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解《论语子见南子》 ——炎雪整理编纂2018.05

炎雪

<h3>原文:</h3><h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quot;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quot;。</h3><h3>子见南子是《论语·雍也》中一段话的开头。</h3><h3> </h3><h3>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春秋时的美妇人,宋国的贵族。宋国姓子,春秋时的妇女都以国姓为名,故称南子。在全部《论语》中,唯一提到妇女名字的就是南子;全部共二十三字,每个字都不深奥。在今天看来,原是很平常的事情,就像一个学者去见外国的元首夫人一样,可是后代的儒学家,却看作了天大的政治事件,为此而作出许多考证,展开了异代的乃至异国论争,对每句话都在探索,直到今天,仍有未解之谜,赵翼《陔余丛考》即认为&quot;《论语》唯子见南子一章最不可解&quot;。</h3><h3> </h3><h3>南子在当时的声望大概和杨贵妃差不多,子路的个性刚直粗豪,孔子曾说他&quot;由也焉&quot;、&quot;野哉由也&quot;,所以不愿意老师去见南子,就像李逵反对宋江受招安。孔子到卫国国的目的,是想用德行去感化卫灵公,因为灵公是个无道之君,国君以&quot;灵&quot;为谥的皆非美谥。南子也有谥,《吕氏春秋・贵因篇》:&quot;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quot;。据梁玉绳说,这个&quot;厘&quot;字便是南子之谥。</h3><h3> </h3><h3>&quot;矢&quot;字有二义,一为陈述,一为发誓,后人对发誓说颇有疑问:老师哪有向弟子发誓之理?未免过于迂滞。其实这正形象地表现了孔子于仓猝之间的激动神情:我如果违反了自己的初衷,天会厌弃我的,天会厌弃我的。连说两声&quot;天厌之&quot;,足见他发急的样子。一说&quot;否&quot;字通&quot;不&quot;,古人誓词多云&quot;所不&quot;,但用&quot;否&quot;用&quot;不&quot;意义仍然无异。基于此引发古今中外各种不同联想。</h3><h3> </h3><h3>孔子见南子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无据可靠。历代文人对此事津津乐道,让人不由得产生很多遐想,&quot;子见南子&quot;遂成为史上有名的公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刚刚辞去鲁国&quot;大司寇&quot;职务,到了卫国做官,但是有人向卫灵公打小报告,说孔子的坏话,孔子害怕获罪,辞官想到陈国去,在&quot;匡&quot;这个地方被误作阳虎而被抓,脱险后在一个叫&quot;蒲&quot;的地方呆了一个多月,后又返回了卫国。到卫国后,卫灵公夫人南子希望见见这位名人,孔子先是辞谢,后来就去拜见了南子。</h3> <h3>《史记》司马迁</h3><h3>《论语》的寥寥数语,到了《史记・孔子世家》里,便描绘得有声有色,如同一篇微型小说:南子一闻孔子到来,便派人对孔子说:&quot;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quot;。&quot;寡小君&quot;是诸侯夫人对他国来宾自谦之称,意思是:承蒙各国的名流到敝国来,和敝国国君缔结亲密的交谊,一定要来见我,所以我也愿意见一见孔老先生。单是这几句话,就显出这位寡小君的盛气做色,也衬托出她的强悍性格。</h3><h3> </h3><h3>《史记》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quot;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quot;译成白话文:南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孔子进去后,向北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还礼,佩戴在身上的玉器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孔子说:&quot;我本来就不愿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quot;子路①不高兴了。孔子立马辩解说:&quot;我如果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上天杀了我吧!让上天杀了我吧!&quot;</h3><h3> </h3><h3>《史记》中的这段话,原本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奇怪的是,司马迁先生为什么把会见时的情景描述得这么具体,连&quot;环佩玉声&quot;也没有忽略,但会晤的具体内容却一个字也没有!不免产生了疑问。这一段小景,显然出于史公的想像与虚构。从文学的角度看,不妨有此闲笔,连饰物的声音也使读者隐然可闻,仿佛《红楼梦》中的风姐出场。</h3><h3> </h3><h3>柏杨及《君子和小人》</h3><h3>柏杨先生在《君子和小人》一文中对&quot;子见南子&quot;有过这样幽默的描述,更是露骨的道出&quot;矢&quot;言背后的故事: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quot;天厌之,天厌之。&quot;天厌之者,译成白话,便是:&quot;教他不得好死。&quot;情急至此,可见事态严重。似柏杨先生的描述,言下之意,似乎可以肯定孔先生见南子发生过糗事的。</h3><h3> </h3><h3>孔子见南子原本算不得一件大事,既没有谈政治,也没有谈六艺,会晤并没有形成白皮书之类的东西,只要四个字&quot;子见南子&quot;就可以了,但是司马迁先生却用了大量的笔墨记载这件事,这本身就十分耐人寻味了。</h3><h3> </h3><h3>《史记》记载史实还是比较客观的,相信司马迁先生不会说假话,但是孔子是至圣先师,可能司马氏还是手下留情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让后人自己去揣摩。这是第一个疑点。</h3><h3> </h3><h3>第二个疑点:孔子见南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子路会不高兴?是不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呢?无据可靠,不得而知。不过孔子会见南子做出非礼的事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虽然据朱熹注解说&quot;南子有淫行。&quot;但是孔子当时的年龄已经56岁,而且孔子作为一个客居卫国首次进宫面见国君夫人的名人来说,借给孔子十个胆子也不敢胡来。据朱熹分析,子路不高兴是因为看不起南子的品行,认为南子行为不合礼教,而孔子居然去面见这样的人,显然有失身份。这是子路不高兴的原因。</h3><h3> </h3><h3>第三个疑点:为什么孔子要向子路发誓&quot;天厌之!天厌之!&quot;?按照孔子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修养,会见了一个女人不必要也不会发这样的毒誓吧?看来孔子面见南子后的确有了变化,连子路这样的粗人也看得出来即使没有失魂落魄,大概也就神魂颠倒了。一方面说明了南子的确美艳动人,连孔子这样有定力的老头也把持不住;另一方面,可以断定孔子的确动了心!起了爱慕之心了!另有一个佐证:过了一个多月,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外出,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里跟随,孔子自言自语地感叹出了一句名言:&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意思是:我还没有看见过爱好道德像爱好美色一样的人呢。后人注解说这句话是讽刺卫灵公的。可谁知道孔子是不是在自我感慨,自我伤怀呢!?因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为连我孔丘也难于幸免啊!</h3> <h3>朱熹及《论语集注》</h3><h3>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孔子见南子一事进行了深刻而巧妙的解释。朱熹认为孔子见南子是不得已而见之。&quot;盖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quot;的确,&quot;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国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即国君夫人)。……&quot;意思是在这个国家做官的,有拜见国君夫人的礼节,所以孔子见南子是当时的礼节规定了的,不得已而见之。朱熹进一步替孔子辩解说:子路不高兴是因为孔子会见的是一个淫乱之人,对孔子来说是一种耻辱。但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啊?是至圣先师,朱熹说&quot;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quot;意思是说孔子道德高尚,已循化境,见到品德不好的人,按照礼节应该会晤,虽然对方品德差些,但是丝毫不会影响到孔子的。言下之意,孔子好像得道高僧,&quot;色即是空,空即是色&quot;了。但是,孔子担心子路却没有这样的智慧&quot;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quot;朱熹认为子路野人出生,智商有限,怎么能够想得这样深刻呢?所以只好发下重誓,消除子路的怀疑,相信自己,并试图引起子路的进一步思考。由此可见,孔子见南子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决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么龌龊下流,无非是讲了一件男人看见美女有点心动的事情,因为孔子是圣人,做人难,即便是心中有一点点想法也会被好事者颠来倒去地说。只怪子路太不识相,老师有一点思春,做学生不要满脸不高兴,谁不会犯错误啊?其实孔子见到美女而心动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quot;食色性也。&quot;怀疑孔子春心荡漾也没有什么意义,孔圣人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quot;爱美之心人皆有之&quot;么。但是坏就坏在&quot;人非圣贤,孰能无过?&quot;按照这个逻辑反推过来就是&quot;凡是圣贤就不会有错&quot;,孔子圣人也,当然不能有一点点错误,哪怕想想也不行。</h3><h3>历代儒家都是极力维护了圣人的高大上的形象,朱熹的解说传到日本后,子见南子在异国更有大胆的想象。</h3><h3><br /></h3> <h3>明治43年(1910年)12月谷崎润一郎在《新思潮》上发表了一篇小说《麒麟》,就是根据子见南子改编的一部小说。《麒麟》讲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圣人孔子的故事,孔子到卫国之后遇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经过一番&quot;较量&quot;之后,圣人孔子的&quot;仁&quot;、&quot;德&quot;等理念败给了南子的&quot;色&quot;、&quot;奢&quot;等主张,被孔子所教化的卫灵公再次倾倒于南子的诱惑,最终失望的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继续自己的流浪之旅。</h3><h3>在《麒麟》中,他一方面描写了圣人孔子的&quot;仁&quot;、&quot;德&quot;,另一方面也描写了恶魔一般的夫人南子。南子迷惑了卫灵公,过着极其奢靡的生活,用残忍的手段排除异己,对人民和国家来说是一大祸害。对于这样邪恶的南子,谷崎却使用了非常美丽的笔致来描写她。并且,邪恶、美丽的南子战胜了主张仁德的孔子,牢牢地控制了卫灵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当时谷崎的美学、文学观念,即&quot;美丽的东西就是强大的东西,即使那是邪恶的也没关系&quot;。另外,当时谷崎所主张的这种美只是肉体的、官能的、外在的东西。然而,&quot;美&quot;这个概念本来就不仅仅限于肉体的、官能的、外在的范围,道德的、修养的、内在的美也是一种美。倒不如说,道德的、修养的、内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但是当时谷崎只着力描写肉体的、官能的、外在的美,所以在《麒麟》中,&quot;美&quot;是以&quot;恶&quot;的形态出现的。</h3><h3>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孔子和南子对决的场面可以说是作品的高潮,而南子的邪恶和恶魔性也被谷崎毫无保留地描绘了出来。来看看南子诱惑孔子的方法,南子为了诱惑孔子,用了三种肉体的、官能的、外在的诱惑,即通过&quot;香&quot;、&quot;酒&quot;、&quot;肉&quot;这三种诱惑来逼迫孔子。在这里,谷崎使用了相当格式化的描写方法,即每种诱惑的过程中都有5个描写,即1、南子的开场白;2、七个的女官;3、南子给孔子的诱惑物的描写;4、圣人越来越阴郁的脸;5、笑得越来越放荡的南子。在这个过程中,比起圣人孔子的严肃、忧郁和朴素,南子的邪恶和外在的&quot;美&quot;变得越来越明显了。不如说,比起孔子,南子才是这篇作品的主角。</h3><h3>面对如此邪恶、强大、&quot;美丽&quot;的南子,孔子并没有屈服,但卫灵公轻易就屈服了。孔子对他的教化也白费了。最终孔子失望地离开了卫国,继续他的传道之路。在作品中,南子对孔子提出了许多无理的要求,其中之一便是让孔子给她看圣人出生时出现的神兽&quot;麒麟&quot;。另外,这篇作品的名字也是《麒麟》。所以,必须明确这&quot;麒麟&quot;的含义。笔者认为&quot;麒麟&quot;有两种含义。</h3><h3>第一种含义是指那些对道德的追求超过对美色的追求的人,这种人就是圣人,他们面对酒池肉林与美色能够不为所动。在作品的最后,谷崎引用了孔子所说的&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这么一句话,意思就是说&quot;我没见过像喜爱美色一样喜爱道德的人&quot;。在孔子看来,喜爱道德的程度与喜爱美色的程度相同的人,他都从来没见过,更不用说喜爱道德超过喜爱美色的圣人了,圣人像神兽麒麟一样,非常稀少,也难怪圣人出生时天空中会出现麒麟。</h3><h3>第二种含义是指由&quot;仁&quot;、&quot;德&quot;等观念所主导的王道乐土。圣人的一大重任就是把世界改造为王道乐土,而借圣人出生时出现在天空中的麒麟,谷崎暗示了由圣人带来的王道乐土。对于南子提出的要看圣人出生时出现在天空中的神兽麒麟的要求,孔子确实无能为力。因为,正是有南子这样邪恶、残酷的人存在于世界上,王道乐土才难以实现,所以神兽麒麟也不会出现。以上就是笔者所思考的&quot;麒麟&quot;的两种含义。</h3><h3>孔子是古代中国的圣人,而谷崎润一郎是近现代日本的文豪,100多年前年轻的谷崎便以圣人孔子的故事为基础创作了小说《麒麟》,这说明了中国文化、文学与日本文化、文学的密切联系,也显示了以谷崎为代表的一部分日本人的深厚的汉学素养。而文中引用或借取的中国古文学都褪去了自已本身的寓意和色彩,成为谷润一部展自己丰富想象力和构造力的舞合,历史图节其实生动而小说的文学创作密部分则创旋大用,据之关的主题创作逐新形成。</h3> <h3>要完全领悟圣人的圣言不能孤立的看待这一篇语录。孔子在《论语》中,两次说到&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一次是在子罕第九篇,一次在卫灵公第十五篇。要更准确的解读子见南子,不妨从解读子罕第九篇。</h3><h3>  首先对字面进行一下分析。&quot;吾&quot;,是指孔子自己,这没什么疑义。&quot;未见&quot;,有两个意思,一是彻底否定,就是不存在的意思;一个是局部否定,只是我没见过,因为&quot;未见&quot;不等于&quot;未闻&quot;。我认为孔子说的是后者。他说的&quot;未见&quot;,只是说在截止孔子说这话时,他还没有亲眼见过&quot;好德如好色&quot;的人。</h3><h3>  说到&quot;未见&quot;,我想起圣人的圣字,在郭店竹简《五行》、马王堆帛书《五行》、竹简《文子》、《大戴礼记》等典籍中,都以&quot;闻而知之&quot;来解释&quot;圣&quot;,以&quot;见而知之&quot;来解释&quot;智&quot;。我们一般说人聪明,是说两个方面,聪是听,明是见,相对来说,听到的一般是指空间上、时间上比较远的人或事,能见到的都是空间上、时间上比较近的人或事。这其实也符合孔子眼中对圣人的看法,被孔子称为圣人的,都是孔子未见到的人,都是古人,都是只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孔子希望自己也能遇上这样的人,可惜始终没遇上。所以,孔子说吾未见德如好色者,不等于这些人不存在,不等于孔子不相信曾经有这样的人,相反,孔子一直是推崇这样的人的。孔子自己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后人把他变成了圣人。这也没完全违背孔子的思想,因为对于后人来说,孔子只是一个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人。</h3><h3>  在解释&quot;好德和好色&quot;之前,先说后边&quot;者&quot;字,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专指领导和大人物,如国君、上卿等这些有权力任用贤人的人;一个是泛指修道之人。孔子见过几个国君和大人物呢?其实不难发现,孔子从鲁国到齐国、卫国、陈国、蔡国等国所接触国君,真没什么贤能的君主,也没遇到贤能的大人物提携。而且,那些国君和上卿多数都爱美色到痴迷地步。当年孔子离开鲁国也和美色有关系。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气愤的离开鲁国。没想到,到了卫国,卫灵公依然是这个德行。如果这个&quot;者&quot;说的是所有修道之人,那就是自身如何把握爱德、爱色尺度的问题。</h3><h3>  &quot;好德和好色&quot;,这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在上位的人如何看待贤德之人和美色的问题;一个是说每个修道的主体自己如何看待美德和美色的问题。按前一个理解,这话的意思是:我没见过爱贤人如爱美人一样的人。按后一个理解,这话的意思是:我没见过爱美德如爱美色一样的人。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在卫国时,有感于卫灵公重美色而轻贤人,于是发出&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的感慨,便决定离开卫国。从《史记》的记载看,这话的直接意思是前者。但根据《论语》子罕第九篇上下文,这话的意思应该是后者。</h3><h3>  下面结合《论语》子罕第九篇分析一下。在子罕第九篇中,&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的上一句是:&quot;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quot;这句话表面上看,说的是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但这句话也强调了另一个意思,那就是奔流不息,不停止,不间断。其实,不仅地上的水是奔流不息的,天上的星也是健行不息的,而且,按照《易》传的解释,追求理想的君子就是自强不息的。再回头看这句话,就可以感到一种更深的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有很多的圣人和英雄消逝了,但总是有新的圣人和英雄涌现出来,他们就好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不舍昼夜,生生不息!</h3><h3>  如果站在这个高度上理解孔子的这句话,那再看下一句,孔子说 &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应该承认,喜欢美色是人的天性,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这种喜爱美色的天性,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衰老,所谓&quot;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quot;,也就是说,人类对美色喜爱是天性,是到死都不会停止的爱好,就好象奔流的大河,就好象天上运行的行星,生生不息,不会停止。所以,孔子感慨:&quot;如果人能像爱惜美色那样不知疲倦的始终爱惜美德、爱惜贤人,那该多好呀!可惜,我只是听说过这样的人,没有见过呀!&quot;这就是&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的真正含义。</h3><h3>  我这种解释说的通吗?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我们可以看看子罕篇第九中这句话的下几句,孔子是怎么说的。</h3><h3>  下一句是:&quot;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quot;这句话是紧接着上一句话说的,孔子的弟子在编辑《论语》时把这句话放在后边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离孔子去世的时候很近,对孔子的话有更接近真实的理解,所以,才会这么编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譬如用土堆山,虽然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但这时停下来,我们就停在那里了,山就永远堆不成;又譬如在平地上堆土,虽然只倒下一筐,但始终坚持继续前进,那我们就是在不断的接近目标。&quot;换句话说,修道也好,爱贤也好,不怕你起步晚,就怕你不坚持,不怕你慢,就怕你停滞不前。&quot;功亏一篑&quot;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h3><h3>  用这句话,理解上句,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一个人也许知道爱惜贤人的重要,但却不能像爱美色一样坚持到底,那就会功亏一篑。用毛主席的话说:&quot;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quot;。用主席的话解释孔子的话,那就是说:&quot;一个人一时爱惜人才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爱惜人才呀!&quot;其实,毛泽东晚年,就犯了这个错误。主席当然不是被美色所迷惑,但却被自己描绘的过于理想化的美丽蓝图所迷惑。另一方面,主席在没解放前曾经自我批评,说自己的毛病是爱&quot;以言举人,以言废人&quot;,他在文革中很多错误,也正是他的这个毛病的重演。</h3><h3>  还是结合&quot;功亏一篑&quot;这句话,如果用君子修行美德的角度来解释,那这句话就是:一个人自己喜欢修行美德,而且也知道修练美德,但如果不能坚持到底,那他的美德最终也很难修炼成。用现在的话说,一个阶段的学习是不够的,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是最主要的。要像终身爱美色一样终身爱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h3><h3>  所以,毛后来犯的错误,也有这方面的内在原因,那就是他知道自我批评,但却不能坚持始终的自我批评,所以,他晚年犯了错误。孔子要是看到毛的错误,可能会说老毛:&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如果你想爱美色那样爱自我批评,就不会犯文革的错误了!</h3><h3>  《论语》子罕第九篇接下来的几句话,也没有离开这个中心思想。接下来的话是:&quot;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quot; 孔子是说:&quot;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quot;下一句是:&quot;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quot; 孔子评论颜渊说:&quot;难得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quot;这两句是孔子说&quot;未见好德好色者&quot;之后说的话,因为他终于见到了具有&quot;好德如好色&quot;品质的人,这个人就是颜渊,这就难怪孔子对子贡说,我和你都不如颜渊呀(子谓子贡曰:&quot;汝与回也孰愈?&quot;对曰:&quot;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quot;子曰:&quot;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quot;)但很可惜,颜渊短命死的早,所以,颜渊死的时候,孔子就感叹&quot;天丧予,天丧予&quot;,因为他终于看到了一个具备圣人潜质的人,一个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却死在了他的前面。</h3><h3>  再接下来,孔子继续强调做什么都要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孔子接下来说&quot;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quot;直接的意思是说,庄稼长出了苗而不能穗花的情况是有的;有了穗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quot;从苗到开花,再从开花到果实,每个过程都不能缺少,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结果。所以,开始的成功,不能代表以后的成功,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取得胜利。这话用在修道和学习上,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用在施政上,就是要与时俱进。</h3><h3>  再接下来,孔子说:&quot;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quot;</h3><h3>  联系到大河奔流不息,后浪推前浪,以及后来孔子在颜渊身上看到的希望,让孔子感慨&quot;后生可畏&quot;,从这句&quot;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quot;就可以看出,孔子对年轻人寄予了希望,对未来的社会也充满了期待。这种观点其实是对&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的补充,他说明我们过去只听说,但没见到的圣人,不等于将来就见不到,不等于将来就不出现,因为,谁也不能断定将来的人就一定不如现在的人。颜渊不就是例子吗!所以,孔子从对过去有圣人深信不疑,到对未来出现圣人也坚定不移。这和颜渊有关系,这也是孔子后期思想的一个转变。</h3><h3>  有人说孔子只是好古、复古,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从这句&quot;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quot;就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只迷恋于过去,他对年轻人和未来同样充满期望。这就不难理解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为何如此坚定了!因为他相信,前方一定有&quot;好德如好色者&quot;在等待着他和他的弟子去实现理想(可惜,直到汉武帝时,他的弟子才真正实现了他的这个心愿,而且是改造之后的儒学,这是后话)。</h3><h3>  当然,这句话的后半句,他又加了一个补充,&quot;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quot;,这话有两种理解方式,关键是&quot;闻&quot;如何解释,一个解释是闻名之&quot;闻&quot;,另一个解释是闻听之&quot;闻&quot;。如果是闻名之闻,那就是说,一个修道之人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无所成名,那就没什么可敬畏和畏惧的了。如果是闻听之&quot;闻&quot;,那就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闻道(没有学到真正的学问),那他还能有什么出息呀?就还有什么敬畏和畏惧的呀。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孔子说过&quot;加我以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quot;,孔子还说过&quot;朝闻道,夕死可以&quot;,既然五十学易都不晚,甚至朝闻夕死都可以,那为什么四十、五十岁没有闻道就没什么可畏惧了呢?所以,后一种解释不一定是孔子本意。前一种解释应基本符合孔子的意思。用上边&quot;从苗到秀再到果&quot;的话解释,虽然是好苗,但到了秋天还没开花,那就很难结出大果了!因为时不我待(《论语阳货》:&quot;日月逝矣,岁不我与。&quot;)</h3><h3>  简单总结一下。孔子观大河奔流,川流不止,感悟天道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孔子观人之天性好色,感悟君子如能以好色之不息精神用到好德上,何愁不出圣人(子夏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孔子观堆土成山,功亏一篑,感悟君子只有坚持到底,方能修成正果;孔子观颜回之贤,修正一味复古观念,感悟年轻人之潜力,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孔子观植物的成长过程,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感悟&quot;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quot;。 </h3><h3>最后,孔子在感慨后生可畏之余,强调&quot;日月逝矣,岁不我与!&quot; 人都是要死的,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要趁年轻多创造机会,勇于尝试,及时奋起,有所作为。</h3><h3>所以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是讥讽卫灵王更为合理。</h3><h3> </h3><h3> </h3><h3>参考书目:1、小说《麒麟》解析--崇尚恶之美的谷崎润一郎(祝文浩 中国科学院);</h3><h3> 2、朱熹《论语集注》;</h3><h3> 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h3><h3>4、博文:孔子和南子见面发生了什么?南子为何而死?匿名推荐于2017-11-25 16:20:37</h3><h3>5、感悟《论语》之&quot;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quot;《高贵的个性》2013-05-0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