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燕来,燕不来, 我们这里的春天总来得迟些,燕子的到来与否,似乎是春暖花开的标致,什么时候燕子来了,天气才真正意义的开始暖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对燕子敬重愛护,从不故意的伤害他们。燕子也就大胆的把巢搭建在屋檐下,有的甚至搭建在人们的住房里,与人和平相处,特别是为孩子们凭添了许多情趣。成为田园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每当清晨睁开惺忪的双眼,躺在家里的炕上,就能隔窗望见屋檐下勤劳的燕子在忙忙碌碌出出进进,重新搭建或修缮巢穴,为产卵孵化小燕子作准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孵化出的小燕子,总是齐整整的把头伸出燕巢,张开大大的嘴等待喂养食物,成年燕子从早到晚不停的为小燕子寻找食物而奔波,一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飞翔为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燕子秋去春回,谁家的燕子还会回到谁家。为了证明这一点的正确性,就趁着夜色把燕子从巢中抓出来,把红丝线缠绕在燕子的一条腿上做为标记,等明年春天燕子归来后,看来到家里的燕子是否还是这两只。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往往都是第二年春天回来的燕子腿上什么都没有,于是,就认为燕子己经不是去年的那两只了。母亲就解释说,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只不过是缠绕的丝线不牢固自动脫落了而已。后来从书中也知道,燕子是重情重义的益鸟,除特殊情况外,总是燕子归来寻旧垒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夏日午后的雨前,燕子总是低飞在街上或空旷的广场。孩子们追逐奔跑尽情玩耍,燕子在人縫间来回穿梭掠过。与孩子们共同嬉戏,展现出一幅幅人燕共乐的喜庆画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雨水降落后,燕子就会迎着风雨,整齐的在电线上排成一排,毫不畏惧的任凭雨水的冲刷,顶风冒雨彰显出英雄本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们这里</b><b style="font-size:20px;">最常见的燕子从腹部的颜色上区分有两种,一种是腹部白色,另一种是腹部棕红色。两种燕子搭建的巢穴形状不同,腹部白色的燕子所筑的巢比较精致,另一种所筑的巢则比较简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如今,很少能在住户的屋檐下看到燕巢。并不是燕子拒绝如今的钢筋混凝土,而是燕子的数量少了很多,许多地方几乎已经是见不到燕子的踪影,究其原因,有的认为,由于普遍使用农药及除草剂,使燕子的食物大大减少,从而燕子的数量也就减少了。还有的较乐观的认为,由于小溪、河流干涸,沒有了水源,燕子大多都去了有水的地方众多燕子一起过城镇化生活了,所以在河水断流的地方就很难看到燕子了。事实上,水源丰富的地方燕子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看来城镇化生活并不是燕子所向往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物质宝库,达尔文早就给出了完美的解释,生态环境的变化即能使生命延续,又能使生命终结。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燕子的数量在减少,许多物种都在不同程度的减少或灭绝。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原本并不矛盾,如果科技被贪婪绑架,生命被自然终结的悲剧会愈演愈烈,最终人类也在劫难逃。何时燕趣再归还,得看人类的具体表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