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永丰村原名枧槽营,因此地原地形低凹,形似枧槽而得名。清光绪21年(1895年),弥渡县实施毗雄河疏浚治理,村中开沟排涝解除水害,使庄稼永远获得丰收,故更名为永丰村。</h3> <h3>解放初期,永丰村隶属弥渡一区大庄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五一人民公社大庄管理区, 1963年属寅街区永丰人民公社,1970年属五一公社永丰大队,1984年属寅街区永丰乡,1988年属寅街乡永丰村公所,2000年至今属寅街镇永丰村委会。</h3> <h3>永丰村位于寅街镇北部,与弥城镇相邻,村东有祥临高等级公路,村西有果河公路,是永丰村委会所在地,南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北距县城4公里,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h3> <h3>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35户,人口1225人,姓氏比较杂,有李、成、徐、吴、史、普、赵、饶、张等18个姓氏。现有耕地面积629亩,人均耕地0.72 亩,养殖水面324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大麦、油菜、蚕豆、蔬菜等农作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73人。 201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5元。果河公路通车后,村内沿路还兴办了农资经营、建材出售、废旧回收、机械出租、农家餐馆等服务业,第三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h3> <h3>永丰村坐落在弥渡坝子正中间,属聚集型村落,几十年前王车营沙沟和席家湾沙沟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自西向东而来,到了永丰村后成双龙夺珠之势,风水极佳。但该村位于弥渡坝子低凹处,一度沟壑纵横,雨季内涝严重。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对永丰排涝大沟进行了裁弯改直拓宽,两侧支砌了石挡墙,还在排涝大沟旁边新修了柏油机耕路,彻底根除了水患,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沟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h3> <h3>2008年,永丰村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修建村内排水沟1743米,墙体粉白6459平方米,新建公厕和垃圾坑各4个,硬化村内道路535立方米,通畅排水系统,控制污染源头,彻底解决了永丰村地势低洼、村内积水无法排出的问题,也彻底改变了雨天村内道路泥泞的状况;2013年,永丰村又被列为省级重点村建设项目,建设村内道路1820米、排水沟490米、路基挡墙432米、村民活动室60平方米、公厕5个,墙体亮化960平方米,安装路灯46盏,永丰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h3> <h3>通过新农村建设,已实现全村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光纤网络,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一半以上的家庭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小别墅,几十户人家有了小汽车。2015年6月,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村。</h3> <h3>永丰村辖区的平坝海,由几个连在一起的海塘和湿地所构成。解放初期,平坝海还是一片沼泽地,树木杂草丛生、遮天蔽日,常有野兽出入。1955年,人民公社大兴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大协作”的方式,投工投劳数万个,在没有机械的条件下靠肩挑担拿,硬是筑起了长2000多米的坝埂,把一片蛮荒之地改造成一个占地324亩,总蓄水量51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平坝海从1995年开始承包从事水产养殖,年生产销售商品鱼 300 多吨,年产值 300多万元。平坝海碧波荡漾、风和日丽、鱼肥草美、白鹭翻飞,紧靠果河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是候鸟越冬的极佳场所,是弥渡县城附近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就餐娱乐、茶余饭后散步观景的好去处。</h3> <h3>村中有古建筑文昌宫,建有正殿、左右殿和戏台,正殿塑有文祖老爷像,院内有两株百年古柏遒劲挺拔,建筑形式大开大合,蔚为壮观。左右殿和戏台在1986年洪灾中受损拆除,现存正殿。解放后文昌宫大院先后作为永丰公社、大队、小乡、村公所、村委会及卫生所驻地,东院为永丰小学,2006年村委会搬迁后交还村中老年人作为吃斋念佛的活动场所。文昌宫北原为永中、永小生产队场房,现建成村组活动场所、办客场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村内公益活动用地达3亩有余。</h3> <h3>永丰村十分重视党支部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把基层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以党员致富能手带领群众创业致富作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党支部书记吴从信是科技示范户,自己流转土地30余亩,种植葡萄、火龙果和大棚蔬菜,每亩年产值达两万元以上,本村10多名妇女长期在他的基地务工,每年务工收入达18万元。他还无偿向村民提供种苗、耐心传授种植技术,带动乡亲们规模化、规范化种植葡萄和蔬菜320亩,每年创收736万元,带领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h3> <h3>2018年,永丰村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思路,引进大理春沐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该村,投资1.1亿元,流转土地300多亩,建设标准化大棚种植樱桃番茄,发展设施农业实行规模化种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村民流转土地收到地租后,还可就近务工创收,实现农业增收、企业增效、农民致富。</h3> <h3>永丰村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闻名弥渡坝子的老中医成绍祖生于1925年,自幼随祖父学习中医诊疗技术,在胃病、结肠炎、感冒、风湿、乙脑炎、中风后遗症、妇科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弥渡及邻近县市周边很多群众慕名而来找他看病,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成绍组医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2004年5月,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到弥渡视察工作时,特意看望了成绍组医师,对他利用传统中医疗法悬壶济世、用低廉的药价服务患者造福人民给予高度评价,并勉励成绍组医师继续弘扬中医文化,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2008年1月成绍组医师去世后,女儿成枝莲女承父业,继续用中医药为周边患者服务。</h3> <h3>军旅歌唱家张艳梅,1964年12月出生在永丰村,198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弥渡县花灯团当演员,1983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分配到大理师专任音乐教员,1987年10月获“全国少数民族青年歌手大奖赛”大理赛区第一名,1990年7月特招入伍,在成都军区后勤部文工团任独唱演员兼歌队队长,同年9月在军区业余文艺调演中荣获声乐演唱和表演一等奖,12月入京参加全军业余文艺汇演荣获全军声乐演唱和表演一等奖,之后应邀前往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和总后勤部演出,将《小河淌水》、《弥渡山歌》、《绣荷包》、《十大姐》等弥渡民歌传至大江南北、边防哨卡,受到首长和官兵的一致好评,1993年8月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首届“云南歌王歌后大奖赛”中,摘取了民族唱法“歌后”桂冠。近年来,先后参加全省、全军、全国各种大型文艺晚会的演出,为《五朵金花的儿女们》、《阿惠》、《海伦在大理》、《桂林山水歌》、《阿诗玛》等多部电视剧和舞剧配唱主题歌,出版过《高原女人》、《风歌情谣》、《拉祜山乡情》等专辑,参加《弥渡行—小河淌水故乡之歌》的录制,为弘扬弥渡民族优秀文化,创造艺术精品,围绕“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这一主旋律,提高弥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弥渡新形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