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探访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主祭坛(1)

赵子夫

<h3>走进塞维利亚大教堂,立刻被那些高耸的大石头哥特式拱柱所震撼。一根根挺拔的大石柱身布满了密密的竖向肋骨,那种刚建以及拱柱构成的相对狭窄的拱廊,令人窒息,感觉自己是多么渺小~</h3> <h3>拱廊里不时看到一些诧异的精彩饰品,目不暇接。右侧竖立的“天主火神牌”,上面阶梯状排列了那么多人物雕像,巴洛克艺术在教堂里盛开,似乎带来了一丝芳香~。左侧是一个巨大的“管风琴”,悠扬的“福音”曲伴随着心灵走进了天堂~</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的面积是世界教堂中最大的,2万平米。从这种规模便可知道西班牙当时的鼎盛辉煌。这里是唱诗班的后方殿堂。没有一座教堂的唱诗班后廊设计如此多娇。巨大的石柱衬托中央的景致,妙不可言~</h3> <h3>这是唱诗班后廊,十七世纪路易斯.冈萨雷斯设计。这里看到这个墙面装饰的精彩,许多纹样都是白银雕琢,一些细密的阿拉伯风格令人赞叹不已~</h3> <h3>这是唱诗班后面围墙上沿与殿堂空间的辉映。一圈穆德哈尔式小尖塔衬托后面远处的唱诗班主墙壁上的精彩雕琢,主墙中央圣明的耶稣罹难像,启示教徒们忏悔吧!“主”可以原谅你的过错~那辉煌的拱顶上部还有三个花窗,莫非这里通向天堂~</h3> <h3><font color="#010101">连续排列的哥特式拱顶,把心灵带往一个神秘的地方~</font></h3> <h3>哥特式在教堂中普遍应用,其主要特征就是高高拱起的拱柱与天花结构,创造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观念,在这里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拱廊天花和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h3> <h3>哥特式教堂风格以其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斑斓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装饰,创造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式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h3> <h3>这里面是一个小礼拜堂。大教堂有25个小礼拜堂,但许多是不开放的,只能隔着金属栅栏门欣赏一下。这是一个小礼拜堂外墙面装饰,非常有特点。这里有罗马式的骨架,阿拉伯艺术纹样,巴洛克风格的曲率构成。好的艺术品真需要慢慢品尝~</h3> <h3>这是另外一个不开放的小礼拜堂。这个墙面装饰同样充满了多种艺术融合。主要是如丝如缕的阿拉伯纹样,让思绪飞到了久远的地方。无法想象那个时期人们是如何创作出这么精美作品~</h3> <h3>这个类似于屏风的隔断,把文艺复兴中那种唐璜的艺术带到了殿堂。文艺复兴特点是对称组合,其中常常是糅合进去许多其他艺术特色。这里就把阿拉伯艺术于巴洛克艺术合为一体,既华丽又浪漫。</h3> <h3>这是一处大门口的墙面装饰,完整的罗马式风格,门楣上方的人物雕像似乎是在守护着教堂的神灵,高大且布满铆钉的沉重大门更增添了一种深严,在这个高大拱洞、大门下的人们莫不敬畏上帝的威严~</h3> <h3><font color="#010101">一个小礼拜堂。我不大知道圣经故事。只是小时候常常听妈妈讲一些圣经中的12门徒经历,且,那时候对圣经也没有什么深层理解,总不如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那么感兴趣。所以知之甚少。现在想起来,亏了,看到这么辉煌的装饰,一头雾水~</font></h3> <h3>在大教堂里许多小礼拜堂都有铁栅栏封锁。这里的礼拜堂栅栏呈现出雕刻繁复的银匠式风格。</h3><h3>许多小礼拜堂里面都有特别珍贵的壁画,装饰文物,只能在外面欣赏一下,一者时间短不能一点点拍摄,二者,整体拍摄只能隔着栅栏门。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游记里发的很少。可惜这些名人绘画作品了。</h3> <h3>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礼拜堂。不允许进入,只能远处看看。两侧墙面灯光映衬,感觉很华丽,最远端的供奉台看不大清楚。玻璃花窗的影子洒在墙面上,仿佛感觉到泼洒出的声音,静静而安详~</h3> <h3>最难得的是忽然拍摄下来天花穹顶中一处绿色,似乎幻影出天堂里的日月共鸣,而且从四处天窗向里面射进一束束蓝色光线,神奇的意境,幻觉出天堂的梦想~</h3> <h3>在安东尼奥侧殿拱廊的一处敬奉台,这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圣安东尼奥的幻觉”,这幅历史画卷是十七世纪作品,演绎出一位教徒得到圣爱,到天堂里的“伊甸园”,看到那些欢乐的小天使~。人生的幸福似乎在这里完美的诠释~</h3> <h3>在拱廊一侧的小礼拜堂,墙面装饰的十七世纪绘画,同样诉说着圣经密码~。上方彩色花玻璃窗在深沉苍老的墙面上异常显赫,似乎在动情地独唱~</h3> <h3>这个小礼拜堂中央有一个圣水池,据说是十七世纪改造扩建时,一些教徒就用这个圣水池沐浴,我也不自主地沾了一些圣水涂抹头额,企盼着“主”的福音庇佑~</h3><h3><br></h3> <h3>这就是上面那个小礼拜堂玻璃花窗图案细部。这里诉说十六世纪大教堂两位大主教改造吉拉尔达塔的钟楼,原来伊斯兰的“宣礼塔”的故事。那丰富的色彩动情地表达出昔日繁荣~</h3> <h3>基督教教堂平面设计一般都是古希腊“圣十字”形状。中央的通道最长,是圣十字的一竖。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形式则是把圣十字形包围在一个近乎于方形的大长方形平面中,由此构成许多小礼拜堂和其他附属房间。</h3> <h3>这里看到拱廊那高耸的性格,拱廊举架34——40米,在这里踱步,个人的渺小,对天主的敬畏,企盼升天的梦幻是那么直白~</h3> <h3>从这里看过去是唱诗班的侧墙。侧墙壁有几处小礼拜堂,栅栏门紧关。但墙面人物雕像装饰的繁褥已经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解放~</h3> <h3>这个小礼拜堂蛮有特色,就是无法拍摄,只好手机拍下这个美丽的花玻璃窗。</h3> <h3>这是另外一处的彩色花玻璃窗。这里表达的是圣母玛利亚在失去爱子耶稣后,准备离开耶路撒冷到很远的地方,圣徒们围坐不舍~</h3><h3> 圣母玛利亚晚年居住的小屋位于距离土耳其伊兹密尔市南方约50公里。她坐落在海拔420米名叫夜莺的山坡上,离以弗所古城非常近。在耶稣受难后,使徒圣约翰受圣主的托付陪伴圣母玛利亚来到以弗所居住,圣母玛利亚在以弗所一直居住这里直至她去世。</h3><h3>绝大部分圣徒不知道圣母的去向。</h3> <h3>这是十八世纪杜克.科尔内霍设计的大型管风琴。管风琴在大教堂里是通常都有的一个重要设备,一般都是安放在唱诗班区域。但管风琴的样式很多。这台管风琴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h3> <h3>通常这种类型管风琴是分三部分组成。第一是上部的发音管,第二就是中央部分装饰雕塑,第三是下面部分的神龛。</h3> <h3>这是上部发音管,清楚看到发音管的排列组合是粗细交替,长短结合,必须要符和器乐规律。发音管上装饰有各种雕琢图案,呈现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色彩,也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h3> <h3>中部采用人物、植物与几何形图案装饰。这也是这种管风琴固有的装饰方法,只是各个教堂选择的装饰纹样构成不同。有一些教堂注重人物雕像装饰。</h3><h3>站在这里欣赏,仿佛看到十七十八世纪时期那些贵族教徒们身着黑色披风,一脸严肃漠然的感觉~</h3> <h3>下部分是采用云母岩制作的文艺复兴风格石龛,这里主要用于装饰,里面有暗门可以通往上方的管风琴,调整音韵。云母岩是一种非常漂亮的石才,是最早用于教堂装饰的特殊材料。如若在云母岩后面打光,前方会有非常美丽的花纹通透感~</h3> <h3>这是管风琴后侧方的石龛,这里面是两个类似小礼拜堂的装饰,非常漂亮,都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不由得想起那时候人性解放运动是如何热闹,中世纪禁锢的闸门打开了,一股自然的潮水喷薄欲出~</h3> <h3>这是相对放置的另一个管风琴,下半部分底座样式基本相同。只是这里没有陈设教徒座椅。想起如若在这里诵经,伴随着管风琴的歌声,那将是多么幸福,多么迷人,心灵深处自然与天堂声音融合,自身也在缥缈中~</h3> <h3>这组管风琴中间部分装饰要比上一组繁褥,但都保持同样的风格特征,华丽与浪漫是主基调。</h3> <h3>这是银祭坛,别称“赦免祭坛”,十八世纪由胡安.拉乌雷阿诺.德.毕纳设计。这座“祭坛”非常隆重,中央陈列纯银制作的圣器罐。</h3> <h3>这里看到,主祭坛墙面装饰的庄重与华丽。紫红色圣十字构成的墙面中央上方是天主教教皇颁发的“赦免”徽标。徽标上方的皇冠,两侧十字短边各镶嵌天主教徽标。紫红色圣十字后墙面是阿拉伯风格密密排列的植物花头图案。</h3> <h3>仔细看看“赦免”徽标与皇冠的景致。下方是纯银制作的大型圣器罐。两侧站立两个圣人,前方是圣母玛利亚雕像。</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看到敬奉台上两侧各四个陈设的鎏金烛台以及纯银圣器罐下面的鎏金雕塑基座。这里看到无论是装饰材料的贵重,还是装饰的复杂都表现出这个祭坛的地位</font></h3> <h3>近距离看这些鎏金的烛台,从这里可以知道,西班牙在十六世纪以后是多么富有,掠夺者的盛宴在西班牙许多大教堂里重现。</h3><h3>同时也看到西方人对天主教的虔诚!</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大教堂中央平面圣十字交叉通道,那么多教徒坐在这里等待着什么。高耸的建筑空间和挺拔的一根根大石柱创造的升华,洗涤了人们的灵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在通道大门口上方的罗马时钟,你四个尖塔式装饰,似乎与钟声一起合奏天堂里的“福音”~</font></h3> <h3>被灯光辉映的穆德哈尔式天花,一组组线条构成的天花图案显得那么苍凉,如若没有灯光,怕是要带有恐怖气息了~</h3> <h3>这里看到四角交汇处的天花,总感觉在那些装饰纹样的底纹中散发着繁褥忧伤,似乎为失落的辉煌而流泪~</h3> <h3>尤其是中央这部分天花的色彩与纹理,总在不停地流淌着哀愁与悲鸣~</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里许多小礼拜堂都闭门谢客 ,或许是这座教堂的特殊地位。就像大教堂每天参观时间11-17点一样,这就更增添了教堂的神秘感。亦或是这里面太大,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想办法把每一处细部都拍摄下来。所以,就随便拍摄一下带有栅栏门的小礼拜堂。</h3> <h3>基督教堂的人物雕像是最为普遍和最有魅力的景观,这里面的许多人物雕像不是虚构,而是在历史上对基督教或者所在教堂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不过我没有时间去慢慢考证罢了。</h3> <h3>这种在室内拱廊顶端排列装饰基督教历史人物雕像的做法十分少见,在外墙面可以看到,一般教堂室内是没有的。这是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又一个独特之处。对历史上具有贡献的教徒以其生前的的样子纪念,是基督教的主要特征。这是受到古罗马艺术影响而延续下来的。</h3> <h3>这些雕像的细部,看到,每一位人物都带有一个华盖,脚踏圣台。这些人物令人想起我国寺院里五百罗汉雕像,那些罗汉后面也有许多故事,不过绝大部分都是虚构,而这里敬奉的人物则是历史上真实人物与史实,从信仰上参考,相比之下这里还是值得~</h3> <h3>虽然隔着栅栏门,但,那高耸的建筑举架,与小礼拜堂里面的陈设朔造出气氛,仿佛告诉我,通往天堂之路也是坎坷艰辛,阻碍重重~</h3> <h3><font color="#010101">这种灯光照明掩映下的天花拱顶,一种神秘油然而生,若明若暗的表现哥特式建筑崇高性格,那简练而富有刚劲的拱肋和张力,似乎把人的灵魂吸引出窍,随着那升腾的空间飘荡~这就是西方宗教艺术最大的魅力,这就是从西方中古时期5-15世纪一直统治人们心灵的艺术滥觞。</font></h3> <h3>灵魂在大教堂空间里荡漾,这些栅栏门创造的朦胧美似乎更增添教堂的神秘,欲求天堂的神秘却越看不清天堂的惊艳,这种渴望,这种升华,这种内心难以抑制的冲动,自然拜倒在耶稣基督门下~</h3> <h3>相机镜头大,没办法伸进去拍照,就用手机拍下一张。欣赏中国的清代装饰雕琢的繁褥,到欧洲的一些教堂,那里的装饰繁褥远胜于我国清代雕琢。看到这里只是一个小礼拜堂,满墙壁景致木雕,全部贴金装饰,这种把阿拉伯艺术与文艺复兴的程式化构成法则混合创作,繁褥中表现出神圣,威严。</h3> <h3>这个栅栏门上方的人物雕像剪影似乎把我拉回到“西游记”中了,不知道西方基督教也有“取经”史,哈哈!玩笑啊!不过基督教在遭受古罗马摧残时,第二任教皇保罗,的一人骑马漂泊,传教,那些历史在土耳其伊兹密尔,以佛所可以看到遗址……参见我的美篇《2回忆土耳其~圣母玛利亚的小屋》。</h3> <h3>无形之中这个剪影深深打动心灵,想起教皇保尔那些颠沛流离传教苦旅,想起圣母玛利亚的后半生,一种无名的伤感涌上心头~</h3><h3>不过,这里的雕像还是光明了许多,那上方穹顶的陪衬,使这种漂泊充满了希望~</h3> <h3>这种阿拉伯摩尔人风格的大门口装饰,似乎把北非那种沙漠之中的伊斯兰特色移居到此。我喜欢沉浸在这种岁月的痕迹中思索,让心灵穿越,去感受上古时期那些曾经大迁移,大征伐中遗留下的心里渴望~</h3> <h3>高耸的哥特式建筑默默地演奏早期哥特式音乐,那种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中既带有精细的美感。这里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似乎有些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哥特式风格给予我灵魂深处是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我不知不觉总是把他的内在情感与小说“牛虻”中的景物紧紧联系,由此而产生既渴望看到,又惧怕恐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罗马式大门口装饰,这种气势,威严,不得不令人感叹自我渺小。尽管加入一些阿拉伯原素,但还是没有削弱那种博大气势。</font></h3> <h3>以哥特式的拱顶与罗马式的大门结合,中古时期艺术特色如浓浓的“拿铁”,苦中的回味,只有现在可以品尝~</h3> <h3>小礼拜堂的墙面装饰画,这是描绘“伊甸园”中景象,是圣徒企盼天使降临。塞维利亚大教堂里有许多历史名画,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作品。在这里参观可以拍照,在博物馆则不允许拍照,想起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那么多的名画,我参观了进五个小时没看够,回来都忘的差不多了,郁闷啊!</h3><h3>小礼拜堂中央的“圣水池”,好大啊!基督教把圣水看的非常重,这是“主”耶稣赐予的恩典。</h3> <h3>在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文化,主要反映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 的题材。这些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由此,在视觉艺术上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朔造。</h3> <h3><font color="#010101">所以,每当我看到哥特式建筑,尤其是比较昏暗的拱廊,那种恐怖,阴森感无形地把我笼罩,仿佛我的灵魂无法逃脱这种强大的束缚~</font></h3> <h3>看到那高耸的哥特式拱廊 想起“牛虻”中的红衣主教蒙泰尼里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的,是他亲手杀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儿子之间,毅然选择了虚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弃了自己那么可怜又那么需要爱的儿子亚瑟~</h3> <h3>夹在多个拱柱中的天花,和拱顶上布满细碎纹样的装饰,那种苍凉把思索带到了中世纪的黑暗中~</h3><h3>小说在牛虻死后,神甫也被对与错所纠缠,他痛苦,他无奈,最终,伟大的红衣主教还是疯了,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没有因他的忠诚而对他忠诚。神父以这样一个丑陋的姿态,结束了一生。</h3> <h3>看到这恐怖的大教堂拱廊,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你有醒悟吗?当你必须面对天堂或地狱里的上帝时,会说什么,你还爱上帝吗?还坚持自己的信仰吗?你会后悔的,一定会。是你用自己儿子换了上帝,所以你永远也找不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了……</h3> <h3>塞维利亚大教堂的人物雕像很多。这是在通往主祭坛主廊两侧的侧廊,下面是两个小礼拜堂,礼拜堂上方作一般人物与纹样雕刻,烘托渲染整体气氛。</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塞维利亚大教堂中最为辉煌的中央主祭坛。这里不允许进入,只能在外面隔着铁栅栏欣赏。相机头大进不去,手机帮忙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主祭坛。十五~十六世纪由彼特但卡尔特,费尔南德斯.阿莱芒,阿莱霍.费尔南德斯,洛克.巴尔杜克,胡安.巴斯克斯等五人陆续接力设计和监造。看着那些几代人用心雕刻、不断修缮的神像和穹顶雕花,再一次被信仰二字折服,这到底是怎样一股神奇而强大的力量,可以凝聚祖祖辈辈的人心和智慧,世世代代地繁衍并牢固下来?我陷入沉思,犹如一部圣经,历经多少代人之手而不断写就,是这么的连贯,思维体系那么的统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font></h3> <h3>多么细密的雕琢,难以想象的这么大装饰墙面上,竟然密密排列出微雕般的艺术,无法想象当时的做工精细到什么样的程度,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任何形容都找不到可以描述的词汇,……</h3> <h3>长达82年的雕琢时间,经过5任设计大师不间断地设计督作,完成的巨幅雕塑墙,举世惊闻。主礼拜堂的祭坛供奉着塞维利亚守护神“国王圣母”,在这里看到中央端坐的银白色人物雕像就是国王圣母。礼拜堂栅栏为雕刻繁复的银匠式风格。</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纯白银铸就、雕琢的主祭坛的敬奉台。那细腻而繁褥的纹饰,再现了穆德哈尔式风格的艺术巅峰。从这里看到西班牙历史上辉煌时期是多么富有,从殖民地掠夺来大量财富,堆积在一座座大教堂里,形成了那些耀眼的贴金刻银艺术瑰宝。</font></h3> <div>这个巨型祭坛浮雕墙面从1482年起,雕刻了82年的木雕,表面贴金,总面积达220平方米,描绘着基督生平的45个场景,装饰华丽可谓登峰造极。礼拜堂栅栏为雕刻繁复的银匠式风格,以精美的花叶形作为装饰。主礼拜堂的窗户则是文艺复兴风格的铁格窗。<br></div>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看到巨大的雕刻墙面 在向天花转角处的雕刻处理,同样是那么精细。八边形凹口再现了典型穆德哈尔式风格艺术。带有浓郁的阿拉伯摩尔人技艺装饰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不敢想象这种登峰造极的艺术是怎样完成过程。</font></h3> <h3>在中世纪艺术巅峰中感受那个时期的贵族生活,宗教活动,设想政教合一时期教会的权利,以及市井,民俗,揣测那些信仰的力量,不禁想起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想起人性解放后出现的那些自由,平等,博爱,最后实现了现在的~</h3> <h3>沉浸在这种宗教艺术中,感受历史的浓浓香气,领略教会上层的唐璜,思虑教徒们的虔诚,不尽的历史波涛,翻滚出多少激越的浪花,灵魂随之缠绕,跌宕~</h3> <h3>这是主祭坛巨幅装饰墙面的侧翼装饰,每一个细部都浸染着设计师的心血,都看到中世纪艺术风范,在充满浓郁的西班牙多元化艺术殿堂里遨游,思绪已找不到驻足的地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