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

如颖相随

<h3>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朝时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到了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有如此悠久的历史,离台湾那么近,怎么能不来看看?没想到却给我大大的惊喜!没想到泉州有着和西安相似的古典,怪不得有一句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行走在泉州的道路上,有密集的高楼大厦,有古朴的历史遗迹,有人潮涌动的步行街,有灯火辉煌的巨大商圈,不禁感慨:还是我大中华威武!</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此特别感谢“小泉州”,说起小泉州我们还真是有缘,因为机票是出行前就定好的,没想到在金门就碰见“小泉州”,因为她是泉州晋江人啊,所以就叫她小泉州,她知道我从台湾落地泉州,骑着她的小电驴带着我在泉州和晋江转了一下午,还给我介绍当地小吃,吃的肚子溜圆才回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因为初来乍到,搞不清楚地理位置,以为晋江是泉州的首府,早早就定好住宿,原计划要去漳州的,就住在汽车站附近。结果却远在泉州,后来听小晋江(小泉州,她喜欢被称作小晋江)讲才知道泉州和晋江其实都是地级市,</font></h3> <h3>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泉州这座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这样的评价:“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尤以泉州开元寺更是影响深远,声誉四播。</h3> <h3>据说寺址本是唐代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翻译成白话文,说的便是: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h3> <h3>许多游客到开元寺游览时,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开元寺内有“蜈蚣”。其实这当中也藏着一个小故事。 大雄宝殿其实为郑成功父亲所捐建,为保佑儿子出海祈福所建,当时受高僧指点,打地基时放下两条蜈蚣镇邪。如果有人倒点水在大雄宝殿前的那个台阶上,还真的就有一条栩栩如生的蜈蚣显现,令人惊叹不已……本人没有验证</h3> <h3>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其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h3> <h3>钟楼……这真的是钟楼,西安的人民会笑吧😉当然它的作用和西安的钟楼应该不同吧。泉州的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目前,钟楼的钟由机械钟换上石英钟啦😜</h3> <h3>  既然说到钟楼 就不得不提其东街和西街了,其中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所以说啊 这条街可是见证了泉州城的兴衰呢。</h3><h3> 如果把一个城市看做是一件艺术品,一代代的居民都是它的雕琢者、创作者。城市中总有几条街巷,或文化悠久,或历史事件,或建筑特色,或生活气息,特别赏心悦目,它们成了城市明亮的音符、出彩的景观,令外来游览的客人流连忘返,而邻里百姓茶余饭后谈及,也总有说不完的生动话题。现在的东街西街就像西安的东大街和西大街,是各种小吃和商铺的汇集地,每逢假日或夜灯初上,街道上便汇聚了各路人马在此逛吃逛吃……</h3> <h3>泉州清真寺,又名清净寺、麒麟寺。与杭州凤凰寺、扬州的仙鹤寺、和广州的狮子寺,并称中国四大清真寺。 同时被列为中国的十大名寺之一。是国内惟一用花岗石和辉绿石建造的典型阿拉伯中亚风格的清真寺。</h3> <h3>清净寺历史比较悠久,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由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建筑的颇具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h3> <h3>在民宿遇见两个来此游玩的小妹,向我推荐了蟳埔村。幸好有小泉州随行,蟳埔村隐藏在一栋栋类似别墅的楼房之后,七拐八拐才从夹角处找到了蚵壳厝。蚵壳厝就是蟳埔村的特色之一。泉州沿海,海风带盐分,极易腐蚀红砖绿瓦,所以闽南人因地制宜,用生蚝壳建造房屋,经久不坏。闽南话有“千年砖,万年蚵”的说法来说明生蚝壳的耐用。</h3> <h3>嵌在墙壁上的生蚝壳</h3> <h3>蟳埔村的第二大特色就是蟳埔女了。在这里你会碰见满街的“花大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子里都剩下妇孺),她们插着满头的花,不是在街头卖蚵就是在剥蚵,要么在蚵壳厝里打着四色牌。她们生生世世都离不开蚵,她们就是蟳埔女。她们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h3> <h3>因蟳埔有座鹧鸪山,人称蟳埔女为鹧鸪姨,又称蟳埔阿姨。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别具一格。蟳埔女服饰简朴宽松。上衣为布纽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颜色以青色或浅兰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裤以黑、兰色为主,裤筒宽一尺左右,裤头多用白色、兰色,俗称“大裾衫、阔脚裤”。蟳埔女耳饰是辈份的标志。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坠。蟳埔女爱戴花。从孩提起,蟳埔女就把头发留长,成年后将秀发盘于脑后,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茉莉、素馨等鲜花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圈戴在脑后,俗称为“簪花围”,争奇斗艳</h3> <h3><font color="#010101">历史上蟳埔女所戴鲜花,来自附近云麓村。该村原是南宋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园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异花卉系从西域引进延续至今,洋溢着海洋文化气息。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意,系全国独有的“活化石”。蟳埔女的婚俗保留着传统的闽南风情习俗,从订婚到结婚都离不开分赠鲜花,且“半夜出嫁”的婚俗别具一格。结婚的衣服,蟳埔女一辈子只穿一回,婚后就收拾起来压箱底,直到走完人生路,才又穿着入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蟳埔女生于海、长于水,天天与水打交道,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的“妈祖巡香”祭祀仪式成为一个盛大的民俗活动。</font></h3> <h3>从断裂的墙垣上可以清楚地看出生蚝墙是如何修葺起来的</h3> <h3>和小泉州说好一起去樟脚村,那是一个用石头搭建的村落。早在网上看到过介绍,没想到就在泉州地面儿上,当然要去看看。</h3> <h3>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樟脚村</h3> <h3>因为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故得名樟脚村。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h3><div><br></div><div><br></div> <h3>在这个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里,历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气中。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砌屋时依山就势,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许多人家,同一座房子里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还得上几级石阶。户与户之间,都有石卵台阶相连。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顶,也有上面部分垒土坯的。这些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窗户少而小,据说是从防盗方面考虑的。同一座房子里,却一定要在前房后房之间留一道哪怕只是窄窄的露天巷道或小天井,为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h3><div><br></div><div><br></div> <h3>古厝屋顶的檐角</h3> <h3>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里,两边的墙壁伸手可及。石头建成的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狭窄、幽静的石巷,经过雨水的冲刷,石梁上留下古老的印记。历经岁月的洗礼,石墙已是一片斑驳,但其呈现出来的红褐、灰白、藏青的色泽,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么绚丽、缤纷,俨然一幅油彩画。</h3> <h3>据说樟脚村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四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共有数十座古民居,大小不一,仍有住人。</h3><div><br></div><div><br></div> <h3>石墙的缝隙里泛出青绿的苔斑,使得巷道的空间阴仄而清幽。阳光只能打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许的光线漏在墙垣上,与幽暗的巷道对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间。这里巷道连着巷道,岔道连着岔道,曲径通幽,颇有迷宫的神秘。</h3><div><br></div> <h3>站在半山腰上看村庄,屋顶鱼鳞般的瓦片组成的一片片灰黑杂着褚红的屋脊,左右相挨,上下相连,一直叠到山脚,在一片黑的屋脊中,有绿的树冠伸出枝枝叶叶,相拥相依,树丛里簌簌的声响仿佛在倾诉着岁月的沧桑。现在还居住在村里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多出去打工或者学习了。</h3> <h3>在民宿遇见的两个小妹也加入了我们的行程</h3> <h3>洛阳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h3> <h3>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在泉州,“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而且远播海外,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去的时候因为海水涨潮,原来的桥墩被淹在海里只露出上面的浮面,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没能看见,略有遗憾哦……</h3> <h3>崇武古镇系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其建筑工艺之独特合理被称为“古代系统工程的案例”。崇武古城有三个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头,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h3> <h3>现在的崇武古城找不到一点“古”,古城墙下是现代的车水马龙和都市洋楼,城墙外是人工修葺的石雕公园,什么红楼梦、水浒、西游记的人物雕像散落在园内和海滩边,其实搞不懂这些和崇武有着什么联系,45元的门票,不知价值在何处。总之,失望!其实来这里主要想偶遇惠安女,但现在的惠安女街面上很难碰到,那些勤劳美丽的惠安女大都是花钱请的模特摆出来的结果。哎……又是旅游毁了的地方……</h3> <h3>不过,偶还是偶遇了一个惠安女,赶紧抓拍😃</h3> <h3>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2255米),俗称五里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安平桥就跨越在郑芝龙(郑成功父亲)家乡南安县和晋江县之间的海湾上,桥的另一头是安海镇。安海古时称为“安平道”,“安平桥”之名就由此而来。宋代改称为石井镇,明代又改称为安海镇,后来郑芝龙开府安海后,又改回古名称为安平。后来郑芝龙的儿子,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回中国后就住在安平,郑成功的日籍生母田川松子也在安平遇难。郑成功渡海远征台湾逐走荷兰人后,为纪念他的家乡和母亲,就把荷兰人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Zeelandia)的所在地大员,改名为安平,就是现今台湾的台南市安平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