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七十年代初,八个革命样板戏正在全国盛行。部队也不例外,纷纷成立文艺宣传队,开展了"学唱样板戏、学演样板戏"的活动。1970年6月初,南京军区通信总站成立了战士业余文艺演出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京剧《红灯记》剧组。</b></h1><h1><b> 我们这群十几、二十几岁出头的男兵女兵,均是文艺骨干,为开展"为兵服务"的部队文艺宣传工作,响应总站党委的决定,从南京军区通信总站的各个连队抽调汇集到一起,冒着盛夏酷暑排演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演唱京剧这还是第一次,我们以极高的热情,极其认真的态度,克服了重重困难,以虚心好学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里排演出整套剧目,并参加南京军区样板戏汇演,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带着首长的嘱托,部队战友们的渴望,走访了南京军区江浙皖各基层部队去慰问演出。我们不顾白天行车的劳顿,晚上一到目的地大家就齐动手装台,做好演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演出结束后又不辞辛苦的拆台,收拾整理演出道具,发扬了不怕苦与累的精神,认真演好每一场戏,每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b></h1><h1><b>▼《红灯记》剧照</b></h1><h3><br></h3> <h1> <b>1971年下半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宣传方向的需要,总站宣传队又有了新的宣传任务,开始排演短小精干的小节目。我们曾和军区测绘大队联合组建了“司令部直属队战士文艺演出队”,简称“直政宣传队”,并以此名义奔赴各部队慰问演出。在这个阶段,宣传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文艺骨干,排演的节目精彩纷呈,贴近部队生活,演出了战士的心声。我们的宣传队,在整个南京军区各业余宣传队中,都是小有名气的。部队战士业余演出队的活动特点是,有宣传任务时就集中排练演出,没有任务时回到各自的连队参加战备执勤,大家都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很好的发扬了我军的光荣传统。总站宣传队是一个很温暖的大家庭,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大家在这个集体中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青春年华。</b></h1> <h1><b> ▼ 由总站宣传队和测绘大队宣传队联合组成的“直政宣传队”,在总站政治处宋锡鹏主任(后排右数第5人)的带队下,赴上海慰问演出时的集体照。</b></h1> <h1><b> ▼直政宣传队与上海延安饭店领导及工作人员集体合影(从前数第三排右数第4人为宋锡鹏主任)。</b></h1> <h1><b>▼ 直政宣传队赴苏州演出时的女兵集体照。从后排右数:张爱、吴俊、张佩清(测绘大队)、刘慧兰(测绘大队)、茅丽(测绘大队)、王亚莎、宋婉丽、陈兰英、李晓竹、王爱华(测绘大队)。</b></h1> <h1><b> 2018年1月18日,宣传队的老领导王雨顺队长及热心的汪宁,率先建立了"总站宣传队"这个微信群,把我们这群宣传队员汇聚到这个聊天平台。从大家当兵的年限看,宣传队员入伍的年限跨度很大,上至61年,下至77年,兄弟姐妹不分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兵龄长短,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建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所以当王队长发起宣传队微信平台时,四十几年后大家喜相逢,都非常激动,纷纷加入该群,谈天说地,回忆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感到非常友好亲切!<br></b><b> 为了纪念那段刻苦铭心的青春岁月,军旅生涯,我收集了战友们当年的一些演出剧照,以及军装照、生活照,和近年来参加各种活动的演出照等,用《美篇》这种图文编辑工具,制作出电子音乐相册,供战友们回忆和观赏!</b></h1><h1><b> 下面分别介绍南京军区通信总站部分宣传队员的情况。</b></h1><h3><br></h3> <h1><b>▼ 许雪海<br></b><b> 1961年8月入伍,在舟山要塞守备区服役,1962年调南京军区通信工程技术大队独立营。1968年调到通信总站政治处,历任文化干事、宣传股长。1970年初负责组建宣传队并担任负责人(队长、指导员),在《红灯记》剧组中串演群众演员。后每年负责组织宣传队排练演出活动,直到1972年。1986年任总站电报站政委。</b></h1><h3><br></h3> <h1><b> ▼此图:许雪海与老友的合影,拍摄于1992年8月。从左到右前排依次是:王雨顺、许雪海。后排依次是:陆勇、丁飞、徐乃前、孟宪伟。</b></h1> <h1><b>▼此图:1992年8月许雪海与部分宣传队员欢聚。</b></h1> <h1><b>▼王雨顺<br></b><b> 1965年入伍,1970年6月参加总站宣传队,担任宣传队队长。在《红灯记》剧组中饰演八路军松岭根据地交通员即“跳车人”,游击队长角色。后组织参加了《银线丹心》的排练演出。</b></h1> <h1><b>▼拼图中,《红灯记》演出剧照为第十一场“胜利前进”,中间站立者为王雨顺饰演的八路军柏山游击队队长。</b></h1> <h1><b>▼此图是“胜利前进”剧照照片的背面,上面记录了这场演出人员的名字。他们是:张彤、黄旭、宋婉丽、常玉明、程宙、高秋成、王雨顺、张爱、吴信芝、张立东、常栓柱、李春葆、季汝荣、季维奉、陈照明。</b></h1><h1><b> </b><b> 时间:1970.7-1971.2</b></h1><h1><b>此图片由程宙书写并提供。非常珍贵。我们大家都要感谢她。</b></h1> <h1><b>▼张 爱</b><b> </b></h1><h1><b> 1964年10月入伍,通信总站内勤站、总站司令部专用台。从1965年起多次参加总站宣传队。1970年6月参加《红灯记》剧组饰演李铁梅,演出近百场。随后曾多次参加总站宣传队及直政宣传队下部队慰问演出,参加军区汇演、调演各种表演说唱等节目。</b></h1> <h1><b>▼1965年总站成立了宣传队,这是当年的集体照。照片里有:张爱、赵乃秋、马明、尤波、季强、朱德伍等(他后来又参加了1970年的宣传队《红灯记》剧组,在乐队弹月琴)。此照片由张爱提供。</b></h1> <h1><b>▼此拼图的照片均为1965年总站宣传队的演出照。</b></h1> <h1><b>▼1970—1972年,张爱参加总站宣传队演出剧照。红灯记中的李铁梅,说唱节目中和陈兰英合演徐州琴书"分分秒秒"。</b></h1> <h1><b>▼张爱年轻时的军装照及近年生活照。</b></h1> <h1><b>▼陈红霞</b><b> </b></h1><h1><b> 1969年12月入伍,通信总站三营七连南京机务站。1970年6月参加总站宣传队,在《红灯记》剧组饰演第一仼李奶奶。她平时刻苦排练,演出时认真对待每一场角色的塑造。她嗓音高亮柔润,演唱富有情感,表演细腻大方,给我们及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年底在军区样板戏汇演时,被总政歌舞团看中,她"一嗓子"就唱进了北京。她很早就离开了总站宣传队,没有留下标准的军装照、演出照。好在我与她同在一个连队,翻出我们新兵刚到连队时的集体照,以示怀念。拼图第一张陈红霞军装照为集体照的截图,放大了看的清楚些。第二张后排站立者红箭头所示为陈,我是蹲立者右数第二人。第三张前排蹲立者红箭头所示为陈,我是后排站立者右数第一人。</b></h1> <h1><b>▼陈红霞 在《红灯记》中的演出剧照。演出时一开口全场掌声雷动,好评如潮。照片由许雪海提供。</b></h1> <h1><b>▼孟宪伟<br> 1961年参加工作,1968年入伍,在通信总站司令部机关后勤工作。1969年参加总站宣传队,演一些小节目。1970年参加学演样板戏《红灯记》剧组,饰演李玉和,演出近百场,1972年离开宣传队。</b></h1> <h1><b>▼孟宪伟《红灯记》演出剧照拼图之一。</b></h1> <h1><b>▼孟宪伟《红灯记》演出剧照拼图之二。上图:第一场 接应交通员。下图:第三场 粥棚脱险。</b></h1> <h1><b>▼幸福家庭,和和美美。孟宪伟的太太常桂香,是老孟的微信代言人。谢谢你积极参加聊天和提供照片。</b></h1> <h1><b>▼常栓柱<br></b><b> 1969年12月入伍,南京军区通信总站修理所。1970年6月参加总站宣传队,学演样板戏《红灯记》,饰演第八场李玉和,以及八路军游击队员、武打小生,演出近百场。参加过京剧《银线丹心》排演,曾参演多种文艺节目,如小话剧、故事表演、小演唱、相声等。</b></h1> <h1><b>▼吳 俊<br></b><b> 1971年入伍,总站二营四连自动分队。当年参加总站宣传队至1976年。在《红灯记》剧组饰演(第二任)李奶奶,在直政宣传队参演过多项小节目、讲故事、话剧等。在此期间,八一电影制片厂到南京挑选演员,曾被面试并受好评。</b></h1> <h1><b>▼ 吳俊京剧唱的好,更热爱体育运动,在闲暇时光在健身房锻炼身体。为你加油!<br></b><b> 下面摘抄一段吳俊与徐乃前在微信聊天中的一段对话:<br></b><b>徐:吴俊虽然没有从艺,但经商出类拔萃,好样的。<br></b><b>吳:谢谢乃前,我还真不知这后面的亊(曾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挑选演员面试,因名额有限未去),没当演员做商人,但演出队的顽强作风,吃苦精神,对我经营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感谢演出队的战友们,你们都是各地的精英,我有幸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谢谢战友们!</b></h1> <h1><b>▼ 2018年2月8日,吳俊在合肥精心组织了总站宣传队部分战友小聚,酒店大门上方写有"热烈欢迎南京军区通信总站演出队战友聚会"的红色电子闪字。大家反映相当成功,都期盼着南京全队战友的聚会!吳俊深情的说,“战友们对我的真情我不会忘,合肥聚会是我对战友的一片心谊,有不到之处敬请战友们原谅!”</b></h1><h1><b> 左下图是,19年来吳俊全家在美国第一次团聚。祝他们全家幸福!</b></h1> <h1><b>▼ 吳俊在聚会上,即兴表演了《红灯记》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中,李奶奶的一段二黄原板"闹工潮……",大家都说,不减当年啊!京胡伴奏刘长斌。</b></h1> <h1><b>▼郭 凯 <br></b><b> 1969年12月入伍,1970年7月参加通信总站宣传队,在《红灯记》剧组中饰演叛徒伪警察局巡长王连举以及群众演员。1972年底离开宣传队。</b></h1> <h1><b>▼侯豫安<br></b><b> 1969年12月从合肥入伍,1970年6月从宜兴机务站调到总站宣传队,在《红灯记》剧组饰演日本宪兵队侯宪补翻译官。战友们说他的戏不多但很到位,扮演的日本翻译官演的更是一绝。1972年离开宣传队。</b></h1> <h1><b>▼ 生活照拼图一。</b></h1> <h1><b>▼ 生活照拼图二。宣传队一对伉俪,传为佳话。祝侯豫安、孙静: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白头携老,永浴爱河。</b></h1> <h1><b>▼闫 静</b></h1><h1><b> 1969年3月入伍,南京军区通信总站三营六连(长话连),快速通信队。1970年6月参加总站宣传队《红灯记》剧组,饰演田大婶(慧莲的婆婆)。1972年离开宣传队。</b></h1> <h1><b>▼ 拼图中间照片说明:《红灯记》演出剧照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中,右边站立者为闫静饰演的慧莲的婆婆田大婶,中间为张爱饰演的李铁梅,左边第一人为黄旭饰演的慧莲。剧中台词:李奶奶说"有堵墙是两家,拆了墙咱们就是一家子"。铁梅说"奶奶,不拆墙咱们也是一家子。"</b></h1> <h1><b>▼ 退休生活多姿多彩。参加济南市老年大学,圆了文艺梦,手风琴的演艺梦,充满了青春的活力。</b></h1> <h1><b>▼ 手风琴演出照。</b></h1> <h1><b>▼孙祖华<br></b><b> 1965年入伍,在南京军区通信总站一营一连(电报站)工作。 1970年6月参加总站宣传队,在《红灯记》剧组乐队拉二胡和串演小特务,在乐队曾任乐队队长。</b></h1> <h1><b>▼ 孙祖华老中青生活照。由他的太太周听红提供,她是老孙微信代言人。总站宣传队微信群里不能没有你,谢谢你!</b></h1> <h1><b>▼汪 宁<br></b><b> 1969年12月入伍。1970年6月至1975年在总站宣传队、直政宣传队,担任乐队手风琴手。来自二营四连(内勤站市话务台)。</b></h1> <h1><b>▼ 手风琴手汪宁。1、锻炼身体,晨练太极扇。2、与乐队的集体合影。3、军装照、生活照。</b></h1> <h1><b>▼ 汪宁给我的照片很少,我从集体照中找到了这张照片。从左至右依次是朱秀丽、汪宁、宋婉丽、陈兰英四位军中美女宣传队员的合影。</b></h1> <h1><b>▼徐乃前<br></b><b> 1968年3月入伍,曾在60军、总参通信四团学习报务,1969年4月调到南京军区通信总站电报站。1970年6月参加总站宣传队,在《红灯记》剧组及直政宣传队各种文艺演出节目中,担任乐队多种乐器演奏员,乐队队长,宣传队队长,还创作过多首音乐曲谱节目等,1972年4月曾参加南京军区政治部举办的军区文艺集训队。先后在总站机关政治处、四营川埠连工作。1980年12月调到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b></h1> <h1><b>▼拼图说明:<br></b><b> 1、宣传队乐队集体照,第一排中间拉二胡者为徐乃前。右下图男兵乐队造型照片中,徐为后排左边站立第一人拉小提琴者。<br></b><b> 2、右上图是徐乃前在连队参加无线电报务战备执勤训练中。部队战士业余演出队的活动特点是,有宣传任务时就集中排练演出,没有任务时回到各自的连队参加战备执勤,大家都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很好的发扬了我军的光荣传统。这张照片是全宣传队员中,只有徐乃前唯一保留并公开发表的:我们既是文艺宣传队员,更是光荣的通信兵。"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此照片虽然老旧发黄,但非常珍贵并极具代表性。</b></h1> <h1><b>▼ 在济南军区空军工作的生活照。</b></h1> <h1><b>▼图片展示:</b></h1><h1><b> 图一左上角,2018年4月澳洲海滩上。</b></h1><h1><b> 图二,年青帅气的军装照。</b></h1><h1><b> 图三右上角,三个好兄弟:从左到右依次是徐乃前、孟宪伟、翁庆生。</b></h1><h1><b> 图四左下角,与老友的合影,拍摄于1991年。从左到右前排依次是:王雨顺、许雪海。后排依次是:陆勇、丁飞、徐乃前、孟宪伟。</b></h1><h1><b> 图五右下角,参加单位演出担任指挥。</b></h1> <h1><b>▼刘长斌<br></b><b> 1969年12月入伍,在总站二营通信排服役。1970年6月参加总站宣传队《红灯记》剧组,担任乐队京胡演奏,后又参加小节目和直政宣传队,担任乐队京胡、二胡演奏。</b></h1> <h1><b>▼ 拼图中刘长斌所在的位置:右上图,宣传队乐队集体照中,第一排左边第一人拉二胡者。左下图,从左到右第二人。</b></h1> <h1><b>▼ 刘长斌对二胡艺术的追求,使他长期以来琴耕不缀,退休后仍然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并获得多项荣誉和好评。</b></h1> <h1><b> ▼学书法练练字,玩玩摩托游艇,会会老战友,闭暇时光丰富多彩!</b></h1> <h1><b>▼程 宙<br></b><b> 1969年12月入伍,在南京军区通信总站三营六连(长途电话连)服役。1970年7月至1971年2月参加南京军区通信总站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红灯记》剧组中曾饰演李玉和家的邻居慧莲一角,后出演游击队员,并在打击乐组担任小锣手及后勤物资保障工作。</b></h1> <h1><b>▼ 在拼图中间的照片上,左边是程宙的女儿,她和著名军旅作曲家印青在2012年第15届青歌赛中当评委的合影。她的女儿很优秀,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毕业,后去美国亚利桑那州留学深造。程宙说,"我女儿圆了我两个梦(音乐梦、大学梦),曾经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中英文双语主持人,现在是独立音乐人"。这有女儿的努力,更有母亲的文艺细胞的渲染及爱心的培育。为母女俩点赞!</b></h1> <h1><b>▼ 程宙的记忆力相当好,在《红灯记》剧组中担任打击乐组小锣手,全剧锣鼓点敲的准确无误,要知道她中学时曾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读书,背外语单词那是杠杠滴。她到了地方仍然活跃在文艺舞台,这些照片是她参加本工作系统的演出照。</b></h1> <h1><b>▼岳学忠</b></h1><h1><b> 1971年入伍,当年参加总站宣传队,在《红灯记》剧组中饰演日本宪兵队伍长,后学演李玉和等角色。在《银线丹心》剧组中饰演志刚。在总站及直政宣传队期间,干过编剧、导演、演员、乐队、舞美等多种工作。来自通信总站二营五连。</b></h1> <h1><b> ▼岳学忠与陈兰英合演的说唱节目:河南坠子"心愿"。</b></h1> <h1><b> ▼与战友的合影。</b></h1><h3><br></h3> <h1><b>▼ 岳学忠在2018年2月8日的部分宣传队战友合肥聚会上,演唱的《智取威虎山》中李勇齐的一段京剧唱段。京胡伴奏刘长斌。</b></h1> <h1><b>▼陈兰英<br></b><b> 1968年入伍,通信总站二营四连内勤站话务连。1971年至1977年参加总站宣传队及直政宣传队。参演节目有河南坠子,徐卅琴书等。</b></h1> <h1><b>▼ 陈兰英与张爱合演的说唱节目徐州琴书《分分秒秒》。</b></h1> <h1><b>▼ 到地方后以及退休后仍然活跃在文艺舞台上。</b></h1> <h1><b>▼宋婉丽<br></b><b> 1969年12月入伍,通信总站一营一连电报站。1970年7月参加总站宣传队,在《红灯记》剧组排演李铁梅、慧莲、游击队员等角色。随后曾多次参加总站宣传队及直政宣传队下部队慰问演出,参加军区汇演、调演等大型活动,演出各种表演说唱等节目。</b></h1><h1><b> 从1970年到1983年期间,参与了总站宣传队的全部演出活动,曾担任宣传队副队长。</b></h1> <h1><b>▼四姐妹三丽一竹合影(赵丽丽、朱秀丽、宋婉丽、李小竹)。</b></h1> <h1><b>▼李晓竹<br></b><b> 1971年入伍,1972年初参加通信总站战士演出队,以及直政宣传队,出演过小话剧,小品,表演唱,舞蹈等节目,入伍前曾参加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来自通信总站一营一连(电报站无线连)。</b></h1> <h1><b>▼ 上图:与宣传队战友的合影,下图:"三丽一竹"合影,战友情深!</b></h1> <h1><b>▼ 此拼图中的三人舞旧照片,是舞蹈《你追我赶学大寨》中的一个造型,由李小竹、赵丽丽、朱秀丽演出。</b></h1> <h1><b>▼ 到地方后以及退休后仍然活跃在文艺舞台上。</b></h1> <h1><b>▼朱秀丽<br></b><b> 1970年入伍,当年11月从上海延安饭店调入南京军区通信总站宣传队,在样板戏《红灯记》剧组中饰演李铁梅,演出近百场,从70年至78年期间,多次参加直属队演出队,参与了舞蹈《架线兵》、《你追我赶学大寨》、表演唱、话剧等节目演出。</b></h1> <h1><b>▼ 此拼图中,左下角是朱秀丽与宋婉丽的合影。右下角从左到右依次是:赵丽丽、汪宁、朱秀丽、吕小建、李小竹。</b></h1> <h1><b>▼ 工作照,同著名影视演员奚美娟、仲星火合影。</b><br></h1><h1><b>▼ 生活照,美美滴!</b></h1> <h1><b>▼赵丽丽<br></b><b> 1969年12月入伍,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舞蹈演员。1973年11月调入南京军区通信总站三营七连警报台,1975-1977年参加总站战士演出队和直政宣传队。在队期间主要参加舞蹈表演《女通信兵》、《你追我赶学大寨》、表演唱《六大嫂》等节目。1978年调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b></h1><h3><br></h3> <h1><b>▼ 拼图左下角是赵丽丽参加舞蹈《女通信兵》的演出剧照。</b></h1><h1><b> 她在总站宣传队微信群中这样说:“军旅生涯中短短的通信兵生活,特别是在宣传队工作的日子,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快乐的时光,感谢战友们!有你们真好!”</b></h1><h1><b>可见她对总站宣传队是非常有感情的。</b></h1> <h1><b>▼ “三丽一竹”姐妹情深。</b></h1> <h1><b>▼ 工作之余以及退休后仍然活跃在文艺舞台上。</b></h1> <h1><b>▼俞玲美<br></b><b> 1970年9月入伍,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歌唱演员。1973年10月调到通信总站快速队。1973年至1976年间参加总站宣传队,演出各种表演说唱等节目。</b><b><br></b></h1><h3><br></h3> <h1><b>▼ 演出剧照、生活照。图中俞玲美与赵丽丽的合影,她们俩都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培养的业务骨干,为总站宣传队增添了新鲜血液。左下图是苏州评弹女声表演唱《大寨红旗飘水乡》。</b></h1> <h1><b>▼ 吕小建近年来参加各种活动的演出照。</b></h1> <h1><b>▼ 吕小建参加总站宣传队,同战友们共赴安徽开化部队慰问演出活动时的集体照。红箭头所示为她本人。</b></h1> <h1><b> ▼吕小建近年来参加各种活动的演出照。</b></h1> <h1><b>▼丁 飞<br></b><b> 1971年入伍,1975年从江苏省军区海安机务站并入通信总站,同年参加总站宣传队,在乐队担任长号、大阮演奏员。在总站历任总站作训股参谋,股长,参谋长,付主任,总工程师.</b></h1> <h1><b>▼谢春晓<br></b><b> 1969年12月入伍,通信总站电报站无线队。1974年参加宣传队,担任歌舞表演。</b></h1> <h1><b> ▼ 生活照及与宣传队员李毅的合影。</b></h1> <h1><b>▼ 谢春晓在2018年2月8日的部分宣传队战友合肥聚会上,演唱的京戏"梨花颂"唱段。京胡伴奏刘长斌。</b></h1> <h1><b>▼翁庆生演出照及与战友合影。</b></h1> <h1><b>▼辛莉<br></b><b> 1971年入伍,通信总站电报站有线队。1971年底参加宣传队,担任群众演员。</b></h1> <h1><b>▼ 辛莉同电报站有线分队的蒋宁、周辉合影,她们都曾经参加过电报站文艺宣传小分队。</b></h1> <h1><b>▼周 辉<br></b><b> 1971年入伍,通信总站电报站有线队,1971年底参加宣传队,担任群众演员。</b></h1> <h1><b>▼孙 静<br></b><b> 1971年入伍,通信总站三营六连(长话连)。1971年底参加总站宣传队,排演《银线丹心》剧目及小节目,任群众演员。</b></h1> <h1><b> ▼退休生活照,周游祖国大好河山。爽!</b></h1> <h1><b>▼倪元红<br></b><b> 1976年12月入伍,南京军区通信总站二营话务连。1977年初在新兵连时调入总站宣传队,参加表演唱,舞蹈等节目。1978年到南京军区军医学校读书。1980年分配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b></h1> <h1><b>▼王亚莎<br></b><b> 1969年12月入伍,通信总站三营七连南京机务站。1970年6月参加总站宣传队,在《红灯记》剧组及直政宣传队的乐队拉小提琴。1971年6月调到快速通信队,期间仍在宣传队活动。1972年2月参加南京军区政治部举办的歌曲创作学习班,同年4月参加军区政治部举办的军区文艺集训队,均有创作歌曲演出和发表。1973年离开宣传队。</b></h1> <h1><b>▼ 总站宣传队乐队集体照。前排左起,刘长斌、徐乃前、吕小建(编外)。后排左起,王亚莎、汪宁、黄培标、王乐。</b></h1> <h1><b>▼ 我创作的歌曲《红心似火架线忙》,发表在1972年4月的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印的《战士新歌》歌曲集上。此外还创作了表演唱《红军妈妈来咱连》,合唱《红太阳光辉照大地》,女声表演唱《採药歌》等,那时是我创作歌曲兴趣爱好期。</b></h1> <h1><b>▼ 回忆过去的往事,才想起来查找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东西,我翻箱倒柜找到了当年较有意义的两份文字资料。其中:</b></h1><h1><b> 一份就是我参加军区政治部歌曲创作学习班时发的"创作歌词选之二",供我们参考,谱曲。</b></h1><h1><b> 第二份文字资料是,《採药歌》的词作者八一医院程江江写给我的一封信。</b></h1> <h1><b>▼ 1972年2月我参加南京军区政治部举办的歌曲创作学习班时的合影。</b></h1><h1><b> 照片简介:第一排女兵从左数第1人程江江,第3人张卓娅,第5人王亚莎。第二排左数第4人陶思耀,第5人沈亚威(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长),第7人俞频(张卓娅母亲),这三位均是著名作曲家,仼课老师。第三排左数第5人</b><b>贺东久。</b></h1> <h1><b>▼八一医院程江江写给我的一封信<br></b><b> 亚莎!你好。今来信没有别的事。想向你要那个歌纸,就是採药歌。最近,我们单位要排节目,我唱了一遍你的歌给他们听,他们都大叫说很好听,都说叫我赶快向你要,我只好赶快的写信给你了。可我又忘记问你地址,于是,只好写个南京南字319政治处,我想一定能转给你的。 <br></b><b> 你最近怎么样,工作很忙吧!是不是又创作新歌了?有什么好听的歌,可给我们一点儿。 祝 好! 72、4、4 </b></h1><h3><b><br></b></h3><h1><b> 说明:</b></h1><h1><b> 程江江,八一医院政治处,同我一起参加南京军区政治部举办的歌曲创作学习班,学习作词,《採药歌》的词作者。</b></h1><h3> </h3> <h1><b>▼我的 生活照、工作照。右上图:1972年赴上海演出时,我和张爱的合影。</b></h1> <h1><b>▼ 这些照片折射了我人生经历的岁月,我把人生最精彩的青春芳华,献给了军旅生涯,献给了部队文艺宣传队。正像歌词唱的那样:“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后悔!”</b></h1> <h1><b>▼ 离开宣传队的1973年夏天,我被派往总站孝陵卫农场劳动锻炼,担任代理副排长。</b></h1><h1><b> 拚图中,左上图是参加农场劳动的6名女战友,后排左起,王亚莎(快速队)、钱小光(机务站)、程宙(长话站)。前排左起,乔义兵(内勤站)、文璇、肖洁(她们俩人都是电报站的)。</b></h1><h1><b> 下图,为劳动照片(种菜,喂猪)。回忆当时在水稻田里除草,稻田里的蚂蝗很多,咬在腿上扒都扒不掉……。冒着夏天热辣辣的太阳,真能锻炼人,终生难忘。</b></h1> <h1><b>▼ 《美篇》编辑到这里己接近尾声,其中的照片及文字资料,都是在总站宣传队微信平台上战友们提供的,由我收集整理。没有提供信息的无法在这里编辑。有些战友失联,有些己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b></h1> <h1><b>▼ 总之,请战友们记住:"那些年,我们曾经在一起。流金岁月,华样年华。值得记忆,值得珍藏!让我们给岁月的长河,多添加些柔情,让生命之旅,留下值得回眸的风景。</b></h1> <h1><b>再见了,我的文艺宣传队,<br></b><b>再见了,我的青春年华,<br></b><b>再见了,我的军旅生涯,<br></b><b>再见了,我的兄弟姐妹!<br></b><b>战友们,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再相会!</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