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教导队,三十八年前与后

人名宫摄

<h3>1978年12月,64个帅哥从淮河岸边的一个小城市一一淮南,来到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叫作89730部队教导队的军营里。当穿上带有帽徽领章的绿色军装时,首先要拍上一张英姿飒爽的照片。这张照片便是着装第一照,拍摄于教导队军人服务社门前。</h3> <h3>那一身身的绿军装曾经让多少少男少女为之迷恋为之向往。绿色的军营,绿色的梦,这里有着世人为所不知的神秘。</h3> <h3>新兵连结束考核,我们三中队二排六班实弹射击全班优秀。排长(后排中)与全班战友合影留念,胸前都戴着大红花。</h3> <h3>这是六班部分战友在六班营房门前走廊上合影。前排左边是我们副班长。</h3> <h3>营房周围都是山,山上面都是风景,星期天约上几个战友到山上拍照留念是常有的事。</h3> <h3>东部地区的八个小伙子,一个比一个帅,呵。</h3> <h3>从此永远在一起,拥有一个响亮而自豪的名字:战友。</h3> <h3>灯光球场是课余活动的中心场地,拍照留影也是好地方。</h3> <h3>也是学员队合影的固定点。</h3> <h3>一中队(后一中队搬往大石洞,这里成为大队机关办公楼)楼前留影。</h3> <h3>38年后,又来到了教导队原驻地,这里曾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h3> <h3>当怀揣着兴奋也混杂着激动和期盼,急步转过最后一道弯时,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h3> <h3>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四合院,这里原是大队干部灶、洗澡堂、教室和库房。</h3> <h3>现在的四合院成了养鸡场。</h3> <h3>与年轻的场主交谈。</h3> <h3>场主说,里面跳蚤多,所以没敢进去拍摄。</h3> <h3>四合院南边,机关食堂的炉门口。</h3> <h3>四合院后边,应该是西边就是当年我们新兵连军训的地方。偌大的操场现成了农田,种满了玉米和菸叶,生长的很茂盛。</h3> <h3>这里是从营房到操场路过的那座小桥。</h3> <h3>汽车班宿舍还在,只不过是房顶己有大窟窿了。</h3> <h3>像是卫生所那栋房。</h3> <h3>礼堂门口的三岔路口的厕所的位置,它与礼堂还有锅炉房、电影墙、一二三中队营房统统荡然无存了,全退还成庄稼地。</h3> <h3>这里就是灯光球场的位置。</h3> <h3>这条路在新兵连时出操集合站队的地方。</h3> <h3>左边是服务社楼,上面第一间是打字室。远处那栋便是首长楼。最东边一间是广播室,起床、熄灯号都是从这里发出的。</h3> <h3>楼前堆积着劈柴。</h3> <h3>这是首长住宅楼,门前有个小凳子,坐下留个影吧,保不准再来时这楼还有没有。</h3> <h3>藤蔓爬到了楼顶。</h3> <h3>满目荒凉。</h3> <h3>穿上军装拍摄第一张照片的地方,后面军人服务社的牌子也没了踪影。今儿再站原地拍一张,可是那逝去的岁月再也找不回来了。</h3> <h3>楼上是我住过的寝室和工作地方。</h3> <h3>接送学生的班车就停在这里上下,这也是教导队的停车场。如今建了两个大炕房用于炕烟叶。</h3> <h3>一切面目全非。</h3> <h3>收起沉重的心情,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即将消失的军营。</h3>