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公元1898年冬天的一天,北风裹着鹅毛大雪肆无忌惮的狂啸着。这时从皖西北太和县城北街,关帝庙旁一户回民的小屋里传来一声微弱的婴儿哭声,一个男婴诞生了。夫妻俩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李泽山,意为“恩泽如山”。孩子的到来,并未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改变,父亲依然靠挑卖水为生,母亲打草卖给旅店的客商喂骡马,换些零钱补贴家用。<br></b></font><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天有不测风云,李泽山六岁那年的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父亲在结冰的井盘上摔断了腿。寒冬腊月没有草好割,一家人已是走投无路。情急之下,母亲带着六岁的儿子,在别人的屋檐下支了一口锅,炸油蛤蟆(回族的一种食品)卖。<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style="">六岁的李泽山还没有油锅高,就站在凳子上帮着翻炸起锅。南来北往的行人和左邻右舍,看见六岁的小孩在帮母亲干活,都投来赞许目光。久而久之,太和城里都知道北大街有个会炸油蛤蟆的小孩,街坊四邻可怜他,哪怕多走几步也要到这来。就这样一个六岁的小孩帮着母亲支撑起了这个家。</b></font></h1></h1><h3><br></h3> <h1><b><font color="#010101">太和北大街,古时往北出入太和唯一的官道。</font></b></h1> <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春去冬来,花开花落。李泽山从六岁帮母亲出摊开始,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小吃。由于态度和气,以诚待人,生意越来越好。他四处学艺,博采众长,生意也几经搬迁,李泽山20岁那年,他终于在当时太和最繁华的大街口盘下了一家餐馆。</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 style=""><b>有一天,李泽山正和伙计们正忙活着,只听轰的一声,他和伙计吓了一跳,定下神来,只见店内靠东边后墙的地面塌了下去。洞口圆形的,深不见底。不一会从塌陷的园洞里涌出了清清的泉水。太和老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南北和东西大街在大街口交叉,街上铺有青石条。老百姓都叫十子街,也有叫石条街的。大街口周围是太和当年最繁华的地方,”李泽山饭庄“、“老八茶馆”、“马洪盛果铺”、以及绸缎庄、戏园子和旅店都在此。周围商号栉次鳞比,商贾云集。大街口也是全城的制高点,每当暴雨倾盆,雨水顺街先入城内星罗棋布的大小池塘,从池塘再流入内海子(太和人称内护城河为内海子,外护城河为外海子),然后再流入外海子,几百年来城里从未被水淹过。在全城的地势最高点地陷成井,成为当时的一大奇闻。</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李泽山饭庄地陷成井的传开,城里关外的百姓无不称奇。文人骚客也来吟诗作赋,见饭店周围有三座屋山环绕,便称其为“三山夹一井”,后又传为“三山一院井”。此井冬暖夏凉,盛夏时节井内温度只有几度,是个天然的大冰箱。夏季,饭店食材用大箩筐放入井下,保持了食材的新鲜。</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古太和县城图中,城中心红色点即为“三山夹一井”处。</font></h1> <h1><b><font color="#010101">太和清真蒸菜。</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李泽山饭庄遗址</font></b></h1> <h1>太和清真蒸菜</h1> <h1>太和清真蒸菜</h1> <h1><font color="#010101"><b>李泽山先生做生意和气,童叟无欺。所用食材全部取自自己在城北孔园的菜园,所以价格便宜公道。他还博采众长,吸取了北京清真菜和西部几省清真菜精华,结合太和清真菜的特点,形成太和清真蒸菜色香味俱佳的风味。1927年杨虎城将军率国民联军第十军进驻太和,军部在北大街天主堂,住在饭店东路南基督堂院内。命军法处长李天午为县长。杨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太和百姓称赞。李泽山先生积极支持杨军在太和办学。杨虎城将军多次到饭庄就餐,称赞李泽山先生的义举和精湛的清真菜技艺。<br></b><b>李泽山先生继承并发展了太和清真菜,特别是清真蒸菜在他手中做到了炉火纯青。李泽山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发愤图强的一生;是艰苦创业的一生!他对太和清真饮食文化所做的贡献,将永远为后人称赞!他所创新、传承和发展的“太和清真蒸菜”文化,将永远成为太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人传颂!</b></font></h1><h1><b><font color="#010101">谨以此文纪念太和一代清真菜大师李泽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font></b></h1> <h1><b>资料提供:李洪光、李洪伟、马莙</b><b><br></b><b>文字、摄影:李洪伟</b><b><br></b><b>2018、5、12、</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