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习俗

|anbo

<h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人们只能凭借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因二十四节气的不同,全国各地就有很多不一样的习俗。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h3> <h3>一、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以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来了。</h3> <h3>二、雨水:此时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h3> <h3>三、惊蛰:“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h3> <h3>四、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h3> <h3>五、清明:清明节气这一天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唯一一个以节气命名的节日。</h3> <h3>六、谷雨:</h3> <h3>七、立夏:“槐柳阴初密”,立夏之后,万物从出生进入了繁茂。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到了夏天。</h3> <h3>八、小满:“立夏小满正栽秧”,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充足,“小满不满,干断思坎”。</h3> <h3>九、忙种: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收,又有晚谷、黍(Shu读三声、黍子即黄米)、稷(ji读四声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等夏播作物要播种。</h3> <h3>十、夏至:“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到最长,之后就慢慢变短。夏至不是最热的时候,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午后或傍晚易下雷陈雨,就象刘禹锡笔下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h3> <h3>十一、小暑:“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小暑有多热,看陆游这句诗便知。小暑的标志是入伏。过后就是三伏天。小暑也是硕果累累的日子,新稻谷已收获。</h3> <h3>十二、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h3> <h3>十三、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预示着丰收的开始。</h3> <h3>十四、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h3> <h3>十五、白露:天气渐渐转凉。</h3> <h3>十六、秋分:到了秋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也在逐渐下降,正如:“一场秋雨一场寒”。</h3> <h3>十七、寒露: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h3> <h3>十八、霜降:</h3> <h3>十九、立冬:冬季自此开始。老话常说“今冬麦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h3> <h3>二十、小雪:</h3> <h3>二十一、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h3> <h3>二十二、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阳光照射最少。</h3> <h3>二十三、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h3> <h3>二十四、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h3> <h3>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候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立春习俗有:糊春牛、打春牛、迎春、游春、扱春、春社、贴宜春字画(常用《腊梅图》)、戴春鸡、佩燕子、吊春穗。食俗有“咬春”嚼萝、吃春饼等。</h3> <h3>  “雨水节,回娘家”,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回娘家看父母。雨水习俗有:接寿、撞拜寄、占稻色、送雨水、回娘家、拉保保等。</h3> <h3>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另外这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惊蛰习俗有:祭白虎化解是非、惊蛰吃梨、蒙鼓皮、打小人、抒发内心不忿,祭雷神,客家人食炒虫等。</h3> <h3>  春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春分习俗有: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春祭拜神、祭日、犒劳耕牛等。</h3> <h3>  清明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cu读四声)鞠(ju读一声)、插柳。这天很纠结,即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清明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插枊、牵钩(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射柳、踢蹴鞠、打马球、斗鸡、蚕花会等,食俗有:吃鸡蛋,青团等。</h3> <h3>  除了农作,古人在谷雨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年妇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谷雨茶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谷雨习俗有:赏牡丹花、谷雨祭海、禁杀五毒、禁蝎咒(又叫谷雨贴等。</h3> <h3>  立夏这天要吃鸡蛋,据说可以祈祷夏日平安。立夏习俗有:迎夏仪式、尝新活动、吃蛋、煮鼎边做夏、忌坐门才滥、斗蛋、称人、福建闽东地区吃光饼、江浙地区吃“七家粥”“尝三鲜”、南方地区吃笋、槐豆、“五色饭”、吃乌米饭等。</h3> <h3>  小满习俗有:抢水、祭三神、蚕神诞辰、食苦菜等。</h3> <h3>  此时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涩,从夏朝开始,忙种时节便有了煮梅子的习俗,酸梅汤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忙种习俗有:嫁树、送花神、煮梅、安苗求丰收、打泥巴仗等。</h3> <h3>  夏至节气的习俗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夏至食品等。</h3> <h3>  小暑节气习俗有:吃饺子、吃藕、黄鳝、小暑食新、老北京六月六晒伏、扬州六月六晒、吃饺子、徐州入伏吃羊肉等。</h3> <h3>  大暑这天浙江台洲人吃姜汁来去除体内湿气,广东人则吃烧仙草来消暑,福建莆田人吃热性的荔枝、羊肉来“以毒攻毒”。大暑习俗有:浙江地区送大暑船、台湾大暑吃凤梨等。</h3> <h3>  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内,等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秦道:“秋来了”。秦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扱秋之意。这一天的风俗很多如“摸秋”,摸南瓜生男孩,摸扁豆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立秋习俗有:秋忙会、啃秋、秋社摸秋、食秋桃、贴秋膘等。</h3> <h3>  处暑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是“出游迎春”之意。处暑习俗有:采菱、植菱、祭祖迎秋、开渔节、放河灯(中元夜放荷花灯)等。</h3> <h3>  白露期间,各地的习俗也不同。例如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苏浙地区酿白露米酒,太湖地区“祭禹王”,福建吃龙眼,浙江温州过白露节等。</h3> <h3>  秋分习俗有:竖蛋,吃秋菜(野苋菜),拜神等。</h3> <h3>  寒露习俗有: 登高,农事(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h3><h3><br></h3> <h3>  在我国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红柿子,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霜降习俗有:祭旗纛(dao读四声、指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习战射,赏菊,吃柿子,送芋鬼、扫墓,进补等。</h3> <h3>  立冬习俗有:迎冬,贺冬,吃饺子等。</h3> <h3>  所谓“冬腊风腌,蓄以御冬”。此时是南方腌腊肉的好时候,因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的干燥。吃糍粑也是南方小雪节气的习俗。</h3> <h3>  “观赏封河”是北方独特景观。南京有句俗语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h3> <h3>  在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南方吃汤圆的习俗。冬至习俗有:祭拜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h3> <h3>  进入小寒涮羊肉火锅,吃糖炒粟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广东吃糯米饭,南京人吃菜饭,画图数九,补膏方等。</h3> <h3>  此时人们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大寒有迎年,尾牙祭,祭灶,喝腊八粥,喝鸡汤等习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