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忌日

杨卫

<p class="ql-block">  父亲于2004年5月14日离开了这个世界,转眼已廿载。清晨,凝视着父亲的遗像,重读六年前在美篇中发的纪念父亲的文章,思绪万千,泪流满面。区区数百字,父亲一生中,善良、宽容的性格,跃然纸上,二十年仍无法剪断女儿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时,享年96岁。到目前为止,在我们家族中,是长寿之星。父亲从小饱读诗书,深厚的古代文化修养陪伴他一生。我们常常以父亲漂亮的书法和满腹经纶感到骄傲。我的小侄子颇有爷爷的遗传,书法也是拿得出手的。</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解放前是一名高级职员。解放后仍然是一名职员,在一家建筑公司当人事科长。父亲的一生很平凡,但在儿女眼里,父亲很伟大。他的修养高,涵养好。这也许跟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他做人谨小慎微,待人宽宏大量。</p> <p class="ql-block">  父亲比母亲大九岁,一辈子对我母亲百般包容呵护。虽然文革中,父母双双遭遇迫害,但始终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在牵手50年中,相见如宾,白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年轻时身体就很好,而且身材魁梧,一表人才。到了晚年很注重锻练,太极拳,太极剑都打得很好。他从不吃保健品,一直保持着粗茶淡饭。到90多岁时,他仍然思维清晰,满面红光,生活完全自理。父亲虽然大我母亲九岁,却比母亲晚走五年多。这可能与父亲温和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有关。</p> <p class="ql-block">  父亲性格虽然温和,但并不懦弱,并表现得处变不惊。由于父亲年轻时集体加入国民党,文革时也受到了冲击,从北京被红卫兵遣送回老家。但父亲始终从容面对人生。在农村的十年,从未稼穑的父亲,看过牛,养过猪和鸡,种过菜。他种的菜比当地农民种的还好,一来他勤浇水,二来舍得施肥。因此,我和妹妹虽然与父母一起下乡,但由于父亲能干,我们的吃穿并不成问题。</p> <p class="ql-block">  当时父亲的压力比我们要大的多,但他始终没有在我们面前流露过烦脑与怨气,总是包容了一件又一件令人生气的事儿。记得当时队长为了照顾我们家多挣工分,让我们家为生产队看了一头牛。有一次父亲正在给牛饮水,给公社的一名干部看到了,他对生产队长大发雷霆,说为什么给这种人看牛,难道就不怕这种人搞破坏,把牛害死,并勒令队长收回牛。事后很多人为此事愤愤不平,但父亲面对这个愚昧的农村干部的作法,并沒有表现出愤怒,依然很平静地干着农活。</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一帮人莫名其妙的闯到我们家来抄家,说是有人举报我们家藏有凶器(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凶器是一把水果刀)。当时我们家只有区区几十元钱存款是为了应急用的,好像父亲早有预感,将钱藏在了毛主席像的后面,这些钱才幸免被抄走。但当地的一个村民的孩子生病时,我的父母毫不犹豫地拿出钱来,给孩子治病,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的十年,由于父母的乐善好施,赢得了好口碑。直到现在,我偶尔回到下放的村庄,当地的老辈村民还念叨我父母的种种好。父亲在农村,忍辱负重十年,苦苦的支撑着这个家,在70多岁时,终于盼到了光明,迎来了幸福的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  父亲单位落实政策,为他办了离休手续,但他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随母亲来到了老家的一所高校,颐养天年。父亲在这所高校生活了20多年,由于待人真诚、善良、宽容、与世无争,父亲在校园处处受到尊重。我在父亲身边学到很多为人处事之道,秉承着父亲的优良品德,但终究还是不及父亲包容一切的涵养。</p> <p class="ql-block">  老人们说,人的寿命是修来的,这句话在我父亲的身上得到了验证。“粗茶淡饭,与人为善,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是父亲自己为鲐背之年总结的四句话,也是为后代留下的宝贵的长寿之道。</p> <p class="ql-block">愿父亲在天堂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