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 品味上海的昨天之十 思南路-老上海花园洋房的"原生态"(下) 思南公馆

高慧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思南公馆</b></h1> <h1><b>思南公馆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坐拥51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同时汇聚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多种建筑样式 ,是上海近代居住类建筑的集中地。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毗邻环境优雅的复兴公园,东靠交通便捷的重庆南路,静谧的思南路贯穿其中,北临孙中山故居,南面与中国共产党上海办事处"周公馆"比邻而居,近代历史名人柳亚子、梅兰芳等曾先后在此居住。<br /></b></h1><h1><b>思南公馆历史沿革始于1920年。这一年,沿"法国公园" (French Garden, 今复兴公园) 南面的"辣斐德路" (Rue Lafayette, 今复兴中路), 首批花园大宅拔地而起。随后的十年里,"辣斐德路"以南,"马斯南路" (今思南路) 以东,"吕班路" (Avenue Dubail, 今重庆南路)以西地区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吸引了大批当时的军政要员、企业家、专业人士和知名艺术家迁入,使该地区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居住和会聚之所。<br /></b><b>1999年9月,上海市建设和房屋管理部门确定上海多个优秀历史街区作为保留保护改造的试点。卢湾区第47、48街坊,被列为试点之一。这一区域的具体范围:东起重庆南路,西至思南路西侧花园住宅边界,南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抵复兴中路,以思南路为界,分成东、西两块,涉及保留保护历史建筑51幢,汇集8种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思南公馆"的这片街区。<br /></b><b>思南公馆共有四个功能区,包括思南公馆酒店(东里)、特色名店商业区(北里)、思南公馆公寓(南里)和企业公馆(西里)。</b></h1> <h3>思南公馆重新规划后,原门牌号码都有变动,其中原来的51~95号,旧由义品洋行经租,习称义品村,系法国式小楼,室内舒适,花园宽敞,1912年后建造,砖木三、四层,30幢,16248平方米,现为思南公馆51-61号,原慈禧太后御前的首席女官德龄公主据说也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h3><h3>原来居住思南公馆区域的名人有: 思南路45号赵鹤鸣(复协和经理)、沈福祥(律师)旧居;47号虞秉镛(镛昌地产行经理、美商烟叶公司经理)旧居;50号李鸣钟(西北军著名将领)旧居;51号徐守常(中国印刷公司总务账房)旧居;53号陈焯(军统高官)旧居;55号徐贵生(老上海煤炭大王)旧居;57号-陈长蘅(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旧居;58号朱绍良(国民党上将,抗日名将)旧居;59号鲁锡田(民国民族资本家鲁连城次子,鲁迅的同窗好友)旧居;60号(原马斯南路88号)魏道明、郑毓秀(名律师)夫妇旧居;61号-薛笃弼(政治家)旧居;63号卢毓庭旧居;64号单枚叔旧居;65号法侨低沙巨莲罗杰特尼士、应国钧(天明糖果厂创始人)旧居;66号朱赓陶旧居;67号法国侨民欠松太太、荣太太旧居、董幹文(沪上粤帮金融界名人、合益实业公司创办人)旧居;70号李石曾(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旧居;71号罗隆基(爱国人士、民盟创始人)、庄芝亮(主张抗日的报业名流)、马荫良(《申报》总经理)、罗列(国民党陆军高级将领)等旧居;73号王宠惠(中华民国外交部长)旧居;81号曾朴(清末民初小说家)、曾虚白父子旧居、高公度旧居;85号赵春咏(老上海肥皂大王)旧居;87号梅兰芳旧居;89号-程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故居;91号李烈钧(国民党江西都督、海陆军总司令)故居;93号陆铭盛(文艺界名人)旧居;复兴中路517号冯玉祥、柳亚子(诗人、文学家)旧居;519号凌爱珍(沪剧名家)旧居;521号崔万秋(国民党外交公使、学者、《江青前传》作者)旧居;523弄徐铸成(《大公报》主编)、胡政之(《大公报》主笔)、朱琦旧居;531号顾碧涛旧居;533、535、537号孔祥熙产业;539号孔祥熙、宋霭龄、陈良旧居;541号中法联谊会旧址、雷显之(上海雷允上诵芬堂经理)旧居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思南公馆东苑</b></h1> <h3>思南公馆酒店(东里)坐落于幽静的思南路上,是思南公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市中心罕有的花园洋房式精品酒店。酒店由19幢建于1920-30年代的独立花园洋房和2幢约于同期建成的外廊式雄伟建筑和1幢新建会所组成。</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思南公馆南苑</b></h1> <h3>思南公馆酒店式公寓(南里),由118套新建的豪华公寓组成。</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51-61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63-69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50号 冯玉祥旧属李鸣钟旧居</b></h1> <h3>李鸣钟(1887-1949),出生于河南省沈丘县,西北军著名将领,冯玉祥的"五虎上将"之一。1909年毕业于新民陆军第二十镇随营学堂。与冯玉祥结识后,参加了冯玉祥组织的武学研究会,后来滦州起义。冯玉祥任旅长时,为了培养干部,成立了一个模范连,李鸣钟被任命为模范连连长。李鸣钟一直追随冯玉祥,先后升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随冯玉祥秘返北京包围总统府,发动北京政变。1926年6月冯玉祥特派全权代表赴广东与蒋介石谭延闿接洽,筹备北伐。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8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常务委员。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李鸣钟被南京军委任命为鄂豫皖边区绥靖督办公署督办。1931年兼任22路军总指挥、接吉鸿昌任30师师长,是年底辞职。1933年李鸣钟受聘为29军高等军事顾问。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李鸣钟任冀察政务委员会高等顾问随军抗战被敌侦悉,日伪查封了李的住宅,李鸣钟断然拒绝参加日伪维持会。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李鸣钟化装成商人从天津塘沽乘船转道烟台返回河南。1938年9月,被孙连仲聘为第二集团军高等顾问。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高等顾问,9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赈济委员会主任。1943年李鸣钟被任命为整修黄河防范西堤工程委员会副主任,采取以工代赈方法,组织灾民加固堤防。1948年2月,任行宪第一届监察院监察委员,7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在上海,李鸣钟与薛笃弼等冯系旧人交往甚多。1949年6月因病逝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鸣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53号 陈焯旧居</b></h1> <h3>陈焯(1898-1950),字空如,浙江奉化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与白崇禧是同学。1918年任援闽浙军总司令部少校副官、独立第二旅团副。1920年任浙军营长。1923年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1924年任黄埔军校军事学科教官;1925年参加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总司令部参谋处长。1928年,被推选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4月13日,任军事委员会第二厅铨叙事务处处长,同年9月26日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副厅长。1933年2月22日。任首都警察厅厅长。1935年12月10日,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总务厅厅长。1936年升任中将军衔。1937年下半年至1938年8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副局长。后又任军事委员会新闻检查局局长。1945年4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45年9月,任北平市警察局长。1947年7月,任中国国民党第七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47年7月22日,被免去北平市警察局长,调回南京,在国防部任职。1949年,陈焯没有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开始弃官经商。1950年被处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55号</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上海煤炭大王徐贵生旧居</b></h1></b></h1> <h3>徐贵生仗侵华日军势力而暴富,"煤炭黑不及黑市黑,黑市黑不及徐贵生的良心黑"。老上海煤炭大王徐贵生抗战前夕逃往香港,将其搜刮的房产分给妻妾子女。解放后,政府发觉思南路55号的产权人未成年,查后得知其父徐学英就是徐贵生。1951年该洋房被没收,成为新华社上海分社宿舍,分给了社长庄重,副社长丁九等居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57号陈长衡旧居</b></h1> <h3>陈长蘅 (1888-1987) 中国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字伯修,号建公,四川(现在是重庆)荣昌人。 1906年入四川游学预备学堂英文班。1911年赴美留学。1917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陈长蘅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盐务稽核所编译,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副教授。1928年任中国经济学社常务理事。30年代参加中国统计学社,曾任重庆朝阳法学院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浙江英士大学财政学教授。1949年后任金华新成初级中学校长,1956年任上海文史馆馆员,1961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1980年任上海市人口学会顾问。1987年在上海去世。</h3><h3>主要著作有《中国人口论》 (1918)、《进化之真相》(1919)、《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1930)。</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陈长衡</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58号 朱绍良旧居</b></h1> <h3>朱绍良(1891-1963),字一民。祖籍江苏武进,生于福建福州。同盟会会员,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四星上将),抗日名将。曾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一、第二、第三次&quot;围剿&quot;。1937年抗战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任中央军总司令兼第9集团军总司令。</h3><h3>朱绍良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振武学校,讨袁战争失败后再赴日本留学。1916年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1927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总司令为蒋介石)。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厅厅长等职。1935年4月授二级上将军衔。历任管理部部长、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重庆行辕主任、台湾警备总司令等职。后去台湾,卒于1963年12月25日,病逝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朱绍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60号</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律师魏道明、郑毓秀夫妇旧居</b></h1></b></h1> <h3>魏道明与他的妻子郑毓秀双双获得过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们是当时上海鼎鼎有名的律师夫妇。</h3> <h3>魏道明(1901-1978),字伯聪,江西德化县(今九江县)人,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早年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在上海从事律师事务。1927年任国民政府司法部主席秘书。同年冬任司法部次长、代理部长兼建议委员会常务委员。1928年任司法行政部部长。1930年任南京特别市长。1935年任《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总经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行政院秘书长。1941年任驻法国大使。1942年任驻美国大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47年任台湾省政府首任主席。后赴南美洲和美国等地进行考察。1954年回到台湾。1963年任台湾驻日本大使。1966年外交部部长。1978年5月18日在台北病逝。</h3><h3><br /></h3><h3>郑毓秀(1891-1959),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权运动的倡导者 。出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西乡乡屋下村(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乐群村)一个封建官吏家庭。祖父郑姚,穷苦出身,后在香港发迹,成为大商人,曾赈济黄河水灾,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第一位女性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魏道明 郑毓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61号 薜笃弼旧居</b></h1> <h3>思南路61号是法式风格的独立式三层洋房,周围环抱着广玉兰、棕榈等树木。尤其是3棵广玉兰,占据了将近500平方米花园的大部分空间。这里曾是薛笃弼先生故居。</h3> <h3>薛笃弼(1890-1973),山西运城人,山西法政学校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后任临汾地方审判厅厅长。1914年后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秘书长兼军法处处长。1923年后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次长、国务院代秘书长。1924年任内务部次长、京兆尹。1925年任甘肃省省长。1926年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财政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民政部、内政部、卫生部部长,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水利部部长。曾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第三、四届候补执行委员和第六届执行委员。建国后,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h3><h3>1948年,辞去要职的薛笃弼回沪当律师,仗义执言。上海解放前夕,陈诚曾亲自赴薛家邀其全家赴台,薛以奉养双亲为由婉拒。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政协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上海法学会理事、上海律师协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员兼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h3><h3>1973年7月9日病逝于上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薜笃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62号 王宠惠夫妇旧居</b></h1> <h3>王宠惠(1881.10.10-1958.3.5),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市,出生于香港荷李活道75号的道济会堂。王宠惠是近代中国第一张新式大学文凭的获得者,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并为海牙国际法庭任职中国第一人。他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被聘为国立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h3><h3>王宠惠一生中先后撰写了《宪法刍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的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王宠惠</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81号</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曾虚白、曾朴父子旧居</b></h1></b></h1> <h3>曾朴与父亲曾虚白住在思南路81号的时候,家居内部陈设与巴黎家庭毫无二致,他在自己的洋房内举办法国文化沙龙,常常有许多青年作家来此讨论法国文学,包括徐蔚南、李青崖、美学家张若谷等人,还有当年上海滩一代风流才子邵洵美、诗人徐志摩、田汉等人,即所谓的法国文化沙龙。也吸引了许多上海知名的文艺家,邵洵美、郁达夫、陈望道等一批文人经常出入于此。那时,81号夜夜高朋满座,客厅里的灯经常彻夜通明。</h3><h3>曾朴当时的经济条件已经快负担不起洋房的租金了,但就是舍不得搬家,他曾如此写道:"马斯南是法国一个现代作曲家的名字,一旦我步入这条街,他的歌剧就马上在我心里响起……法国公园是我的卢森堡公园,霞飞路是我的香榭丽舍大街,我一直愿意住在这里,就是因为她们赐我这古怪美好的异域感。" 法国公园就是现在的复兴公园。这位从未跨出国门、从未接受过正统西式教育的中国文人,正是凭借思南路周围的异国风情和西欧小说,在精神上构建了一个西化的世界。</h3> <h3>曾朴(1872-1935),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我国近代畅销小说《孽海花》的作者,家谱载名为朴华,初字太朴,改字孟朴(曾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学家、出版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曾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87号 梅兰芳旧居</b></h1> <h3>思南路87号(原马斯南路121号)是梅兰芳先生的寓所。梅兰芳第一次演压大轴的新排戏《穆柯寨》就在上海,当年轰动上海滩。1914年,他再赴上海,45天以22万多张票被选为"伶界大王"。1932年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定居下来。梅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共四层。楼房前栽有不少花卉树木,中间是绿莹莹的草地,环境十分优雅。</h3><h3>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从此杜门谢客,深居简出。梅兰芳当时已经蓄须八载了,他逢人就说自己老了,嗓子已经退化,今后不能再登台演出。他靠卖画典当为生,过着清苦隐居的生活。他也曾多次拒绝别人的高薪聘请唱戏,曾有一位戏馆老板对梅兰芳说,只要你出来演出,百根金条马上送到府上。梅兰芳婉言谢绝了。</h3><h3>1942年深秋的一天,汪伪政府的一个头目突然来到马斯南路梅兰芳的寓所,闯进书房,说有要事商量。他们要梅兰芳率团赴南京等地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的胜利"。但梅兰芳坚决推却了。事隔不久,日军头目山家少佐勒令梅兰芳一定要参加这次演出,再有违抗便以军法从事。他说"既然梅兰芳年纪大了不能再登台,那么出来讲一段话还是可以的吧。"梅兰芳则以打预防针立即会发烧为对策,请私人医生为他打了三针后,果然 "身患重病,卧病在床"。日军医奉命前来梅家查看,结果证实"梅兰芳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直到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思南路住宅立刻剃去了胡子,重新焕发艺术青春。</h3> <h3>梅兰芳(1894.10.22-1961.8.8),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h3><h3>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h3><h3>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梅兰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89号 程潜旧居</b></h1> <h3>1927年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的程潜,受国民党内部排挤,被免本兼各职,并被拘禁于汉口。1928年11月获释,自汉口到上海。此后,程潜寓居上海马斯南路123号(今思南路89号)别墅。他的邻居就是125号(今思南路91号)的李烈钧。当时李烈钧、程潜,与居住在附近的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薛笃弼等时有往来。</h3> <h3>程潜(1882.3.31-1968.4.5),字颂云,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h3><h3>武昌起义后,参加阳夏战役。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政府主席等职。解放战争后期,在长沙宣布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湖南省省长。1968年4月5日在北京病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程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91号 李烈钧旧居</b></h1> <h3>思南路91号原为马斯南路125号,属义品村。为欧陆式花园住宅,坐落于一片绿茵草地中间,朝向西南,砖木结构三层建筑,红洋瓦,四坡屋顶,卵石墙面,木门窗形状各异,四周被高高的法国梧桐树所包围。房屋正南面,有露天石阶可拾级而上。底层为汽车间、餐厅、厨房。二楼为客厅与卧室,内有黑色大理石壁炉,磨石子地面,封闭式大阳台,客厅与卧室均是企口大地板、落地长窗、白粉墙。四周装有画镜线,门框饰有花边,中间吊有一盏荷叶灯罩的白炽灯。</h3><h3>1928年,原江西都督李烈钧功成身退,来上海闲居,入住法租界马斯南路125号。李烈钧在上海寓居期间,不问世事,以读书消遣时光。</h3> <h3>李烈钧(1882-1946.2.20),字侠如,号侠黄,汉族,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烈钧被推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迫使北洋海军主要舰艇宣布起义。李烈钧后率舰队西上迎击清军。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西都督。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他出席并被推举为参议。</h3><h3>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李就任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8月失败后,流亡日本。1917年后任孙中山两次在广州所组政府的总参谋长。辅佐孙中山打败陈炯明。1927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1931年&quot;九一八事变&quot;后,李烈钧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一致抗日。七七事变后,一直患病休养。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逝,国民政府予以国葬,周恩来、董必武亲往吊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烈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思南公馆西苑</b></h1> <h3>位于思南路西侧的11幢花园洋房是企业公馆区(西里),这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花园洋房,含多种建筑风格,经修缮后,将为国内外成功企业提供一个独具个性的商务交流平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兴中路539号</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孔祥熙、宋霭龄;陈良旧居</b></h1> <h3>复兴中路539号曾经先后是是两位民国要员的旧居。</h3><h3>这里曾是孔祥熙、宋霭龄夫妇在上海的宅邸,这对伉俪在上个世纪是扬名中外的&quot;四大家族&quot;的成员。后来,上世纪40年代后期这里也是 1949年4月至5月的上海市市长陈良的陈公馆。</h3> <h3>孔祥熙(1880.9.11-1967.8.16),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75世孙。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一名银行家及富商。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孔祥熙与宋子文、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1967年8月15日在纽约心脏病发去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孔祥熙</h3> <h3>宋霭龄(1889.7.15 -1973.10.19),中国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女性,孔祥熙的妻子,1947年去美国。宋氏三姐妹:霭龄、庆龄、美龄中的大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霭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孔祥熙、宋霭龄夫妇</h3> <h3>陈良,号初如,浙江临海人,中将。陈良青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1925年弃浙江省立第六师范(临海)教职,南下广州,先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书记官、经理课课长、经理处处长。1934年后供职于国民政府军需系统,历任军政部军需署副署长、署长;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经理署署长、财政部次长兼田粮署署长等职,掌控国民党部队的钱粮军需。</h3><h3>1949年5月任上海市市长。1949年4月,解放军兵临上海城下,临危受命,接任上海市市长,负责向台湾转移金银等重要物资。任职期间,力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炸毁上海工厂和城市设施的企图,派警察保护龙华监狱里的300多名革命青年, 5月24日去职时又将市长一职交给与中共地下党早有接触的民主人士赵祖康,确保了上海政权的顺利交接。上海解放前夕去台湾, 去台湾后,曾任&quot;交通部&quot;中将部长及&quot;行政院&quot;主计处主计长等职,1994年10月9日病逝于台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陈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兴中路541号 中法联谊会旧址</b></h1> <h3>1938年11月,上海文艺界人士以中法联谊会名义,创办了中法剧艺学校。培养戏剧人才。1939年,于伶以中法联谊会戏剧组名义成立上海剧艺社,排演了《阿Q正传》、《原野》、《文天祥》和《上海屋檐下》等剧目,唤醒民众奋起抗战。  </h3><h3>中法联谊会于1933年12月由中国赴法国、比利时、瑞士的留学生;国内法文学堂毕业生及旅华法籍人士发起组织的一个民间文化交流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法语、交流法国文化的沙龙场所。该住宅注明大房东为&quot;中法联谊会&quot;。在户口查记表上,登记户长为江文新,福建永定人,曾留学法国,任中法联谊会秘书,管理日常事务。中法联谊会二楼摆放着各种法文杂志,还不定期地举办法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小舞台戏剧演出和画展等文化活动。1938年11月,上海文艺界人士曾以中法联谊会的名义,创办中法剧艺学校,培养戏剧人才。校址设在复兴中路1195号原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思南公馆北苑</b></h1> <h3>北苑商业区位于思南公馆北部,北至复兴中路,东至重庆南路,西至思南路,由新老建筑共同构建而成,集中了餐饮、文化、奢侈品销售等多种功能。</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兴中路517-537号民国住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兴中路531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45号赵鹤鸣、沈福祥旧居</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7号虞秉镛旧居</b></h1></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49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兴中路505号 思南文学之家</b></h1> <h3>2013年,第十届上海书展在此设立分会场&quot;思南文学之家&quot;,其牌匾由莫言亲笔题字。思南文学之家举办各种文学活动,成为上海文化的新地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兴中路509弄 伟达坊</b></h1> <h3>新式里弄,建于1912年后,砖木三层结构,有楼房6幢,建筑面积1378平方米。弄内1939年8月~1943年5月有所新亚中小学,创办人陆惠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兴中路517号</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冯玉祥产业、柳亚子旧居</b></h1> <h3>复兴中路517号(通志馆)冯玉祥旧居,建于1926年,欧式花园住宅,1936~1940年及1946~1947年柳亚子分别居此,冯玉祥妻李德全在1951年捐给国家。</h3><h3>这座宅院1926年建成,原是冯玉祥的府邸。虽是冯玉祥将军购置的,不过,是在冯的副官刘广化和冯夫人李德全亲属丰云鹤名下。1951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为支援抗美援朝,将该住宅所有契纸托人送交上海市人民政府陈毅市长收存,1952年2月7日立据"赠与"政府。冯玉祥在购置复兴中路517号房产后并未入住,而且,挂名产权人也未入住,而是对外出租。于是柳亚子在1936年至1940年和1946年至1947年两次租住在此。</h3><h3>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法国式花园别墅,红瓦顶黄色墙面,黑漆大门。客人可从屋外露天石阶拾级而上至二楼客厅,或由内屋阶梯步入二楼客厅。三楼的左窗口里面就是柳公的工作室。抗战期间上海沦陷,虽然此处环境幽雅、绿荫环绕,柳亚子却将此处称为"活埋庵",因为他觉得在国事危殆之际,自己却无能为力,留居在上海这座"孤岛"犹如活埋一样。此后柳亚子便迁居北京,解放后这幢旧居改为民宅,有多家住户居住其中。</h3> <h3>冯玉祥(1882.11.6-1948.9.1),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quot;基督将军&quot;、&quot;倒戈将军&quot;、&quot;布衣将军&quot;之称。</h3><h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1921年7月后任陕西督军。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并将所部改称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1926年在直奉联军进攻下通电辞职。1926年3月赴苏联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3月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峪,后隐居泰山。1933年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h3><h3>1948年1月1日被选为民革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冯玉祥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系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抗战勋章获得者。</h3><h3>1948年7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搭苏联轮船&quot;胜利&quot;号,由美返国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8月22日&quot;胜利&quot;号正向敖德萨港口进发时,不幸中途因轮船失火,与女儿冯晓达一起被烟熏窒息致死,于黑海遇难,享年65岁,其墓位于泰山西麓。</h3><h3> 1917年冯氏皈依基督教受洗并利用宗教力量控制军队,故有&quot;基督将军&quot;的称号。冯玉祥身材魁梧,但胆子极小。曾在抗战中与其共同作战张发奎、白崇禧等人,均在回忆录中叙述冯因过度惧怕日本空军空袭而闹出笑话之事。另外,由于冯氏一生中时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将其字&quot;焕章&quot;改为&quot;换章&quot;(换章意即打麻将换牌之意),以讽刺其经常倒戈的行为。他还有&quot;倒戈将军&quot;和&quot;植树将军&quot;的称号。冯玉祥曾多次谋害政敌,张建功、郭坚、马廷勷、徐树铮等人均为其所暗杀。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八次,依次为: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满清。第二次护国运动倒袁袁世凯。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第四次北京政变倒吴佩孚。第五次拉郭松龄倒张作霖。第六次五原誓师倒北洋。第七次国共分裂倒共产党。第八次中原大战倒蒋介石。</h3><h3>冯第一任妻子刘德贞,第一子冯洪国,第二子冯洪志,第一女冯弗能,第二女冯弗伐,第三女冯弗矜。 第二任妻子 李德全, 第三子 冯洪达,第四女 冯理达,第五女 冯颖达,第六女 冯晓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冯玉祥</h3> <h3>柳亚子(1887-1958.6.21),江苏吴江人,出生吴江汾湖镇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1903年在家乡参加中国教育会,17岁到上海爱国学社读书,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1906年由高旭等人介绍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1909年11月13日,与陈去病等创立南社,主持社务多年。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柳亚子以中国同盟会员身份成为国民党员,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上海通志馆馆长、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quot;四一二&quot;事变后,他遭迫害被搜捕,逃往日本。1928年返回国内。抗战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运动,他流亡重庆、桂林、香港等地。1941年5月因谴责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被国民党开除党籍。抗战胜利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他潜心南明历史的研究,搜集了很多有关南明的史籍,并写出了一批研究成果。1949年2月,他应毛主席的电邀,由香港启程进入解放区,后来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2年,他与章士钊等人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民族英雄袁崇焕遗墓,使袁墓古迹得以保存。他的诗约有5000多首。1958年6月21日病逝于北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柳亚子</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兴中路523弄 凌爱珍旧居</b></h1> <h3>凌爱珍(1911-1983),上海市人,沪剧名家,《红灯记》中的&quot;李奶奶&quot;。13岁师从申曲老艺人陈阿东,17岁进龙家楼的石根福剧团,23岁进文滨剧团。1951年9月,组建爱华沪剧团任团长。</h3><h3>凌爱珍擅演泼旦、花旦、悲旦等类角色。她的唱腔多变,其演唱的快板,尤以流畅的节奏和清晰有力的吐字技巧而引人注目。《碧落黄泉》、《秋水明灯》被认为是她的拿手好戏。她成功地饰演过《钗头风》中的唐婉、《少奶奶的扇子》中的金曼苹等角色。</h3><h3>60年代初期,爱华沪剧团根据电影文学剧本《自有后来人》改编为《红灯记》,凌爱珍在剧中饰演奶奶。&quot;红&quot;剧连演百余场,后被移植为京剧。1964年11月,凌爱珍率团内袁滨忠等主要演员6人,赴北京向中国京剧院学习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h3><h3>1973年,随爱华沪剧团并入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成为上海沪剧团成员。曾任杨浦区第四届人民代表,杨浦区第三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83年因病去世。</h3><h3>凌爱珍善于发掘人才,袁滨忠、韩玉敏、柏青、吴卫、夏剑青等一批青年演员在她的带领下脱颖而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凌爱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兴中路523弄 万福坊</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铸成、胡政之旧居</b></h1></b> <h3>新式里弄,建于1912年后,砖木三层结构,有楼房21幢,建筑面积5211平方米。弄内有徐铸成、胡政之、朱琦寓所。</h3> <h3>胡政之(1883-1949),四川成都人,《大公报》主笔。</h3> <h3>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大公报》主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