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前后

巩春华

<h3> 我手机相册里的人物分册显示的八位朋友,应该是出镜率最高的八位。两位老师、两位中学同学、两位大学同学,还有我和我的爱人。我的爱人在我的相册里出镜率高没有问题,其他朋友的出镜率高显然与两次聚会有关。一样的聚会,不一样的感受。</h3> <h3>人间最美四月天</h3><h3>在四月的最后十天里,接连参加了两次聚会。一个是21日和22日的高中师生聚会。另一个是25日—-28日的大学同学聚会。</h3><h3>这是高中师生聚会时的合影,全班现有同学53人,参加活动38人。1972年1月入学,1974年2月毕业。这是自毕业后的第一聚会。是跨世纪的聚会。要让我用一个词来表述这次聚会的话,应该是《感动》。</h3> <h3>这是大学同学聚会时的合影,全班39人,参加本次活动25人。82年1月毕业。2003年的那场非典,同学们感觉到了灾难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那一年下半年在黄山有了第一次聚会,以后的日子里每隔四五年就在不同的地方团聚一次。现在的聚会已经不是怀旧抒情了,说白了就是结伴旅游。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开心》</h3> <h3>高中本班师生聚会实际上应该是21日的下午就开始了。外地赶回来的同学、在县城居住的同学、原班委的同学和筹备组的同学在迎接老师的到来。</h3><h3>外地赶回来参会的同学有:张余恒从辽阳而来、王淑华从大连而来、孙文俊从石家庄而来、高长举与杨素琴从天津和塘沽而来、吴秀玲从黄骅而来、王永生从山东无棣而来。</h3><h3> 我之所以把外地赶来的同学一一说出来,是因为他们感动了我。千公里的路赶回来就是吃一顿饭,值吗?值。他们认为值,他们尊重了老师、尊重了同学、尊重了班集体、也尊重了自己。为他们点赞👍</h3> <h3>老师与同学们在会前亲切交谈,询问每个同学的生活状况和子女就业情况。</h3> <h3>老师要和韩赵村的三位同学合影,场面太热烈,韩铭才又被其他同学叫走了,拉也拉不住。不过韩铭才的这造型,还真像是领导在检阅台上的招手致意。</h3> <h3>两位老师同女同学合影,女同学总是能够享受特权,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h3> <h3>这是两位老师与筹备组和原班委的同学合影。大家都太兴奋了,把原班委的张余恒给丢下了,他当时是生活委员,劳苦功高,是委员中最辛苦的一位。</h3><h3> 筹备组有那么多次碰头会,就没留下一张工作照。现在再看筹备组这几个人,个个都是稳稳当当,考虑问题周到细致。没有一个是咋咋唬唬,说到底,就是实实在在(微笑)</h3> <h3>王永生同学是这次聚会中唯一与两位老师都单独合影的同学(笑)。王同学是我们的学习委员,兼数学课代表。当然数学功底不错,语文功底也相当了得。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记忆相当深刻,那是我们的班主任林老师把他的一篇日记或作文当作范文来宣读,有一句话相当精彩:"把社会主义的加速度一直加到共产主义"。这句话要是被其他老师发现了倒也没什么,因为他们就不知道加速度是啥,可问题是恰恰被教物理的班主任发现了,把自然科学的加速度用在了社会科学上,实在是高。王同学是一名影像科医师,现在也是名师了。</h3> <h3>老师和张余恒同学的合影,张同学是我们的生活委员,是班级管理日常活动中最辛苦的一位委员。</h3> <h3>两位老师在同两位"老乡"合影。</h3><h3>老师北大物理系毕业后到海兴县郭桥公社沃土大队劳动锻炼,成了沃土村的"村民"。两位老师在那里登记结婚组建了家庭。当时就住在金广迪同学(右一)的二大爷家。</h3> <h3>老师在给同学们的赠书上签名</h3> <h3>同学们在观看林老师表演的扑克魔术。变魔术是手上的功夫,表演魔术也要看嘴上的功夫。表演相当精彩,视频录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表演过程。</h3> <h3>陈宝友同学代表全班同学赠送给老师的泥雕《孔子圣像》,孔子圣像是在去年的筹备工作中就雕塑成功了。宝友给孔圣人佩上一把剑,有新意,叫文人佩剑。</h3><h3> 经过比对,第一幅图画中林老师和唐老师的头像应该出自这幅照片</h3> <h3>宝友同学是我们原班级团支部书记,绘画、泥雕功底相当了得,据说他的泥雕技艺在&quot;天津泥人张工作室&quot;接受过专业训练并与之合作过。他的声誉在山东河北一带小有名气,有百度为证。</h3> <h3>聚会由刘崇章同学主持,这是刘同学与老师展示由老师亲笔书写的自己的名篇《三个母亲》的精句。</h3><h3> 刘同学在县直机关工作多年,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组织大型活动经验。是我们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h3> <h3>班长杨增柱同学大会致辞。杨同学毕业后就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在当地也可称教育家啦</h3> <h3>孙文俊同学表演葫芦丝独奏,孙同学在班上是一个文体活跃分子。不但人长的好看,乒乓球打的好,歌唱的也好。原来不会吹,现在会了。刚学的。好好练下去,会吹也是一项技能(笑)</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给孙同学拿麦克的是吴秀玲同学,吴同学也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她常驻黄骅,筹备组开会,一个电话就招之即来。有同学记得,吴同学是当时的英语课代表,那时英语课少,大家也不太重视英语。没学会英语,想起来也对不住任英语课的周老师。</h3> <h3>王淑华同学朗诵老师《三个母亲》节选。王同学是我们班语文课代表,是我们班秀才。我们初中同班高中又同班。本来想和师姐合影,结果没和摄影师配合好(笑),下次补上喽。</h3> <h3>这照片的原作是谁不重要了,剪辑和放大处理应出自孙文俊同学的手。</h3><h3>老师处处给我们做着榜样。幸福的唐老师</h3> <h3>老师在为同学赠送智能手机。</h3><h3>老师带来了20部手机发给了18位同学,老师说,在几年前我把手机送给哥哥姐姐,今天我把手机送给弟弟妹妹,你们把手机放进口袋就是把互联网放进了口袋,要享受现代文明。当你们想知道我在干什么时,只要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喔,老师还在开会、讲座、上课,还在挣钱,花他的钱没有问题(笑声)。真诚中带有幽默。真感动。</h3> <h3>上图是老师和王玉村同学</h3><h3>下图是老师和刘金才同学</h3> <h3>老师和张树东同学</h3> <h3>老师和杨金岗同学</h3> <h3>老师和韩铭利同学</h3> <h3>老师和王长练同学</h3> <h3>老师和赵宝恒同学</h3> <h3>其实感动的故事还在聚会活动之外。</h3><h3>这是老师在大年初二的晚上发给我的微信,关心着我们的聚会。大年初二的晚九点四十分,老师应该刚从外度假回京或正在路上。</h3> <h3>老师为了和同学们建立起随时随地的联系,有一个设想,赠送给没有智能手机的同学每人一部手机,把我们的班级群健全起来,了却一块心病。</h3><h3> 作为一个学生,你能答应并协助老师给同学赠送礼物嘛,是感动?是有愧?都有。所以我有过谢绝,也有过答应。</h3><h3> </h3> <h3>当我与老师商量聚会时间时,老师说,只要你们先定下来,其他活动就可以推掉了。这坚定、简单的回答,你能不感动嘛</h3> <h3>  活动结束老师回京后发来微信,同时也转账过来2000元,作为参加这次聚会的会费。</h3><h3> 让我无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h3> <h3>聚会后,拿到手机的同学想把手机让出来给那些没参加活动的同学,怎么样,有这么好的同学,能不感动嘛</h3> <h3>老师回京了。兄弟班的姐妹想见老师一面,两次到店买好了鲜花💐,但恐怕老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问起伤心事不能把控自己情绪而放弃了一次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当你收到这则短信并让你转达歉意时,能不感动嘛</h3> <h3>当我把聚会时的视频放在朋友圈时:有朋友评论,学生的成就没能超过老师,惭愧啊。惭愧倒是有,但也不是那么悲观。孔子那么多弟子,没有一个超过他。因为他太伟大了。</h3><h3> 活动前,我把感动和愧疚藏在心里。活动结束了,我把活动前后的感动和愧疚表述出来,请大家分享。</h3> <h3>  为这次活动,我是4月20日中午回到老家,侄子下午要到高湾卖鸽子,闲来无事,跟车玩一圈去。去和回走的不是一条路,路过了郭桥和张会亭,也路过高湾。看到了报恩寺的指示牌。一定要去看一看。</h3> <h3>大殿已经建好,殿内也有僧人诵经。但还在建设之中没有对游人开放。</h3><h3> 不知是为何而建,也不知是为谁而建。就凭这两个字看一看也值。</h3><h3> 现在很时兴毕业季的谢师宴,我们那个时候小,不懂事,再说那时也不兴这个。明天我们就和老师在一起了,把这次聚会办成谢师宴也是挺好的啦。当时就是这么想的。</h3><h3> 在师生聚会前一天,能游报恩寺。也成了我参加这次聚会的一部分。</h3><h3><br></h3><h3>(美篇中的部分照片由孙文俊同学和吴秀玲同学提供。谢谢🙏她们为我们留下的美好时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