是大水圳堘上人。</div><div> 清咸丰年间,芷溪红龙缠柱的代表队人物是黄纪拔。《连城县志》中对黄纪拔有详细的描述:“芷溪人有臂力,倜傥不矜细行贸易闽粤。清咸丰丁巳,洪党窜汀。居民闻风惊惧,遂出资募勇堵御。上杭急,率众往援,围解。戊午九月,发众大至,破鱼沧峡而下,纪拔闻警赴乱,抵文亨,贼众已陷邑城。翌日,率勇千人,遇于南门外姚坊桥,手大旗进捣,连呼破贼者三。时敌众遍野,乡团未经大战,先鸟兽散。独陷阵,回顾左右无一人,乃手刃数人而死。当时 殉难者,黄修翰,黄瑞坤,黄遗谦三人。事闻,恤纪拔云骑尉,世袭”。上引文中所列四人均是飞龙社成员。</div><div> 在革命战争时期,舞龙社成员已发展了三百余人,个个身强体壮,身怀绝技。一九二九年七月下旬,毛泽东在上杭傅伯翠陪同下来到芷溪澄川公祠召开农工商学代表座谈会。会后在乡苏维埃干部黄荫达的陪同下,来到澄川公祠附近的崇本堂舞龙社参观。正巧舞龙社正在进行舞龙训练,毛泽东观看大伙舞龙后,对此赞不绝口。事后与大家聊天,拉家常,并动员大家参加芷溪赤卫队。并建议把“舞龙社”的名字更名为“飞龙社”。到了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林彪为了扩大红军,在芷溪宗旺公祠召开赤卫队、慰劳队及乡苏维埃干部座谈会。飞龙社成员有三十余人参加了红军,当时参加了赤卫队飞龙社成员有:俞炳辉 黄孟伊 罗井生 黄宜其 黄斯才 黄益华 黄进顺 黄赞河 黄金富 邓明涛 邓长彪 邓志中 黄松福 黄河生 黄正芳 罗桥生 罗金满 罗其交 罗其兰 黄初纪 黄斯攀 黄斯元等共三十余人,其余大多数人员在湘江战役中牺牲。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自己,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我们现代人的楷模。</div><div> 现在崇本堂老屋已经破烂不堪,居者已经搬到各自新屋住了。近年,其后裔修缮了厅堂。此“飞龙社”的匾又挂在墙上,让大家发思古之幽情,生豪迈之正气,勉励后人,匡扶正义,铲除邪恶,还朗朗乾坤。当今,我们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尤其需要这种正气。</div><div> 到了近代(民国至现在)舞龙人都有清晰传承,现根据师徒关系,给他们分为四代人。</div><div>第一代是黄毅斋(1876——1946)武术总教练,黄明先、黄泮勳、黄应康、黄已朝、黄观雄、黄观佑等人。其中黄毅斋是著名武师,远近闻名,武功精湛,武德甚好,得三隘敬仰,设武馆授徒数以百计。晚年为芷溪中心小学武术教师。黄明先等人均是其弟子。</div><div> 第二代是黄荣郭、黄启钧、黄元纯、黄联椿、黄发煌等人。</div><div> 第三代有黄元燮、黄跃江、杨井生、黄庆千、黄先明等人。后二人还健在担任技术指导。</div><div> 第四代(即现在)黄振军、黄启滨、卓佛明、黄俊烽、黄亮兴、黄立梅、黄立汉、黄炎兴、黄尧兴、黄宏伟、黄彬生、黄剑伟、黄荣铭、黄金标、黄文龙、黄启龙、黄晓锋、杨帆、杨永德、黄娟、黄喜、黄艳兰。这一代大部分是中青年小青年,其中还有女青年。这次去厦门参加中国第13届全运会(传统套路)舞龙项目福建选拨赛得到舞龙第三名二等奖便是这支队伍;去重庆参加全国选拨赛芷溪古村红龙缠柱舞龙队进16强。队长黄荣铭、师傅黄振军(第三代师傅黄元燮之子)。</div><div> 近代,都有组织“红龙缠柱”去拜年,拜年的对象是各宗祠和社会贤达名人。先送拜年贴,即先通知主人几时来,好在家等候。临时想接龙来家舞的,也可燃放喜炮迎接。现场舞完,主人以红包酬谢。有时,也有去附近村庄表演,如到庙前,丰图,新泉一带。</div><div> 1958年,文艺提倡“百花齐放”。芷溪红龙缠柱表演队参加新泉公社的选拨赛。庙前一队,新泉一队,共三队。结果芷溪队获胜,被选上去县里表演。奖得“采茶灯”牌香烟两条,每人还有一条毛巾,奖品丰厚。回来后,公社还配给煤油10斤。(龙灯用油鞭,用煤油,是统筹控制的紧销物品)这些老艺人说起旧事,满面荣光,乐不可支。</div><div> 1972年庙前公社召开成立大会,叫芷溪红龙缠柱在会上表演,获得大家称赞。</div><div> 后来,电视普及,新的文艺形式吸引大家眼球,舞龙者渐渐接不上去了,如芷溪汉剧一样渐渐衰落下来。直到2012年7月开始,由芷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协会杨荫标、黄福锦同志积极倡导,才开始招募会舞龙的师傅重新培训一大批年青人,请会做龙灯的师傅做龙灯(现在还有二人)。这个舞龙队伍重新组织起来。红龙缠柱这一传承二百六十多年的传统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又获生机,成为客家节庆民俗活动中更加绚丽的奇葩!</div><div>注:</div><div> 采访对象有:黄联春 杨荫标 黄元鉴 黄庆千 黄先明 杨井生 黄振军等人。</div><div> 芷溪飞龙社参加赤卫队武装人员情况,有老红军黄孟伊同志讲述,其子黄靖记录。</div><div> 参考文献有:《连城县志》《庙前镇志》《芷溪黄氏族谱》《芷溪杨氏族谱》《连城客家节庆民俗文化》等。</div><div><br></div><div> 2017年12月20日</div><div> 黄茂藩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