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春年华援老抗美写春秋,花甲之年留名千古入史册。</h3><h3><br></h3> <h3>2018.5.12日上午贵州福泉老兵吹响了集结号,近百位老兵与军嫂们齐聚一堂,纪念援老抗美胜利50周年暨《共和国不会忘记》第4集丛书印制发行</h3> <h3>福泉市是连续8年的全国双拥模范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突出,对参战老兵在医疗福利方面也给予政策的优抚,老兵对此都较为满意!</h3><h3><br></h3><h3>会议开始前,封忠学,董雨彬向战友们致敬!向政府民政致以老兵的敬礼!</h3><h3><br></h3><h3> </h3> <h3>董雨春老兵主持会议,他说:当年我们是应征入伍奔向援老前线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50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此刻我们相聚福泉有着特殊意义,纪念援老军旅,走进参战史册……下一次我们将相聚老挝,战地重游。</h3> <h3>《共和国不会忘记》全国参战老兵名录丛书,真实记录了为国自抗战以来,历次战争中参战老兵幸存者</h3> <h3>这是一份厚重的国家历史记忆,大力宣传参战将士们忠于祖国,不怕牺牲,的光荣历史,也是我们参战军人值得珍惜的青春年华。</h3> <h3>我们要将这一光荣历史保存下来继承下去,留给子孙后代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h3><h3><br></h3> <h3>郑云昌老兵代表《共和国不会忘记》名录编辑部发言:为国参战是我们军人最值得骄傲的历史,通过参加名录丛书,通过国家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的收藏,把这光荣历史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希望更多的参战老兵参加登录。</h3> <h3>郑云昌代表编辑委员会向老兵赠送“援老抗美彪炳史册,参战老兵无上光荣”锦旗</h3> <h3>参加名册登录的老兵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分批排成队领取印制着自己参战经历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丛书</h3> <h3>这次福泉地区370部队参战老兵登录《共和国不会忘记》第4册共有封忠学,彭运武,向正福,董雨彬,董雨春,杨天华等72人。</h3> <h3>当年他们一同入伍,一同穿上寮服进入老挝,担负起向援老各部队的物资运输任务,直至1978.5月圆满完成援老任务,与援老筑路指挥部一同回国归建。</h3> <h3>彭运武,封忠学入伍照</h3> <h3>如今花甲之年,他们又一同走进《共和国不会忘记》史册,将自己忠于祖国不怕牺牲的参战经历,保留下来传承下去。</h3> <h3>领到画册的老兵迫不及待打开,寻找到自己的参战履历,画册印刷精美,设计大方,充分体现了共和国参战将士为国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英勇形象获得老兵的喜爱。</h3> <h3><font color="#010101">向战友致敬!</font></h3> <h3>福泉文艺团体也前来为老兵们助兴,军民联欢激情的演唱,精神不减的舞蹈,现场气氛活跃,掌声阵阵。</h3> <h3>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h3> <h3><font color="#010101">370部队——也就是保障援老部队物资供应的22分部,1972年在福泉地区招收了2百多新兵,当年运送物资可不容易,汽车进不去的深山靠骡马,骡马进不去的山坳靠人扛,非常艰苦,老兵董雨彬说:他非常想念当年一起度过那艰苦岁月的战友,有时想念他们都掉眼泪,只希望有生之年能联系上,再见上一面……。</font></h3> <h3>董雨彬的小孙子指着画上的叔叔说:我长大也要当解放军。</h3> <h3>回乡后当了近30年村支书的董雨春,是唯一调到筑路指挥部军邮站的福泉兵,在老挝6年里他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的邮件,对很多事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h3><h3>“35005部队”是72年后筑指机关的国内番号</h3> <h3>72年后筑指机关对外的番号:中国援老筑路指挥部,对内35005部队(72年以前:对内901部队,对外301支队)各位老兵记好了,这都是我几经核实的,这很重要,因为过去名称太多,都混淆应用,分不清习惯与正式</h3> <h3>董雨春还拿出保管了40年的纪念章,这纪念章弥足珍贵,它见证了我们十年援老的历史 我们都曾经有过,随着岁月流逝都已丢失,没想到还能见到它,令我惊喜。</h3> <h3>时间1978年春,十年援老的丰碑“南乌江大桥”竣工,祖国春节慰问团带来了一枚具有象征意义的纪念章</h3> <h3>地球,大桥,椰树,红旗。</h3><h3>4月8日中老双方举行了盛大交接仪式,老方为大桥命名为“中老友谊一号公路”,5月援老筑路指挥部回国归建北京军区,十年援老画上了句号。</h3> <h3><font color="#010101">让我们再次领略大桥的风姿,这是我5年前重返大桥拍摄的</font></h3> <h3>福泉当地苗王女儿,如今的司法干部吴志壁,也是我们老兵军嫂,今天穿上苗族盛装赶来参加老兵聚会,并热情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h3> <h3>山边,路旁,两层楼,鸡鸭鹅,瓜果香</h3> <h3>走进厅堂,只见墙上挂着1952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有苗王参加的全国少数民族代表的照片。</h3> <h3>这是王志壁与家人的合影</h3> <h3>吴志壁俩口豪爽热情,她们的家已成为老兵之家,老兵们十天半月就要来此相聚,今天我们也相聚在此,战友情意令人感动。</h3> <h3> 福泉古称“且兰国”,是黔南布依苗族27个民族的县市,是研究古夜郎国文化的重要遗址,有亚洲磷都和文化名城的美誉。</h3> <h3>福泉古迹真不少,福泉人也真热情,封忠学与夫人,向正福,董雨彬等顶着烈日,带着我们一行人参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古城垣,葛镜桥,道教圣地张三丰仙居的福泉山等古迹及参观现代影视城</h3> <h3>小西门水城,是当年明朝大军南下征服西南,为抵御当地彝苗的反抗,在西门外修筑水城,解决城内用水问题。</h3> <h3><font color="#010101">该水城由内城,水城,外城三道城墙构成,由于城水相依,构思独特,成为贵州唯一,世上罕见的三江碧水。</font></h3> <h3>在福泉的大山深处还隐藏着一座,被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北有赵州,南有葛镜”</h3><h3>葛镜桥——“西南桥梁之冠”</h3> <h3>葛镜桥的故事很感人,明代人葛镜绝壁起拱,造桥便民,倾尽家财,屡建屡败,毫不气馁,云贵总督张鹤鸣撰《葛镜桥碑记》赞葛镜“前后三十年功始成始,其从容乐善,不吝不倦……”</h3><h3> 葛镜二败三建中铸就了古代桥梁史上一座宏伟桥梁,也得以流芳百世。虽距今四百多年,其建桥精神依旧令人赞叹!</h3> <h3>葛镜桥头精美的雕刻四百多年依旧清晰可见</h3> <h3> 每个朝代的历届政府都要为葛镜桥树碑立传,它在中国桥梁史上的地位从中可见一斑。</h3> <h3>近几年福泉推行城建兴市的建设战略,打造宜居新城区,彰显旅游古文化,大手笔的建设使西南一隅的福泉发展飞速,令人惊叹!遗憾美篇实在放不下这些美景。</h3><h3><br></h3> <h3>福泉老兵骄傲自豪的邀请战友们:”来我们福泉旅游吧!值得一游!”</h3> <h3> 彭运武——福泉老兵中的领军人。</h3><h3>彭老兵退伍回乡后,利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驾驶技术,创办了驾驶学校,40年的拼搏,他创办的兴鑫驾校已成为“全国驾培优秀单位”,他本人也荣获“全国驾培优秀经理人称号”。</h3> <h3>出生在福泉农民家的苦孩子彭运武,入伍后来到援老前线370部队,为了把部队需要的物资准时无误送到目的地,无论是骡马队进深山的肩挑人扛,还是开汽车走的泥泞山道,他从不畏惧,从不怕苦,不分昼夜 出色完成任务,连续多年受到部队嘉奖。</h3> <h3>彭老兵特意抽出时间赶来福泉,邀请我们去企业所在地都匀一游。我们首先来到了彭老兵的驾校</h3> <h3>如今贵州黔南州兴鑫驾校,已发展成为,驾驶,车检,办证,训练基地一体化的大型综合培训中心</h3> <h3>驾校新基地,占地面积125亩,有办公大楼,办证大厅,训练场地,还有招待所等等一应俱全。</h3> <h3>兴鑫分校已遍布全州12个县市,每年培训汽车,农机驾驶员5千多人</h3> <h3>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彭运武不忘初心,不忘军人使命,他捐资助学,帮扶几十名贫困大学生学费生活费百多万元;支持当地农村建设扶危济贫二百多万;他热心助人常资助老兵渡过难关 ;2014年个人出资带领百名老兵战地重游,受到战友们的交口称赞👍</h3> <h3>都匀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大小河流有275条,城区位于“九溪归一”的剑江河畔,清澈的剑江水穿城而过,山水交融的居住环境,使都匀获得“全球绿色城市”称号。</h3> <h3>当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江岸,欣赏着沿岸风光,来到独竹漂训练基地</h3> <h3>独竹漂——是古代夜郎国民族的生活技能,他们可以脚踩一根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独竹漂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项目</h3> <h3>当年红军就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用独竹漂渡过赤水,当会长听说我们是老兵,就热情地给我们表演水上漂的绝技,让我们开开眼</h3> <h3>谁说独木不能成舟?在这里可看到,一根独竹可以倒退,转弯,前进</h3> <h3>还可以用几根竹子相互平衡,表演技巧,男人负责稳定,女子为我们表演了呼啦圈</h3> <h3>无论是在福泉还是都匀,无论是老兵还是百姓,他们热情好客,纯朴豪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h3> <h3>家宴不能少,封忠学老兵夫妻俩一路兼当导游解说员,辛苦疲倦 可依旧然一定要在新家宴请我们,盛情难却。</h3> <h3>“找一个理由会会战友,大碗喝酒,大声唱歌,喊一声兄弟,一生朋友。青春已去,年华坚老,一声保重,一句祝福。”</h3> <h3>运送寄养物资的370部队有多艰辛,机关老兵回忆说:”当年下部队勘察路线碰到送给养的兵站骡马队,只见他们浑身都是泥水,打着绑腿,背着枪支,左手用砍刀开路,右手牵着骡马前行,物品被树干岩石撞落,他们自己就要就要背上物资去追赶骡马……”这艰苦的一幕至今难忘。</h3> <h3>脏了洗个澡,累了歇个脚,奉献青春,笑对苦累</h3> <h3>”战友——从青春年华到两鬓斑白,这些的援老军旅的画面永远留在心里,没有名利没有物欲,只有共同走过的艰苦岁月……”</h3> <h3>老兵”祥云火炬”的回忆文章:“我作为370部队108兵站的一员,不停行走在老西线,新西线,新东线,磨憨,拉堆,丰沙里,孟夸,孟赛,各汽车团,野战医院,食宿供应站,骡马运输队,船运大队等,构成了援老部队强大的后勤保障钢铁线……”</h3> <h3>援老——把我们连在一起;援老——让我们一见如故,胜似亲人;援老——让我们一路同行,夕阳更红。</h3><h3><br></h3><h3>向援老部队后勤保障钢铁线老兵致敬!</h3><h3><br></h3><h3><br></h3> <h3>《共和国不会忘记》第五册正在征集中,需要入册的老兵可与编委郑云昌联系1387182933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