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拆除的教学楼

许仙

<h3>相关文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致教学楼<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往事如烟恨欲燃,三十三岁到终年。<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水泥木板层楼起,铁爪钢锤大厦翻。<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学子远闻惊落泪,员工近看默无言。<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收拾记忆成新曲,好教辉煌更久传。<br></font><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注:辉煌,教学楼落成时,正面镶金色瓷砖,有“金碧辉煌”之称。</font></b></div></b></h3> <h3><b>锨镐挥舞,斧锯声响,移树开工,这是拆楼的前奏。同事提醒拍照,道是执教自此,虽欲从一而终,今前缘将断。信然,匆忙留此数影,他日有闲,或可为文。楼成三十三载,流动师生不可细数。今使命已尽,异日校友回访当不复见之,岂不伤感!存此照片,见者分享,更愿多情者以诗文应和。</b></h3> <h3><font color="#010101"><b>提及此楼,不能忽略这面镜子。落款的捐赠者提示楼落成的时间,镜面上的题字可以折射出当时的教育状况。“三个面向”,意味着教育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而这座教学楼可以说是应运而生。</b></font></h3> <h3><b>我不知道楼落成时全校怎样欢腾,因为我参加工作比这晚两年。我从省城毕业来这里,进入这座大楼还是心旷神怡。那时的校长是丁常明,教学会上提及这座楼,仍然禁不住得意,说是西配楼初中部,东配楼高中部,每楼层四个教室,正好容纳一个年级,教学楼主楼四层配楼三层的格局,足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b></h3> <h3><b>言犹在耳,三十多年的时间,校长换到第五任,初中部迁出,高中部扩展到每年级26个班,这座楼加高一层重新装修,在周围不断兴起的建筑中仍然相形见绌,而整个校园也成为全市同类学校中基础设施最差的一个,虽然教学成绩一直是全市领先的。</b></h3> <h3><b>刚进这座大楼时,我比正常年龄入学的高一学生大5岁,校领导眼里基本就视作学生。记得上班第一天,没等进楼就被抓了劳工,领导叫我和另一个同来的大学校友把一块写着学生入学须知的小黑板送到门口去,招呼的话就是“那两个同学”。那时候,我21岁,楼2岁,我的教龄0岁。一切都那么和谐自然,一切都那么记忆犹新,我讲台上的第一声发出在这里,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这楼里度过,第一次写教案,第一次出试题,第一次刻钢板,第一次在学生作文上写下鲜红的分数,第一次当班主任,而后又第一次在这楼里做公开课,第一次领奖励证书,第一次带毕业班,第一次培养出承德市高考状元,第一次接受县电视台采访……数不清的第一次,而现在,我正感叹这座楼即将拆除的命运第一次准备写一篇怀念的文章。</b></h3> <h3><b>去监考的路上,见同事拍苦菜花,我也凑近拍几张,发图的时候配了一首七律,不自觉的立意就落在这楼上。我本想借苦菜开花的意象把情调提升些,可写出来默读仍免不了伤感,这大概就是融情入景、相由心生吧。</b></h3><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律·苦菜花开<br></font></b><font color="#ed2308"><b>苦菜花开满地黄,风吹细草沐斜阳。<br></b><b>槐香不远花枝暗,柳绿无多电锯忙。<br></b><b>老树移居频动土,危楼让位欲拆墙。<br></b><b>戌年盛夏多劳务,更待乔迁喜欲狂。</b></font></h3> <h3><b>不只是我,看到教学楼即将拆除的消息,很多人表示不舍。我的文章后面有几条留言,不知道谁留的,看内容应该都是从这楼里走出去的同学,大家用不同的言辞表达了相同的情感,难得天各一方的校友以这种方式会聚一起,感谢大家关注这件事,我把留言粘贴在这里:</b></h3><div><b>“我家住在一中附近,这里既承载了幼时的记忆,也是四年学习的殿堂。不舍……”</b></div><div><b>“我的母校!初中两年因合校离开一年!这里有我五年的最美生活与回忆!”</b></div><div><b>“在这个教学楼待了四年,有过欢乐,有过忧愁,有过收获,有过失落。”</b></div><div><b>“我的母校,在这里回忆起自己的高中时代。”</b></div><div><b>“怀念的青葱岁月在这里!”</b></div><div><b>“我爸我姐和我的高中!”</b></div><div><b>“才华横溢的许老师曾经教过我语文,谢谢您的教诲!奋力拼搏的青春--无悔!感谢母校的培养!”</b></div><div><b>时过境迁,大家还有共同的记忆,真诚的牵挂,可见这楼的价值。一座大楼,既是一所学校的必备设施,也是万千学子的精神寄托:未入学,大楼是憧憬的殿堂;已入学,大楼是安身的教室;毕业后,大楼是思念的家园。</b></div><div><b>去年,我教过的第一届学生搞三十年同学会,计划中有一项“重回高中课堂”,让我再上一课,我说原来的教室都有学生,重新坐回去是不可能了,所以这项活动就未能完全如愿。而现在,不但原来的教室回不去,想远远地看一眼曾经的教学楼,也快不可能了。以前同学会,可以楼前留影,楼里凝望,甚至还可以指点曾经的座位,以后呢?记忆中长存旧影,脚步却只能空地徘徊。回不去的青葱岁月,现在连一个可以安放记忆的旧楼也不给了。我这样写,读到的同学不要伤感。</b></div> <h3><b>昨天看吊车移树,试验几次没成功,我正好站在阳台上,想拍下这个过程,也只好作罢。但移树的工作没有停止,深深的树坑已经挖完,丝网把树根连同泥土包成一个个的圆团。树和楼的命运都是不可逆转的,看和想都只能伤感而已。</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老树移栽老院空,旬余更见旧楼平。<br></b></font><font color="#ed2308"><b>扶贫善款三千万,遂使前缘梦不成。</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我自认不是守旧派,可我对这即将拆除的教学楼总有说不尽的伤感。</b></h3> <h3><b>如果时间能够停住,留在过去也是好的。四年前写过一篇日志《还是愿当“小字辈儿”》,怀念的同事,其实都曾在这楼里一起工作。这样说来,我对这楼的情感,其中一部分与同事分不开。我把文章录在这里(<font color="#39b54a">文章比较长,不太关心的可以略过这部分</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还是愿当“小字辈儿”</b></h3><h3><b> 前天QQ里收到添加好友的申请,没犹豫就加了,因为本来就是好友。多年同事,异地高就而少有音讯,QQ反倒成了聊天的媒介。闲聊中问起我的年龄,竟如初相识一般的惊讶,以至发出“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了。在他的印象中,我还是“小许”,不过,岁月流逝催长我们的年龄,我们真的一点不能做主。</b></h3><div><b> 他推荐我读他空间里的一篇日志,我没迟疑就读了。日志写在2008年,记述我们原来的老组长的,所叙往事也在我的记忆中,所以边读边忆,自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我给日志加了一个评论:</b></div><div><b> 陈年往事,说出的是亲切,说不出的沉淀在记忆里,或者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跳出来,勾起丝丝甜美的回味。同一片天地,重叠过无数的脚印,同行的日子里多少乐趣苦趣,真性情,不虚饰,感谢,曾经拥有!</b></div><div><b> 他很快给了我回复:“你的评论比我的文本还要精彩。有空也写点什么吧。”</b></div><div><b> 是啊,我是该写点什么,就凭这份一如既往的鼓励也该写。写点什么呢?意识不自觉地就回到了刚刚毕业的那一段。</b></div><div><b> 初来乍到,新奇,惶恐,这样的时候谁都有过吧。你是“小字辈儿”,得好学,要学好,不过省心的地方也有——凡事总有人罩着。</b></div><div><b> 报到那天,我是先被教务主任当了学生使唤然后又被老组长领进办公室的,先跟谁说的话也忘了,总之是很惶恐。办公室里算我六个人,跟现在的庞大阵容是没法比了。见面都很亲热,对我一致的称呼是“小许”,我也就顶着这个称呼开始了我的工作历程。</b></div><div><b> 直接的合作者是杨蓉老师,天津人,她的大女儿当时正在上高二,比我也小不了几岁,所以在我的感觉里,杨老师自然是我的长辈。她对我很照顾,对我的一切几乎可以说是包办:她不让我当班主任,说是刚参加工作,得先熟悉教学,也别累着;上课一般是她先讲,我听完了再讲,教案可以抄她的,考试题也很少用我出。工作之余跟我聊家常,讲她们毕业时下乡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的事,一般是听她说,我很少有合适的话题插在里边。我有点小才艺,她发现了,推荐我参加县工会的知识大赛,参加学校的男子合唱队,我起初还胆怯,直到拿了奖还不敢相信似的。后来我成家,结婚证是她托人给办的,喜宴是在她们家办的……不过我毕业一年多,她就回天津了,二十几年时间见过几次面,吃饭时紧挨着。</b></div><div><b> 办公室里也经常开玩笑,荤的素的都有,不过我的身份是听众是看客,只有偷偷的会心一笑的份儿。老组长戏弄杨老师的时候多,他们同龄人,又住前后院儿,说笑都可以口无遮拦的,下班时一句“把家还”就可以带来一顿笑骂。几个男同事之间,往往是那种冷幽默。记得有一年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老组长借题发挥,给自己取了一个雅号“近墨者”。雅号写在桌上,让对桌——前面提到的异地高就的那位——王老师有苦难言,因为组里相互逗趣,老组长常常先发制人占了不少“便宜”,这下可好,得便宜卖乖,“坏水”找到源头了。王老师也不甘示弱,一两天的时间吧,悄悄地把“近墨者”的“墨”改成了“磨”。何意?近磨者,驴也。这回轮到老组长难堪了,“近墨者”的雅号再不敢用,“近磨者”却一份豪礼似的在两人之间推来让去,平添不少的欢笑。我能在组里开些玩笑是在跟我同龄但比我小几个月的刘老师调入之后,那时我煞费苦心地想找到一点年龄上的优势,还真有成效,我的一句“语文组的人都会走的时候你还爬呢”得到全组人的认可,我可以堂而皇之的“欺负”比我小一点的刘老师了,“佟刘合屋”的典故就是那时候造的。</b></div><div><b> 那时的语文组真可以说亲如一家,工作上没什么推来推去敷衍了事的,生活上也是彼此照顾,请吃饭来回串门是常有的事儿。我刚毕业时有位孙老师也还单身,我们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度过,那时晚自习还没有加班费,大家也都没有要一点报酬的想法。备课,读书,对对联,过的很有情趣的。“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办公室,办公事,公事公办”之类的绝对,没少花费我们的心思。还有一位王老师,应该说是我间接的老师,多才多艺,厨艺在那时的组里是最好的,也下的去辛苦。谁遇到了诸如评优获奖涨工资之类的好事,要在家里宴请组里同仁,王老师责无旁贷的要下厨,他不喜欢酒,借下厨的理由逃了喝酒,还感觉很好的。当然这是我的曲解,为大家带来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结婚时的喜宴,掌厨的是他和另一位姓徐的老师,教物理的,时隔多年,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不过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他的朗读很棒,后来也终于借着这个才艺改行从事电视工作了。</b></div><div><b> 随着学校的发展,组里人不断的转出转入,自己的年龄也逐渐的被抬高了。不过,无论周围情况变多少,最初的几位同事在记忆中永远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实在,如果能够选择,我还是愿意重做“小字辈儿”,愿记忆中的那个时候重现在我的生活中。</b></div> <h3><b>生活一直向前,过去的经历也在淘洗,能留存的都构成了自己的生命要素。有物缅怀可以获得最好的安慰,没有就只能靠记忆和文字。这座楼最初的样子,我没有图片,等同事找到时附在这里。现在看到的,楼的外观是韩景瑞校长翻修留下的,楼名题字是现任的吴景寅校长亲自主持的。吴校长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执政几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如果在任内完成校园迁址,一定是学校发展中需要特意书写的一笔。到那时,被拆除的教学楼也可能不像现在这样独自悲伤。</b></h3> <h3><b>应吴校长要求,我写过《教师寄语》,现在张挂在这楼里,拆楼的时候,写这寄语的牌子肯定也毁掉了,先保存在这里吧。</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教师寄语</b></h3><div><b>给自己一个理由,当你走进教室的那一刻;给自己一点安慰,当你离开教室的那分钟。选择了读书,你就要选择刻苦,选择了刻苦,你才能铸就成功。青春的脸庞,注定要靠书本映衬得光艳;青春的脚步,注定要伴着规矩才迈得轻盈。时不我待,趁青春透支几分辛苦;天道酬勤,趁年少存储无限前程。</b></div><div><b>亲近书本,熟读深思承受知识的雨露;亲近老师,援疑质理沐浴教化的春风;亲近同学,切磋琢磨激发创造的星火;亲近自然,探微索隐开启智慧的明灯。民族精神,在这里承前启后,世界眼光,让我们破浪乘风。莫自卑,天生我材必有用;莫自满,海纳百川尚能容。翠竹虚心,深水无声,宁静致远,精益求精。</b></div><div><b>人之所以能,在于相信能,能不惟知,更在于行。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登高自卑,学贵有恒。望同学们及时勉励,学而不厌,善始善终。</b></div> <h3><b>先写这些了,有感触时再补充。谢谢大家的关注、转发、点赞、留言。</b></h3> <h3>教学楼原貌。感谢乔国瑞主任提供照片。据说是丁校长文章里的,原图不清楚,我修饰成这样,稍好一些。</h3> <h3>楼前花坛。刚刚开过,我还无意中拍到五瓣的丁香花,可惜传说中预示好运的五瓣丁香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h3> <h3>找找看,真的有五瓣。</h3> <h3>从档案室找到一些照片,翻拍的,</h3> <h3>建楼前的校园</h3> <h3>从这座教学楼毕业的第一届学生</h3> <h3>以教学楼为背景的彩色毕业照</h3> <h3>1987年毕业的四个班</h3> <h3>以下是教学楼装修后题字前的照片</h3> <h3>今早拍的照片,大树移走后的第一天,学生早操回教室</h3> <h3>有不同吗?不大相同,大不相同!</h3> <h3>相关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