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文化

●淡然🍂

<h3>大地湾遗址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遗址面积约2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大地湾遗址1958年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h3> <h3>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h3> <h3>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尤其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开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这一房屋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h3> <h3>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房址238座。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连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h3> <h3>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h3> <h3>遗址中,大地湾发掘面积最广、收获最丰富,其村落范围长约120米、宽约40米—60米,残存4座房址、17个灰坑以及15座墓葬。从布局来看,房址呈散点式分布,间距在25米—35米之间,房址周围既有储藏物品的窖穴,也有墓葬,有的墓葬离房址近在咫尺。看来,整个村落布局缺乏规划,随意性较强</h3> <h3>大地湾遗址出土大量的陶、石、骨器。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h3> <h3>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h3> <h3>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彩陶之一。</h3> <h3>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等。</h3> <h3>新石器时代遗址实物沙盘</h3> <h3>有墓葬,出土陶、石、骨器等文物500余件</h3> <h3>氏族成员死去以后,埋葬在深仅容身的长方形墓坑中,随葬品极少,表现出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比较恶劣的情形。</h3> <h3>7350—7800 年之间的一批房址和墓葬,遗迹和遗物揭示出新石器时代早期渭水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原始氏族的生活、丧葬习俗。</h3> <h3>出土的骨末、磨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进一步证实了农业已经产生,并且超越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h3> <h3>大地湾文化时的先民们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制陶工艺比较原始,以夹细砂红陶和褐陶为主,火候低、器类少,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h3> <h3>大地湾文化时的先民们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制陶工艺比较原始,以夹细砂红陶和褐陶为主,火候低、器类少,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h3> <h3>大地湾文化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距今4800至60000 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