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整整十年了,映秀5.12,一个不想提及,却无法忘却的记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震后去了无数次映秀工作,但高速公路已经把映秀新城和我们的工作现场隔开,每次只能在车窗里远远的瞥见它日新月异的变化,那里就象一块磁石,牢牢吸引着我对这个命运多舛地方的关注。</font> </h3><h3><font color="#010101"> 每一年,仿佛是一种召唤,陪家人、陪朋友,都要去映秀新城走一走,看一看,祭奠一下。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 站在映秀渔子溪的山上,遥望映秀新城,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竟然变得如此陌生。尽管是整体规划中带着浓郁羌汉风格的建筑楼群,可这已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地方,当年的映秀已不复存在…… </h3><h3><font color="#010101"> 家乡的概念,在我这里已经淡化了。本来,父母也不是这里的人,是随着历史的洪流从北方"迁移"到这里,自己都有点混淆了,哪里才是自己的"家乡",既然一个人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是这个人一辈子的印记,在我心里面早已经把映秀当成"家乡"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映秀,一个原本山清水秀,默默无闻的地方。我们在这个小镇上长大,按部就班的上学、工作,平静而知足的生活着,它本平淡、平凡,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而闻名中外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 渔子溪的山上,这里曾经是小伙伴们撒野和老师带我们春游的半山坡,如今却成了埋葬几千人的大坟茔,一个个墓碑、一张张照片,一排排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诉说着逝者如斯,生命如斯。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在大地震颤后戛然而止,从此红尘中的喜怒哀乐与他们无关,永远的长眠于此了。十年了,我们无法淡去伤痛,每一次上山凭吊都忍不住的唏嘘感叹! </h3><h3><font color="#010101"> 从山上下来,本来很熟悉的地方却需要寻找参照物。山川和河流成了我们的坐标,费力的搜寻、寻觅从前的影像。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依稀记得,那片有围栏的漩口中学,曾经就是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俗称"土建",那一排排整齐的"蒙古包"房子,生活着天南地北,来此建设的人们。邻居是一家挨一家,孩子也多,小伙伴们东家窜西家,上房爬树无所不做,留下了无忧无虑的影子。而眼前却变成了东倒西歪的建筑,坍塌的、歪倒的、横七竖八地诉说着地震瞬间的惨烈。面对猝不及防的震裂,我们显得如此渺小,如此脆弱,如此的无能为力。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09年的春节,本应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家里没了哥哥嫂子,年咋过?这也成了我们最难忘最痛苦的春节。大年初一,我们来到了映秀镇,去祭奠被地震夺去生命的亲人、朋友。</font></h3><h3> 那时还能看着废墟,辨认出从前的街道、店铺、办公楼和曾经住过的房子。看着依然有裸露痕迹的山体,二台山映入眼帘,这个最熟悉的半山上,由于地震下陷了二十多米,变得矮了一截。在它的面前,曾经是映秀湾电厂的生活区,俱乐部、球场,都曾留下太多太多的记忆。夏日的黄昏,人们聚集在这里纳凉、聊天。孩子们在身边跑来跑去,快乐的嬉闹着,生活是那么的悠闲、惬意。每到四月份,球场旁几株樱花树绚烂的开放着,有粉有白,一切变得浪漫而美好。映秀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从童年到少年、从青年到成年。读书、工作、恋爱、结婚,人生中几个最重要的时段都发生在映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它的感情至深又怎能磨灭呢? <br></h3><h3><font color="#010101"> 经过震后三年的重建,映秀新城拔地而起,又一次地来到这里。打量着四周,并不停地在脑子里搜寻记忆中的河流、山峦、吊桥,医院,遗憾的是记忆中熟悉的映秀消失了,心中一阵阵悸痛。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1年的夏天,头顶烈日,漫步于映秀新城,见到一棵梧桐老树了,忍不住激动起来,从它的方位和形状上看,这就是原水工办公楼前面的那棵树。树高叶大,以前经常要清扫它落在楼梯旁和走廊里的落叶,如今它还扎根在映秀的土地上,搂着它就象和久违的老朋友在拥抱。怎能忘记?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是在它后面的三楼报的到,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楼没了,树还在,它帮着我寻找到了记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记忆的河流越流越宽,走在映秀新城里,回忆似泉水喷薄而出: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少时的玩伴、学校、铁板桥、钢管厂、黄家村、小河边……恍惚间一切都来到眼前,记忆以奇特的方式把我带到了原来的映秀,弄丢了的记忆慢慢在找回。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些支离破碎的情节,并不能还原映秀以前的生活。有什么东西一直横亘在心中,堵堵的……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心底里在告诉自己: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每天能看见阳光的每个日出日落。拥有生命,这就已经足够了,快乐的享受与生命相伴的幸福,感恩人们对灾区的帮助,感恩现在所拥有一切。</font> </h3><h3><font color="#010101"> 有关映秀的记忆,早已融入生命,深入骨髓。无论它今后怎么变化,在我心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祈愿、祝福它的明天更美好!</font></h3> <h3>震前的映秀</h3> <h3>我们读书的学校,在这里度过美好的上学时光。</h3> <h3>震前的映秀,祥和而美好</h3> <h3>熟悉的一切早已灰飞烟灭</h3> <h3>上学时天天要走的桥</h3> <h3>俱乐部电影院,当年的精神家园,8、90年代看了好多中外电影。每年还要举办各个小单位组织编排的文艺演出。</h3> <h3>8号楼。底下的宣传橱窗,老爸负责更换,写写画画,更新内容。</h3> <h3>最早的娱乐中心。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在这里培训。后来又成了医院。</h3> <h3> 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h3> <h3>5.12,地动山摇,摧毁了一切</h3> <h3>曾经是"土建"片区,现在是地震遗址纪念地。</h3> <h3>2009年的春节,走在废墟中,寻找曾经的记忆。(以下废墟照片均拍摄在那一天)</h3> <h3>映电七号楼,我们住了十年的四单元已被倒塌的俱乐部覆盖了。四层楼变成了三楼。</h3> <h3>俱乐部前的松树花台,一个被很多人当成背景的摄影之地,我们也和小松树一起成长。</h3> <h3>还有这难忘的楼梯,天天都要走上走下的</h3> <h3>2009年的大年,曾经喧闹的街道变得一片死寂。</h3> <h3>建好后的映秀新城。因为是广东东莞援建的,处处可见东莞的烙印,带‘’莞"字命名的街道、广场、店铺随处可见。</h3> <h3>一栋栋三层小楼夹东莞大道整齐排列。或依山而建、或临河而建。</h3> <h3>新城也有雕像了</h3> <h3>青青的瓦、红白相间的墙,错落有致的屋顶,行道树上缀着小红灯笼。</h3> <h3>映电厂区的大部分都变成公园了。</h3> <h3>飘扬的红旗下曾经是映秀小学</h3> <h3>带有浓郁羌族特色的花园座椅</h3> <h3>映电修配车间的柱子被保留了下来</h3> <h3>顺着坡度变缓的路走着,找到了映电幼儿园的位置,以前最愿意到这里玩耍,我仿佛还能听到老师弹奏脚踏风琴的声音,和小朋友们发出的稚嫩童音。当年的孩子们早已经长大,是否记得这个曾经的快乐家园?</h3> <h3>走到这里,就能找到上二台山的路了。当年和小伙伴们在附近农民菜地里偷红薯被追的鸡飞狗跳的情景也涌入脑海。</h3> <h3>这条通往二台山开关站的路老公走了十八年,早就想再来看看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无奈已是物是人非,曾经的人和事已成过眼云烟,逝去的同事留给人以无尽的思念……</h3> <h3>开关站已变成了变电站。有门卫把守不能随意进出了。</h3> <h3>继续寻找熟悉的印记。这棵粗壮的核桃树,就是当年我们住过的二号楼的位置,在我家三楼的窗外,就是枝繁叶茂的树叶,核桃成熟时还能享用它那夹米子的果实。在这里住过两年,窗外的核桃树也成了我家的风景。</h3> <h3>这就是那棵水工楼前的梧桐树,久违的重逢。</h3> <h3>羌绣美好生活</h3> <h3>靠边的地方基本无人入住</h3> <h3>重建后的映秀比震前更安全、更美丽、却更陌生了。</h3> <h3>这里重新规划了房子、公园、学校、广场。这里的变化让人觉得陌生,没变的也不是原来的样子,它们统统折旧、蒙尘和黯然失色起来。</h3> <h3>和重归故里的童年伙伴一起缅怀映秀的山山水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