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5月13日,母亲节。母亲离开我们已三年零一个月。母亲生于一九三九年农历正月十二,逝于二零一五年农历二月二十八,享年七十七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尤喜田间劳作,除生病几年,从未脱离劳动。母亲干农活不挑不拣,常干别人挑剩下的,但干得又快又好,在生产队里常受表扬。犹记得,六十多岁的老母亲还下地割麦子,她一次能割五行,又快又整齐,甩我们姐弟几人十几米远。97年10月,我长子出生,当时我在乡镇中学教学。我家租住大礼堂后面老院的二楼。年近六旬的老母亲,一天上下楼梯十多次,提水倒水。在家洗衣做饭,伺候我媳妇月子。那年10月,我二姐也生孩子,就住我家对面二楼,我母亲两头跑,也未喊累,像个年轻人一样不觉疲劳。2006年3月,我次子出生,母亲年近七旬,身体大不如前,贫血兼低血压,常感头昏,已柱上拐杖,有心无力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古道热肠能干恳干。母亲很会说,模仿他人说话,语音、动作、神情都很逼真,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常逗得我们姐弟几人捧腹大笑。母亲手很巧,会捏各种花食,她捏的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母亲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事,不用叫,她就主动去了。蒸馍、炒菜、擀面,母亲从不躲奸耍滑,干得又好又快又多。在生产队地里干农活也这样,很实诚。每当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母亲,我就想起了我的老母亲。我的母亲也为出嫁的姑娘绞脸净面(就是用根红丝线拔掉脸上的细绒毛),便于新娘扑粉抹胭脂,更显漂亮可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心地善良孝敬老人。我奶奶83岁寿终正寝、无疾而终。奶奶在我结婚20天后,在家跌倒,及时输液抢救也未能挽留住她。奶奶没有拖累人,母亲常念叨没有在床前尽孝,伺候我奶奶,就算十天半月也行。其实,母亲十分孝顺,我记忆中她们婆媳很少拌嘴,母亲孝顺,婆媳关系之好,在我们那一片是出了名的。妯娌关系处理恰当,母亲和伯母、婶婶们也很少红脸,母亲不会吵架骂人,即使她很会模仿别人说话。母亲孝敬我外公,也是出了名的。我六七岁时,外婆就去世了。外公年龄大了,我妈隔一段时间就把我外公请来,小住几天。逢年过节,买衣服、做好吃的,让我们送去。我记得,连续几年的腊月,叫我三姐和我姨姐(她俩同岁,长我两岁)去外公家陪伴老人过年,她放心,外公也开心。后来,外公病了,叫到我家来住,直到去世的前几天才回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酷爱看戏看电视。母亲识字不多,是在扫盲夜校讨来的,但这并不影响母亲听戏文,听盲人说书,看电视。即使母亲卧病在床,能坐起来时她还坚持看电视。直到无法再坐起,一听到电视响,她的头也转向电视机专心听。母亲生病时,有几年,我弟用三轮车拉到庙院去看戏。在母亲患病之前,我村每年的庙会唱戏,母亲一场不落全部看过,还绘声绘色地讲给我们听。 </p><p class="ql-block"> 音犹在耳,母亲已去。母亲患的是脑萎缩老年痴呆症,一开始是头昏,说是血压低,后又贫血,在乡宁、襄汾、临汾都看过,也输过血。2008年5月,县人民医院确诊母亲患的是脑萎缩,住院治疗二十余日。之后,每年冬春出叶大、秋冬落叶木时各输液一次,但终归一年不如一年。母亲由一开始自己会走,到需要人扶着走,从自己能下床解手,到最后卧床不起,翻身都不能。一天衰老下去,直至水米不进,器官衰竭,呼吸停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脑海,母亲的言行举止已然铭记心间,母亲的美德兰质深深植根我生命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