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p><p> 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前后历时13年之久。何园全园分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片石山房在东园南面,园居院落则被东园、西园和片石山房包围,其园内的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p><p> 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有半月台。 </p><p>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楼旁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串分隔,廊壁间有漏窗可互见两面的景色。池东有石桥,与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池西一组有假山,后有桂花厅三楹,有黄石假山夹道。池西的复廊南有一幢三开间的两层小楼,独占小院的一角。</p><p><br></p><p>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少有的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发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雏形。 </p><p> 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的早晚变化。</p><p> 建筑布局采用的是自然法,其亭台楼榭不规则地散落分布于或人造或依地貌而成的山水之间,取天人合一之意境。(来源:百度百科)</p></h3> <h3>何园东门。</h3> <h3>进入何园的东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何园的后花园。清同治元年(1862年),何园始建,原名“寄啸山庄”,园名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h3> <h3>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呈现在眼前的是牡丹厅,迎面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的砖雕,牡丹厅因此而得名。 </h3> <h3>北侧贴壁假山。</h3> <h3>东北角的扬风亭。</h3> <h3>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堆叠着一组长达六十余米的假山,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绕山谷,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顺着登楼贴壁山上去便是园主何芷舠的长公子何声灏 (hao)的读书楼。但登楼却没有楼梯,只有假山的弯曲山道,登其楼,那是一副无字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体现了何家教子的良苦用心。 当年何声灏以二甲第六名被皇帝钦点翰林, 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巨大荣耀。</h3> <h3><br></h3> <h3>东园的主要建筑——船厅,在东园所有的建筑中最为精致。 厅似船形, 汉白玉砌为船舷, 四壁玻璃通透无碍, 人在厅中,犹如置身甲板。厅外地面以瓦片、鹅卵石铺成水波纹,给人以粼粼水意,而环顾四周, 竟无一滴真水, 船厅可谓我国园林艺术中旱园水意的经典之作。船厅的题款叫“桴海轩”, 取自孔子论语" 道不行, 吾将乘桴浮 于海",何园主人一生与船有着紧密联系, 何芷舠是安徽望江人,芷,香草,舠,小船。主人为民为官为商,几乎天天和船打交 道, 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 花为四壁船为家”中的“船为家”更 进一步点出了主人,有水就有家的豪迈情怀。<br></h3> <h3>地面用瓦片和鹅卵石铺成的水波纹。</h3> <h3>复道回廊</h3><h3>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复道的交叉口一边通向蝴蝶廊,一边通向读书楼,读书楼位于船厅后身西北角。走入西园首先看到的就是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廊东南两面墙上关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br></h3> <h3>水心亭</h3><h3>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也有专家认为是扬州园林中的"小方壶"。所谓“方壶"即“海中仙山”。《红楼梦》、《还珠格格》、《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都曾经在此处取景。 <br></h3> <h3>从蝴蝶楼上看水心亭</h3> <h3>连接蝴蝶楼和水心亭的假山石桥。</h3> <h3>西园与玉绣楼一墙之隔,透过花窗相望。这是在西园廊道通过花窗看玉绣楼。</h3> <h3>玉绣楼</h3><h3>玉绣楼的主题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br></h3> <h3>玉绣楼内景</h3> <h3>玉绣楼内景。小姐闺房。</h3> <h3>墙体全用水磨砖砌筑,平整度非常高。</h3> <h3>从玉绣楼一侧透过花窗看西园。</h3> <h3>读书楼向下眺望。</h3> <h3>蝴蝶厅</h3><h3>水池的北面是主人用于宴请宾客的宴厅,因厅角昂翘,像振翅欲飞的蝴蝶,故称蝴蝶厅。厅内木壁上刻着历代名碑字画。<br></h3> <h3>从水心亭中看四周</h3> <h3>水心亭中看复式回廊</h3> <h3>西园假山峰高约14米,是全园的最高处,有险壁,悬崖,奇峰,幽岩,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群猴戏闹,或如雄鹰高踞,底部还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联,碧水贯注其中,远远望去,显得幽深清冷。水池西墙壁上刻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石碑》,颜真卿的《三表真迹》,苏武的《海市并叙》等石刻文物,利于子孙学习。</h3> <h3>赏月楼</h3><h3>从复道曲折南行,就是赏月楼,又称怡萱楼,园主的母亲就在此居住。廊两旁的铁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园内地面上周卵石砌成了梅花鹿、鹤等图案。院内以松、梅、女贞、石榴等植物布景,各有寓意。<br></h3> <h3>"延年益寿"铁护栏</h3> <h3>假山上生长的白松。</h3> <h3>池中倒影</h3> <h3>赏月楼内一角。</h3> <h3>楠木厅。玉绣楼前面是一座面积为160平方米的“与归堂”,是目前扬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厅,此处为主人会客的地方。楠木厅结构系中式,肥梁胖柱,材料为名贵的上等楠木。正厅大门两侧,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手法,运用整块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有很好的采光效果。厅前廊檐下,悬挂一幅对联:“退士一生藜苋食;散人万里江湖天”,撰联人是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h3> <h3><font color="#010101">与归堂内悬挂着的匾额名"煦春堂",系拍电影留下的道具。厅内悬挂着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font></h3> <h3>骑马楼。出玉绣楼沿着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形似马鞍,分为东、西两幢楼。东楼亦称东一楼,往北整齐排列东二楼、东三楼。此三幢楼,皆为两层,前后相连,上下相通。</h3> <h3>何芷舠于清光绪年间购买了吴氏的“片石山房”,并扩建园林,历时13年建成了何园。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在片山石房的腹内,藏有一座石屋。片石山房于1989年复修,门楣上的“片石山房”系移用石涛墨迹。 (石涛,原名朱若极,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画家,开辟了扬州画派,是扬州八怪的先驱。)<br></h3><h3> 片石山房中假山丘壑处有一道奇观,名水中月。白天池水映中有一轮明月,且随着观者视角变化有阴晴圆缺之异。原为叠石后的墙上一处孔隙,随视角不同被叠石遮掩。</h3> <h3>何园南门。门楣上的字是移用石涛墨迹而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