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年前就想练练字 因身体工作等原因 一直没能如愿 学书法当然要趁早 但任何时候想学 永远都不嫌晚 </p><p class="ql-block">当过多的欲望占据你的心灵 所失去的往往比得到的更多 人生并不是非有功利而不为 艺术的本质是愉悦生命 既然能从中得到快乐 为什么不再往前跨一步呢</p><p class="ql-block">出于对书法的喜爱 更对篆隶的偏爱 当重拿起毛笔时 竟从汉简开始 我也醉了 </p><p class="ql-block">当然 起先二三个月算是练练手感吧 连勉强看得顺眼的作品也没有 直接跳过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恰巧是端午 于是怀着对先贤的无比崇敬之情 沐手抄录屈夫子之橘颂篇 只怪当初不用功 只能背诵前半部份 哎 早忘得差不多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橘颂 屈原 六尺</p><p class="ql-block">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p><p class="ql-block">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 纷其可喜兮 </p><p class="ql-block">曾枝剡棘 圜果抟兮 青黄杂糅 文章烂兮</p><p class="ql-block">精色内白 类任道兮 纷缊宜脩 姱而不丑兮</p><p class="ql-block">嗟尔幼志 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 岂不可喜兮</p><p class="ql-block">深固难徙 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兮</p><p class="ql-block">闭心自慎 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 参天地兮 </p><p class="ql-block">愿岁并谢 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 梗其有理兮 </p><p class="ql-block">年岁虽少 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 置以为像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篆书 我想更偏爱大篆一些吧 当年在福州路古籍书店 初次看到金文 实实在在地把我震惊到了 一时想不出用什么语言来形容 不 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配形容 可惜待我拿笔临习金文时 是时隔多年后的今天 虽心有怅怅然 但也庆幸能了此一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厚德载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电视上看到的一幅小篆作品 不知何人所书 挺喜欢里面的内容 故试着写了一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声半窗月</p><p class="ql-block">花影一帘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书 没从传统的二王开始临习 我只遵从自己喜欢的 就练谁的字 从第一眼看到王铎的字 便无法忘怀 或许跟我的性格有关 抑或跟当时的心情有关吧…… 总之 很契合我那时的境况 </p><p class="ql-block">这是刚练了一星期的王铎行书卷的作品 节选 三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视频上看到的李刚田老师的作品 觉得好看 故试临一幅 三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移家别湖上亭</p><p class="ql-block">戎昱</p><p class="ql-block">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p><p class="ql-block">黄莺久驻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于隶书 有着特殊的偏爱 近乎于天生的喜欢 觉得隶书的笔法不算复杂 所以几乎不怎么特意去练 总在练字练到心烦时 作调节心情的字体 放松心情而涂鸦一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昌硕的篆书令我大开眼界 石鼓文被临写到至臻境界 这也是我奋斗的目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 在小儿就读的学校门口 碰见一相识的三年级小友 手拿着吴昌硕的心经 我知道他一直在练隶书 字写得不错 只是字帖换得很勤快 惊讶于他已在写篆 问 吴字如何 答 一般般 复曰 垃圾的很 😓😓😓 </p><p class="ql-block">在自身的修为没达到一定的高度 是无法体会到深层次的美 而如此去超前教或学 似乎有拔苗助长之嫌 联想到早教早育等 如今都提倡不输在起跑线上 似乎连书法也进入了一个怪圈 不循序渐进 这等冒进为那般 对小朋友来说 也许培养兴趣比技巧更重要吧 </p><p class="ql-block">今人多浮躁 又有几人能够平心静气 坐下来继承传统 若不懂传统 不爱古典文化 即便自幼手追而不心摹 身上又怎会浸润一种文化人特有的书卷气质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吴昌硕石鼓文集字联</p><p class="ql-block">树角夕阳归猎马</p><p class="ql-block">花阴微雨写来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节临王铎行书赠汤若望诗册 约十日后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帖只看了几遍 没临写过 直接落笔 看似还能混混 </p><p class="ql-block">王铎的字 前后一共练了不足一个月 仿佛得了一点皮毛 只因练字的时间不够宽裕 所以压缩了 直到现在也没空继续练他的字 没条件去临习 总还是能挤出一点点时间去读读帖的 所以 我永远是说的比做的多 看的比写的多 😹😹</p><p class="ql-block">节临王铎奉龚孝升书 六尺边角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挤出来极少的一些时间(能挤的时间只能这么多了😭) 花在晋楷唐楷魏碑上 当然 属于蜻蜓点水一般 稍稍意思一下哈 直到现在还耿耿于钟繇的字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练好 唐楷多花了一些时间 只相对于晋楷魏碑而言 幸好少时曾练过近二年的柳体(属描红阶段的水平😓) 临写勤礼碑不觉得太难 毕竟柳公权学颜体 用笔有很多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这是临写二十多天后的作品 三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夏天 气温出奇的热 我对书法的热情好像也一样 其实习字的初衷缘于对篆刻喜爱 想继续拿起刻刀 却忘了篆体的模样😥😥 一本说文拖拖拉拉写了几页 曾经说好的通临一遍 又没了下文😛</p><p class="ql-block">以下时间 热衷于金文的临摹 试着创作了几幅 最大的难处是作品中某些字无大篆写法 试着把小篆金文化 或直接造字 虽显不成熟 但也应试试 粗看好像能蒙混过关 😫😫</p><p class="ql-block">六尺对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p><p class="ql-block">家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家有道唯存厚</p><p class="ql-block">处事无奇但率真</p> <h3><br></h3><h3>临保卣铭 · 西周 四尺对开</h3><h3>相传清代出土于洛阳 文字内容乃研究西周与东方诸国关系之重要史料</h3> <h3><br></h3><h3>临利簋铭 · 西周 三尺
一九八六年出土于临潼 为西周早期重器 铸于周武王灭商后第七日<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虢季子白盘 西周 四尺</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出土于宝鸡 铭文整齐秀美 开秦系文字之先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菜根谭 洪应明</p><p class="ql-block">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p><p class="ql-block">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滁州西涧 韦应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怜幽草涧边生 </p><p class="ql-block">上有黄鹂深树鸣</p><p class="ql-block">春潮带雨晚来急</p><p class="ql-block">野渡无人舟自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少游 鹊桥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 人间无数</p><p class="ql-block">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 朝朝暮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陋室铭 刘禹锡 四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 苔痕上皆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篆创作的局限性在于文字太少 以致许多作品没法用大篆来表现 譬如所录秦少游的鹊桥仙 飞字古作非 意鸟展翅飞翔 间字古作閒 许慎著说文始分閑間閒 通假 梦字为甲骨等等 不一一注释了 皆遵循从古不从今的原则 故只能从更古远的时代去寻找 若没合格的字 只好放弃作品 因为你还没有足够的才情来支撑 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识篆上了 没办法 这么古老的字 离我们太久远太陌生了 若有志于书法者 倒是可以追本溯源 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大篆暂告一段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年轻时期 荒废的时间实在太多太久 无法弥补 甚以为憾 人生不能假设 也无法重来 不能长久地临写某一字体或某一家字帖 只因练习时间不够多 亦未到深入临习的阶段 也许练上十年或二十年后才可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朝书家王僧虔笔意赞中所说 书之妙道 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故在神形兼备之前 现阶段我 需要的是宽度与广度 而不是深度与精度 所以总是跳来跳去 东练练西练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手再临写王铎的行书 还好没全忘记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行书 不是不在意 而是因为觉得真书还没练好 所以一直搁置着 曾以为 楷书写好了 行书自然不会差 事实上并非如此 行书还得另花时间去临习 创作作品时 正文还算差强人意 可一到落款时 这字又难看得不行 所以极想有所提高 </p><p class="ql-block"> 感觉王铎的字过于激厉过于偏颇 复临习王右军兰亭序 没临圣教序 只因手头的那本字帖版本不好 据说初学王字不宜学兰亭 我才不信 这么好的字不学 岂不暴殄天物 临时抱佛脚 先练几日再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读书时 算术一直没及格过 四七二十一 晕(=_=) 所以纸给裁短了 落款只得以节临掩盖……😡😖 </p><p class="ql-block">临神龙本兰亭约十日后而作 六尺有裁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习了十来日兰亭 随意书写了一幅 令人汗颜的是居然把陆游的诗错记成杜甫的😔😔 这是哪儿跟哪儿呀 都相差了四五百年 懒得重写了😰😷😷 当时落款时 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心里是稍稍犹豫了一下 但还是写错了 只能怪自己读书不用功 有时候 人的记忆会有偏差 可往往会对自己太过自信 轻者 闹个笑话罢了 重者 也许会带来不堪承受之重的后果 </p><p class="ql-block">本不该放在这个集子里 只是为了想时时警示自己 做任何事 马虎当然要不得 还需有严谨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手机 功能真强大 纯属好玩 反转成负片 😊 </p><p class="ql-block">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奇怪 二王书风竟能延续千余年 后学之辈趋之若鹜 王字虽好 属雅俗共赏型 可我真心不喜欢 从第一眼看到兰亭序时 好像记得王铎曾言 不入魏晋 终归野道 不喜欢不等于不学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人学王字 难见洒脱俊朗之气 多流于圆熟轻靡之风 已无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的超然心态与风度 不及远甚 况多受物欲之羁绊 岂能成大家 此风格非我所欲 我之所想正在追寻路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临习王右军半截碑 拓本 已是二十多年前的旧物 八百人民币 那时真觉得太TM贵了😭😭😭 不过现在想想 物有所值嘛😏 孩子他舅所藏 在那尘封已久的书架上 无意中翻出来的 在元书纸上随意地临写一段小行书 与原帖大小一致 约一角硬币大小 </p><p class="ql-block">节临王羲之半截碑 50*50</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章草 我一直觉得这种字体比大篆还难认识 有些草写法 简直无迹可寻 不可思议 很想练练 可又不敢 最后禁不住涂上几笔 小临十日皇象急就章后 迫不及待地写了幅陶渊明的饮酒诗 就这水平也敢晒 😔😔 急啥😖😖</h3><h3><br></h3><h3>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br></h3> <h3><br></h3><h3>朋友厂里要贴幅春联 恰逢这阶段在临习章草 于是认真地写下这幅春联 比较注重了一些细节 </h3> <h3><br></h3><h3>自以为作调节功能的字体 把乙瑛碑临得稍稍厚重了一些</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进入临习简帛书的模式 试写几幅 把有限的时间再次放在汉简上了 </p><p class="ql-block">有时间得练练秦简楚篆 也是很古雅的字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想书写李商隐的一组诗 以八屏风的形式呈现 可限于水平 终究挑不出满意的作品来 只得作罢😓 </p><p class="ql-block">录李商隐无题诗二首</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八十年代 在电视上看到杨再春老师的书法课 第一次听说了松散型行书 很惊讶😘😘 那时一切很闭塞 眼界也未开 所以对这种形散神不散的提法印象很深 后来 对隶书的偏好 似乎受此影响 总感觉这二者之间有某种关联 待见到石门颂时 仿佛得到了一些印证 </h3><h3>这幅行书作品 写得很犹豫 也很别扭 想把篆隶的笔意揉进去 结果成了四不像😫 现阶段最想写好的书体是行书 可到现在几乎没花过功夫</h3> <h3><br></h3><h3>录李清照词二首</h3> <h3>辛稼轩长短句</h3><h3>四尺</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石如的篆书对于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p><p class="ql-block">临白氏草堂记</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以邓石如笔意试写一段千字文</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芾海岳名言有云 柳公权师欧 不及远甚 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公权始有俗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疑其谓柳字乃偏颇之语 或为泄愤之言 不足为信 少时 曾初习玄秘塔 逾时二载 后不复习字久矣 所藏字帖早已不见踪迹 多年前又购得一帖 细观之 其字不佳 疑为翻刻本 遂弃之 尝临神策军碑选字本 至今亦未通临😥😥 虽久未习柳字 今欣然临之 未曾有米元章所谓丑怪恶之感 </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近日 看到某书法培训机构只教授颜鲁公的多宝塔碑 倒也不失为正道 无需尚韵尚意 初学者只需尚法 技巧太多 未见得有多高的艺术性(如多宝塔) 虽有人以其格调不高而轻视之 但任何艺术没有技巧阶段也行不通 有感于此 随手于废纸堆里挑一张在反面尚可一写的宣纸 节临一段 </h3> <h3><br></h3><h3>古语有云 书不通篆不高古 甚是 </h3><h3>可惜 写得虽端正有余却毫无神采 只有装饰性无艺术性😓 </h3><h3><br></h3><h3>上善若水 心底一片纯清
厚德载物 遇事大度能容
天道酬勤 博得幸福一生
宁静致远 飞腾万里征程<br></h3> <h3><br></h3><h3><br></h3><h3>以下几幅字今日刚添加(一八年六月九日) 皆为近十日之作 不一一注解</h3> <h3><br></h3><h3>第一次临习九成宫礼泉铭 过于注重点画 而把许多字写散了 临写几个字 感觉九成宫不是想象中的唐楷 用笔上更接近魏晋 隐约有隶的味道 所以前几日特意找几个魏碑临习一下 心思太过活络的人 估计不太适合练欧体 这字极像古时私塾里的老先生 古板而严肃 不拘言笑 会把好动的小朋友憋屈死😵😵<br></h3> <h3><br></h3><h3>本想临杨淮表记 一时没找到 又懒得网上搜 看着屏幕临 眼酸 于桌上拿起本帖乙瑛碑来临 待到半夜临写了一幅 难免又要晒一下🐶<br></h3><h3>六尺对开</h3> <h3><br></h3><h3>昨日心情一时难以调匀平复 爽约于敬使君碑 转临石门颂 清张祖翼于跋中云 盖其雄厚奔放之气 胆怯者不敢学 力弱者不能学也 谓胆怯者不敢学 信也 力弱而胸有丘壑者焉能不可学 🌝🌝
<br></h3> <h3><br></h3><h3>临曹全碑既要取其形 又要取其意 速度慢了许多 不像临石门颂那样只需取韵 无需太在意点画 一晚上就能临完 看看还有一小半没临完 顿感有些倦意 索性铺纸节临一幅 提升点精神
读小学时 见到曹全碑 很是喜欢这种风格 偶尔会临一下 那时 隶书是零基础 实在把控不住 只得悻悻作罢🌚🌚 幸好没继续下去 不然真要误入歧途
对于曹全碑的喜爱 借用南朝虞和的话作注解 夫古质而今姸 数之常也 爱姸而薄质 人之情也
<br></h3><h3><br></h3><h3>今人临习曹全 往往失之浮华 徒有其表 只见柔美不见遒秀 只见飘逸不见沉劲 只见多姿不见端庄 姸相对应是巧 质相对应是拙 汉隶的核心就是质朴 若不明其理 不如不写曹全碑
有些人看似很努力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勤练习 其实在不断地重复着错误 书法不是练出来的 我极认同此观点 就如同作诗有功夫在诗外之说 不是说书法不需要练习 一定量的练习还是必须的 是说制约书法高度的因素极多 书法 说到底 到最后书写的就是学识 涵养等等</h3><h3>书法若为十分 应三分练字 三分思考 三分读书 余下一分 随意啦🌛🌜<br></h3> <h3><br></h3><h3>今晚总算把史晨碑的后碑通临了一遍 以往最多临下前碑 没临几页又不写了 根本不会去临后碑 一日一帖 进度稍快了一些 实在是没好好地消化 每一碑节临一幅 是为了检验到底掌握了多少 好待日后再改进 趁着有点书写的欲望 多临摹了几幅 现差不多消耗殆尽 就此告一段落<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所选的 当是自学书法的某个阶段自以为比较好的作品 今天看来 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 学书跨度约二年半的时间 所以这个集子做的稍微长了点(第一年偶尔动笔练字 所以连稍微看得顺眼的作品都没有 只好选录一二幅以充数😓😓) 在这个读五分钟微博都嫌长的浮躁时代 能看到这一页的恐怕没多少人吧 当然 限于水平 作品不够不出色 无法引起阅读的欲望也是原因 也许值得一看的 是我的一点点浅薄的感悟 并非有多深的感想 那才是真实的自己 正真沉溺于书艺约一年半 活到现在 还真想不起有哪件事能让自己如此这般地投入 东坡石苍舒醉墨堂诗云 自言其中有至乐 适意无异逍遥游 果真如此 </p><p class="ql-block">曾有一句话说自学书法等于自杀 虽失之偏颇 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学书路上最庆幸的事莫过于有明师(非名师)的指引 自学的艰辛路 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我在学书法时 就走了些弯路 因无人指点而脱离正轨 有时 一个看似简单的笔画 一时悟不出如何运笔 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可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这虽不失为一种方法 但付出的代价有些大 若有老师在旁 转瞬间即可解惑 之所以做成一个集子 是为了忠实地记录自己学书的轨迹 只要肯努力 一切皆有可能 借用一句广告词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也许这就是挑战自我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学习书法时 才知道中国的书法史 就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 真为自己是如此的无知而汗颜 😓 在我们广为人知的书法外 更应对汉字学报以足够的尊重 每每看到一幅幅写得挺好的作品 常会有错字的出现 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现在的书家估计都不求甚解了么 对于字源在何处 都无心探究了么 一部说文 究竟能有几人在好好拜读 几人在好好研究 更遑论好好通临一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与其每天拿着手机刷屏一百次 不如每天练一小时字😔😔 除了有足够的兴趣外 超常的毅力与后天的勤奋必不可少 当然 若还能有百分之一的天赋 那真是幸运 或许是决定你最终高度的一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喜欢东写写西写写 而不是执着于一家 人生只有一次 趁现在博览群帖 因为 沒有下次了</p><p class="ql-block">我喜欢表现不同的风格 而不创立自己的风格 因为 因为能流传后世的人如同凤毛麟角 不会是我 不用担这种心 😛</p><p class="ql-block">这是借用台湾书法家陈忠建先生的话作为结束语 </p><p class="ql-block">终于为自己找到东写写西写写的理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大多非原图 或为QQ 或微信截图 画面次了一点 排列以书写时间顺序为主 集子里的习作 大多是平日qq 微信中选取的 所写的都是彼时的感悟 所以 言语间有些杂糅 只是生性偷懒 不想再整理重写了[呲牙][呲牙]</p><p class="ql-block">出于个人的习惯 在某一时段会偏重于练习某一种字体 期间也会穿插着练习另外的字体 因不喜重复 故习作皆为一次完成 即使不够完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去临摹作品 其余皆为原创 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p><p class="ql-block">背景图背景音乐来源于网络 若有侵权 请告知删除 特此声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