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影与画 西藏"苦旅"十七天 (第一章)</h3><div>西藏,就像一块磁铁,对我有天生的吸引力。西藏,就像一位恋人,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眷恋。退休以后,二次深入西藏自治区,游览除阿里地区的其他五大地区。四次分别前往云南、四川、甘肃和青海藏区,走遍中国十大藏族自治州的每一个角落。</div><div> 西藏,是一块"让我去了,还想去"的地方。今年四月(2018年4月)再度进藏,我们从成都出发沿317国道(川藏北线)到那曲,转109国道(青藏线)走青藏公路到达拉萨市,再从拉萨走101省道进山南地区到林芝,转318国道(川藏南线)回成都。历经17天,行程近6000公里。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经整理后,结合以前创作的绘画作品,分三章以纪实篇与大家分享,希望你跟随我的镜头去体验最纯美的高原风情吧!</div> <h3>水彩画一一《雪域盛会》</h3> <h3>水彩画一一《草原之舞》</h3> <h3>水彩画一一《又是一个丰收年》</h3> <h3>水彩画一一《祈福圣地》</h3> <h3>水彩画一一《守望》</h3> <h3> 第一章</h3><div> 第一天: 4月9日(星期一)</div><div> 我们乘坐国航CA1947次航班从上海浦东机场于8:20起飞,11:30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预约好的朋友杨师傅接机后直接上成灌高速,到汶川映秀镇站下。</div> <h3> 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我们首先来到地震重灾区映秀中学遗址纪念碑前祭奠,瞻仰为抡救受灾师生而献身的烈士们。</h3> <h3> 接着沿303省道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h3> <h3> 来到海拔3600米的四姑娘观景台稍作停留。 </h3> <h3> 继续前行来到革命老根据地小金县达维镇,这里是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地方。</h3><div><br></div> <h3> 猛固桥是当年李先念率部迎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及红一、红四方面军进城的遗址,也是红军长征停留时召开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所在地。</h3> <h3> 18:20到达小金县沃日乡。沃日土司官塞碉楼和经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民国重建。楼临沃日河,石木结构为五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单体建筑。建筑技术高超,风格独特,是嘉绒藏区建筑的典范之一。经楼旁紧贴一碉,碉平面呈长方形,整体由下往上收,呈棱台型,通高19米,碉楼经2008年8级大地震依然雄姿挺拔。只是新建了一座坐北向南的房屋。4年前我们曾来过这里,一位85岁的老奶奶为我们讲介,经打听她今日仍健在,只是我们时间太紧,她又住在半山腰没有时间再去登门拜访。</h3> <h3> 20:16到达"千碉之国""中国最美乡村"美誉的丹巴。我们在县城用晚餐后继续前往今晚住宿地一一甲居藏寨。21:10启动,20分钟车程就到。(门票每人50元,60岁以上半票,)经挑选最后住在第二观景台附近的格西藏家,(海拔:(1780米 )当天行程350公里。</h3> <h3>第二天:4月10日(周二)</h3><div> 甲居藏寨是丹巴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嘉绒藏族140余户,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div><div> </div> <h3> 我是第二次来甲居藏宅了,两次因季节不同景色也有差异,上次是多雨季节山间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艳丽的民居时隐时现,故将此地的嘉绒藏族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今天则是万里无云,阳光照在群山上一遍金色,只见绿荫间炊烟袅袅,充满灵气的山谷、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览无余。</h3><div><br></div> <h3>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而艳丽的藏式民居,又给这世外桃园般的山色增添了人文景致,四季若画。云雾蒸腾,炊烟袅袅,宛若仙境,是名副其实中国最美的乡村。</h3> <h3>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楼房建筑,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一般寨楼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远离群楼,孑然独立。</h3><div> </div> <h3>寨楼一般占地约200平方米,高15余米,石木结构。整个建筑物外形犹如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颂经姿态。造型独特、别致,极富层次感,且色彩明快、鲜艳,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等互为衬托,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h3> <h3> 早饭后全体驴友去一号观景台,丹巴藏寨顶部有黑、白、铁红三种色带,这是嘉绒藏寨的一大特征,这里几百幢民居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十分壮观,从这里还能远望藏族最古老的苯教神山一一墨尔多山。又去二号、三号观景台,今天是阳光灿烂、万里无云。9:00开始下寨子,按原计划要先去丹巴美人谷。</h3> <h3> 丹巴美人谷位于丹巴县城约26公里的巴底乡,凡属"美人谷"的女孩,不管身在乡村还是走出大山,几乎不施粉黛,不用华丽的衣饰去装扮。她们不怕风吹,不惧日晒,艰苦的体力劳动之余,稍加梳洗,便气韵毕现,曲线天成。天生的冰肌玉肤似乎永远含烟凝碧;瘦长而丰腴的体态似乎永远婉转有致。我们2014年去甲居藏寨时居住时的女主人小格玛就是出生于丹巴美人谷的。近年因国家的飞速发展,许多俊男靓女早已出乡出国打拼,所以丹巴美人谷的美人足迹遍布全球。</h3><div> </div> <h3> 沿途经邛土司官寨,这里有一烈士纪念碑,铭文介绍曾有红军100余名伤员在巴底乡黄金寺庙养伤,由于叛徒出卖只有6名突围,其余的全部被枪杀。</h3><div> 下午原计划要到色达喇荣沟五明佛学院山顶拍晚霞,3点钟开始遇到堵车,直到19:05才畅行。为了安全尽量不开夜车,临时决定不住色达而在观音桥过夜。观音桥的宾馆很多,分头寻找,最后选择了圣都宾馆。今天行驶的路程约180公里。</div><div><br></div> <h3>第三天:4月11日(周三)</h3><div> 早上7:00开车前往色达喇荣佛学院,8:50进入色达境内。9:00离色达还有85km,一座建在山体上的很壮观的寺庙--吉俄寺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匆匆拍了几张接着赶路。</div> <h3> 中午我们到达色达喇荣沟佛学院山脚下。我在2014年来过色达佛学院:全称是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县城东南方约20公里处,海拔4000米以上。</h3> <h3>饭后阿龙将我们送到乘车点(现在私家小车在19:00后能上山)乘中巴上山。车停在海拔3900米的大经堂附近。这里海拔高,又无代步工具,只能徒步攀登。这几年为了防火安全等这密密麻麻的小红屋已被拆除了不少,留下了一条条防火隔离带,也建了几条上山的栈道。这栈道的台阶很高,每登一步都是对自己体力的挑战。</h3> <h3> 我们五人决定去登峰,经过1个小时的努力,300多个高台阶终于踩到了脚下。特别是阿帆,第一天就出现了高反,又连续两晚没睡好,膝盖关节又有损伤,硬是凭着毅力借助于一根拐杖登顶的。到了山顶大家兴奋得像孩子似的大叫"挑战成功了"。</h3> <h3> 来到佛学院的最高点,有一座三层建制的建筑,金光闪耀,五彩鎏金繁复精美的坛城,通俗意义上是宗教的修行道场,世界中心的象征。坛城底层的转经廊是永恒的人群簇拥,亦不乏虔诚的信徒在此心无旁骛磕长头。</h3><div><br></div> <h3> 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沟里的僧舍,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不计其数的绛红色小木屋,延绵数公里,一眼望不到头,簇拥着几座辉煌的寺庙和佛堂,形成了一座壮观的小山城,庞大的阵势常常会让初次到色达的人目瞪口呆。(摄于2014年)</h3> <h3>这里还住着成千上万的喇嘛和觉姆(女性修行者),身披绛红色僧袍的僧人们来来往往,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安静祥和,没有烦恼。每遇有佛事法会,人数还会增加,最多时可达4万余人。</h3> <h3> 任何一张照片都很难表达出身临其境的震撼, 这些红色小木屋,是一万多名僧侣的住所 。</h3> <h3>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是由晋美彭措法王1980年创办,在短短数年间从藏区一个山谷深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1993年被美国《世界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佛学院分长期和短期进修两种,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学位却需要13年。</h3> <h3> 上次我们是在山上喇荣宾馆过夜的,黄昏时分,还可以看到许多年迈的喇嘛和觉姆从山脚提水到禅房,场面颇为感人。在这里求学的艰辛可想而知。无论你是为了摄影而来还是为了了解藏传佛教而来,在这里都会得到满足,感受到虔诚与震撼。</h3><div><br></div> <h3> 坛城平时是人们转经的场所,它的上半部分是转经的地方,据说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能够好;下面一层是转经筒,金色的圆筒在人们干枯的手转过之后留下一串悠长的嘎吱嘎吱的响声,满满的都是虔诚与信仰。坛城上可高瞻远眺佛学院面貌,但整座山的最高点还在坛城之上,也就是我们最先攀上一座小土坡。</h3> <h3> 诵经、行走和冥想的僧人们,他们都是微笑相迎,笑容之后便是一脸的羞涩,从他们身上看见了朴实和虔诚,以及为探寻心中目标的无尽勇敢与坚持。铜铃、油灯、转经筒是僧人们对修行的加持,也是这佛国圣境对佛法佛理得深刻诠释。到色达从起初的一瞬惊艳,再到那种安详的气氛之中。也许,来色达的原因就在于此。</h3> <h3> 登高望远,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坛城"已经在我们的脚下了。我们却似来到佛学院的后花园,目力所及,一片开阔,一面是连绵群山,另一面则能将密布的红色房子尽收眼底,终于看到五明佛学院漫山的红房壮景,心中满满都是无法言表的感动和震撼。</h3> <h3> 蓝天、红房、翱翔苍穹的雄鹰和念诵着佛经的僧人一道构成了这雄美的佛国之景,诵经声在尘空中飘荡,仿佛时间静止一般。</h3> <h3> 19:40到达炉霍县城,住宿选择和胜大酒店,这是炉霍县城唯一的一家有电梯的酒店,在这高海拔地区,登楼如登天,再干净、再便宜要登楼的一该排除。当天行程约360公里。</h3> <h3>第四天:4月12日(周四)</h3><div> 早上汽车从炉霍出发,继续沿317国道西行,10:00来到距甘孜县城28公里处的大金寺。寺庙建在一坐山包上,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14.8万平方米。整个寺庙建筑布局主次分明,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建筑融汉藏建筑特色于一体,色彩为红、白相间,看上去像一座艺术宫殿,庄重、富丽、气势雄伟。</div> <h3> 大金寺是甘孜县最大的寺院,方丈是印度派来的,寺内僧人共有260人,最小的只有11岁。大金寺还在修缮,大殿右侧的道路、庭院正在调整、铺设。</h3> <h3> 12:00车驶入玛尼干戈镇,马尼干戈,一座神秘而凄美的西部小镇,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驿站,一条街道。 小镇上到处都是小牛犊般大小的藏獒,悠闲自在地在大街上来回走动,叫声低沉浑厚。马尼干戈位于草原边缘,离南面的雀儿山不远,是川藏北线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要地。公路山崖上刻滿了石雕佛像。</h3> <h3> 新路海景区。自驾车不能进入,景区门票一律40元/人。过了小桥,正南方的小山坡下就是新路海了。下车步行时才发现在高海拔地区步行一段路和翻越一个小山坡也让人气喘吁吁甚至脸色发白。</h3><h3> 新路海藏语名为玉龙拉措,位于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下,川藏公路南侧,海拔4040米,四川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冰碛湖。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湖尾流出的溪流为措曲河源头之一。因为4月还是这里的旅游淡季,湖边只见一对年轻的藏族夫妇带着孩子在大太阳伞下小憩。湖面上大部分还结着厚厚的冰,小面积的水面平静如镜,蓝天、白云、雪峰、冰川在水中上倒影异常清晰。湖边随处可见大小不一而刻满经文的玛尼石。</h3> <h3> 新路海及周围生态原始、完整。晶莹的大型冰川从海拔五千米的粒雪盆直泻湖滨草原,极为壮观。湖泊周围 由高原云杉、冷杉、柏树、杜鹃树和草甸环绕。蓝天白云、雪峰皑皑、冰川闪烁、群山环绕、波光粼粼。</h3> <h3> "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海拔6168米。</h3> <h3> 隧道已经打通,方便了交通,消失了美景。</h3> <h3> 面对千里茫茫的雀儿雪山(海拔6168米),人变得越来越渺小,心却变得越来越宽广。</h3> <h3> 16:45穿过德格隧道后就到了深藏在雪域高原上的德格县城。参观德格印经院,这是来德格的经典项目。德格印经院占地1565平方米,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是四合院形藏式宗教楼房。 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另两处分别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宮和甘肃拉卜楞的拉卜楞寺),院内至今仍保留全藏区最古老、最齐全而精美的完整规范的印经工序,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的盛名。</h3> <h3>许下一串最虔诚的心愿!</h3> <h3> 看着印经院门口忙碌的人们,你也就知道用这种传统工艺每天的印刷量。在大门两侧各有三、四组人,基本上是两人一组,一叠近一米高、一米长、二十厘米宽的纸,一个大号的金属盆,木板,石块等。先将一小叠纸浸入盆中打湿后沥干,再放在平整的木板上,再取一小叠同样操作,最后在厚厚的一叠纸上放一木板,压上石块挤干水分,待明天印刷时使用。这些熟练的藏民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当天住宿雀儿山宾馆, 行程320公里。</h3> <h3>第五天:4月13日(周五)</h3><div> 一早离开德格,7:00就从四川进入西藏自治区。四川、西藏这一段的分界线是金沙江。大家下车步行过桥,过了大桥,大家兴奋起来,激动得大叫:"我们到西藏啦"。桥头就有一个桥头堡,现已成了摆设,另外设立了岗托综合检查站,来往车辆行人都要停车接受检查。告别界河金沙江后一路西行,沿途的自然景色让人陶醉。</div><div>7:50车驶过317国道过999米路标。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翻山赶路大部分时间是车览外景。8:30车驶过海拔4245米的矮拉山垭口。矮拉山并不矮,这里的路况很差,原因是三年前开始修建的矮拉山特长隧道而不再维修山路了,据说隧道通车的日子指日可待。</div> <h3> 9:00 途经瓦拉寺。瓦拉寺位于距江达县城东30公里的同普乡境内。依山而建、气势恢弘的瓦拉寺创建于公元1253年,瓦拉寺是由川入藏的第一座大寺,也是“西藏东大门”江达县境内最大的寺庙。比较奇特的是,它所在的山谷附近,只有一个人口极少的瓦拉村,走出很远不见人烟,仿佛“聊斋”里某位狐仙在山谷幻化而成。</h3> <h3> 9:50车开过藏曲上一桥梁时,见几位藏族妇女在梳洗,阿龙也要为他的四天未曾清洗的"千里马"梳洗一番。停车后,我们发现这里有好多徒步去拉萨的藏族同胞在空地上烧茶,就餐,几块石头垒起的灶,枯树枝为柴,用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的牛皮制成的皮老虎作为鼓风设备,在水壶中加入全脂奶粉和茶叶。所有的用具食品都要人背,他们也选择了一切从简。驴友们为他们拍些照片留作纪念吧!</h3> <h3> 下午经过雪集拉垭口,继续沿317国道行驶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脊,</h3> <h3>先翻越海拔4352米的米戈勒拉口,</h3> <h3>接着又翻越海拔4064米的俄拉山口。</h3> <h3>继续翻越走海拔4481米的宗拉夷山口,</h3> <h3><font color="#010101">16:50到达昌都。昌都是西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位于西藏东部,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当天行程约350公里,住尚家连锁酒店。</font></h3> <h3>第六天:4月14日(周六),</h3><div> 从昌那沿着317国道至那曲的路称为"黑白公路",全长770公里,沿线大部分是人烟稀少的牧业地区,高寒缺氧,气侯恶劣多变,山高路险,汽车要一直行驶在蜿蜒的藏北高原陡峭的山峦之中。</div><div> 7:15上车,天上已经开始下雪了,今天首先要翻越珠角拉山,景就在途中,我们赏雪、拍雪景,完全忘却了下雪给翻山越岭的车辆将带来多少不便,甚至危险。</div> <h3> 9:10出现堵车原因是三辆满载钢筋的大卡车开到积雪结冰路段,后面两辆卡车止动后也无法再启动了,车一动就会倒退滑下山坡,山道本身不宽,三辆卡车"之"字形的停着,卡车左侧是山壁,车是无法挤过去的。我们的车必须从卡车右侧驶过去,卡车又停在中间,右边是悬崖,大家都下了车。看着这些大卡车的驾驶员都在尽力的帮助一些小轿车通过。我们的车车身高、宽度也大,要过去就非常困难,三个轮子在路面上,另一个轮子在悬崖的边上,离崖壁只有五厘米,这是在高山上的冰雪路面啊!大家的心已经提到了喉咙口,此时什么高原反应全都没有了。阿龙还是胆大心细,车技高超,几次努力的尝试着过去,最后终于过去了,大家都为阿龙捏了一把汗。</h3> <h3>山道都是盘山路,道路窄、急弯多,坡度大。10:00我们的车在一坡道上打滑,车轮不听使唤,阿龙只能给车装上防滑链。11:20终于走完这盘山的山道,到达柏油路面,12:10到达类乌齐县城。类乌齐被称为"西藏的瑞士",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欣赏,下面的路况不知怎样?开了10多年川藏线的阿龙师傅也没有走过这段"天路"啊。</h3> <h3>群山巍巍,白雪皑皑。</h3> <h3> 13:30到达类乌齐县的卡玛多塔林。塔林位于国道317线右侧,距县城25公里,在葱郁翠柏中有一座别致的小经堂,主供莲花生大师像,左右各竖有几筒高大的转经筒。传说,过去这儿有108个塔,现已恢复和修建的塔有几十座,其造型各异,别具一格。</h3> <h3> 既有严格要求的人佛塔,也有方形怪柳塔;既有几米高的大塔,也有不到一米的小塔。经堂后为巨大的玛尼堆,玛尼堆中有六字真言,也有佛像图案。这里是全国贫困县,全县人口不足5万。</h3> <h3>14:30到达海拔4652米的斜嘎拉垭口。</h3> <h3>15:00访问了一家藏民,主人在317国道边上开小便利店,我们经得主人的同意进屋参观了一下,陋室中四周是榻,中央有一火炉,集烧煮取暖于一身。</h3> <h3>几个孩子长得清秀,带着高原红的脸上露着微笑。西部地区最缺乏的还是教育、医疗,这两位十来岁的女孩都还没有上学,我衷心希望她们的家长能送她们进学校学文化。赠送了衣物后告别了。</h3> <h3>这里被誉为"世界上除了月亮背面之外最神秘的地方"。</h3> <h3>行走在贫瘠的高原上,与荒原雪域共存亡。</h3> <h3> 15:30又开始下雪了,风急雪密,但不到10分钟就停了。山谷中夏天常是一阵风、一阵雨,冬春常是一阵风一阵雪。</h3><div>16:40到达被高山峡谷包围、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千姿百态、雄伟壮丽的丁青县城和气势宏伟的孜珠寺。丁青县城整洁干净,房屋建筑规划有序完全是座新建县城。我们下塌在新建的鑫悦大酒店,房间设施、清洁。先到顶层阳台拍摄丁青全景,再去就晚餐。当日行程约250公里,住宿鑫悦大酒店。</div> <h3>第七天:4月15日(周日)</h3><div> 早晨8:02发车,离开热巴舞的故乡一一丁青县。</div><div> 我们的车行驶在317国道上,然后拐弯转入岔道去布托湖。这这条土路路况很差,车子摇晃颠簸,风景倒是不错,两侧高耸着雪峰。1小时过去了,不见湖的踪迹。由于天寒结冰路况越来越差,问了路过的开摩托的藏民,里边的路更加差,至少到下午1时后解冻了才能开。没办法,上能在山谷中拍几张照而在9:30开始返回。</div><div><br></div><div> </div> <h3>我们继续沿317国道西行,终于翻越雪拉山口(海拔5258米),在山口远望念青唐古拉山,心情万分激动!"雪域风光无限美,进藏难于上青天"。我们来到了"世界屋脊上的屋脊",行驶在平均海拔4500米高的藏北那曲无人区。这里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天"的隔世之地,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h3> <h3>千山之巅,万水之源。</h3> <h3>这里有连绵的雪山,起伏的山脉。幽深的峡谷,广袤的天地。</h3> <h3>天空蓝得使人心醉,雪峰白得心灵纯粹。</h3> <h3>在茶马古道上难得一见的交通工具一一马队。</h3> <h3>活泼可爱的巴青小藏民。</h3> <h3> 18:45进入索县,首先要去赞丹寺。赞丹寺整寺地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壮观,分红白两个建筑群,远看外形酷似布达拉宫,该寺是藏北地区最早的黄教寺庙。</h3><div> 车开到雅拉多山脚下,我们进入了该寺大门,沿着坡度很大的石板盘山道一路向上,阿帆与红色拐棍相伴而行。从山道到寺院给人的或觉是干净、整洁、安静、庄严肃穆。该寺分为两部分,白宫和红宫。居中的是红宫,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宗教事务,两旁和后面是白宫,僧人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就在这里。寺内珍藏着大量璧画和藏印经册。当我们向两位面目清秀的僧人问路径时,他们会认真指点。今晚我们在索县最好的神话亚拉大酒店。今天行程约440公里。</div> <h3>第八天:4月16日(周一)</h3><div> 8:02车启动。一路上无特别的景点,但沿途的风景还是相当不错,雪域高原,牦牛遍地,车前往那曲,那曲位于逶迤起伏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中,有"世界屋脊的屋脊"美誉。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div><div> 一路蓝天、雪山、白云、草原、牦牛和帐蓬,只是季节尚早了点,牦牛啃着尚未转青的草根。</div> <h3> 有一首古老的藏北羌塘古歌唱到:"辽阔的羌塘草原啊,在你不熟悉它的时候,它是如此那般的荒凉,当你熟悉了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你可爱的家乡……"。</h3> <h3> 舞动的经幡欢迎远方的客人。</h3> <h3>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h3> <h3>这里是藏北无人区,这里是冰雪之乡,这里是山神之地。这里有着大风大雪形成的沉厚苍凉的历史。</h3> <h3>这里有独特而严酷的自然环境,这里有与众不同的人文风俗,这里有辽阔的羌塘草原,这里是神秘的藏北无人区。</h3> <h3>12:45到达那曲,那曲将在2018年5月7日举行撤地设市挂牌仪式。那曲市成为西藏第六个地级市,是目前全国最年轻、海拔最高的地级市。过了那曲去拉萨走的是109国道(青藏段)。这是目前通往西藏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是多数人进藏的首选,也是中国四条进藏公路中唯一有客运班车和高原列车营运的线路。青藏线截然不同于川藏、滇藏线上的崇山峻岭、峡谷河川,除了个别地段,青藏线是一条直线到达天边的路段。</h3><div> </div> <h3> 15:45我们到达了青藏铁路边缘,大家兴奋极了,像孩子似的下了汽车等待铁路桥上有列车通过。青藏铁路也被称为神奇的天路,我一直想看看行驶在格尔木到拉萨的列车,正巧有绿皮火车经过,没有发现异常。一路上的铁路路基有桥梁、有涵洞,且每隔1公里左右就有一个护路工的小亭子。我们在道边等车、拍照,这亭边石块上坐着的护路工如木雕一般一动不动地凝视着远方,守护着这条被沿线各族人民誉为团结线、运输线、幸福线、生命线的青藏铁路。</h3><div>当天行程约310公里,住宿当雄县城海拔4265米,住宿在腾龙宾馆。</div> <h3>离开那曲,我们再行驶160公里,便到了当雄。传说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途经藏北时,曾驻扎在当雄草原,看着美丽的景色,高兴地说"这真是上天选出来的好地方"。</h3> <h3>第九天:4月17日(周二)</h3><div> 早上早餐后立即驱车去圣湖纳木措。纳木措湖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第三名。</div> <h3> 我们一早从当雄县城前往纳木措,途中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h3> <h3> 我们来到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 山口,远方苍穹无限,巨大的嘛尼堆旁耸立着高高的旗杆,在风中舞动的五彩经幡,远望纳木措湛蓝发亮的湖面。我们眼前,云游蓝天,雪山静立,念青唐古拉山若隐若现,山顶是终年不化的皑皑积雪,美得让人窒息。由于高海拔产生极寒,人冻得有点发抖,大家顶着寒风在那根拉石碑边照相与欢呼,太阳也因我们欣喜若狂的呼叫而露了一下脸。过了垭口还得乘车约20公里 才能到达湖边停车场。</h3> <h3> 纳木措是西藏最大的湖泊,朝圣者心目中的圣地。"纳木措"意为天湖、灵湖或神湖,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都会虔诚地顶礼膜拜。</h3> <h3> 纳木措位于拉萨当雄县和那曲班戈县之间念青唐古拉山的山脚下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咸水湖,海拔4718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措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h3> <h3> 纳木措确实有她神奇的一个地方:每年藏历一月十五那晚,纳木措没有结冰的湖面会一夜之间全部结冰;藏历四月十五还没融化的湖面有会在一夜之间全部融化掉!大自然的神奇无处不在呀!</h3> <h3>湖面起伏的冰雪银光正闪动着一个个纳木措的美丽传说。</h3> <h3> 我们来的季节有点早,湖面上还结着冰,太阳又躲进了厚厚的云层中,念青唐古拉山和周围群山若隐若现。湖中浅蓝色的冰面周围镶上了厚厚的白雪,这不是我心中的圣湖。我多么希望今天是藏历四月十七日,湖面的冰全部融化,让我看到湛蓝色的圣湖。</h3><div><br></div> <h3> 纳木措是世界上最美的神湖,站在湖边让人 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这由浅而深的蓝色,蓝色的天、蓝色的湖水,蓝得透明、蓝得清澈、蓝得迷人,这就是我曾经来过的圣湖。(摄于2011年)</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到过纳木措的人,无论是游客还是朝圣者,灵魂都会被被纯净的湖水所洗涤;人都会被美景陶醉。即使是冰冻的湖面也让人久久不愿离去。阿咪又飞上了蓝天,阿帆更是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为能来到湖边而激动无非,在湖边录下了一段由于兴奋、激动而颤抖心声。</font></h3> <h3> 12:30游览完毕后返回当雄的途中,才看到大量的旅游大巴正驶向纳木措。回到腾龙宾馆吃午饭,饭后又下起了冰雹。我们还得继续向南行驶,翻越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口(4630米),几个大型的伞状经幡被风吹得哗哗响。每逢垭口都想留个影,以示自己己到达的高度。</h3><div>当天行程300公里,住宿拉萨海拔3650米的闵泰酒店。</div> <h3> 至拉萨的一路上,经常能看到藏族同胞穿着简陋的衣衫跪地匍匐前行,到拉萨朝佛是许多藏民毕生的梦想和追求。</h3> <h3> 磕长头(即等身头)是藏传佛教徒最为虔诚的一种拜佛仪式,相识的人们三五成队,或者一家人在共同信念支配下,毕其一生的积蓄,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佩护具,戴着护膝,身前穿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用积年累月的时光,顶风冒雪,跨过千山万壑,去布达拉宫接受最圣洁的洗礼,到达了便是一生的幸福和荣耀。那怕客死路上也无怨无悔。他们选择以这种虔诚的方式走完漫长征途,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寻找如梦的前生。</h3> <h3> 当我走在他们身旁,看到他们眼神中带着不可动摇的坚定,常常会使我泪流满面,宗教的力量会让人感到神奇的惊异。</h3> <h3> 拉萨,是藏族同胞心中的圣城,也是无数游人的终极梦想。布达拉宫,我们也来了!</h3> <h3>作者:张辛题 1951年生,1977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美术系(现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1979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前后出版《张辛题水彩画作品集》等六本画集。</h3> <h3> 谢谢您的收看!请继续关注下一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