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母亲<br /> 紫菡<br /> 今天是母亲节,收到了来自儿子和朋友们的许多祝福。这才恍然想起,自己为人子女已有四十多年了。人说习惯成自然,从小呵护我长大的母亲,日渐在我的生活乃至我的人生中失去了重要性,结婚、生子,竟只把丈夫和儿子放在了自己的心尖上,工作和生活的忙碌,很少有时间想起母亲。 <br /> 父亲过世已经七年了,母亲一直不愿意和我们子女一起生活,她怕拖累我们,怕影响我们的生活。母亲一直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按父亲的话来说,是个"倔驴子!"父亲和母亲相差9岁,母亲十几岁就被外婆嫁给了父亲。母亲一直是不情愿的。母亲年轻的时候,身材高挑,长相出众,还能歌善舞,尤其令我惊诧的是,母亲很有语言天赋。母亲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可是学习各地的方言,竟然能以假乱真,比当地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记得当时家住伐木厂,邻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用当时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有来自上海、浙江、江西等地伐木工人,还有部分来自福建莆田、闽清等地的工人。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的破坏大自然的一番折腾后,人为破坏大自然,大自然的惩罚很快就来了,天灾人祸,粮食欠收,闹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船漏偏遇顶头风,此时,又遭遇苏联老大哥的翻脸不认人,一夜之间,不仅撤走了来支援建设的苏联专家,还伸手逼债。国人响应号召,勒紧裤腰带还债。这时,面向全国招收伐木工人的伐木厂,因为能吃饱肚子,收入稳定,虽然工作既危险又辛苦,但在当时倒成了香饽饽,人们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涌来。外公外婆和父亲母亲也是那时来到伐木厂。当时的伐木厂,就是一个小社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在一块,宿舍大多都是平房,最多也就是高3到5层的楼房。一条长长的走廊,把各家各户连在一起。一般都是房间挤着房间,厨房挨着厨房,邻家的菜香四溢,隔墙都能闻到香味。邻里之间关系亲密无间,谁家有吃的,左邻右舍都能亨受到。古人说:有酒有肉敬远亲,有事有难靠近邻;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救近邻。孩子们更是玩得不亦乐乎。正应了一句话:笙磬同音。母亲因为学习语言的天分,人又热情大方,与人交往一段时间,便能用对方的家乡话与人家交谈,熟络得好象和别人真的是老乡,所以和四周的人相处得特别融洽,大人小孩都喜欢母亲。记得有一位邻居是莆田人,莆田方言的特点是"三难",难学、难听、难记,所以这个邻居一家人因为老说带莆田腔的普通话时,总令旁人费解,不知所云。只有母亲很快就学会了被大家戏称为"鸟语"的语言,母亲就这样兼职当了他们一家的翻译。久而久之,许多人以为母亲是莆田人了。母亲学起上海话、浙江话也是得心应手,说什么象什么,大家对母亲敬佩得不行。母亲还能歌善舞,伐木厂搞演出时,母亲总是当主角。伐木厂的幼儿园缺个老师,因母亲能说会唱,读书不多、文化不高的母亲被请去当了段时间的代课老师,这是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母亲颇为自得的一段经历。母亲是个勤劳能吃苦的人。父亲是厂里的技术员,负责招工工作,为伐木厂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工人,当上工人算吃上了"皇粮",有正式工资,这在当时是倍有面子的事哦。母亲一直在厂里做临时工,临时工在厂里是低人一等的,常常被正式工嘲笑和讽刺。每次招工时,母亲总是恳求父亲把她招为正式工,可是父亲总是再三拒绝,说要先人后己,怕别人说闲话。母亲此时总是忍不住会和父亲争执起来,可是最终却还是拗不过父亲,只好背着我们埋怨外婆,没帮她选个好丈夫。那时,夜里,年幼的我总能听到母亲的啜泣声。毕竟母亲是一个好强的人,在当时的伐木厂,母亲也算是鹤立鸡群了,一直当家属工,可以想象母亲是多么心不甘情不愿,何况当年父亲是有这个权力的。难过归难过,第二天母亲依然早早起来,为我们打点好一切,才和父亲上山干活,看不出有什么不妥。这就是母亲豁达的地方。<br /> 母亲总是最疼爱我们的。我是家中的老幺,从小体弱多病。记得有一次晚上,厂部要开会,才只有4岁的我有点发烧,母亲让外婆照看我,可我哭着闹着要跟母亲去开会。母亲无奈把我用风衣包裹好抱到了会场。二个多小时的会开下来,我竟患了急性肺炎,高烧不退,浑身发烫,还不时地抽搐着。母亲急坏了,喊来父亲,可父亲却因伐木厂出了事故,身为技术员的他要上山处理,没法顾上我。当时,伐木厂处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山里,晚上又没车到县城。看着高烧而呓语不断的我,母亲急得把我抱到路边,跪在马路中间拦过路的车。大半夜的山里,过路的车极少,偶尔一两辆过路车,看见跪着的母亲,抱着个显然是生病的孩子,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停车。拦了近一个小时的车都没拦到,母亲有些绝望了,泪水和汗水夹杂着流了满脸,可她并没有放弃。好不容易总算拦到了一辆车,好心的货车司机帮着母亲把我送到县城的医院,让我拣回条小命。母亲心灵手巧,很会做衣服,还会在衣服上绣个花什么的,让旁人羡慕的不得了。以前,家庭条件差,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才有好吃的,所以那时的孩子都盼望着过年。可是我们小孩子不知道,大人们最怕过年,过年要花钱。我们一家五口,父亲每月三十几元工资,母亲做家属工只有十几元工资,平时都不够用,靠外婆和母亲种点地瓜,养几只鸡贴补家用。过年,母亲总要为我们这三个孩子置办一身新衣,布票也不够,钱更因卯吃寅粮,早已是囊中羞涩了。这时,母亲总象变戏法似的,为我们变出一身新衣。我们很开心,也很好奇,母亲怎么做到的?母亲笑笑说,只不过花点心思,把大人们的旧衣服拆了,熨平,加上点平日积攒的的确良的边角料,做成花边点缀在衣服上,旧衣就变成了独特又美丽的新衣了。那个过年,换上新衣,吃着美食的我们当然是欢天喜地的。记得5岁那一年的夏天,母亲用积攒了好久的一块果绿色的布料和一块白色布料,为我拼接了一条绿白相间的"公主裙",母亲还特意为我在胸前绣上了一排小花。母亲让我穿上试试,我开心地转个圈,往外就跑,可能是太想向小朋友们炫耀了,一不留神,竟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膝盖摔出了血,裙子也破了大洞,让我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遗憾,我摔破了这一生最美的一条裙子。<br /> 小的时候,总觉得母亲是最重要的人,母亲占据着我人生满满的位置。可是,我渐渐长大了,为人妻为人母了,竟越来越少想起母亲。有时候母亲打电话来让我们回家吃饭,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老大不乐意,几次下来,聪明的母亲也就渐渐少联系了。直到去年,我看了一部电视剧,看到一位母亲坐在门口等儿女来回家的情景,才惊觉母亲已经70多岁了!她知道我们忙,不怎么主动打电话给我们,但我们也就籍口少去探望她了。父母在世,你这一世就还是别人的儿女,父母一旦过世,你这一世做人儿女的缘份也是就尽了。年迈的父母,对儿女别无所求,只希望多看儿女一眼,亨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做儿女的却大多嫌烦,忽略了父母的心情。父亲已去世7年了,望着母亲孤独的背影,我的心忽然酸酸的,我这几年是不是太不孝了,陪母亲的时间太少了,和母亲都疏离了好多。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惊觉,自己该陪陪母亲了。于是,打电话给母亲让她去办护照,我要带她去泰国旅游。母亲在等办理护照的一个月里,开心的象个孩子,总跟左邻右舍和舞友们"炫耀":我小女儿要带我去泰国旅游了!母亲其实并不是想炫耀别的什么,而是炫耀她儿女的孝顺,炫耀她不是空巢老人,而是有人爱的老人。母亲节那天一早,我在外地出差,无法陪伴母亲,但一早给母亲发了个大红包,让母亲自己去挑一件喜欢的衣服。收到红包的母亲开心得象个孩子,逢人便说:"我收到母亲节的红包了!"……<br /> 其实,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既没有给我们带来优渥的生活,也没有留给我们大笔的财富。可是,我的母亲却给了我们这世上最珍贵的母爱。静心思考,我的人生承载了母亲给我的满满的爱,她教会我努力、坚忍、宽容、善良,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此时此刻,我只想对母亲说一句:妈妈,我爱您!<br /> 2017.5.15母亲节<br /> (发表于《考亭文苑》2017第四期)<br /> <br />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